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第八章项目质量管理
- 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包括把组织的质量政策应用于规划、管理、控制项目和产品质量要求,以满足相关方目标的各过程。此外,质量管理以执行组织的名义支持过程的持续改进活动。过程包括:
- 规划质量管理:识别项目及其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并书面描述项目将如何证明符合质量要求和/或标准的过程。
- 管理质量:把组织的质量政策用于项目,并将质量管理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质量活动的过程。
- 控制质量:为了评估绩效,确保项目输出完整、正确,并满足客户期望,而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执行结果的过程。
- 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兼顾项目管理和项目可交付成果两个方面。根据有效递增排列的五种质量管理水平如下:
- 通常,代价最大的方法是让客户发现缺陷
- 控制质量过程包括先检测和纠正缺陷,再将可交付成果发送给客户
- 通过质量保证检查并纠正过程本身,而不仅仅是特殊缺陷
- 将质量融入项目和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中
- 在整个组织内创建一种关注并致力于实现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文化
- 质量与镀金(Gold Plating):镀金是指给客户额外的功能、更高的质量或是额外超过客户预期的东西。PMI反对镀金,提倡给客户提供你答应提供的东西,而不要多提供一些额外的东西,如额外的范围、额外的功能、更高的质量等。按PMI的观点,镀金不会增加项目的价值,镀金往往是项目工作人员为了“讨好”客户而做出的。镀金的机会成本比较大,由于资源有限,应把资源花在满足项目既定的要求上更合适。
- 质量与等级
- 质量:一系列内在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 等级:作为设计意图,是对用途相同但技术特性不同的可交付成果的级别分类
- 质量(Quality)偏低永远是个问题,等级较低则不见得是个问题。低等级、高质量的产品是许多厂商市场份额的重要杀手锏,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权衡适当的质量与等级水平。
- 预防与检查:
- 预防(Prevention):保证过程中不出现错误
- 检查(Inspection):保证错误不落到客户手中
- 属性抽样( Attribute sampling) : 结果或为合格或为不合格
- 变量抽样(Variables Sampling) : 在连续的量表上标明结果所处的位置,以此表明合格的程度
- 属性抽样比较简单,但需要较多样本
- 变量抽样能够提供小范围样本的更多信息,不过需要专门人员进行
- 公差(Tolerances) :结果的可接受范围
- 控制界限(Control limits) :显示过程是否失控的临界值
- 项目质量管理的趋势和新兴实践: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力求缩小差异,交付满足既定相关方要求的成果,其趋势可能包括:
- 客户满意
- 持续改进
- 管理层的责任
- 与供应商的互利合作关系
- 戴明:PDCA
- P:计划,设定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的方法或标准
- D:实施:按计划逐步实施具体工作
- C:确认(检查) :确认并检查实施的效果
- A:措施:确认实际效果与计划差异,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
- 质量的责任:
传统质量观点 | 现代质量观点 |
---|---|
质量是检查出来的 | 质量是规划出来的,而非检查出来的 |
质量就是指产品的质量 | 质量不只是产品还包括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