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模式揭秘-如何优雅地处理复杂状态转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个人主页:danci_
🔥 系列专栏:《设计模式》
💪🏻 制定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并且坚持默默的做事。


探索设计模式的魅力:状态模式揭秘-如何优雅地处理复杂状态转换

一、案例场景🔍

1.1 经典的运用场景

    状态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这个模式使得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以下是几个状态模式的经典场景:

  • ✨订单处理系统: 在电商系统中,订单的状态可能会经历多个阶段,如“待支付”、“已支付”、“待发货”、“已发货”、“已完成”等。每个状态对应不同的行为,比如“待支付”状态下可以进行支付操作,“已发货”状态下可以查询物流信息等。通过状态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管理订单的状态转换和相关行为。
  • ✨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状态,每种状态下信号灯的行为是不同的。比如红灯亮时,车辆需要停止;绿灯亮时,车辆可以通行;黄灯亮时,车辆需要准备停止。通过状态模式,我们可以方便地实现信号灯的状态转换和控制逻辑。
  • ✨用户登录状态管理: 在用户登录系统中,用户的状态可以分为“未登录”、“已登录”等。不同状态下,用户的权限和操作是不同的。比如未登录状态下,用户只能浏览部分页面;已登录状态下,用户可以访问更多功能和页面。通过状态模式,我们可以实现用户登录状态的管理和权限控制。

    下面我们来实现✨订单处理系统。

1.2 一坨坨代码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一个简单的状态机和状态枚举来实现这个场景。下面是一个基于Java的简单实现示例:

  1. 首先,定义一个表示订单状态的枚举:
public enum OrderStatus {  
    PENDING_PAYMENT("待支付"),  
    PAYMENT_RECEIVED("已支付"),  
    SHIPPED("已发货"),  
    COMPLETED("已完成");  
  
    private final String displayName;  
  
    OrderStatus(String displayName) {  
        this.displayName = displayName;  
    }  
  
    public String getDisplayName() {  
        return displayName;  
    }  
  
    // 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更多方法,比如判断是否可以转换到某个状态等  
}
  1. 接下来,我们定义一个Order类来表示订单及其状态转换的逻辑: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OrderStatus status;  
    private String orderId;  
  
    public Order(String orderId) {  
        this.orderId = orderId;  
        this.status = OrderStatus.PENDING_PAYMENT; // 初始状态为待支付  
    }  
  
    public String getOrderId() {  
        return orderId;  
    }  
  
    public OrderStatus getStatus() {  
        return status;  
    }  
  
    // 状态转换方法  
    public void pay() {  
        if (status == OrderStatus.PENDING_PAYMENT) {  
            status = OrderStatus.PAYMENT_RECEIVED;  
            System.out.println("Order " + orderId + " status changed to: " + status.getDisplayNam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pay for order " + orderId + " in its current state.");  
        }  
    }  
  
    public void ship() {  
        if (status == OrderStatus.PAYMENT_RECEIVED) {  
            status = OrderStatus.SHIPPED;  
            System.out.println("Order " + orderId + " status changed to: " + status.getDisplayNam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ship order " + orderId + " in its current state.");  
        }  
    }  
  
    public void complete() {  
        if (status == OrderStatus.SHIPPED) {  
            status = OrderStatus.COMPLETED;  
            System.out.println("Order " + orderId + " status changed to: " + status.getDisplayNam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complete order " + orderId + " in its current state.");  
        }  
    }  
  
    // 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更多方法和逻辑  
}
  1. 现在,你可以通过创建一个Order对象并调用其状态转换方法来模拟订单的状态变化:
public class OrderProcessing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rder order = new Order("12345");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order status: " + order.getStatus().getDisplayName());  
  
        order.pay();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order status: " + order.getStatus().getDisplayName());  
  
        order.ship();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order status: " + order.getStatus().getDisplayName());  
  
        order.complete();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order status: " + order.getStatus().getDisplayName());  
  
