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嵌入式处理器中的RAM内存类型主要为SRAM与SDRAM,微型处理器如Cortex-M内核系列MCU的RAM基本上是内置的,以SRAM为主,容量大小基本上为几K至几百K级别;而基于Cortex-A内核系列处理器,应用RAM需要外置,基本上采用SDRAM类型外部存储器,容量基本上达到几百M级别;而对于处理能力更强的电脑CPU,其内存以SRAM加SDRAM结合的方式,SRAM作为cache缓存(是CPU与SDRAM的中继),而SDRAM作为外部大容量的内存(如通用的DDR内存条)。
现代RAM存储技术是在半导体技术发明,特别是晶体管与MOS管发明下的产物,而在半导体技术发明前,信息的存储技术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早期媒介记录(如纸张)、穿孔卡片、电子管技术、磁技术、半导体技术等,见下表:
一、早期媒介记录
人类在通过媒介记录信息前,都是通过大脑记录信息,然后通过回忆来还原所需要的信息(人脑就是内存和硬盘),但是人脑容易遗忘,于是原始社会人类便开始了对信息存储的探索和使用,比如下面就是早期常用的记录方式:
1、结绳记事方法。
2、雕刻的方法,将信息记录在石头、龟甲等坚硬的物体表面保存信息。例如:万年前的史前洞穴壁画,公元前1300年前商朝的甲骨文,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等。
3、古代帛书 ,西汉初期(公元前202年)造纸术的发明及东汉(105年)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使得信息记录、传播和传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也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
公元四世纪,造纸术传到了高丽(今朝鲜);
公元610年,造纸术传到日本;
公元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如现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
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将造纸术传到了西班牙;
公元1276年,意大利也有了造纸技术;
公元1348年,法国巴黎也建立了造纸厂;
公元14世纪,德国通过法国得到了造纸技术;
公元15世纪,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晚些才有造纸厂;
公元1573年,瑞典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
公元1635年,丹麦也开始造纸;
公元1690年,挪威建立奥斯陆造纸厂;
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公元1690年,美国在独立之前,才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
二、穿孔卡片
纸的发明使得历史信息能够被记录并且被传承,有了纸才有后面的穿孔卡片技术。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起,机械化生产开始代替了人类手工操作,穿孔纸片/卡片就是这时候开始出现的,其利用在纸张上打上小孔,来控制“程序化”的织机和其他工业机器。
穿孔纸片的思路来源于织布机的原理,织布机由两条以上相互垂直的丝线,在 织机 上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织物,纵向的纱线叫经纱,横向的纱线叫纬纱。
在织机上,经纱在经轴上逐根排列,根据织物纹样的要求,部分经纱被抬起,另一部分经纱则保持不动 形成织口,纬纱从织口中引入,经纱抬起的规律不同以及纱线颜色的排列变化,就会给织物带来不同的纹样。
基于此,穿孔纸带技术首先开始应用于纺织行业,后面逐渐应用于电报及电脑行业,如下所示:
1725年,法国人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穿孔卡,用于控制纺织机绘制图案;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将这种设计的打孔卡按照一定顺序捆绑,应用于提花织机;
1846年,Alexander Bain发明了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也使用了穿孔纸带来表示指令,纸带上每一行代表一个字符,利用二进制编码:带孔为1,无孔为0,经过光电扫描输入电脑,如下图:
1890年,穿孔卡片由一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人 赫尔曼·霍尔瑞斯 (Herman H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