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下水控制
3.2.1 地下水控制方法
1.基本要求
- 综合地方经验、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方案。既要有效控制地下水对工程环境影响;又要防止作业过程的污染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抽排量
- 搜集的下列资料
- 地下水控制范围、深度、起止时间
- 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设计施工方案,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地面高程
- 场地与相邻地区的工程勘察等资料、当地下水控制工程经验
- 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分布和平面位置、基础结构和埋设方式等工程环境情况
- 地下水控制工程施工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无障碍物等现场施工条件。
- 工程勘察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进行补偿勘察或专项水文地质勘察
- 地下水控制设计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 地下水专项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 分析地下水控制工程的关键节点,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
-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 制定现场布置方案、制定设备、人员安排、材料供应和施工进度计划
- 制定监测方案
-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 应对地下水及工程环境进行监测
- 地下水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维护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保存
- 地下水控制工程不得恶化地下水水质
- 抽排出的地下水沉淀处理后综合利用,符合地表水标准,排入雨水管网或河湖
- 地下水控制施工、运行、维护过程中,应根据监测资料、判断分析对工程环境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进行信息化施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 当降水会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造成危害或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时,应采用截水方法控制地下水。 采用悬挂式隔水帷幕时,一般同时采用坑内降水,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坑外回灌的措施
- 地下水高于基坑开挖面时,采用降低地下水方法疏干坑内土层中的地下水。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井点降水,较浅时,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
2.集水明排
- 开挖较浅、涌水量不大。简单经济。
- 在基坑坑底四角或基坑底边每隔30-50m设置集水井。
3.降水
- 降水无限制、基坑沟槽开挖较深,涌水量大,可采用降水方法。
- 一般要求
-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规模进行专家论证
- 具有相应资质及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承担
- 采取集水明排措施,拦截、排除地表、坑底、坡面积水
- 降水运行时间满足地下结构施工的要求,抗浮要求时应延长降水运行时间
- 降水完成后及时封井
- 降水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 地下水控制水位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基坑范围内地下水位应降至基础垫层下不小于0.5m。
- 降水过程防止土颗粒流失的措施
- 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 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 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资源
- 真空井点 单级小于等于6米 多级小于等于12m 0.01-20m/d
- 喷射井点 小于等于20m 0.1-20m/d
- 管井 不限 >1
- 渗井 下伏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头条件确定 >0.1 粉质黏土
