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练习悬腕摇的一点体会

恩,和悬腕摇纠结了大半年的时间了,最近总算是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遂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和直路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试过压腕式的悬腕摇,试着从扎桩摇把手腕抬起来,可能是扎桩摇的功夫不到位,觉得压着手腕的时候摇得非常的累;我的老师强烈不喜欢我这样去摇,她说这样不容易把力量送到指尖,力量总是在手掌的后面,于是,在老师的反复的反对之下,我没有继续练习。

老师教的方法是手腕的左右摆动,我用她的方法练习了很久,始终找不到感觉,老师说我摇出来的密度不够,要练习摇得更密一些,而我始终觉得手腕左右动的话,使不上劲儿,没有颗粒度,也不能持久,于是纠结许久,期间参照了林玲老师讲解的悬腕摇的练习方法,和触弦角度的讲解,觉得讲的很好,但无奈始终找不到手腕左右摆动的用力感觉。。。

无意间看到一位乐沙的筝友的分享,说吉炜老师的那个讲解悬腕摇的视频非常的有用,于是我也去看了看。吉炜老师讲的用力方法是手腕的上下动,触弦角度为45度,我跟着练习了下,觉得这个方法的颗粒性很好,托和劈都是结结实实地出来的,我试着用一个音内摇八下的方法练习《丰收锣鼓》的摇指段,并按照周望老师讲解的定数摇指,左右手严格对位的方法,觉得练习的效果非常的好。这个手腕的上下动的托劈方法,用在《春到拉萨》的左右手配合段也很好,比我以前的把手掌翻过来的短摇方法容易多了。

然后,下一步的方法是持续性的摇指,吉炜老师的教的方法是角度要稍微横过去一点,我理解的是手腕也有点左右摆的感觉,触弦的角度变小了,在30度和45度之间,这就和林玲老师讲解的悬腕摇的方法一致了。在练习了手腕上下动的感觉之后,在加进去一点横着摆的感觉,手腕的用力比先前纯粹左右动要容易很多了,我现在还在努力的练习中,但我自己的感觉是颗粒性比以前好多了,声音很饱满;我老师也说我的悬腕摇的密度上去了,我自己则觉得问题不在密度,而在颗粒度,现在摇出来每一“颗”音都是有效的,而先前手腕不会用力的时候,可能摇出来的大多数音都是无效的,所以现在听起来好多了。

最后还有两点分享。我走过的最大的弯路就是悬腕摇的时候,小臂跟着摇,这样的话很容易就碰到别的琴弦,而且摇的音色也不容易控制,时间一长,肌肉就很紧张很累。吉炜老师的方法是让左手稳住胳膊,完全让手腕发力。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的练习效果非常的好,不管摇得快还是摇得慢,摇很久都不觉得累,音色也很好。我后来又问我的老师,她说胳膊可以跟着动的,胳膊的轻微动作可以帮助稳住手掌,我想归根结底应该还是控制力的功夫。
我觉得我老师的方法,林玲老师的方法,和吉炜老师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殊途同归,目标都是手腕的发力和30-45度的触弦,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练习方法不同而已。我想,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那个有效的方法,并且坚持科学和长期的练习,一定能够慢慢进步的。

 

 

转载:http://www.yuesha.com/thread-49357-1-2.html

内容概要:文章详细探讨了数据连接性云集成在增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从分布式到集中式架构的技术演进,解释了域集中式中央集中式架构的优势,如远程软件升级(OTA)、软硬件解耦等。其次,阐述了云平台在远程软件更新、数据存储与分析等方面的支持作用。接着,强调了数据连接性在实时通信、低延迟决策、多模态传感器融合以及工业物联网集成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讨论了云集成在个性化服务、AI助手、自动驾驶训练与仿真、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对这一领域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如5G-A/6G、边缘计算与AI大模型的融合。 适用人群:汽车电子工程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业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到集中式的演进过程及其带来的优势;②掌握数据连接性云集成在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的具体应用技术细节;③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支持与规范;④探索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变革。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深入解析,还结合了实际应用案例,如特斯拉、蔚来、中联重科、约翰迪尔等企业的实践成果,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数据连接性云集成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文中提及的政策法规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