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好久没有给你写信,当然也“好久没有你的信”了,我们很久以前,或许会写信,后来变成了电话,之后是QQ,一个人在网线的一端,满怀期待的等待另一个头像由灰变成亮,再到现在,变成了微信,随时随地都在,可是联系方便了,联系却少了,以前一个月一封信,一周一个电话,现在呢,似乎只剩下朋友圈的点赞,翻开与你的聊天记录,还是许久以前。
你知道我是念旧而复古的人,这种念旧不是止步不前,不是对新事物的反抗与抵制,而是对于古老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诸如对写信的怀念一样,信是一整页的纸,哪怕那张纸上只有寥寥数行,那也是一个整体,通过连贯的或不连贯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去拼凑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一些故事,一些感想。不像当下的你我,时间看似连贯,其实早已变得碎片化,与专注和集中相对,我们没有办法去系统的表达一件事情,没有办法系统的接收一件事,更没有系统的思考一件事情,所以,由于这于对于碎片化的担忧,我决定找一些有意思的事件与感悟,记录下来来,写信给你,可能是想念你,也可以是想念过去,更可能是想念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过去。
是的,我真是开始了我全面的复古,我现在开始看报纸和杂志,公众号的推送或许是我们接收观点与新闻最快的方式,但其中的情绪太多,真相太少,博眼球的感性太多,真正思考的想性太少,所以我开始求助于纸媒,虽然纸媒有一些老旧甚至落伍,但是层层审批的出版物本身就代表一种权威,这种权威的背后是对了解一件事情真相的实打实的资源投入,这种资源有物,有财,更重要的是人,看一些专业的记者,学者对某个事情的描述,对一个事情的思考,比互联网上大多数的内容有价值多,到具体的纸媒呢,我订了《三联生活周刊》,《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这三份,都是周刊,以至于每个周六我会到楼下的邮箱把他们取出来,然后上楼冲上一壶咖啡,顺着报纸消磨我的光阴,至于另外两份,一份用于在通勤路上,另外一份在工作的午休时间,就其风格,《三联生活周刊》要人文一些,感性一些,比如会弄一个专刊聊咖啡,聊年夜饭,聊情人节,或是徐霞客,以及中国营造学社,每个话题,会花上近200页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写,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而财新周刊呢,听其名称就要专业一点,主要是政经类的新闻及评论,以敢写,敢报出名,其创办者胡舒立曾被评为“中国最不能惹的女人”,如果你有炒股,炒基,那么这本杂志可以作为对大势的一个参考,至于《经济观察报》,也是老牌子周报了,固定的刊面有蓝畴,汽车,公司,观察家等,嗯,我都喜欢,一并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进入这个小坑里吧。
对于写信的人,写下的是思考,更是一种期待吧,对远方回复的期待,具体到这一封,我期待你的回复,告诉我经历过的,或思考过的有趣的事情。
预祝新年快乐
老拐
2022.1.29
geyunfei@gmail.com
geyf@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