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维模型,用自尊心(也可以说情绪主导决策)来决定,每次后悔,这么这次又这样做,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样?
事实上,我们应对复杂现实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其抽象化。阅读新闻就是汲取他人抽象化之后的产物。作者首先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抽象,最后归纳出结论,与读者分享。但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会有所减损,我们可能会丢失那些被提炼成抽象概念的具体细节。此外,由于我们总把抽象概念奉为圭臬,却没有亲身经历艰苦繁重的脑力劳动,因此很难看出地图与实际疆域的区别。我们无意中忽略了地图并不是现实。
地图也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抓拍,其代表事物或许早已不复存在,就等同于拍照一样。拍照你在中间抓拍,就突出中间;如果你在左下角抓拍,就突出左下角;那你在右上角抓拍,就在右上角;你如果在左上角抓拍,就是左上角。如果可以用拍照的位置做抓拍的话,就突出那个位置的视野。其实地图也是一样的,就等于你在左边看问题跟右边看问题,左下角看问题和右下角看问题,那这个就有四个角。在考虑问题和做决策时,这一点很重要。
大脑装了三桶知识,视野更大,更灵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比如说是关于如何育儿的指导手册或者你的成绩评估表,这些都是我们所忽略的地方。
地图对于游客有用,对于司机没有什么用。
某个地铁线路并没有描述某个站的感觉,用不着线路图来寻找地铁口的出口。
地图云南位置,还得要导航来指点怎么去,怎么坐车,导航你去的时候也得要注意有没有危险。这是地图的地图的地图的
阅读新闻是吸取他人抽象化之后的产物,作者大量吸收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抽象,归纳,总结,与读者分享。这个过程当中信息会有所减损,可能会丢失被提炼过抽象概念的具体细节。(这就是我们所忽略的地方。)
🎙️时常忘记疆域本身远比地图复杂,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远超过刻板印象所代表的范畴。就像认知觉醒里面所说的,世界是多维的,任何事情是多维度的立体,我们本身缺乏角度认知事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