在佛教浩瀚的经典宝库中,《楞严经》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系统的修行法门,为无数修行者指引着解脱之路。其中,观世音菩萨所阐述的耳根圆通法门,更是备受瞩目。而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这几句经文,更是道尽了修行过程中从初入到深入,再到超越的关键次第,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启示。
一、理解 “如是渐增”
“如是渐增” 中的 “如是”,是指代前面所提及的修行方法与状态,即通过耳根返闻自性,进而达到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境界。这里的 “渐增”,并非简单地指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修行功夫、定力与智慧的逐步加深与提升。
在修行的初始阶段,修行者刚刚开始专注于耳根的听闻,将心念从对外在繁杂声音的追逐中收回,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与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持续不断地修行,修行者对闻性的体悟会越来越深刻,心念也愈发地专注与稳定,定力由此逐渐增强。同时,对佛法中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智慧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的本质与闻性的真谛,智慧之光逐渐照亮内心的修行之路。这一渐增的过程,是修行者在耳根圆通法门中稳步前行的必经之路,为后续的深入修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析 “闻所闻尽”
“闻所闻尽” 涉及到 “闻” 的两个层面,即 “能闻” 与 “所闻”。“能闻” 指的是我们的耳识,也就是听觉的功能与作用;“所闻” 则是指外界的各种声音,包括人声、鸟鸣、风声等一切声尘。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定力与智慧的渐增,修行者逐渐能够体会到能闻的耳识与所闻的声音都达到了一种尽灭的状态。
当修行者深入地专注于耳根的听闻,会发现声音虽然在不断地生起与灭去,但那只是声音的表象,其本质却是空无自性的。同时,能闻的耳识本身,也不再执着于对声音的追逐与分别。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的心境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与牵引,无论是悦耳的音乐还是嘈杂的噪音,都无法在心中激起丝毫的波澜。能闻与所闻的分别心逐渐消失,二者融为一体,最终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寂静与安宁,这就是 “闻所闻尽” 所描绘的修行境界。
三、领悟 “尽闻不住”
“尽闻不住” 是在 “闻所闻尽” 的基础上,对修行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尽闻” 是指前面所达到的能闻与所闻尽灭的境界,而 “不住” 则强调修行者不能在这个境界中产生执着与停留。
即使修行者已经体验到了能闻与所闻尽灭的寂静状态,但如果对这种状态产生了执着,认为这就是最终的解脱,那么这又会成为一种新的束缚。修行之路贵在不断地超越与精进,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境界与成就。因此,修行者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被任何境界所迷惑与束缚,继续勇猛精进,向着更高的觉悟境界迈进。这种不执着、不住着的精神,是修行者在追求解脱与成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四、渐增的内容与意义
在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过程中,“渐增” 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力的增长
定力是修行的基础,通过不断地专注于耳根的听闻,将心念收摄于一处,修行者的定力会逐渐增强。从最初的散乱心念,到能够短暂地专注于听闻,再到长时间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稳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定力的增长,使修行者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为深入的修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智慧的增长
随着修行的深入,修行者对佛法中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智慧理解也在不断深化。通过对声音本质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到一切声音皆为缘起性空,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这种智慧的增长,使修行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世间的真相,破除无明与妄想,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三)境界的提升
从最初的凡夫境界,被外界的声音所牵引,心随境转,到通过修行达到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境界,再到 “闻所闻尽” 以及 “尽闻不住” 的更高层次,修行者的境界在不断地向上提升。每一次的突破与进步,都是修行者在佛法修行道路上不断成长与超越的体现,也是渐增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五、总结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这几句经文,为我们揭示了耳根圆通法门修行的完整次第与关键要点。从修行方法的初始运用,到逐渐深入的境界体验,再到对境界的超越与不执着,这是一个修行者在追求解脱与觉悟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增长定力、智慧,提升境界,修行者最终能够突破一切束缚,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彼岸。这一修行智慧,不仅在古代指引着无数修行者走向解脱,也在当今时代,为那些渴望心灵解脱与成长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与借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句话出自《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对上下文和整体思想有所了解。
