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竞赛路上,我收获了什么

本文是我在大一至大二期间参加比赛收获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希望能与你分享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

本文适用人群:大一/大二无参赛经验或有少量经验的同学组成的“小团队”
“小团队”指的是符合参赛要求的 3-5 人小组,如果你目前有比较好的导师带队,有比较好的项目在进行中,或是你作为一个“大团队”的代表参赛,请你隔着屏幕感受一下我的羡慕,然后关掉这篇博客,去做自己的事情

写在前面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平时就是循规蹈矩上上课,每天就是想着下课吃什么,现在看到有参加竞赛的机会,想要和几位关系不错的同学一同参赛,想加点学分、简历好看一点或只是体验一下,又恰好有一些技术基础,那么相信我,看完我这篇文章,你会有一些收获

关于我:本人目前大二,曾获泰迪杯参与奖、蓝桥杯省二(也是参与奖)、iCAN 国三、物联网国一

首先,你要明白,比赛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要你准备充分,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回顾这一年多的竞赛经历,虽然参加的都是被戏称为"水赛"的比赛,但它们确实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色彩
虽然我不是特别优秀的选手,但我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思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完整地分享给各位,为同样处于起步阶段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竞赛之旅!

下文中比赛相关的流程等,均以我的经验为参考,如与官方通知有冲突,请以官方通知为准

关于物联网

什么是“物”

关于物,我想先引用一句我的师兄和我说的“物联网项目就是做一个聪明的东西”

什么是聪明的东西?
“聪明”意味着 Ta 会做好你想让 Ta 做的事情,我们从命令->执行->反馈这个流程,来看看

命令
首先,你需要让 Ta 知道你的命令,这便是“人机交互”;无论是通过语音、触控、手势,还是更前沿的脑机接口,优秀的交互方式能让使用者轻松表达需求

执行
当 Ta 知道你的命令以后,Ta 需要按照要求执行相关的操作,这便是“控制”;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在执行过程中,Ta 会"思考"如何最优化地完成任务,这便是“算法”,好的算法让简单的硬件也能表现出超凡的"智慧"

反馈
执行操作后,Ta 通过各类传感器"感知"环境变化,并基于这些信息调整下一步行动,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这种自适应能力是智能设备区别于传统工具的关键特征

“物"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工具属性 —— 它能与你周围的物理世界产生真实且有意义的交互;当你看到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创造而变得不同,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物联网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我们不只是在写代码,我们在创造能够改变现实世界的"聪明东西”

为何而“联”

在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以及 Ta 的工作流程,那么,在了解了"物"的概念后,我们自然要问:为什么这些智能设备需要"联"起来?

单个设备再聪明,也受限于自身的感知范围和处理能力,就像人类依靠社会协作一样,设备间的互联能够:

  • 扩大感知范围:一个设备只能监测周围环境,多个设备联网后,可以构建更完整的数据图景
  • 共享信息资源:各设备收集的数据可以汇总分析,产生更有价值的洞察
  • 协同工作:多设备可以分工合作,完成单个设备无法实现的复杂任务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智能家居系统中,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空调系统无法互相通信,那么自动调节室内环境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正是"联"的存在,让这些设备形成了一个协作的整体

在设计物联网系统时,你应该会面临一个关键选择:计算应该发生在哪里?

云计算模式: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分析

  • 优势:可以利用强大的计算资源进行复杂算法处理
  • 应用场景:大数据分析、AI训练、远程监控系统

边缘计算模式:在设备端或本地网关处理数据

  • 优势:实时响应、减少带宽压力、增强隐私保护
  • 应用场景:实时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

在竞赛项目中,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整个系统架构的哲学问题,最优方案往往是云边协同,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分配计算任务

如何成“网”

经过前面的了解,你应该已经明白了,将"物"之间"联"在一起,便成了"网"。那么,我们要如何进行这种"联接"呢?这便是物联网的通信层面 — 信息如何在设备间传递与流动

在物联网项目中,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功耗和成本,以下是在物联网项目中常用的几种通信技术:

短距离通信技术

  • WiFi:高速率,适合数据量大的应用,但功耗较高
  • 蓝牙/BLE/SLE:低功耗,适合电池供电设备,传输距离10-100米
  • ZigBee:自组网能力强,功耗低,适合传感器网络,但速率较低
  • RFID/NFC:无源通信,极近距离识别,适合身份识别和简单数据交换

长距离通信技术
4G/5G:高速率,覆盖广,但功耗高,需缴月租费

通信不只是物理连接,还需要"共同语言",这便是通信协议

  • MQTT:轻量级发布/订阅协议,非常适合物联网应用,我们的大多数项目都会用到
  • HTTP:基于Web标准,易于与现有Web服务集成
  • WebSocket:适合需要服务器实时推送数据的场景

此外,还涉及到数据格式(如 JSON 等)选择等问题,在物联网项目中,通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应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通信方式,而不是最酷的技术

关于比赛

好了,你已经知道物联网项目的构成了,让我们来做一个项目参加比赛吧

关于比赛,我这里只介绍我参加的两个比赛,分别是物联网(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和 iCAN(iCAN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物联网

先说物联网,物联网比赛的主要内容就是自行设计一个物联网项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源:https://iot.sjtu.edu.cn/show.aspx?info_lb=34&info_id=4040&flag=2

比赛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线上评审->省赛->国赛
需要准备的东西主要有:

  • 作品:功能完整、运行稳定的物理原型
  • 技术文档:详细说明设计思路、技术实现与创新点
  • PPT:清晰简洁地展示项目价值(又称"PPT大赛")
  • 演讲稿:简短有力的口头陈述,打动评委的关键

线上评审
线上评审主要包括两大环节:

  • 实物演示视频:展示产品的真实功能与操作流程
  • 项目文档撰写:详细阐述技术方案与创新点

视频不在于长,而在于突出亮点

线下赛
线下赛是检验真功夫的战场,主要流程为:

  • 布展:到达比赛场地,布置作品展示空间
  • 演讲:约5分钟的项目介绍(时间短,必须精准!)
  • 答辩:回应评委提问,展现团队实力
  • 演示:约5分钟的现场操作展示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我们在评委面前展示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通常只有短短10分钟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抓住评委注意力,集中展示作品的核心亮点和创新之处

iCAN

iCAN 的全程为 iCAN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比赛比物联网更加注重“创新创业”

与纯技术导向的物联网竞赛不同,iCAN 要求参赛者具备商业思维。除了技术实现外,你还需要准备一个相对完善的"商业计划",包括:

  • 市场调研:目标用户分析、竞品对比
  • 前景预判:市场规模、增长趋势、盈利模式
  • 政策支持:相关产业政策、地方扶持措施
  • 融资规划:资金需求、投资回报预期

现实提醒:因为"创新创业"的属性,iCAN 赛场上你可能会见识到真正的"神仙打架",各种"互联网+“和"挑战杯"的优秀项目或它们的"边角料"在这里"共襄盛举”,尤其是在国赛阶段,作为"小团队"的我们最好持有一颗平常心,以体验和学习为主

它分为创新赛道、创业赛道挑战赛道,比赛流程为校内赛->区域赛->全国赛->国际赛(创新赛道)

关于选题

在竞赛中,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往往决定了你项目的上限和下限。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既有现实需求,又有技术挑战,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团队的热情
从身边事物触发是最容易也最实用的选题方法,那些源于真实痛点的项目往往比纯粹技术驱动的项目更有生命力

  • 各自酝酿:小组成员先分别思考,不要急于分享,这样可以避免"首因效应",保证创意的多样性
  • 头脑风暴: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但有一个重要规则 —— 先展示,后评价,确保每个想法都有被完整表达的机会
  • 方案筛选:根据以下标准评估各个创意:
    • 技术可行性:团队能力范围内吗?
    • 创新程度:有差异化优势吗?
    • 完成周期:比赛时间内能完成吗?
    • 展示效果:能给评委留下印象吗?
    • 竞品分析:市面上是否存在此类产品?它们是怎么做的?
  • 寻求指导:别忘了向学长学姐或指导老师请教,他们的经验可能会帮你避开一些"坑"

选题细化与拆解
对于确定要做的idea,需要进一步细化,至少包含:

  • 出发点:解决什么问题?
  • 功能列表:提供哪些关键功能?
  • 实现方式:每个功能如何实现?
  • 技术栈:需要用到哪些技术?

实战技巧: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项目拆解,因为它能直观地展示功能间的层级关系

下图是我在立项后对自己的项目进行的拆解示例(已遮挡关键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旦项目细节确定,立即进行任务分解和团队分工,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责任,防止后期出现"都以为别人会做"的尴尬局面

常见误区提醒

  • 选题过大:不要试图一次解决整个行业的问题,聚焦于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
  • 技术堆砌:不要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每项技术选择都应该服务于解决问题
  • 重复造轮子:尝试在已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从零开始
  • 闭门造车:多与潜在用户交流,验证需求的真实性

记住,选题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即使开始工作后,也要保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

不是所有伟大的项目一开始就是伟大的想法,但所有伟大的团队都能把普通的想法变成伟大的项目

一些“小聪明”

除了上述关于比赛流程和选题的建议外,我还想分享一些在实战中总结出的"小聪明",这些技巧不会出现在官方指南中,但也许能在关键时刻帮到你

  1. 找准定位:不要畏惧与那些有强大背景的团队竞争,要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技术优势,"小团队"的灵活性和专注度反而可能成为优势
  2. 商业逻辑要自洽:即使没有复杂的商业模式,也要确保基本的商业逻辑是自洽的,一个简单但合理的盈利模式,比一个漏洞百出的"宏伟蓝图"更有说服力
  3. 重视演示效果:花时间打磨你的演示流程,确保它流畅、直观且有冲击力
  4. 学会"讲故事":创造一个能打动人心的产品故事,比单纯列举技术特性更有效,人们更能记住故事,而非规格参数
  5. 做好应急预案:赛场的环境(无论是空间还是信号)十分复杂,要提前准备好当设备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甚至是和评委的解释说辞
  6. 队友选择:并非谁和你关系好就选择谁作为队友,队友一定是要靠谱的,而不是因为"旅游"、"休息"等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比赛(理想队友的特质:责任感、互补能力、沟通顺畅、互相激励)
  7.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对开源项目进行改进,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必每次都从零开始,善用现有资源,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创新点上
  8. 多参与活动:参加各类展览、开发者大会等,这类活动不仅能获取技术知识,更能感受行业氛围,了解真实应用场景,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如每年六月的 HDC 华为开发者大会 (88 的学生票,就当去松山湖景区玩一圈也值,还管吃喝)),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技术好友,拓展你的人脉

希望它们能帮助你少走弯路,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在后面:超越奖杯的收获

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奖状和荣誉,它是一场自我挑战与成长的过程,带给我技术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团队协作的磨练,以及对智能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熬夜调试的疲惫、方案被否的沮丧、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今都化作宝贵的财富,镌刻在我的大学记忆里

最后,献给所有正在或即将踏上竞赛之路的你
愿每一位踏上这条路的你,都能怀揣热情,勇敢尝试,竞赛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无论结果如何,那些因竞赛而点亮的灯,终将照亮你未来的道路
祝愿每一位勇敢踏上这条路的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此刻的你,就像经过代码审查的优雅算法,正在经历必要的重构阶段。——【中】Deep · Seek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