        // 尝试在非法状态下进行状态转换  
        order.pay(); // 应该不会成功,因为订单已经完成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直接在Order类中处理了状态转换的逻辑。每个状态转换方法(pay、ship、complete)都会检查当前状态是否允许进行转换,并相应地更新状态或打印错误消息。虽然这个实现很简单,但它缺乏一些设计模式所提供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实际项目中,你可能会考虑使用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或模板方法模式等来实现更复杂的状态管理逻辑。然而,根据题目的要求,这里提供了一个不使用设计模式的简单实现。

1.3 痛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实现确实存在一些缺点,下面逐一分析:

  1. 硬编码的状态转换逻辑:
    在上述实现中,状态转换的逻辑是直接硬编码在Order类中的pay、ship和complete方法里。这意味着如果未来需要添加新的状态或更改现有的状态转换逻辑,我们必须修改Order类的源代码。这违反了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即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2. 缺乏灵活性:
    由于状态转换逻辑是固定的,系统无法轻松适应新的业务规则或变化。例如,如果引入了一个新的状态“部分发货”,或者某些状态下允许退款操作,现有的代码结构将难以应对这些变化。
  3. 状态和行为紧密耦合:
    在上述实现中,状态和与状态相关的行为(即状态转换)是紧密耦合的。这导致了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的违反。理想情况下,状态应该只表示数据,而行为应该由独立的组件(如状态机)来管理。
  4. 可维护性问题:
    随着业务逻辑的增长和复杂性的增加,直接在Order类中管理状态转换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代码将变得难以理解和维护,特别是当多个开发人员参与项目时。
  5. 错误处理不足:
    在当前实现中,错误处理仅限于打印错误消息到控制台。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通常需要更复杂的错误处理机制,如回滚操作、日志记录、通知用户或管理员等。
  6. 可扩展性问题:
    由于状态转换逻辑直接嵌入在Order类中,因此添加新的状态或转换逻辑需要修改现有的类结构。这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并破坏现有功能的稳定性。此外,每次添加新功能时都需要重新测试和验证整个系统。

二、解决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状态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提到的一些缺点。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使得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在状态模式中,我们定义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将状态转换的逻辑封装在状态对象自身中,而不是将其分散在多个条件语句中。

2.1 定义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状态模式把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封装到一个个的类中,当对象的状态改变时,它的行为也会随着改变。

2.2 案例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状态模式结构图及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主要组件:

  1. Context(上下文):它定义了客户感兴趣的接口,并且维护一个具体状态对象的实例,这个具体状态对象定义了当前状态。
  2. State(抽象状态):这是一个抽象类,它定义了状态转换的接口,这个接口由具体状态类实现。
  3. ConcreteState(具体状态):具体状态类实现了抽象状态定义的接口,从而实现状态转换和具体行为。

说明:

  1. 封装了状态的转换逻辑:状态模式将状态转换逻辑封装在状态类中,而不是散布在多个条件语句中。这有助于减少代码的复杂性,并使状态转换逻辑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2. 增加新的状态或行为变得更容易:由于状态和行为都被封装在单独的类中,因此添加新的状态或行为只需要添加新的状态类,而不需要修改其他代码。这符合开闭原则,即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3. 状态转换的显式化:状态模式使得状态转换变得显式化,因为状态的转换是通过调用状态对象的方法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修改上下文的状态变量来实现的。这使得状态转换更加清晰和可预测。
  4. 过多的状态类可能导致类爆炸: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状态,并且每个状态的行为差异很大,那么可能需要为每个状态创建一个单独的类。这可能会导致类数量过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2.4 使用状态模式重构示例

    使用状态模式来实现上述场景时,首先需要定义状态接口和具体的状态类,然后在上下文类(如Order)中维护一个对当前状态的引用。状态类将封装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包括状态转换。
    下面是一个使用状态模式实现的订单处理系统的示例:

