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隐私?

 

在我国数据隐私保护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等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但个人仍需主动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防范风险。以下是结合中国实际场景的日常隐私保护建议:

一、设备与账户防护

1. 手机/电脑安全

关闭非必要权限定期检查APP权限(如位置、通讯录、相册),例如微信可限制“附近的人”功能,抖音可关闭“读取设备信息”。

系统更新及时修补漏洞,避免被恶意软件攻击(如利用安卓系统漏洞的“短信吸血”木马)。

加密存储使用国产加密工具(如深信服、360加密盘)保存敏感文件。

2. 密码管理

分级设置密码金融类账户(支付宝、网银)使用独立高强度密码,社交类账户可稍低。

启用双因素认证微信、支付宝等APP支持“登录设备管理”+短信验证码,避免SIM卡劫持风险。

二、网络行为规范

1. 公共Wi-Fi风险

避免在咖啡厅、商场连接公共Wi-Fi进行支付或登录账户,优先使用手机流量。

如需使用,通过运营商官方APP(如中国移动“和家亲”)认证的Wi-Fi热点更安全。

2. 链接与二维码警惕

不轻易扫描街头“扫码领礼品”二维码,可能跳转钓鱼网站(如仿冒京东、拼多多页面)。

警惕“公安局”“银行”名义的短信链接,官方机构不会通过链接索要个人信息。

三、社交与信息泄露防控

1. 社交媒体隐私设置

微信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朋友圈避免晒身份证、车票(含二维码和证件号)。

微博/小红书关闭“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发布内容模糊化定位信息(如小区名称、学校班级)。

2. 快递与外卖隐私

使用化名和虚拟手机号(如阿里小号、京东“隐私号码”功能)收件,避免真实信息流入黑产市场。

撕毁或涂抹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后再丢弃包装。

四、应对数据滥用与诈骗

1. 反骚扰技巧

接到“注销校园贷”“快递丢失理赔”电话时,直接挂断并手动拨打官方客服核实(如支付宝95188)。

使用手机自带防骚扰功能(如华为“智慧助手”拦截诈骗电话)。

2. 维权与举报

发现个人信息泄露,留存证据(截图、录音)并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cn)投诉。

遭遇诈骗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如通过银联95516申请紧急止付)。

五、法律与技术工具结合

1. 利用法律武器

企业过度收集信息(如APP强制读取通讯录),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向网信部门举报,最高可罚款企业年营业额5%。

谨慎签署“用户协议”,尤其注意“数据共享给第三方”条款,部分平台需手动勾掉授权(如淘宝隐私设置中关闭“个性化推荐”)。

2. 国产隐私工具

使用傲游浏览器的“隐私保护模式”防止网页追踪。

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检测恶意软件、举报可疑行为。

六、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人脸识别在公共场所(如售楼处、商场)避免随意授权人脸采集,防止生物信息被滥用。

智能家居关闭智能音箱的“持续监听”功能(如天猫精灵需在APP中设置唤醒词响应范围)。

职场隐私公司电脑安装监控软件属合法行为,避免用办公设备处理私人敏感信息。

在中国保护数据隐私需“技术+法律+习惯”三位一体:技术上限制权限与加密数据,法律上善用举报与维权,习惯上减少敏感信息暴露。尤其注意防范以“便民服务”为名的过度信息收集(如社区登记、扫码点餐),对异常授权保持警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