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起源

现在我们所说的计算机,俗称电脑,其全称是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通用”是指计算机可服务于多种用途,“电子”是指计算机是一种电子设备,“数字”是指在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均用0和1的编码来表示。有别于通用型计算机,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是一种“嵌入机械或电气系统内部、具有专属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不论是通用型计算机或嵌入式系统,都是基于同样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发展出的不同形式的产品而已。

计算机以工程类别划分,有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的概念;硬件指的是物理器件,软件指的是指令数据码流。计算机最终作用是将输入的数据流转换为所需的形式输出。须知人们若想从计算机得到什么样的输出,得看有什么样的输入,并满足什么样的逻辑运算,计算机并不能凭空变物,也不能逾越逻辑。当计算机逻辑运算的容量(位宽)和速度越来越快,转换逻辑和算法越来越复杂,其输入输出越来越丰富多元的时候,计算机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强大了。

现代计算机是多门学科共同交叉研究的成果。在数理化等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计算机制造的条件逐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的需求又被大大激发。从具有现代意义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起,计算机科学就开始了迅猛的发展与分化,从此衍生出宏伟的计算机文化。

下面就按学科的历程来简要介绍一下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机的发明简史。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数学理论基础

1.         二进制及进制转换    //德国数理哲学大师,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

2.         布尔逻辑运算       // 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1815.11.21864),1847发明与、或、非运算法则。

3.      有限状态机  //英语:finite-statemachine缩写FSM)又称有限状态自动机,简称状态机。

4.         图灵机 // 艾伦·麦席森·图灵,OBEFRS英语:Alan Mathison Turing,又译阿兰·图灵,1912623日-195467日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物理学理论基础

1.         电流与电压,导体与绝缘体

2.         电子管(又名真空管)  // 佛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真空管德福雷斯特De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

3.         半导体PN结)  // 肖克利 Shockley,William Bradford 19471948 美国贝尔实验室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

4.         晶体管(本名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管PMOS/NMOS,CMOS

5.         触发器,寄存器

 

计算机理论基础

1.         可编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思想),1,可运算;2,可存储; 3,可程序控制;4,可输入输出。

2.         存储程序逻辑架构(·诺依曼结构)  // 约翰··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美籍匈牙利人。·诺依曼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地址和数据存储地址指向同一个存储器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宽度相同。

3.         哈佛结构 // 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的存储器结构。中央处理器首先到程序指令存储器中读取程序指令内容,解码后得到数据地址,再到相应的数据存储器中读取数据,并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通常是执行)。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可以使指令和数据有不同的数据宽度。

 

计算机发明简史

以下是计算机史前时代的一系列关键事件。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计算机基础架构理论艰辛的改进过程,具有现代意义的电子计算机是如何最终诞生的。翻开这段历史对理解计算机的基础原理颇有些参考意义。

最早的计算工具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结绳记事”;数千年的古代只有算盘、计算尺等简易工具;工业革命之后发明了差分机、分析机等机械式计算器;直到半导体的出现,才真正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

1701年,莱布尼茨与在北京的神父bouvet(中文名白晋)的书信交流中谈到了二进制,并发现二进制与易经文化中的一些共同点。莱布尼茨还曾设想过能不能创造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可以把推理过程象数学一样利用公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但是它的思想却是现代数理逻辑部分内容的萌芽。

1822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开始研制差分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来存储数据的计算工具,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使计算工具从手动机械跃入自动机械的新时代。

1832年,巴贝奇开始进行分析机的研究。在分析机的设计中,巴贝奇采用了三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

1.     存储装置:采用齿轮式装置的寄存器保存数据,既能存储运算数据,又能存储运算结果;

2.     运算装置: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乘法是以累次加法来实现,还能根据运算结果的状态改变计算的进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条件转移;

3.     控制装置:使用指令自动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洛甫雷斯伯爵夫人——阿达·奥古斯塔还为分析机编制了一批函数计算程序, 其中包括计算三角函数的程序、级数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数程序等等。阿达也因此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ADA语言就是为纪念她而命名。

