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盖章

以下是陕历博文物盖章册讲解视频中提及的73枚印章涉及的文物(名称校正后,按时代顺序排列),附详细简介:

一、西周时期(5件)

  1. 双兽面纹鬲

    • 简介:西周青铜炊器,侈口束颈,袋状腹,足饰兽面纹,反映西周早期青铜铸造工艺。用于烹煮谷物,是礼器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钟鸣鼎食”的等级制度。
  2. 西周逨盉

    • 出土:2003年宝鸡眉县杨家村
    • 简介:盛酒器,凤鸟形盖,器身与盖以虎形链相连,管状流饰龙头,四龙足,腹饰变体夔龙纹与蟠龙纹。盖内铭文20字,记载单氏家族逨为祭祀先祖制作礼器,是研究西周宗法制度的关键实物。
  3. 西周牛尊

    • 出土:1967年岐山贺家村
    • 简介:通高24cm,牛形造型,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立虎,伸舌作流,腹背饰云纹与夔龙纹。设计巧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西周青铜酒器中的精品,体现“尊神事鬼”的祭祀文化。
  4. 西周日己觥

    • 出土:1955年岐山
    • 简介:西周中期酒器,器身呈兽形,盖为龙头,腹饰凤鸟纹与兽面纹,铭文“日己”表明为祭祀祖先的礼器。觥是西周重要酒器,此器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反映贵族宴饮礼仪。

二、战国时期(3件)

  1. 战国杜虎符

    • 出土:1975年西安
    • 简介:战国秦调兵凭证,虎形,错金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是秦军“右符在君,左符在将”制度的实物见证,体现中央集权下的军事指挥体系,为研究秦代军制的“活化石”。
  2. 战国金怪兽

    • 出土:1957年神木纳林高兔
    • 简介:匈奴族金器,鹰首鹿身,角分多枝,尾立展翅鹰,表面原镶嵌宝石(现存残件)。造型融合多种动物特征,是游牧民族图腾崇拜的象征,反映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的冶金工艺与审美。
  3. 战国鸟盖瓠壶

    • 出土:1967年绥德
    • 简介:盛酒器,壶体呈瓠瓜形,盖为立鸟,喙可开合,颈饰蟠螭纹,腹饰羽纹。鸟盖设计兼具实用与装饰性,是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与中原工艺融合的产物。

三、秦代(4件)

  1. 秦高奴禾石铜权

    • 出土:1964年西安
    • 简介:秦代度量衡器,权身刻铭文,记载秦昭王至秦始皇时期的量制,明确“高奴”(今延安)地区的计量单位。是研究秦代“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的重要实物,见证标准化制度的推行。
  2. 秦青铜车马(复制品元素)

    • 出土:1980年秦始皇陵
    • 简介:共两乘(一号立车、二号安车),1:2比例,由6500个零件组成,饰金银错工艺,伞盖可调节角度,车窗可推拉,体现秦代车马制度与冶金技术巅峰,被誉为“青铜之冠”,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的核心文物。
  3. 秦兵马俑跪射俑

    • 出土:秦始皇陵一号坑
    • 简介:高1.2米,身着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右腿跪地,左腿蹲曲,双手作握弓状,面部敷粉,双目炯炯,是兵马俑中保存最完整的彩绘陶俑,展现秦代弩兵战术与雕塑写实主义,细节反映秦军装备标准化。

四、汉代(8件)

  1. 西汉皇后之玺

    • 出土:1968年咸阳韩家湾
    • 简介:边长2.8cm,羊脂玉质,螭虎纽,印面篆书“皇后之玺”,推测为吕雉用印,是唯一考古发现的汉代皇后玺印。玉质温润无瑕,篆刻刀法流畅,属汉代“六玺”体系,印证《汉官仪》中“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的记载。
  2. 西汉彩绘雁鱼铜灯

    • 出土:1985年神木
    • 简介:高54cm,雁首衔鱼,鱼身与雁颈相通,灯油燃烧的烟炱可通过鱼身导入雁腹水中,实现环保功能。彩绘精美,造型巧妙,是汉代青铜灯具的代表作,体现“物尽其用”的设计理念,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
  3. 西汉鎏金铜卮

    • 简介:汉代酒器,鎏金铜质,直筒形,饰卷云纹与神兽纹,器身镶嵌玉片(部分残失)。卮是汉代常见饮酒器,此器鎏金工艺精湛,反映汉代贵族宴饮的奢华风尚。
  4. 西汉鎏金铜铺首

    • 简介:汉代门环装饰,兽面形,鎏金铜质,额刻“长乐”铭文,口衔圆环。铺首象征辟邪,“长乐”寓意吉祥,常见于宫殿或陵墓建筑,是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
  5. 东汉绿釉陶孔雀灯

    • 简介:东汉陶制灯具,孔雀开屏造型,雀身中空为灯盏,绿釉莹润,尾羽刻划细腻。孔雀象征吉祥,此灯兼具实用与装饰性,反映东汉陶釉工艺的成熟及民间对祥瑞的追求。
  6. 东汉绿釉陶楼

