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好习惯(持续更新中...)

  科研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一些良好的科研习惯会是保持良好科研状态的重要基础。在读硕士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好习惯,应该被记录下来,总结反思,不断去修正,最终获得提高。

  1. 保持读论文:其实一直以来都明确保持读论文的好处,但却从来没有做到在长时间内都保持读论文,但我发现每天习惯性的刷手机。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仔细想想,还是把读论文当作一个任务了,不具备主动性,也无法坚持。现在觉得,读论文其实就是了解的过程,不一定有所收获,但是只要读了,就能保持一种神奇的感觉。另外,通过读最新的论文能够得到最新的科研动态,一个新方法的提出,往往会带动各种方向的发展(比如attention被提出来,就出现了很多论文以添加attention模块作为创新,当然现在可能不算了)。
  2. 保持关注新技术:面试的时候老师给我一个反馈就是我掌握的技术太老了,没有跟上时代的新潮。做科研是需要创新的,关注新技术就是创新里面重要的一条路。所以当一种架构,特别是现在AI时代的各种模型出来的时候,都要关注一下,极大可能与自己所在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3. 保持写东西:刷了很多的知乎帖子都告诉我最好每天写点儿东西,也不需要很多,200字也就可以了,睡觉之前最好也来个free of writing。写的过程其实是总结反思精炼的过程,很多想法想的清楚,一写出来就变得上句不接下句。因此只有写出来了,懵懵懂懂的思想才能被精确的凝练。好的文笔也是优秀科研的一部分(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也相当于一位作家)。
  4. 保持对于写作的积累:这个也和写作相关,在读论文的时候遇到一些好的表达要记录下来。比如好的句式结构,关键词的表达。有了这些积累,后面真正到自己写论文的时候才能像查字典一样不断输出,否则要么一个字儿也蹦不出来,要么写出来全是大白话。积累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要让自己始终清晰。句式上我赞同按照框架做积累:比如引言常用什么,相关工作常用什么,方法常用什么,实验常用什么。单词上我赞同按照词性做积累:各种连词(转折用However, 递进用Then, moreover, subsequently等等),以及学术上标准的形容词(分层的不是用layered而是Hierarchical)。
  5. 保持和别人的交流:这个其实也很矛盾,和别人一聊自己的想法不暴露了吗?但其实我现在感觉也没啥,因为聊的到的人基本上也就是自己的身边人,也不会存在类似网上说的想法被盗用。其次,想法可能被很容易复制,但后面的实现过程是有屏障的。当把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和别人交流时,一方面自己讲出来的时候边说边思考自己变得更清晰了,另一方面听的人往往会直接指出问题或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表达疑惑,这个时候通过深入讨论会让逻辑变得更加紧密,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之中。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吧。
  6. 保持向导师汇报进度:其实对这个我也很清楚,如果老师不是在一线做科研,很难听懂具体的技术方案。但当正如和别人(大概率是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别的也很少能找到)交流一样,导师也会关注于汇报的逻辑。而且他们这种听的多了,对逻辑的把握往往会更强一点儿,获得他们的认可是一种证明逻辑有效的方式。而汇报进度是一种让他们对自己的科研慢慢产生了解的过程,如果只是零星找他聊一次其实收获并不大。但我认为,也不要完全跟着导师的思路走,只把导师的想法当成一个参考,取其精华,要有自己的主线思想,坚决不能唯导师论,无法确定这是一句随时产生的想法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定期和老师汇报也是对自己一种反向push,能够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节奏(我觉得科研不一定要很努力,但要有一种节奏,在从事科研时要有状态,否则可能就是自我感动)。
  7. 提前确定目标:如果以发论文来看,就是确定一个目标期刊/会议,按照它们的截稿时间去安排自己的进度(会议有截稿,期刊的话除了Special issue的话就要自己制定DDL)。对于一个菜鸡,目标无所谓,但是DDL很重要。要永远相信:DDL真的是第一生产力(又联想到我考雅思准备了8个月,但实际上只有最后三个月再交完钱定完日子后才是真正的复习)。从上大学开始,经历了很多个DDL了,在我的印象里无论完成质量如何,基本上所有DDL都填上了。当面向DDL时会注意力更集中,状态更投入,当然过程也会更痛苦。要认识到DDL的积极意义。在论文投稿上,把会议和期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以期刊投稿为主线,偶尔穿插一些会议投稿。一是会议投稿的创新点需求少一点儿,其次偶尔紧张的生活也能让自己稍微保持下紧绷的状态,不至于一直陷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8. 保持日报和周报的习惯:其实这个不仅仅限于做科研,很多企业也有这个要求。首先这个习惯是非常好的,日报可以帮自己梳理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可能有的完成,有的没完成),而且还可以提前想一下明天有哪些任务要完成,有哪些小事要处理(文字记录,避免遗忘)。而周报相对时间跨度稍微长一点儿,但以周作为一个反思单位是非常合理的,梳理一下这周做了什么,下一周计划要做什么。很多情况下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但是不会影响太大。提前明确下一周的重点核心能够让自己在这周时间里保持清醒,不至于被太多杂事冲乱。其次,在制定下一周的计划时要确定标准,达到什么水平算完成。如果没有完成要分析下原因。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每次周报总结的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总结完这个心里就很踏实。理论上说希望周报的时间是每周固定的,但是我发现无论订哪天都出现点儿意外导致后面无法坚持,所以这个固定时间就刻意维持下就行,保持相对规律即可。这样就形成正向循环,慢慢进入节奏。