在《楞严经》中,“渐增”指的是逐渐增加或不断提升的修行过程和智慧。在修行的道路上,修行者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内观,逐渐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觉悟。
“闻所闻尽”中的“闻”在佛教中通常指听闻佛法或通过听闻来获得智慧。因此,“闻所闻尽”可以理解为彻底领会所听闻到的佛法,不再有所遗漏。
“尽闻不住”则可以理解为,即使完全领会了这些知识和智慧,也不执着于所听到的教法和知识,而是要超越这些知识的层面,进入更高的智慧阶段。
整句话可以解释为:
修行者通过不断的修行,智慧逐步增加,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最后,他能够完全领会和掌握所听闻的佛法,但并不执着于这些知识,而是超越了对这些知识的执著,进入更高的觉悟阶段。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是佛教用语,出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其意思及“渐增”的含义如下:
-
含义:
- 如是渐增:指像这样不断地、渐渐地修行增进。这里的“如是”是指代前面所描述的修行方法和状态,即从耳根入手,通过“入流亡所”,达到“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后,继续以这种修行方式不断深入和进步。
- 闻所闻尽:“闻”在这里有能闻和所闻之分。第一个“闻”是指耳识,即能听的能力和作用;第二个“闻”是指外界的声音等所听的对象。此句意为能闻的耳识与所闻的声音尘都灭尽,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寂静状态,不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和干扰。
- 尽闻不住:“尽”表示寂灭、消失。“闻”同样指耳识及声音尘。这句话是说虽然已经达到了“闻所闻尽”的境界,但修行者不能对这种境界产生执着和留恋,不应住着于这种寂静的状态,而是要继续向前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
渐增的内容:
- 定力的增长:在修行过程中,随着对耳根圆通法门的不断深入修习,修行者的定力会逐渐增强。从最初的“入流亡所”,将心念从对外在声音的追逐中拉回,到逐渐能够保持内心的寂静,不受动静二相的影响,再到能闻与所闻尽皆灭除,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强大的定力来支撑。这种定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修行的深入而不断加强。
- 智慧的增长:通过对耳根圆通的修行,修行者的智慧也在不断增长。在“闻所闻尽”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觉所觉空”,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知觉也是空寂的,从而破除对能觉之智和所觉之理的执着,实现更深层次的智慧觉醒。这种智慧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修行的渐次增进而逐渐显现出来的。
- 境界的提升:整个修行过程是一个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凡夫境界,被外界的声音所牵引,到通过修行进入“所入既寂”的静谧状态,再到“闻所闻尽”“尽闻不住”的无住着境界,最后证得“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的圆满觉悟,修行者的境界在不断地向上提升。每一次的突破和进步都是渐增的结果,体现了修行者在佛法修行道路上的不断成长和超越。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其含义深刻,涉及佛教的修行理念和境界。下面是对这句话及其相关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如是渐增
- 含义:这里的“渐增”指的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其定力和智慧逐渐增长和提升的状态。它强调了一种平衡、稳定且持续的进步过程,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懈怠放松。
- 渐增的对象:渐增的是修行者的定力和对佛法的理解与体悟。随着修行的深入,修行者能够逐渐超越世俗的纷扰和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二、闻所闻尽
- 含义:“闻所闻尽”指的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超越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和执着。这里的“闻”指的是听闻佛法或感知外界的声音,“所闻”则是指通过六根所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当修行者达到“闻所闻尽”的境界时,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对外界的依赖和执着,内心达到了真正的清净和自由。
- 解释:在修行过程中,修行者通过不断的观照和体悟,逐渐认识到六根与六尘的虚幻不实。他们开始超越这些束缚和执着,不再被外界的境界所牵引和干扰。当这种超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闻所闻尽”的现象,即修行者已经不再需要依赖六根来感知外界的境界了。
三、尽闻不住
- 含义:“尽闻不住”是在“闻所闻尽”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的境界。这里的“尽闻”指的是修行者已经彻底超越了六根与六尘的束缚和执着后所达到的一种空寂状态。“不住”则是指修行者在这种空寂状态中并不停留或执着于任何境界或状态。
