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谈谈企业数字化

### |0x00 如何理解企业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是这几年很热门的一个词,虽然“数字化”很热,但想了解数字化、知道企业在转什么、以及如何转型升级,核心在于理解数字化的对立面是什么。只有明确了一件事情的对立面,才能明确这件事情的价值。

就“数字化”而言,个人理解,它的对立面是“经验化”。

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管理虽然有制度,但不论是制度怎么定、还是制度怎么落,核心都在人上,重点都在中层管理者上。所以我们对于管理者的期许,往往是一些从业很多年、见过世面的人,因为只有经历的多了、看得多了,对一些棘手的事情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碰到大风大浪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平稳渡过,这都是个人经验带给企业的价值。

但问题是,过去工业时代的商业环境,变化是很慢的,所以通过人的经验来管理企业是可行的。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商业模型进化的速度骤然加快,一家企业的兴衰可能就几年的光景,一些过去对的经验,放到今天可能就是错的。特别是我们推崇的新赛道、新风口、新蓝海,单纯靠经验去做判断,是很难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经验虽好,但经验是滞后的,而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非常看重前瞻性,这“一前一后”,透露的是两个思维方式的差异。

数字化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通过数据告诉我们,哪些商业模式值得关注,哪些领域可以去探索。比如大数据中的多维分析、异动归因等方法,都是通过数据的方式,在某些迹象出现的第一时间,就给我们预警。通过数据分析师的解读,就能第一时间知晓这是个机会,还是个灾难,不至于等窗口过去很久了,才后知后觉。

但经验就不重要了吗?不,经验一样很重要,数字化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让企业同时具备两种能力,通过经验来总结过去,通过数据来拥抱未来。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企业数字化”的核心观点,就是“通过数据来刻画企业、通过数据来指导业务”。通俗一些,就是企业通过数据,来了解自己的现状是怎样的,优化点在哪里,同时看清楚业务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 |0x01 企业数字化要做什么

虽然企业的形态千差万别,ToB、ToC、ToG,等等,但业务的本质却没有变,一种叫做“价值增量”,一种叫做“降本提效”。因此,通过数据,我们可以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目前的业务是怎样的,这个领域是不是有增长空间、相较于竞对是不是有竞争力,等等;一个是数据对我们目前的业务,有没有帮助作用,比如识别高成本低效率的部门、或者是检测成本的支出有没有浪费,等等。

当然很多企业会说,我们也有数据分析团队,基于企业目前的ERP系统去做,但这都是浅层的数字化工作,只能局部改善,起不到质变。那么什么是深层的数字化工作,要看企业有没有数字化的运营系统,通过数据来探查业务的转化、指导业务的展开,企业不同机构、业务之间的数据有没有打通、现在是不是依然与数据孤岛的情况,有没有懂数字化的人才在管理企业。所谓的“用新的头脑指挥旧的身体”,通过数据建立合理的发展观念,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阿里内部的数据文化,可以总结为:“有数据,讲数据;没数据,讲案例;没案例,去调研”。大家都尽可能地用数据来沟通和讨论,从而保证指导业务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根据个人过去的主观经验,来对未来的业务做指导。

但是,唯论数据也不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基础原理、行业知识、应用工具、业务流程,这些沉淀了几十年的行业经验,不能随着数据的出现,就可以去打破它,而是想一想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沉淀到数字化的平台上,与现在的新技术产生融合,才能产生强大的化学作用。

例如,产业数字化 ≠ 数字技术 + 产品,而是产业数字化 = 产业 + 数字技术。比如工业制造领域,一个成品可能有几十个生产制造环节,过去这些环节并没有彼此打通,因此生产效率、良品率、库存率都得通过人的经验去做,那么现在这些环节能够通过数据的形式,呈现在数字化平台上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实时发现生产环节中的问题,是不是就可以通过淘宝等平台预测未来销量,从而实现良品率的提升和库存率的下降,同时出现呢?

