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绿读《归潮》:岭南文化根脉中流动的文学镜像

王松绿 ,生于河南。后于琼从军为文近二十载。现居三亚。

岭南文化根脉中流动的文学镜像      

王松绿

小说《归潮》,打破了作者陈崇正向来善于营造的多重宇宙和多线叙事的阅读迷障,故事角色与作者一起,实现了叙事方式、故事内容、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多重回归。陈崇正的小说创作,一直构筑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他的这座若隐若现的潮汕之城,在《折叠术》《黑镜分身术》《悬浮术》的“术”三部曲、《美人城手记》、《香蕉林密室》等作品中,被融合了满城神佛、赛博科幻、理想再现的想象力带入不同时空飞翔,并仍在笔下更新和生长。

在这样的更新和生长中,关于潮汕的现实主义根须却在悄然向下伸展、逐渐盘根错节。《归潮》,就是这些根须落地扎根之时,原本似乎悬浮于空中的潮汕之城所呈现出的一个大地镜像。换言之,凝望故乡的主题,本就是作者构筑想象力的基石,是作者放飞想象力风筝的手中线轴;在本书中,则从之前的隐性表达转为显性叙事,从而在一虚一实的对照中,丰富了文学故乡的时空。

《归潮》的写实主义回归,聚焦于生活在潮汕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那些胸怀故乡泥土下南洋、心灵徘徊在土地与海洋之间的人们;并且在对这一人群特质的讲述里,呈现出文学地理叙事与新流动性叙事结合的样貌——既有属于文学地理学坐标的鲜明潮汕地域色彩,又有“在路上”文学的流动感。一静一动间,拓展着文学故乡的边界。

本书围绕近代百年间一个潮州家族的五代人展开,身处两地的他/她们在海上与陆地通道生死辗转“过番”,在异乡艰难建立新家园、留在潮州故乡守望。作者采用本土潮剧楔子、第一幕四折、第二幕四折、尾声的传统戏剧结构,讲述了那些故事——大时代变迁中的一个宗族、几个家庭、几段感情、一场风灾、一个香炉的离去和归来、两个游子之魂艰难的归乡之途、华侨在海外为国奔走、身处几地的人们为国赴难、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寻找和重建心灵归宿……

从文学地理学的范畴观照,在地域与文学双重视角下进行创作的诸多作品,可以汇集成一份文学地图,几乎每个地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进行书写。那些发生在都市、市井、田野、村庄、黄土、水乡、牧场、大山、森林、北国、热带、海洋等地理空间的故事,总是带着地域的自然、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去实现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实现创作者深植于心的关于这块地域的情感抒发、文化挖掘及身份认同。

陈崇正的作品扎根于潮汕这个地理坐标,又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这个地理空间的叙事限制。《归潮》所呈现出的大地镜像中,有作者关注的自己与家族、血缘、亲情——本质上是与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也有将厚重土地扛在肩上、藏于心中、不停行走于流动海洋的另一种“在路上”。

如果数百年前有足迹记录软件,那么从潮汕一带沿海到东南亚的航路,一定会显现出连绵不断且越来越浓郁的轨迹图。这是泪水、身体、生命、希望、别离构成的轨迹图。东南沿海的人们跋涉在大地与海洋之间,从一块陆地到另一块陆地,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在厚重大地的承托和浩瀚海洋的召唤之间,人们难留、难离、难舍、难回。“三江出海,一纸还乡”,就有了带着悲情色彩的下南洋,也就是闽南语中的“过番”。过番,书中写道,“便是漂洋过海,旧时坐着红头船,由碧河转入韩江出海……到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去讨生活。”自古过番“三死六留一回归”。

在关于流动性叙事的“在路上”文学里,处于主流地位的公路小说题材的写作,常通过路上的新际遇来处理内心的矛盾和进行心灵的探索,而且存在最开始总是以男性为叙事中心的性别差异。带着悲情色彩的下南洋,外在的求生存需求与暗藏的内心探索交织、族群烙印与单个个体之间强联系,颇具复杂性。本书中最为体现这一特点的,无疑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五代女性形象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从土地特质到海洋气质的转变。对她们命运底色和走向的讲述,也是作者女性角色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作者曾这样谈起故乡的女性,“潮州女人给外人的的印象是温良贤惠,但其实也有刚强的一面,很多潮人家庭都是女人当家。”故事里的她们——终生困于生育和生存;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寻找另一半、跋山涉水送另一半的骨灰“归潮”,抗日牺牲;被迫远嫁,经历不幸的家庭生活,在生活、家庭、社会的三重挤压中顽强生长;识文断字,性格刚毅,成为家族话事人和精神支柱;勤劳肯干,靠绣花和钩花支撑起一个家;一边追寻家族记忆,一边在路上实现着自我……在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五代女性逐渐从困于家庭和女性身份转变为主动追寻自我和梦想,从而得以与重要他人、与家庭的羁绊关系进行分离,一步步走向自我实现。女性与土地的寓言关系,开始松动。这是女性自我解放的“在路上”,也是流动性叙事中性别主体所占比重的变化。