- 解释:当修行者达到“尽闻”的境界时,他们的内心已经变得非常清净和自由。然而,如果他们停留在这个境界中并产生执着,那么这种执着就会成为他们新的束缚和障碍。因此,“尽闻不住”强调的是修行者要在达到空寂状态后继续前行,不断超越自己,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或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解脱和自在。
综上所述,“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句话描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超越世俗束缚和执着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的观照和体悟,逐渐认识到六根与六尘的虚幻不实,并超越这些束缚和执着。最终,他们达到了一种空寂而不执着的境界,实现了内心的解脱和自在。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出自《楞严经》中的耳根圆通章,描述了通过修行达到深层次觉悟的过程。这段话描绘了观世音菩萨如何通过耳根(听觉)来修行,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
如是渐增:这表示随着修行的深入,修行者的体验和理解会逐渐增加或深化。这里的“渐增”的是指对佛法的理解、内心的清净度以及修行能力的逐步提升。修行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其感知能力和心灵的净化程度会越来越深。
-
闻所闻尽:这一句指的是修行者在听的过程中,渐渐地不仅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而且能洞察到声音的本质——即一切声音都是缘起性空,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在这个阶段,修行者超越了对具体声音的执着,达到了一种无分别的境地。
-
尽闻不住:即使在明白了所有听到的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之后,修行者也不停留在这个认识上。换句话说,就是不执着于已经获得的智慧和领悟,而是继续前行,不断深化自己的修行,直到彻底觉悟。
整体来看,“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强调了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不仅要加深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还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执着,包括对已得智慧的执着。这样,修行者才能不断前进,直至达到最高的觉悟状态。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出自《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以下是其含义及 “渐增” 的内容解释:
整体含义
- 如是渐增:指按照前面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这种状态和修行方法,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用功修行,使定力和对佛法的体悟自然而然地加深1。
- 闻所闻尽:“闻” 指能闻的耳识,“所闻” 指听到的声音等耳尘。意思是能闻的根与所闻的尘都灭尽,完全超越了能闻和所闻的二元对立状态,不再对六根、六尘有任何攀缘和执着,内心彻底脱离了外在声尘等的干扰和束缚。
- 尽闻不住:即使达到了 “闻所闻尽” 的境界,也不能停留在这种境界上执着不放。因为如果执着于这种空的境界,就又会产生新的执着,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要继续超越,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3。
渐增的内容
- 定力渐增:修行者在持续的耳根圆通修行中,心越来越能专注于闻性,不受外界声音等干扰,内心的安定程度不断提升,定力逐渐加深,能更长久、更稳定地保持在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状态。
- 智慧渐增:随着修行的深入,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不断加深,能够更透彻地洞察能闻与所闻的虚幻本质,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而生起更深的智慧,对事物的真相看得更清晰。
- 对治烦恼的能力渐增:在 “渐增” 的过程中,修行者对自身的烦恼和习气有了更强的觉察力和对治力。能在面对各种声音等外境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被贪嗔痴等烦恼所左右,内心的烦恼逐渐减少,心地更加清净。
- 证悟境界渐增:从最初的 “入流亡所” 到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再到后续的 “闻所闻尽” 等境界,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证悟过程。通过 “如是渐增”,修行者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境界,向更高的解脱和觉悟境界迈进,逐渐接近 “寂灭现前” 的究竟境界。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描述的是一种修行过程中的境界和体验。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逐句解释
1. 如是渐增:
- “如是”指的是按照某种方法或路径。
- “渐增”表示逐渐地增加或提升。
- 整句话的意思是:按照这种方法逐步地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2. 闻所闻尽:
- “闻”指的是听闻佛法或真理。
- “所闻”是指所听闻到的内容。
- “尽”表示完全、彻底。
-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闻到的佛法或真理已经完全理解、领悟,没有任何遗漏。
3. 尽闻不住:
- “尽闻”指的是已经完全听闻并理解了佛法。
- “不住”表示不执着、不停留。
-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已经完全理解了佛法,也不会停留在这个境界上,而是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觉悟。
渐增的是什么?