    • 简介:东汉陶制明器,仿多层楼阁建筑,绿釉覆盖,斗拱、栏杆、人物细节清晰,展现汉代民居或庄园建筑形制,是研究汉代建筑史与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
  7. 汉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简介:汉代建筑构件,圆形瓦当分别饰四神纹,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神,兼具装饰与辟邪功能。四神象征“天之四灵”,体现汉代谶纬学说与宇宙观,常见于宫殿、陵墓建筑。

五、北魏至隋代(4件)

  1. 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

    • 简介:北魏佛教造像,主佛结跏趺坐,两侧菩萨侍立,衣纹流畅,鎏金保存完好。佛像面容慈祥,菩萨头戴宝冠,帔帛垂落,反映北魏“汉化改革”后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进程,是研究北朝佛教造像风格的重要实物。
  2.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 出土:1981年安康
    • 简介:26面煤精石印,14个有效印面,刻“大司马印”“大都督印”“独孤信白书”等官私印,集多职官印于一体,见证南北朝时期官员“一职多印”的现象,印面布局巧妙,是研究北朝官制与文书制度的“活化石”。
  3. 隋四神十二生肖镜

    • 简介:隋代铜镜,圆形,内区饰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外区环列十二生肖,铭文“灵山孕宝,神使观炉”。纹饰融合神话与民俗,体现隋代铜镜“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是研究隋代社会信仰的实物资料。
  4. 隋绿琉璃瓶

    • 简介:隋代玻璃器,绿色半透明,小口细颈,鼓腹平底,造型简约。琉璃(玻璃)在隋代属珍贵材料,此瓶可能为西域传入或本土烧制,反映隋代中外交流及手工业技术水平。

六、唐代(26件,核心文物)

(一)何家村窖藏珍品(12件)
  1.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高5.5cm,口径13.7cm,捶揲工艺制成,内外两层莲瓣纹,上层錾刻鸳鸯、鹿等动物纹,下层忍冬纹,内壁墨书“九两半”“九两三”。代表唐代金器最高水平,可能为皇室酒器,纹饰融合佛教元素与吉祥寓意。
  2.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高24.2cm,罐体中心錾刻展翅鹦鹉,周围环绕折枝花,鱼子纹填底,提梁可活动,纹饰鎏金。鹦鹉象征吉祥,葡萄与折枝花寓意多子多福,是窖藏中最大银器之一,展现唐代花鸟纹装饰艺术巅峰。
  3.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 出土:1959年中堡村唐墓
    • 简介:通高58cm,骆驼背载7男乐俑、1女舞俑,执笛、琵琶、胡琴等乐器,其中4人为胡人(深目高鼻)。展现“胡汉乐舞”融合场景,釉色艳丽,是唐三彩中唯一的国宝级陶俑,见证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4.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高6.5cm,长15.6cm,缠丝玛瑙雕琢成牛角形,兽首镶金塞,利用玛瑙天然纹理俏色雕刻,兼具中亚“来通杯”造型与中国玉雕工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被誉为“镇馆第一宝”。
  5. 唐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高14.8cm,仿契丹皮囊壶造型,两侧捶揲舞马衔杯纹,马身鎏金,作“屈膝衔杯”状,再现《旧唐书》记载的“舞马祝寿”场景。融合游牧民族器型与中原鎏金工艺,是盛唐胡汉文化融合的象征。
  6. 唐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八棱形,每棱錾刻胡人伎乐形象(弹琵琶、吹笛、敲钹等),杯心饰舞者,纹饰鎏金。反映盛唐胡乐盛行的社会风貌,乐手服饰、乐器细节见证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传入,是研究唐代乐舞的重要实物。
  7. 唐鎏金铁心铜龙

    • 出土:1975年西安
    • 简介:龙身鎏金,铁芯铜制,蜷曲作腾飞状,鳞片、爪牙刻画细腻,通长43cm。唐代龙纹象征皇权,此器可能为宫廷陈设器,体现唐代金属工艺与龙文化的结合,造型动感十足,是唐代龙纹雕塑的精品。
  8.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 出土:唐墓出土
    • 简介:女俑戴笠帽,穿窄袖襦裙,外披帛巾,骑于马上,面容丰腴,神情自若。反映唐代女性骑马出行的风尚,笠帽与服饰细节展现“胡服骑射”对唐代社会的影响,是研究唐代服饰史的典型标本。
  9. 唐赤金走龙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共12条,每条长4-6cm,纯金打造,作行走状,昂首摆尾,鳞片清晰。可能为道教投龙祭祀用品(“投龙奠玉”仪式),体现唐代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小金龙造型精致,是唐代金器微型雕刻的代表。
  10. 唐鎏金飞天宝相花纹银盒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圆形,盖面錾刻飞天环绕宝相花,飞天飘带飞扬,宝相花花瓣层叠,纹饰鎏金。宝相花象征佛教“庄严”,飞天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产物,此盒可能为盛放香料或化妆品的容器,展现唐代金银器的宗教艺术融合。
  11. 唐真子飞霜镜

