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合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如《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制度层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和指引,推进科技领域 “放管服” 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科研经费 “负面清单 + 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 人才政策创新:推进人才项目 “评定分离” 改革,吸引和留住了大量创新人才 。同时,合肥爱才、惜才,给予青年人才充分的成长空间,促使众多青年人才在合肥立业、安居.
创新平台建设
-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采取 “交钥匙” 方式代建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运行六大研究院,取得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50 余项.
- 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合肥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了 59 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集聚人才 5000 人左右、引育科技企业超 1500 家,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
- 科技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中安创谷、科大硅谷等科技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
产业创新发展
- 新兴产业布局: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集聚聚变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0 余家;组建省、市级工业元宇宙 5G 创新研究中心,集聚元宇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100 余家。此外,合肥还重点发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 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地标.
- 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合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
- 产业集群发展:合肥构建形成 “6+5+X” 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出台多个 “真金白银” 的政策,打造覆盖全周期的转化服务体系,激励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品落地和人才引进,推动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科技金融支持
-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合肥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力度,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 17.4%,居大中城市首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 构建基金丛林:合肥构建了总规模超 4200 亿元的基金丛林,新增科创金融产品 196 款,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
-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贷款评价标准,大幅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办理质押 873 笔,融资金额近 350 亿元.
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 深化校地合作:合肥牵手中国科大,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2012 年,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中国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安徽省最具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诞生了众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着力破解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司上市三个阶段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大市场”。例如,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点 “赋权 + 转让 + 约定收益” 模式,转化数量同比增长 15 倍.
-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提升合肥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
场景创新探索
-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场景应用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场景应用创新工作专班,成立城市级场景公司 —— 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加快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汇聚,通过市场化运作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挖掘和发布场景需求:合肥市共挖掘场景需求超 800 条,通过召开场景发布会等方式,累计发布 6 批次市级场景清单共计 451 项,形成意向对接单位共 2660 家,意向对接金额预计 36.58 亿元,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遇到的挑战:
高端创新人才短缺
- 总量不足:尽管合肥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人才,但相比国内一线城市及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在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方面,总量仍显不足。如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和高端研发人才,难以满足合肥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 结构失衡:人才结构存在失衡问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还需要专业人才将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但合肥这类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 区域竞争激烈: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合肥在与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这些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具有优势,导致合肥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面临激烈竞争。
科技金融体系有待完善
- 风险投资不足: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支持。尽管合肥构建了总规模超 4200 亿元的基金丛林,但相比发达地区,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活跃度仍相对较低,对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推进.
- 融资渠道单一:合肥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资金,直接融资渠道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难以获得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 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适应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传统的金融评估体系难以准确评估科技创新企业的价值和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在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较为谨慎,影响了科技金融的有效供给。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
- 合作机制不完善: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合作模式单一等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导致部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 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重视,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这使得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无法有效承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影响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效果 。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需提升
- 转化周期较长: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应用,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较长的时间周期,存在技术成熟度不够、中试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难以快速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专业服务机构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合肥在这些专业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无法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
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不足
- 长三角区域竞争大于合作:合肥虽地处长三角地区,但在科技创新领域,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在产业分工、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尚未充分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 省内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安徽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在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占据优势,而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状况不利于全省范围内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也制约了合肥创新之城建设的整体推进。
创新生态环境尚需优化
- 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与一些创新创业活跃的城市相比,合肥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和平台,难以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集聚。
- 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合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之城建设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些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政策的知晓度不高,导致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 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支持,如交通、通信、住房等。合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部分园区的交通拥堵、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工作和生活体验,进而对创新之城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