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更换密码真的安全吗

说起Bill Burr(比尔.伯尔),你大概不知道他是何方高人,但是如果告诉你,就是他在为美国政府工作期间,建议密码设置应该包含大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这样的基本原则并一直被采纳至今,你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前端时间有这样一则新闻:

比尔这位老兄站出来说,“我搞错了!密码设置规则搞这么复杂是没用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老兄,你真的把我们坑苦了。

为了想出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这样的很变态的密码,我们真的很用心了。可是层层加码,只有更变态,没有最变态这事还是经常会发生,比如:

有的公司还要求密码长度至少要8位以上。
有的变态的公司要求每三个月变换一次密码。
还有更变态的公司要求每次换的密码还不能是之前5次使用过的。

所以,最痛苦的时刻无外乎系统提示你期限到了,该换密码,并且还无法暂缓处理的时候。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么复杂的规则都是自欺欺人,它不能使你更安全。因为,从密码攻击的角度来看,反正都是暴力破解,你加什么大写字母、特殊字符,都是浪费时间,而从社会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过于复杂而且没有规律的密码使人难以记忆,只能写下来,或者存入电脑记事本里,而这样一来,泄露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至于三个月换一次,每次换的密码还不能和曾经使用过的相同,也并不能加大暴力破解的难度,因为大多数人在更改密码的时候,方便起见,只会修改密码的某一位,比如把apple.001换成apple.002。

那么,有什么规则是目前来看最安全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密码来说,唯长不破。每增加一位,破解的难度都是指数级增长。按照比尔新的建议,用一段文字做密码最好,又好记又不容易破解,比如windofchangeismyfavoritesong,拥有26^28种可能,这在目前的计算能力下,是万亿年都无法破解的。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因为一旦密码有了文字上的意义,就可以利用大数据和AI进行语义学上的猜测,大大缩短纯粹暴力破解的时间。让人暂时放心的是,就目前来看,技术上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长密码还是安全的。

但是对于我们日常的小应用来说,需要用这样的“牛刀”吗?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一个很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具有应用特色的字符”+“个人特征字符”的密码。

具有应用特色的字符随着不用的应用而变,而个人特征字符则相对固定。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要设置新浪微博的登录密码,那么“sina”就是具有应用特色的字符,而个人特征的字符就以方便记忆为准,比如“birth1230”,加一起是“sinabirth1230”;如果要设置建设银行的个人网银密码,就可以用“ccbbirth1230”。这样的规则在安全和易记间取了个中间数,算是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只是,虽然比尔出来认了错,出于巨大的惯性力量,公司的IT系统不会如此轻易的变更,人对于错误观念的纠偏也需要有个重新认知和接纳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还是要想破脑袋去找那不曾使用过的神秘密码呀。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