  1. 状态接口
public interface OrderState {  
    void pay(Order order);  
    void ship(Order order);  
    void complete(Order order);  
    // 可能还需要其他方法,如退款、部分发货等  
} 
  1. 具体的状态类
public class Create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Order order) {  
        // 处理支付逻辑  
        System.out.println("Order paid.");  
        order.setState(new Paid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ip(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ship order in Created 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complete order in Created state.");  
    }  
}
public class Pai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Order already pa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ip(Order order) {  
        // 处理发货逻辑  
        System.out.println("Order shipped.");  
        order.setState(new Shipped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complete order before it is shipped.");  
    }  
}  
  
public class Shippe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Order already paid and shipp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ip(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Order already shipp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Order order) {  
        // 处理完成订单逻辑  
        System.out.println("Order completed.");  
        order.setState(new CompletedState());  
    }  
}  
  
public class Complete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pay for a completed or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ip(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ship a completed or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Order order) {  
        System.out.println("Order already completed.");  
    }  
}  
  1. 上下文类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OrderState state;  
  
    public Order() {  
        this.state = new CreatedState(); // 初始状态  
    }  
  
    public void setState(Order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void pay() {  
        state.pay(this);  
    }  
  
    public void ship() {  
        state.ship(this);  
    }  
  
    public void complete() {  
        state.complete(this);  
    }  
  
    // 可能还有其他与订单相关的方法和属性  
}  
  1. 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rder order = new Order();  
  
        order.pay(); // 当前状态为CreatedState,调用pay会转移到PaidState  
        order.ship(); // 当前状态为PaidState,调用ship会转移到ShippedState  
        order.complete(); // 当前状态为ShippedState,调用complete会转移到CompletedState  
  
        order.pay(); // 当前状态为CompletedState,不能再支付  
        order.ship(); // 当前状态为CompletedState,不能再发货  
        order.complete(); // 当前状态为CompletedState,订单已完成  
    }  
}

    在这个示例中,Order类代表上下文,它有一个state字段来保存当前状态,并且提供了pay、ship和complete等方法来触发状态转换。每个具体的状态类(如CreatedState、PaidState等)都实现了OrderState接口,并定义了在当前状态下这些方法的行为。
    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应用中可能还需要处理更多的状态和行为,并且状态转换的逻辑可能会更加复杂。此外,为了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还可以考虑使用枚举类型来定义状态,或者使用状态机框架来管理状态转换。

2.5 重构后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状态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 1.3 痛点 中提到的一些缺点。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使得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在状态模式中,我们定义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将状态转换的逻辑封装在状态对象自身中,而不是将其分散在多个条件语句中。
    以下是状态模式如何解决上述缺点的原因:

  1. 解耦状态和行为:
    在状态模式中,状态和行为被封装在单独的状态类中。这意味着Order类不再需要直接处理状态转换的逻辑。每个状态类负责定义在当前状态下允许的行为以及状态转换的规则。这大大减少了Order类的复杂性,并且使得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和易于管理。
  2. 提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状态转换逻辑被封装在状态类中,添加新的状态或更改现有状态的行为变得相对容易。我们只需要定义新的状态类并实现相应的行为即可,而不需要修改使用状态模式的上下文类(在本例中是Order类)。这符合开闭原则,即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3. 更好的错误处理:
    在状态模式中,状态类可以定义自己的错误处理逻辑。例如,如果尝试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执行某个操作,状态类可以抛出异常或返回错误码,而不是在上下文类中打印错误消息。这提供了更好的错误处理机制,并使得错误处理更加集中和一致。
  4. 提高可维护性:
    将状态和行为封装在单独的状态类中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和可维护。每个状态类只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转换规则,这使得代码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测试。此外,由于状态类之间是松耦合的,因此可以独立地修改和测试它们,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状态类或使用它们的上下文类。
  5. 支持复杂的业务逻辑:
    状态模式能够轻松地支持复杂的业务逻辑和状态转换规则。通过定义更多的状态类和转换逻辑,我们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和灵活的状态管理。此外,状态模式还可以与其他设计模式(如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等)结合使用,以构建更加复杂和强大的软件系统。

    通过使用状态模式可以解决硬编码的状态转换逻辑、缺乏灵活性、状态和行为紧密耦合、可维护性问题以及错误处理不足等缺点。通过将状态和行为封装在单独的状态类中,我们实现了状态与行为的解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转载文章只截取部分内容
详请跳转原文:https://blog.csdn.net/danci_/article/details/136367657


  • 19
    点赞
  • 2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