    • 出土:唐代墓葬
    • 简介:圆形铜镜,钮左刻文人抚琴,钮右立凤鸟,下方山石流水,边缘饰霜纹,铭文“真子飞霜”。图案体现文人雅趣与祥瑞思想,是唐代铜镜中“人物故事镜”的代表,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
  12. 唐狩猎纹八瓣银杯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八瓣形,每瓣錾刻狩猎场景(骑士射猎、驯豹逐鹿、弯弓射雁等),部分骑士着胡服,马匹、猎犬、猎豹细节生动。反映唐代贵族尚武风尚与对外族狩猎技艺的吸收,纹饰鎏金,杯壁轻薄,展现捶揲工艺巅峰。
(二)唐墓壁画元素(3件)
  1. 唐壁画宫女捕蝉图

    • 出处:唐墓壁画
    • 简介:描绘宫女手持长竿捕蝉,姿态轻盈,衣饰华丽(高髻、披帛、长裙),背景衬以树木山石,展现唐代宫廷女性的日常生活片段,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是唐墓壁画中“生活场景类”的代表作。
  2. 唐壁画客使图

    • 出处:章怀太子墓
    • 简介:高185cm,宽242cm,前三位唐鸿胪寺官员,后三位分别为东罗马、新罗、靺鞨使节,服饰(长袍、冠帽、皮裘)与姿态各异,是唐代丝绸之路外交的直观记录,印证“万国来朝”的盛世图景。
  3. 唐彩绘女立俑

    • 出土:唐墓出土
    • 简介:女俑身着交领襦裙,外罩半臂,梳高髻,面部施粉黛,体态丰腴,双手交叠于腹前,神情温婉。代表唐代陶俑“丰肥浓丽”的审美取向,是研究唐代女性妆容、服饰的重要实物。
(三)其他唐代重器(11件)
  1. 唐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六曲形,盘心錾刻飞廉(神话中的风伯),鹿身鸟翼,脚踏祥云,周围饰忍冬纹,纹饰鎏金。飞廉是中亚传入的神话形象,此盘体现唐代对异域文化的吸收,是研究中外神话融合的实物资料。
  2. 唐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碗心饰海兽(海马、海狮等),周围环水波纹,鱼子纹填底,纹饰鎏金。海兽纹源自波斯,水波纹象征“四海升平”,此碗可能为皇室宴饮器具,展现唐代金银器的海洋文化元素。
  3. 唐彩绘釉陶坐塔式罐

    • 出土:唐墓出土
    • 简介:罐身呈塔式,腹部绘彩色釉陶,塔顶饰宝珠,腹部贴塑力士、神兽等,是佛教“塔式罐”与中国传统陶罐的结合,作为明器使用,反映唐代佛教对丧葬文化的影响。
  4. 唐三彩四系塔式罐

    • 出土:唐墓出土
    • 简介:罐身施黄、绿、白三彩,肩部四系(耳),腹部堆塑莲瓣纹,塔顶形盖,整体高大庄重。塔式罐是唐代高级贵族的陪葬品,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三彩釉色交融,是唐代陶瓷工艺的典范。
  5. 唐镶金白玉臂环

    • 出土:1970年何家村
    • 简介:白玉质,边缘镶金,刻缠枝纹,内径约6cm,为唐代贵族女性臂饰。玉质温润,金镶工艺精湛,臂环形制源自西域(粟特地区),材质与工艺为中原传统,是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器物。
  6. 唐三彩梳妆女坐俑

    • 出土:唐墓出土
    • 简介:女俑坐于圆凳,面前置梳妆盒,右手持镜,左手作梳妆状,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身旁有侍女俑(残)。展现唐代女性梳妆场景,细节反映当时化妆品(粉盒、铜镜)与梳妆习俗,是研究唐代生活史的生动素材。
  7. 唐忍冬纹银熏炉

    • 出土:唐代遗址
    • 简介:熏炉呈钵状,盖面镂空忍冬纹(卷草纹),炉身饰鎏金银片,内置炭火可熏香衣物或室内。忍冬纹源自佛教,象征“永恒”,此炉是唐代贵族香文化的载体,体现实用与宗教寓意的结合。

七、五代至清代(2件)

  1. 五代耀州窑青釉瓷器

    • 简介:五代时期耀州窑产品,代表器型如碗、盘、瓶,青釉温润,刻花装饰(莲瓣纹、缠枝纹),工艺继承唐代,开创宋代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先河,是研究五代陶瓷发展的过渡性实物。
  2. 清釉里红缠枝莲纹提梁壶

    • 简介:清代官窑瓷器,壶身绘釉里红缠枝莲纹,提梁作龙形,釉色红艳,纹饰工整。釉里红技术始于元代,清代达到巅峰,此壶体现清代制瓷工艺的精湛,莲纹象征“清廉”,是宫廷用瓷或文人雅器。

八、特殊印章元素(非文物,3件)

  1. 陕历博建筑轮廓章:本馆“中央殿堂”唐风建筑、秦汉馆汉代阙楼造型。
  2. 馆标与文创logo章:陕历博馆徽、“印记文创”标识。
  3. 主题文案章:如“华夏宝库 古都明珠”“印记陕博·盛世文化”等宣传语。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