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类型与选择
- 科学合理的选择技术设施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各个环节有着重大意义,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
- 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灰绿互补
- 滞、蓄、渗、净、用、排。适用性、目标性、生态性、效益性、组合性
8.1.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类型
1.渗透设施
-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
- 透水铺装
- 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底基层-土基
- 透水面层60-80mm;透水找平层20-30;透水基层100-150;透水底基层150-200
- 下沉式绿地
- 五立一平。
- 下沉深度100-200mm
- 溢水口高于绿地50-150mm
- 生物滞留设置
- 畜水层深200-300;碎石覆盖层厚50-100-种植土-素土层
- 溢流口盖板-高出畜水层顶部100
- 渗透塘
- 渗透塘 不小于600mm
- 种植土厚度200-300
- 透水土工布
- 介质过滤层300-500
- 素土层
2.存储与调节设施
- 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调节池、调节塘
3.转输设施
- 植草沟、渗透管渠
- 渗透管渠
- 渗管 穿孔PE管
- 透水土工布
- 填充碎石20-30mm
4.截污净化设施
- 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设施
- 植被缓冲带:汇水面-碎石消能渠-植被缓冲带-净化区;渗排水管(碎石效能渠-植被缓冲带-净化区)
8.1.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选择
1. 渗透设施的选择
- 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人行道荷载较小的区域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
- 小型车停车场: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
- 园林绿地等场所:鹅卵石、碎石、碎拼、踏步石
- 道路广场、硬化铺装区及周边绿地优先采用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根据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
- 汇水面积大于1公顷,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带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渗透塘
2.存储与调节的选择
- 建筑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较低洼水塘或其他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设置湿塘。
- 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地势较低的地带或水体有自然净化需求的区域,设置雨水湿地
- 有绿化、道路喷洒、景观补水等雨水回用需求的小区、城市绿地,根据雨水回用用途及用量设置蓄水池。露天的景观水池或水体、用地紧张可采用地下式蓄水池
- 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设置调节塘。
-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较难改造,可采用调节池
3.转输设施的选择
- 建筑小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不透水面的周边宜采用植草沟
- 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且土壤渗透情况良好的区域,可采用渗管或渗渠
4.截污净化的选择
- 道路等不透水底面周边绿地、公园绿地、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区域,设置植被缓冲带,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和城市水系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 具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宜采用人工土壤渗滤设施
8.2 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
8.2.1 渗透技术
1.透水铺装
1.一般要求
- 首选透水砖进行铺装
- 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及透水基层渗透系数大于面层
- 基层进行检查验收、除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高程、横坡、强度外,满足透水基层厚度、材料要求。符合要求厚进行面层施工
2.施工要求
- 城市人行道、建筑小区及城市广场人行通道
- 透水铺装时、面层孔隙率不小于20%、基层孔隙率不小于30%。横坡1-1.5%。冬季冻融风险的城市。半透水铺装结构
- 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透水铺装结构与不透水铺装结构之间采用防渗措施
- 地下室顶板上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设置排水层、及时排除雨水。
2.下沉式绿地
- 广义: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池
- 狭义:绿地高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200mm以内的绿地
1.一般要求
- 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低于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
- 下沉式绿地施工
- 本地的、耐淹、耐旱、耐污染类的植物、草本植物
- 低于硬化地面100-200mm。进水口拦污设施应设置蒸汽、以初期净化雨水
- 绿地内溢流口顶面标高高于绿地50-100mm。确保暴雨时溢流排放
-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低洼处设置出流口
- 绿地内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不够时,通过措施改良土壤渗透能力、设置渗透设施。汇水面积、绿地地形、土壤质地、浅沟、洼沟、渗渠、人渗井、入渗地、渗透管
- 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的高程一般低于路面并与道路景观相结合,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滞留消纳雨水径流、减少雨水排放。
- 保证耐旱耐淹、净化雨水、低维护
2.施工要求
- 位置、下沉湿度、构造措施符合要求
- 溢流口设置的位置、深度及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不得歪扭
- 栽植土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保证土壤渗透能力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土壤渗透性较差,通过改良措施增大土壤渗透能力
- 雨水集中入口、坡度较大的植被缓冲带,防止隔离纺织物料、栽种临时或永久性的植被,裸漏的地方添加覆盖物、组织雨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
- 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适当缩小雨水溢流口高程与绿地高程的差值,24h内完全下渗
3.生物滞留带
- 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蓄水层
- 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
1.一般要求
- 污染严重的汇水区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弃流措施防止石油类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 道路绿化带时,纵坡不应大于设计要求。靠近路基部分防渗处理