一个数字化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基本都是充分结合自身应用场景、能清晰提出问题和定义问题的企业。

### |0x02 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

即便我们知道了数字化是什么、数字化要做什么,能够把数字化落地,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的GAP,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个是企业战略与技术产品的GAP,另一个是数字化方案与数字化实施的GAP。

虽然我们往往把一些讲方案的事情称之为“忽悠”,但其实能够把方案讲清楚,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不是创新业务,可以有快速试错的机会,企业的顶层设计不好,很多工作是无法展开的,而且一旦要改变原有的方案,对于组织复杂的企业而言,无异于一次“化疗”。

现有的企业数字化经验,虽然能够在当前行业获得比较不错的结果,但但对新的行业,仍然是两个平行世界,它们的技术、绩效、商业模式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导致了传统企业不信任新技术、而新技术对传统企业又不屑一顾的情况。

很多技术出身的专家,在讲自己方案的时候,通常用三个“牛”来形容自己:我们公司多么牛、我们的产品多么牛、我们的案例多么牛。不论客户是谁,一顿道理说出来,给企业的感知就一个:我们就是最佳实践,你们不用思考,照着做就行。

虽然互联网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跑的很快,甚至很多企业就是数字化企业,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从C端数字化走向B端数字化的过程中,很多领域的复杂性是之前考虑不到的,而且很多专业知识都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我们对于这些知识是陌生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C端而言动作可以很快,但B端就不行。

因此要想把自己的技术产品用起来,还是要走到企业的战略中去,了解它的过去和问题,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技术产品的性能和数字化产品的指标。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合理的咨询和调研过程,一定少不了。

就像KPI和OKR,很多时候它们是重合的,但KPI是为了数据指标,而OKR是为了团队目标,看起来类似,核心理念其实是不一样的。

数字化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企业数字化能力,更应该向四大取经,而不是互联网公司。

### |0xFF 数字化人才的素养

我们常常讽刺互联网的一些用词:打通、闭环、抓手…… 但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这些词依然有它的意义。以企业数字化能力为例,大道理都是务虚的,具体到每件事情上,都要无限的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还记得一则故事:咨询公司的一名新员工,要向目标客户兜售方案,但目标客户的老大很忙,因此需要把自己的方案在1分钟之内讲清楚。最后,跟目标客户的老大沟通时,在电梯中,一句话就阐述清楚了自己的方案:根据我的调研,贵公司能在一年内提升30%的营收。

细节忘记了,但这种高度抽象的能力,还是非常需要的。

那么数字化人才的“务虚”能力,应该有哪些呢?简单讲,有四点:

首先是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的能力,比如一个客户问你:关于企业数字化,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但却又需要非常具体的说明,因此如果没有事前对客户行业的调研,就很难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出来。

其次是根据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客户企业这么多的部门,相互之间利益冲突很多,怎么解决?这其实就得从打通、闭环、抓手……的角度来考虑,提炼出本质问题,解决本质问题才能解决客户问题。

再次是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真实的方案,不一定有多么的高大上,更多的是非常琐碎但又具体的细节,那么如何像画架构一样来提出一个系统的方案,考察的就是体系化的能力。

最后是快速学习的能力,这点与基金、投行等行业的要求比较类似,日常接触到的公司不会都是你熟悉的,大多数是陌生的行业,比如化工、生物或者是航空航天。过去是一个“隔行如隔山”的时代,但在信息互联网化、知识平台化的今天,跨领域的快速学习,其实是可能的。

因此,数字化的人才,不一定从数字化的公司走出来,因为只有解决问题才是行业的目标,所以从咨询公司中出人才,反而更可靠一些。

有时候,企业会会对数字化有质疑:这不就是个带货的平台吗?每时每刻,数字化都在被质疑,但自始至终,数字化都在被重视。

我一直认为,数据研发岗位,卷到最后,卷的都是行业解决方案,所以,在技术之外多了解一些业务问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未来二三十年的职业规划,帮助很大。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