- 辐射井 4-20m >0.1
- 电渗井 <=6m <=0.1 淤泥质黏土
- 潜埋井 <=2m >0.1
4.隔水帷幕
- 隔离、阻断、减少地下水从围护体侧壁或底部进入开挖施工作业面的连续隔水体
- 一般要求
- 所在地区限制降水、降水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造成危害或工程环境长期不利影响时,采用隔水帷幕方法控制地下水
- 分类
- 布置方式:落地式竖向隔水帷幕、悬挂式竖向隔水帷幕、水平向隔水帷幕
- 结构形式:独立式隔水帷幕、嵌入式隔水帷幕、支护结构自渗式隔水帷幕
- 施工方法:高压喷射注浆隔水帷幕、注浆隔水帷幕、水泥土搅拌桩隔水帷幕、地下连续墙隔水帷幕、咬合式排桩隔水帷幕、钢板桩隔水帷幕、沉箱、冻结法隔水帷幕
- 要求
- 隔水帷幕设计应与支护结构设计相结合
- 满足开挖面渗流稳定性要求
- 满足自防渗要求。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10-4cm/s
- 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土搅拌法、注浆法、冻结法。现场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参数和工艺
- 隔水帷幕施工方法
- 高压喷射注浆法:坚硬的黏性土、土层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或有机质,地下水流速较大时,效果较差
- 注浆法:水平帷幕
- 水泥土搅拌法:大孤石、障碍物较多且不易清除的杂填土、欠固结淤泥、淤泥质土、硬塑、坚硬的黏性土、密实的砂土、地下水渗流影响成桩质量的地层
- 地下连续墙:技术要求高、造价高、泥浆易造成现场污染、泥泞、强度高度大、整体性好、安全稳定
- 冻结法
- 咬合式排桩法:施工精度、工艺、混凝土配合比严格要求
- 钢板桩法:适用性较差、多应用与软土地区
- 沉箱法:控制面积较小的工程
5.回灌
- 补给地下水、稳定地下水位。防水地下水位降低使土体固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工程措施。
- 影响周边工程环境安全时可进行地下水回灌
- 回灌方法:管井回灌(各种含水层) 大口井回灌(埋深不深、厚度不大、透水性条件好的含水层)
- 回灌方式
- 重力回灌:渗透性好的含水层、地下水位低
- 真空回灌:渗透性好的含水层、厚度较大
- 压力回灌:地下水位高、渗透性差的含水层
- 回灌宜选择同层地下水。水质不低于回灌目标含水层地下水的水质。在饮用水联系紧密,达到饮用水标准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恶化地下水水质
3.2.2 地下水控制施工技术
1.集水明排
- 距离建筑物0.5m以外。坡脚0.3m
- 明沟底面比开挖面低0.3-0.4m。集水井底面比沟底低0.5m以上。明沟的坡度不宜小于0.3%。沟底防渗措施
- 集水井的净截面积根据排水量确定。30-50m一个集水井。防渗措施
- 连续或间断抽水。直到基础施工完毕,回填土为止
- 集水明排设施与市政管网连接之间设置沉淀池。排水通畅并碎石清理淤积物
- 基坑开挖多种土组成,中部夹透水性强的砂类土,边坡上透水处分别设置明沟和集水井。分层阻截和排除。
2.降水施工技术
1.降水系统布设
- 平面布置根据平面形状、场地条件及建筑条件确定。
- 面状降水工程,呈封闭状均匀布置,距开挖上口边不易小于1m
- 线状、条状降水工程,单排或双排。外延1-2倍围合区域宽度
- 降水井点围合区域宽度大于单井降水影响半径或采用隔水帷幕的工程,应在围合区域内增设降水井或疏干井
- 运土通道出口两侧增设降水井
- 降水区域远离补给边界,水流速较小时,等间距布设。流速较大可适当减小间距
- 多层含水层降水宜分层布置降水井点,上层含水层不会造成下层含水层地下水污染时,可一个井点降低多层地下水位
- 降水井点、排水系统布设应考虑与场地工程施工的相互影响
- 真空井点要求
- 井点孔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不超6m宜采用单级真空井点,大于6m且长期允许,可采用多级真空井点降水。多级井点上下级高差宜取4-5m
- 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应根据降水区域平面形状、降水深度、地下水的流向及土的性质,可布置U形、环形、线性 单排双排
- 井点间距0.8-2m。距开挖口不小于1m。集水总管坡度0.25-0.5%
- 四角位置井点宜加密
- 可设置水平、倾斜井点
2.降水施工
-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 制定成井质量控制、降水运行控制的流程和指标
- 地表排水管网布置及与市政管网连接的要求
- 降水工程停止时间、封井的时间、方法和要求
- 降水准备阶段要求
- 施工现场水电路场地满足设备、设施就位和进出场地条件
- 所有参加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 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组织与调配。设备选择应与降水井的出水能力相匹配
- 进行工程环境监测的布设和初始数据的采集