- 设置溢流设施,溢流竖管、盖箅溢流井或雨水口。溢流设施顶部低于汇水面100mm
- 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1:20-1:10
-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生物滞留设置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 畜水层深度满足设计要求
2.施工要求
- 砾石排水层铺设厚度符合要求,砾石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
- 穿孔排水管钻孔规格符合设计要求,种植土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 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透水土工布隔离层,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
- 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满足设计要求
4.渗透塘
- 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消减峰值流量效果
1.一般要求
- 汇水面积大于1公顷、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
- 有效补充地下水、消减峰值流量、建设覅用较低、场地条件要求严格、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
- 入渗池按设计要求设置沉砂池、前置塘。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 底部设置放空管并在出口加装放空阀门。
2.施工要求
- 渗透塘前设置沉砂池、前置塘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降雪后弃流、排盐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 渗透塘边坡坡度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600mm。渗透塘底部200-300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介质过滤层。24h放空,放空管池底不小于100mm
8.2.2 储存与调节技术
1.湿塘、雨水湿地
- 雨水湿地: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
- 物理、水生植物、微生物。净化雨水。
- 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效能设施。
- 沼泽区、浅沼泽区0-0.3m 深沼泽区0.3-0.5m。 24h排空
- 出水池防止沉淀物的在悬浮和降低温度,水深0.8-1.2m、出水池容积为总容积的10%
- 湿塘: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
- 碎石、消能坎、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进口拦污设施
- 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沉淀径流大中颗粒污染物。池底一般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
- 主塘:0.8-2.5m。
- 溢流出水口: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根据下游雨水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2.蓄水池
1.一般要求
- 复核与蓄水池连接的有关管道、控制点和水准点。
- 编制施工方案、施工过程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监测方案
- 蓄水池进水口拦污设施应正确设置、初期净化雨水、降低后续池体清理工作量的目的。满水试验
2.施工要求
- 钢筋、水泥、集料、砌块、管材。检测、合格后使用
- 模板、钢筋、混凝土符合要求
- 位于地下水水位较高时,抗浮措施
- 预制、砂、石材、满足要求,振捣密实、养护充分、不得蜂窝、麻面、损伤
3.调节塘
- 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
- 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
1.一般要求
- 核对平面位置控制桩及高程控制桩
- 排水方向、高程与下游市政管线或排水设施相协调
- 前置塘位置、尺寸、下游侧塘顶高程,正确设置、确保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2.施工要求
- 水泥、集料、砌块、管材、效能坎、碎石、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塘底或沟底
- 前置塘与调节塘之间的溢流口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初期水流对前置塘鱼调节塘之间坝体的冲刷和侵蚀
- 溢流井的溢流孔、井顶高程、孔径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挡水堤岸的基础、堤身密实、不透水、防止发生管涌现象。排水管与挡水堤之间密实、不渗水
- 溢洪道的高程、断面、坡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排水能力、防止漫堤现象
4.调节池
- 消减下游管渠峰值流量、减少下游雨水管渠断面,雨水管渠中游、解决下游现状雨水管渠过水能力不足的有效办法。塑料模块调节池、管组式调节池、钢筋混凝土调节池
- 地下水位以下,抗浮稳定验算
- 排水方向、高程与下游市政管道或排水设施相协调。
- 集泥井、设置检查口或者人孔。每格设检查口和集泥坑
- 池壁施工缝,不小于2.5mpa。凿毛
- 养护不少于14d
- 覆土厚度符合要求,敞口式要求做好防护措施
8.2.3 转输技术
1.植草沟
- 耐旱、耐淹。分为干式、湿式、传输型
- 高度不大于600mm。上顶宽度600-2400mm.下宽度300-1500mm
- 断面坡度1:3。
- 不宜作为泄洪通道
- 纵坡1-4%.阶梯型或中途设置消能台坎、泄水能力降低,干式植草沟
- 下渗设置透水土工布、不下渗、防水土工布
2.渗透管渠
- 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砾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 浅沟渗渠组合应采取渗透浅沟及渗透性暗渠、明渠相结合
- 开孔率1-3%.无砂混凝土孔隙率大于20%
- 设置植草沟、沉淀池、沉砂池预处理
- 坡度:1-2%.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外包透水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小于200mm。
- 行车路面下700mm覆土深度
- 浅沟沟底土壤厚度不小于100mm
- 渗渠砂层厚度不小于100mm
8.2.4 截污净化技术
1.植被缓冲带
- 坡度2-6%。宽度不小于2m.大于6%设置消能设施
- 不透水地面周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
- 断面形式、土质、植被材料符合要求
- 耐盐、耐焊、耐水湿的乡土植物品种
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 雨水弃流排水污水管道,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的设施
- 初期径流弃流池,雨水进水口设计要求设置格栅、便于清理。不影响雨水进水口通水能力
- 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安桩在管径最小的管道上,自动控制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 自动控制弃流装置的电动阀、计量装置设在室外。控制箱集中设置、室内
3.人工土壤渗滤设施
1.一般要求
- 畜水层、渗滤体、防渗膜、溢流井、渗管、排水管
- 石英砂、少量矿石、活性炭、营养物质。矿石泥沙量不得超过3%。
- 溢流井、排水管、调节塘、设施类似
- 人工土壤渗滤设施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蓄设施的配套雨水收集设施。
2.施工要求
- 防渗膜铺贴贴紧基坑底和基坑壁、适度张紧、不应褶皱。防渗膜与溢流井连接良好、密闭、连接处不渗水
- 防渗膜接缝焊接或专用胶粘剂粘合、不应有渗透现象。保护防渗膜
- 渗滤体铺装填料。均匀轻撒填料。严禁高向低把承托料倾倒至前一层承托料上,分层填筑、压实、保护好渗管、排水管及防渗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