巴贝奇的分析机是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蓝图。但是巴贝奇先进的设计思想超越了当时的客观现实,由于当时的机械加工技术还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使得这部以齿轮为元件、以蒸汽为动力的分析机一直到巴贝奇去世也没有完成。

1847年底至1848年初,布尔出版了《The MathematicalAnalysis of Logic》(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of logic,being an essay towards acalculus of deductive reasoning),首次阐述了符号逻辑。1854年,他出版了《The Laws ofThought》(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laws of thought,on whichare founded the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logic and probability),在这本书中布尔介绍了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尔代数,创造一套符号系统,利用符号来表示逻辑中的各种概念,完满地讨论了这个主题。布尔建立了一系列的运算法则,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初步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

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这个现象被称为"爱迪生效应"。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借鉴了雅各织布机的穿孔卡原理,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采用机电技术取代了纯机械装置,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

1901年,欧文·理查森提出定律,说明电子的激发态引起箔片漂浮,后更以此拿到192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04年,约翰·弗莱明 发明二极管,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36年,图林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中的应用》(英语:On Computable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1936528提交),后被人改称《理想计算机》,论文里论述了一种“图灵机”,只要为它编好程序,它就能承担其他机器能做的任何工作。

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受巴贝奇和阿达(阿达·奥古斯塔,洛甫雷斯伯爵夫人)的启发,提出用机电来替代纯机械的实现分析机。在IBM公司的资助下,1944年研制成功了机电式计算机Mark-I。Mark-I长15.5米,高2.4米,由75万个零部件组成,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存储容量为72个23位十进制数,采用了穿孔纸带进行程序控制。继电器的开关速度是1/100秒,使得它的计算速度很慢,执行一次加法操作需要0.3秒,并且噪声很大。尽管它的可靠性不高,仍然在哈佛大学使用了15年。Mark-I只是部分使用了继电器,1947年研制成功的计算机Mark-Ⅱ全部使用继电器。

1938年,德国工程师朱斯(K.Zuse)研制出Z-1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朱斯先后研制出采用继电器的计算机Z-2、Z-3、Z-4。Z-3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二进制运算、带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这些设计思想虽然在朱斯之前已经提出过,但朱斯第一次将这些设计思想具体实现。在一次空袭中,朱斯的住宅和包括Z-3在内的计算机统统被炸毁。德国战败后,朱斯流亡到瑞士一个偏僻的乡村,转向计算机软件理论的研究。

1938年,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Shannon,1916-2001),香农在MIT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是《A Symbolic Analysisof Relay and Switching Circuits》(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

1939年,美国依阿华州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贝利(Clifford Berry)一起研制电子计算机以根本上改善计算工具。他为此定下了4个主要方向:1、用电子管这种器件和电路代替机械部件。2、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行运算。3、计算通过一连串顺序的逻辑动作实现,而不是通过“计数”实现。4、机器中要有能保存数的“存储器”。5、存储元件采用能充电和放电的电容器。

1939年11月,样机完成,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42年,阿塔那索夫所设计的计算机终于完成。他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计算机”,即“Atanasoff-BerryComputer”, 以纪念他和Berry之间的合作以及Berry在实现中所作出的贡献。

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只研制了一个能够求解包含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样机。在阿塔纳索夫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采用电子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1945年,冯·诺依曼由ENIAC机研制组的戈尔德斯廷中尉介绍参加ENIAC机研制小组,他们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NIAC(Electronic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缩写)。ENI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设计思想之一是二进制,冯·诺依曼根据电子元件双稳工作的特点,建议在电子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报告提到了二进制的优点,并预言,二进制的采用将大简化机器的逻辑线路。

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 冯·诺依曼提出了2进制思想与程序内存思想,他的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其中心思想就是有存储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存储机)。

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94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Wilkes)教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Electronic DelayStorage Automatic Computer),它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可以存储程序和数据并自动处理数据,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

推荐读物:《编码的奥秘》,新版更名为《编码》,[美] 佩措尔德 (CharlesPetzold)著。

计算机发展简史参考网址: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200494-0.html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