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读书笔记

目录

《暗时间》总结

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与思考

(二)时间管理

1.学习与思考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2.重视知识的本质

3.重视积累

4.抬起头来

(三)阅读方法

(四)知识结构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1 专业领域技能:

2 跨领域的技能:

3 学习能力:

4 性格要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阅读与思考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知其所以然——谈算法的学习

高效学习的三个习惯

 


《暗时间》总结

1."心里年龄"的概念,思考的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2.学习知识不能使用使用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3.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 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 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 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 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 并没有涉及推理,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 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4.专注的力量

 1)任务切换需要花费许多额外的开销。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

       所以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效率高很多。

2)大脑开始一项任务需要热身。

       因此任务进行过程中被打断,再开始任务执行,需要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5.高效学习的习惯

1)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2)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

3)抗干扰

--------------------------------------------------------------------------------------------------------

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

(一)学习与思考

1.善于使用google和wiki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

   a)将自己阅读时的思考总结下来

   b)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是在资质上,而是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

4.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

5.重要的事情优先

6.重要的事情用大的时间块来完成

7.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

8.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9.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10.善于利用小块时间,即“时间下脚料”

11.习惯的养成

     a)承认它的难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b)习惯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

也许,对付我们强大的习惯的最佳办法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不管是自己经过困难或失败

而领悟的,还是看到书上或听到别人说的)写下来,并常常拿出来翻看

--------------------------------------------------------------------------------------------------------------------

(二)时间管理

1.学习与思考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2)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自己的学习)

3)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方法)

      设想自己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

4)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

5)养成反驳自己的习惯(问自己"这一定是成立的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等问题)

6)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一个问题

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

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

 

2.重视知识的本质

作为程序员,技术更新快,怎么办?抓住不变量

 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

 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

 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

 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

 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

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3.重视积累

1)计划定长一点

设想自己若干年后在做什么事情,需要那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

2)专注于一件事情

每天拿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注于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

 

4.抬起头来

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针对自己当前做的事情,问自己几个问题

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

它是不是我真正希望做的?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杂项:

1)退订RSS

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价值很少或没有价值的?

把价值很少或没有价值的全都退订掉。

2)有时间吗?总结总结最近学习的新知识吧

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理解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假象。

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了多少,是很有价值的。

3)有时间吗?看本书吧

4)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

总结看过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抽取知识本质,与大脑中以往的知识建立联系。

-------------------------------------------------------------------------------------------------------------------

(三)阅读方法

1.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难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

2.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

读书方法的转变:以前一本一本的读书,现在是一章、甚至是一节一节的读。即按照主题来阅读。

存书方法:硬盘里的书按照主题分类,每个主题下面都有一堆书,当需要学习某个主题的知识时,将涉及到这个主题的书都翻开来,索引到相关章节,然后挑讲得好的看

3.好资料,坏资料

好资料:从问题出发, 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 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 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 (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

坏资料:(好资料的反面) 上来就讲方法细节, 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 我们称… 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根本不讲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人们最初是因为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 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了这么个方法的, 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

4.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

带着疑问去学习

5.有选择地阅读

1)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地方优先阅读

2)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的略读

 一般来说, 除了技术性非常强的书之外, 大多数书的信息密度很低,有很多废话。

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 1. 问题是什么?2. 方案是什么?3. 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 》 ) ,那么1. 现象是什么?2. 解释是什么?3.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 例子是什么?

因此,阅读时应该有选择地略掉废话。

6.你为什么看不懂?

1)你看的不够使劲

     a) 阅读时,有意识的关注其中一些点,忽略其中一些点

     b)大脑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

     c)思维定势的原因,思考的角度不对

     解决方法:仔仔细细地在多读两遍

2)涉及到了不懂的概念

     解决方法:查阅资料,如google

3)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

     解决方法:接着往下看,看到下面可能就明白了

 

杂项:

7.如何在阅读之前就能获得对一本书质量的大致评估 

1)看作者。牛作者写的书一般都不错

2)看目录和简介。目录是否清晰,是否直白

3)看Amazon上的评价

     a)整体打分

     b)打分最低的人是怎么说的。小众意见往往有可能来字那些真正懂行的人

4)看样章。

     Amazon上可以随机浏览一些章节,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深刻,基本是几页纸就能看出来的

 

8.如何搜寻到好书

1)同作者的著作

2)Amazon上相关推荐和主题的书列

3)豆瓣的豆列

4)好心人总结的关于一个主题的资源

-------------------------------------------------------------------------------------------------------------------

(四)知识结构

抓住不变量

知识的分类:essential和non-essential的。

对于前者采取提前深入牢固掌握的方法,

对于后者采取待用到的时候RTM(read the manual)的方法

关键是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带着第三只眼来敏锐地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 或不易变的量, 是否完全可以在用的时候查手册即可,还是需要提前掌握(一些判断方法在上文也有所提及 ) 。并且学会在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 本质的, 不变的东西。 我在之前的 part 里面也提到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该知识的 (体系或层次) 结构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 第一原则是什么。