  9. 在制定长期科研方向决策之前,一定要和导师沟通:这里我想到硕士初期在决定研究方向时,我结合我自己的基础思考了一下,最开始我给自己确定的是视觉SLAM。当初基本上做了调研,分析了自己优缺点的形式。但是去给导师汇报的时候导师只是把我的想法做了参考,后来我想这个事情的时候发现其实研究方向(这里指的是大方向)导师自己已经有一个大致意向了,既要符合课题组的倾向,也要尊重一下学生个人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在研究方向初期的确认下,还是和导师保持沟通,对方向保持了解没问题,但是all in 学习感觉有点儿太鲁莽了,在导师青睐的方向上发展会更有利于后续和导师的沟通。当然如果经过调研后实在不喜欢,也要有理有据的去摆事实去讨论更换方向。在选方向这方面,大方向跟着导师走,小方向自己要把握住。
  10. 保持去争取读一些好的申报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读博期间要去读一些好的申报书。我想在科研期间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项目申报或者说帮导师完成基金本子,看这些申报书的目的更多的是学习写作,就是明白当面向大场景的东西怎么去写?这和写论文不一样,写论文是聚焦于研究点,而这类申报书往往要场面宏大以突出意义深远,最快的学习路线就是去看一些好的申报材料,但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吧。
  11. 保持自己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其实一直是我的弱项。当然这个要基于读很多论文,可能与我没有读足够的论文有关系。通常我的做法就是去知网上找一找硕博论文然后拼接一下他们的研究现状。会先有自己的逻辑,然后按照逻辑再去找合适的论文。但我感觉这种方式不太对,没有那种发现本质的感觉。更为推崇的一种方式是:读论文之后从论文里梳理出逻辑,这样所有的逻辑点都有很多的论文做支撑,可以选出最为合适的。而且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好选择综述文章去看。硕博论文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方差太大,难以判别,但是能发出来综述普遍应该不差。写一个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能够说明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充分了解。当然你的研究现状不应该局限于那些很经典的,更要新。
  12. 保持多去开会,多听多交流:一方面,参加各种会是拓宽自己学术人脉的好方式(无论自己是不是大腿,但我相信总归是有所收获,前提是保持积极保持主动),其次去听听汇报能够明确别人做科研的角度,方法,再看看他最新做的东西,比坐在屋里闷头自己搞会好得多。把这个也当作一种休息,休息是和学习同等重要的事情。
  13. 保持练习如何去有效沟通:我发现这件事渐渐变得很重要,特别是当我说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不停地说,自己觉得逻辑清晰,但是实际上别人难以抓到重点。从自己听各种讲座汇报的感受来看,提前梳理好逻辑,慢条斯理的讲出来对聆听者才是最友好的。不要着急想把自己的表达的意思全部说出来,一点儿一点儿,该直接的时候要直接,该引入的时候要引入。当然,这个是需要锻炼的。每一次和别人做分享,做讨论都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14. 保持维系自己的科研网络: 这个其实和科研没什么关系,更多是社会人情上。人脉关系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哪里认识个人就好办事儿。转移到科研上,平时还是要努力和师兄师姐们处好关系,这样到时候直接投靠师兄师姐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自己本事也要过硬啦~)。不能一味索取,为师弟师妹提供帮助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5. 保持建立自己研究小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题组,但我认为博士生也需要。一方面和身边人的交流会让整个科研过程显得不枯燥,另一方面也是团队也是科研的助力。但根据实际情况,博士之间的强合作可能涉及到后面成果归属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的最佳组合是一位博士生合作2位硕士(我觉得三人组是团队人数里面最有效率的)。但要提前说清楚,并不是像硕士师弟师妹给博士师兄打工一样,这种单向索取的关系是很差的合作关系。一定要保持合作共赢,如果博士师兄确实获得了师弟师妹的支持那就有强义务去花时间花精力去为后者提供帮助,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这样从长久看来,这个团队才是稳定的。
  16. 要锻炼参与团队写申报书的经历:和自己写不一样,要想把团队的力量优势充分发挥就需要这个leader对模块划分的尽可能清晰,但同时要保证模块间是有逻辑的(方便后面去组合)。简单的把申报书分为背景和技术两部分,背景要写的高大上,技术要写的详细,而且通常是多个技术的组合,这个时候一个人负责一个技术方案的实现,这个技术会写的比较详细。模块完成之后就是考察leader的整合能力,要把所有的模块串起来。有一段这样的经历之后,对于以后的工作划分,怎么让团队中的成员干的不糟心,就是一门艺术了。当然这种方式对于leader来说,并不轻松。
  17. 保持对会议论文的重视:从研究内容的新颖度讲,会议论文会比期刊论文更新。期刊的审稿周期变得越来越长,今年发出来的论文可能是前几年的工作了,相比之下年度为单位的会议(要么中,要么被拒),看上去会更加的新一点儿。而且会议论文又短,读起来不是会更快嘛。
  18. 要建立自己写论文的框架:这个框架是要符合学术论文写作八股的框架下去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延申的。学术论文是要用专业知识做科学表达,所以表达的方式要学术。科学表达就是1)清晰的表达思路,想好文章中心思想 2)结构(八股),3)公认的科学语言(业内专业术语)。这样别人看你论文的时候就能够快速定位到他关注的部分,也能清楚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一定要让读者读到的是你想表达的内容)。有了对学术八股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模式在这个框架下把内容表达清楚。这样后续做不同的研究其实就是把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下填不同的内容了。

持续更新中。。。

(因作者水平有限,如果错误之处,请在下方评论区指正,谢谢!)

  • 16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