在这里,“渐增”的主要是指修行者的智慧和觉悟。通过不断地听闻、思考和实践佛法,修行者的智慧逐渐增长,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最终达到一种完全领悟的状态。然而,这种领悟并不是终点,修行者需要继续前行,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结
这句话描述了修行者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觉悟,最终完全理解佛法,但并不执着于这种理解,而是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觉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出自《楞严经》中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阐述,以下是其含义解释:
一、整体含义
- 如是渐增
- “如是”表示像前面所说的(在耳根圆通修行过程中的步骤和境界)。“渐增”是指在这种修行方法下,功夫逐步地增长、深入。这种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闻所闻尽
- “闻”在这里指能闻之性(即耳根的觉察功能),也就是我们的听闻能力、听闻的觉性。“所闻”则是所听闻的对象,包括各种声音。“闻所闻尽”的意思是,随着修行的深入,能闻的功能和所闻的对象都渐渐消融,不再有能所之分。当修行者专注于耳根的听闻时,会发现声音在不断地生灭变化,而听闻的这个功能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通过不断地觉察这种生灭,最终能闻与所闻都达到一种空性的状态,就好像声音消失了,听闻的能力也不再执着于有声音可闻的状态。
- 尽闻不住
- “尽闻”表示前面所说的能闻所闻都已尽的状态。“不住”就是不执着、不停留。即使达到了能闻所闻皆空的境界,也不执着于这个空的状态。如果执着于这个境界,那就又产生了新的妄念,就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要继续深入修行,不被已经达到的这种空性的觉受所束缚。
二、渐增的对象
- 渐增的是对耳根圆通法门修行的领悟深度和对六根(此处重点在耳根)清净程度的提升。从最初对声音的分别、执着,到逐渐觉察到声音的无常、空性,再到能闻所闻都消融不见,这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净化内心烦恼和妄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的定力不断增强,对佛法的体悟也不断加深。
什么是“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这句话出自《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述的耳根圆通法门,描述了修行过程中逐步深入的境界。具体含义如下:
-
如是渐增: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次第,逐渐加深对闻性的体悟和修行的功夫。这里的“渐增”是指修行者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修行逐步深入,定力和智慧逐渐增强。
-
闻所闻尽: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最终达到了能闻(耳识)和所闻(声音)的尽灭。也就是说,修行者通过反闻自性的修行,最终达到了能闻和所闻的统一,进而达到一种无所闻的境界。
-
尽闻不住:指修行者在达到能闻和所闻尽灭的境界后,不执着于这种境界,不停留在这种境界中。也就是说,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即使达到了某种境界,也不执着于这种境界,而是继续前进,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
渐增的是什么?
“渐增”指的是修行者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修行逐步深入,定力和智慧逐渐增强。具体来说,修行者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深入修行: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修行者最初通过耳根返闻自性,进入闻性的修行。在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闻性,逐渐忘却外界的声音和干扰。
-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随着修行的深入,修行者的心境逐渐变得寂静,对外界的动静不再产生分别心。此时,修行者已经能够清晰地体悟到闻性的本质,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
-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修行者继续深入修行,逐渐达到能闻和所闻的尽灭。在这个阶段,修行者的耳识和声音的分别心都消失了,达到了一种无所闻的境界。
-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修行者在达到能闻和所闻尽灭的境界后,不执着于这种境界,继续前进。此时,修行者的觉知和所觉知的对象都达到了空性的境界,不再有任何执着和分别心。
总结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描述了修行者在耳根圆通法门中逐步深入的修行过程。修行者通过反闻自性的修行,逐渐达到能闻和所闻的尽灭,最终达到一种无所闻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不执着于任何境界,继续前进,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句话的含义较为深奥,通常被理解为一种修行的过程。