 

另外的essential knowledge: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判断和决策的方法

 

学习小tip: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时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 Survey”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 就

能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整理知识的结构、 本质和重点, 经过整理之后的知

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谈不可替代性:物以稀为贵,一种资源越是稀缺,不可替代性就越强。再加上其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其价格就越高。

作者认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知识技能组合

1 专业领域技能

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自是不用多说的。

2 跨领域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 等等。

3 学习能力:

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实在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 所以独立出来。

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4 性格要素:

严格来说这也属于跨领域技能,理由同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能力,这是改进自身的大前提) 、好奇心、自信、谦卑(自信和谦卑是不悖的,前者是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后者是不要总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Keep an open mind)等等。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李阳英语讲座中的一句话:许多人学了快10年的英语,其开口的时间还不如在集训的七天内开口的时间长。

 尽管学习时间很长, 但学习密度极低, 结果乘起来还是低

 人太容易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 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

而正因为难,少有人做到,那些做到的,就都变成了牛。

“思维体力”的概念, 所谓思维体力就是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注意力造就非凡专家, 天才来源于长期的专注的训练。 

培养你的思维体力, 是成为非凡专家的一个必要条件。

专注即忘我。

 

阅读与思考

阅读的分类

1)我一般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的,一类是思维的。(当然还有娱乐的)

2)倾向于度培养思维的。

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都用的上。

3)时间分配:一般是在学习知识性的东西的过程中抽时间阅读思维方面的书

4)方法

知识性的东西,在学习方法上最重要的应该注意两点

   a)观其本质

   b)观其大略

   只有当急着要用的时候,才需要去注意技术细节。

   80%最重要的细节往往能在20%时间内掌握。剩下的用到的时候查查就可以。

 

阅读的习惯

1)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

2)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拿起来读了

一本再厚的书,只要每天看一点,总有看完的一天。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 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

 

1)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内学习的知识

2)创造回忆的机会

     2.1)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a)面对面的交流

            b)一个好的邮件列表

            c)BBS

     2.2)整理笔记

     2.3)书写

3) 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4) 抽象和推广

5) 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 

 

知其所以然——谈算法的学习

学习算法

1)知其所以然

2)问自己几个问题

    a)为什么这种解法是对的

    b)为什么那种解法是错的

    c)为什么这种解法不是最优的

    d)为什么没有更优的解法

知道怎么做是从正确 (高效) 解法得到的, 而知道为什么必须得那样做则往往是从错误 (低效)的解法当中得到的。

---------------------------------------------------------------------------------------------------------------------------

高效学习的三个习惯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 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 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

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 CPU 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

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 CPU 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 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 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

多年。 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 思考得多的人, 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有人用10年才

能领悟一个道理, 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 疼完了

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 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 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

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 像这样的效率, 除非天天摔坑里, 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

长的记性。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 将临时的记忆

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 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 应该用思

维时间来计算。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

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 认为别人有一天, 我也有一天,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 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 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 认为

投入了不少时间, 然而其实, “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 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

率的乘积。 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 却发现毫无进展, 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

要做的事情, 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 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 你走路的时候吃

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 CPU 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

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 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 因为你的 CPU

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 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 建议

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

翻, 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 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 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 因为看书并记住书

中的东西只是记忆, 并没有涉及推理,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 看到别人看不到

的地方, 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 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你走路、 买菜、 洗脸洗手、 坐公车、 逛街、 出游、 吃饭、 睡觉, 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

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

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 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

少, 看得不比你多, 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

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 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 一点都不业余 (上次在 《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

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 ,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

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

 

程序员们都知道, 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 通俗地来讲, 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

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 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 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

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 如果只做一件任务, 就不会有此损失。 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

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 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

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 ,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 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 这个时间因人而异, 并且可以

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 ,

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 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 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

中精力, 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 从而才能进入“状态”, 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

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 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 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

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 high , 忽

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 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 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

状态?又或者, 你正在调试程序, 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 bug 可能相关的代码

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 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 就在这时, 呃, 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

(: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 3-5分钟。但要想

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 3

个小时的书, 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 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 所有这些知识

都处在活跃状态, 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 要达到这样一种忘

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 ,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

态被破坏, 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

要的东西, 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 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

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 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 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

(思维体力) 。 《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

的思考习惯的介绍, 很有代表性。 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

索数学问题, 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 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 但是常常

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 ,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

在校园, 环境简单, 生活单纯, 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 工作之后的状况就

是, 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 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 另一方面, 即便能够

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 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

的焦虑来, 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 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

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 抗干扰。 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才能有效地

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 所

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 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 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

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

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记得很久以前 TopLanguage 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

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 (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