- 当发现降水设计与现场情况不符时,应及时反馈情况
- 真空井点的成孔要求
- 垂直井点:泥浆钻进、高压水套管冲击钻进;长螺旋钻进
- 水平井点:钻孔,滤水管水平顶入,射流喷砂器。套管钻进
- 倾斜井点:水平井点施工要求进行,根据设计条件调整角度,穿过多层含水层时,井管应倾向基坑外侧
- 成孔直径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不宜大于300mm
- 成孔深度不应小于降水井设计深度
- 真空井点的施工安装要求
- 井点管成孔后,加大泵量、冲洗钻孔、稀释泥浆返清水3-5min。后向孔内安放井点管。
- 井点管安装就位后,向孔内投放滤料。滤料粒径宜为0.4-0.6mm。投入的滤料数量,大于计算值5-15%。地面以下1-2m用黏土填满压实
- 井点管、集水总管应与水泵连接安装,抽水系统不应漏水、漏气
- 形成完整的真空井点抽水系统后,进行试运行
- 喷射井点施工安装要求
- 井管沉设钱应对喷射器进行检验,每个喷射井点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单井试抽。水清砂净。
- 每组喷射井点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试运行。不应有漏气、翻砂、冒水
- 循环水箱内的水应保持清洁
- 管井施工要求
- 冲击钻、螺旋钻、回转钻、反循环
- 高出地面200mm。井管垂直、平稳,在井孔中心
- 单井完成及时洗井,单井试抽。
- 安装完成进行联网试运行。
- 渗井施工要求
- 螺旋钻机、回转钻、人工成井。套管法成孔
- 人工成井时应制定专项安全措施
- 辐射井施工要求
- 集水井钢筋混凝土结构。沉井法和倒挂井壁逆作法,壁厚宜250-350mm。钻机成孔和漂浮下管法 壁厚150-200mm
- 顶管钻进、回转钻进、潜孔锤钻进、人工成孔
- 辐射管与集水井壁间应封堵严密
- 配备的抽水设备其出水量、扬程应大于设计参数
- 电渗井施工要求
- 电渗降水时宜间歇通电,通电24h宜停电2-3h
- 连续抽水
- 雷雨远离两级地带,维修应停电
- 潜埋井施工要求
- 封底应在周边基础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
- 封底时预留出水管口、停抽后应及时堵塞封闭出水管口
3.隔水帷幕施工技术
1.高压喷射注浆隔水帷幕
- 搭接宽度。小于10m 不小于200 10-20m 250mm 大于20m 350mm
- 可采用双排高压喷射注浆。
- 水泥浆液水灰比0.9-1.1,天然重力密度25%-40%
2.注浆法隔水帷幕
- 序列编号,隔一孔或多孔,从水头高的一端开始注浆
- 渗透系数变化较小的地层,先注浆封顶,后自下而上注浆。渗透随深度加深而增大的地层,自下而上注浆。对互层地层,先对渗透系数或孔隙率大的地层注浆
- 注浆用水PH值不得小于4,普通硅酸盐水泥。速凝剂、防析水剂、水玻璃
- 定量、定压结合方式,采取定量注浆,后续定压
- 双液注浆时使用单向阀的浆液混合器、严禁采用三通阀门。先听水玻璃浆液泵、后水泥浆液泵。
- 连续进行,每班组及时清洗注浆设备
3.水泥土搅拌桩隔水帷幕
- 桩径宜450-800mm。
- 单排搅拌桩搭接宽度。小于10m 150mm 10-15 200mm 大于15 250mm
- 双排搅拌桩搭接宽度。小于10m 100mm 10-15 150mm 大于15 200mm
- 水灰比0.6-0.8 天然重力密度 15-20%
4.地下连续墙隔水帷幕
- 地质条件、场地条件,选择成槽设备。
- 接头防渗隔水,抗渗等级不易小于P6
- 吊放钢筋笼钱,对槽段接头和相邻墙段的槽壁混凝土面用刷槽器清刷。
5.咬合桩隔水帷幕
- 加筋桩在非加筋桩初凝前施工。
- 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桩位允许偏差为50mm。预埋件偏差20mm。
- 事故桩,进行隔水补救措施
6.钢板桩隔水帷幕
- 锁口内嵌填黄油、沥青、其他密封止水材料。
- 锁口平直通顺、互相咬合。通过套锁检查
7.冻结法隔水帷幕
- 含水量大于2.5% 含盐量不大于3% 流速不大于40m/d.
- 含水量大于10% 流速7-9m/d.效果最佳
- 整体性好、强度高、止水效果好、工程环境污染小
- 成本较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8.沉箱法隔水帷幕
- 沉井混凝土达到70%方可拆除垫木
- 沉井混凝土除第一节要达到设计强度。后节达75%方可接高。不超5m。
4.回灌施工技术
- 周围存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且基坑外地下水位降幅较大。浅层回灌砂沟、回灌砂井。深层:回灌井。人工回灌时,水位观测井
- 坑内减压降水,坑外回灌井深度不易超过隔水帷幕的深度。
- 坑外减压降水,回灌井与减压井的间距不宜小于6m。回灌井的深度、间距计算确定
- 自然回灌井、加压回灌井。自然回灌井与回灌水源压力相同。0.1-0.2mpa。加压回灌井压力宜0.2-0.5mpa。
- 回灌井施工结束到开始回灌,间隔2-3周。保证管井周围止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避免向上反渗。管径外侧止水封闭层用素混凝土充填密实
5.监测
- 含砂量、地下水位、出水量、巡视检查、变形监测、水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