1. “如是渐增”:这个阶段指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修行者对佛法的不断深入理解和实践,其内心的觉悟和智慧逐渐增强。
2. “闻所闻尽”:在这个阶段,修行者对于所有所闻(包括佛法的教诲和世间的一切声音)都达到了彻底的理解和领悟。这表示修行者的内心已经非常清明,对所有的事物都能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3. “尽闻不住”:即使达到了“闻所闻尽”的阶段,修行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继续向前,不断深入,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这表示真正的修行者永远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进取,直至达到最终的解脱。
所以,“渐增”的是指修行者的觉悟和智慧。整个句子强调的是在修行道路上不断深入、不断超越的重要性。
首先,我需要确定“渐增”指的是什么。根据上下文,这里的“渐增”应该是指修行的深入,即从浅入深,逐步提升对闻性的觉照能力。可能涉及从能闻和所闻的对立,到超越这种对立的过程。
接下来是“闻所闻尽”。这里的“闻”指能闻的根性(耳根),“所闻”是所听到的声尘。当修行者不断深入,能闻和所闻的分别逐渐消融,达到能所双亡的境界。需要解释这是如何通过不断观照,超越能所对立,进入更深的禅定状态。
然后是“尽闻不住”,意思是即使达到能所双亡的境界,也不停留于此,继续超越,进入更高的层次。这可能涉及到对空的执着的破除,即不执着于空境,继续精进。
用户还问“渐增的是什么”,需要明确回答这里渐增的是觉照的深度和智慧的层次,逐步从有能所的对立到能所双亡,再到不住于任何境界的过程。可能还要联系之前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说明这是一个连续的修行次第。
需要检查是否有可能的误解,例如用户可能将“渐增”误解为数量上的增加,但实际上是指修行的深度。要强调这是内在觉性的提升,而非外在的积累。同时,可能需要引用佛经中的其他段落或注释来支持解释,比如引用《楞严经》中其他关于耳根圆通的部分,或者引用祖师大德的注解,增加回答的权威性。
此外,用户可能有实修的需求,所以回答中可以加入一些实际修行的建议,比如如何在实际禅修中应用这些教义,或者常见的误区需要避免,比如执着于境界或停滞不前。
最后,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于学术化,让用户能够清晰理解。可能需要分步骤解释,逐句分析,并总结整个过程的修行意义,以及渐增的具体内容。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是《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次第描述,揭示了从“能闻”与“所闻”的二元对立,逐步超越直至究竟空寂的觉悟过程。此处的“渐增”并非指外在功德的积累,而是内在觉照的深化与智慧境界的层层突破。
逐句解析
1. 如是渐增
-
“如是”:承接前文修行境界(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指依此方法持续用功。
-
“渐增”:指觉照之力不断增强,智慧逐步深入,能更彻底地破除对“能闻”(耳根)与“所闻”(声尘)的执著。
-
关键点:此“增”非指“增加”,而是“净化”与“超越”——如同拨云见日,云层渐薄,光明渐显。
2. 闻所闻尽
-
“闻”:能闻的觉性(耳根功能)。
-
“所闻”:所听到的声音对象(声尘)。
-
“尽”:消融对立,能所双亡。
-
全句义:当觉照之力深入时,修行者不再将“能听”与“所听”割裂为二,照见二者本质为空,超越主客对立,进入“无闻无听”的平等性智。
3. 尽闻不住
-
“尽闻”:已破能所对立,连“无闻无听”的境界也不执取。
-
“不住”:不滞留在任何境界中(包括空寂之相),继续向上超越。
-
全句义:即使证得“能闻所闻皆空”的智慧,也不住著于此空境,进一步破除对“空”的执著,契入更究竟的“无修无证”。
“渐增”的实质——觉照的三重突破
“渐增”的核心是觉性对执著的层层破除,具体体现为三阶段:
-
破“尘相”(声尘的动静二相)
-
初期:专注耳根,观察声音的“动”(有声)与“静”(无声)。
-
突破:照见动静皆缘起无自性,不再被声尘所转(对应前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
破“根相”(耳根的能闻功能)
-
中期:觉照之力增强,不再将“能闻”视为实有主体。
-
突破:消融“能闻”与“所闻”的分别(即“闻所闻尽”),体认闻性本空。
-
-
破“空相”(对空境的执取)
-
后期:连“空”也不执著,归于无住真心。
-
突破:超越一切境界相(即“尽闻不住”),彻见本来面目。
-
修行意义——从“有为修证”到“无为任运”
-
对治误区
-
初修者易执著“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此处教示:真正的修行是消融自我与法执,而非累积某种“成就”。
-
-
耳根圆通的特质
-
此法门以“闻性”为切入点,但最终连“闻性”也要超越,直契“无性之性”(如来藏妙真如性)。
-
-
与禅宗“顿悟”的关系
-
“渐增”看似次第,实为“顿中之渐”:每一层突破皆是当下全体放下,非时间上的逐步积累。正如禅宗云:“修行无渐次,迷悟有迟疾。”
-
现实应用——如何在生活中体悟
-
听声修观
-
听到声音时,不分别美丑、不追逐不抗拒,只是觉知“听的动作”与“声音的生灭”,体会二者皆如幻。
-
-
破“自我中心”
-
当与人争论时,反问自己:“谁在听?听的内容真实吗?”瓦解对“我闻”的执著。
-
-
不住境界
-
即使偶尔体验到内心寂静,也不贪恋此境,保持“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
总结
-
“渐增”的实质:觉性对“能闻-所闻-空境”的层层超越,本质是执著的消融而非功德的增长。
-
终极指向:通过耳根圆通,彻底打破“能所对立”与“空有分别”,回归“寂灭现前,圆满十方”的究竟实相。
-
修行口诀:“闻根声尘本一如,能所双亡不住空;耳门圆照十方界,当下即是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