今日,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永恒不变。人们对流动的渴望,更加强烈。在此岸,人们开始探究、记述祖辈离开故土、越过海洋、在另一块土地扎了根的脚步,譬如《归潮》。在彼岸,因祖辈移居,已在异国扎根的华人,也有着烙上族群印记的大地镜像,马华作家黎紫书在小说中的描写,华人学者王赓武在回忆录中的讲述,等等,依然在对自己的内心、对身份定位、对新的栖居地进行着不断的探索、追问,依然在处理着自己与来时路、与新大陆的关系。文内文外,此岸彼岸,尽在“归”字之中。

图文来源:想象力工作室

王松绿 ,生于河南。后于琼从军为文近二十载。现居三亚。

岭南文化根脉中流动的文学镜像      

王松绿

小说《归潮》,打破了作者陈崇正向来善于营造的多重宇宙和多线叙事的阅读迷障,故事角色与作者一起,实现了叙事方式、故事内容、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多重回归。陈崇正的小说创作,一直构筑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他的这座若隐若现的潮汕之城,在《折叠术》《黑镜分身术》《悬浮术》的“术”三部曲、《美人城手记》、《香蕉林密室》等作品中,被融合了满城神佛、赛博科幻、理想再现的想象力带入不同时空飞翔,并仍在笔下更新和生长。

在这样的更新和生长中,关于潮汕的现实主义根须却在悄然向下伸展、逐渐盘根错节。《归潮》,就是这些根须落地扎根之时,原本似乎悬浮于空中的潮汕之城所呈现出的一个大地镜像。换言之,凝望故乡的主题,本就是作者构筑想象力的基石,是作者放飞想象力风筝的手中线轴;在本书中,则从之前的隐性表达转为显性叙事,从而在一虚一实的对照中,丰富了文学故乡的时空。

《归潮》的写实主义回归,聚焦于生活在潮汕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那些胸怀故乡泥土下南洋、心灵徘徊在土地与海洋之间的人们;并且在对这一人群特质的讲述里,呈现出文学地理叙事与新流动性叙事结合的样貌——既有属于文学地理学坐标的鲜明潮汕地域色彩,又有“在路上”文学的流动感。一静一动间,拓展着文学故乡的边界。

本书围绕近代百年间一个潮州家族的五代人展开,身处两地的他/她们在海上与陆地通道生死辗转“过番”,在异乡艰难建立新家园、留在潮州故乡守望。作者采用本土潮剧楔子、第一幕四折、第二幕四折、尾声的传统戏剧结构,讲述了那些故事——大时代变迁中的一个宗族、几个家庭、几段感情、一场风灾、一个香炉的离去和归来、两个游子之魂艰难的归乡之途、华侨在海外为国奔走、身处几地的人们为国赴难、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寻找和重建心灵归宿……

从文学地理学的范畴观照,在地域与文学双重视角下进行创作的诸多作品,可以汇集成一份文学地图,几乎每个地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进行书写。那些发生在都市、市井、田野、村庄、黄土、水乡、牧场、大山、森林、北国、热带、海洋等地理空间的故事,总是带着地域的自然、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去实现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实现创作者深植于心的关于这块地域的情感抒发、文化挖掘及身份认同。

陈崇正的作品扎根于潮汕这个地理坐标,又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这个地理空间的叙事限制。《归潮》所呈现出的大地镜像中,有作者关注的自己与家族、血缘、亲情——本质上是与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也有将厚重土地扛在肩上、藏于心中、不停行走于流动海洋的另一种“在路上”。

如果数百年前有足迹记录软件,那么从潮汕一带沿海到东南亚的航路,一定会显现出连绵不断且越来越浓郁的轨迹图。这是泪水、身体、生命、希望、别离构成的轨迹图。东南沿海的人们跋涉在大地与海洋之间,从一块陆地到另一块陆地,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在厚重大地的承托和浩瀚海洋的召唤之间,人们难留、难离、难舍、难回。“三江出海,一纸还乡”,就有了带着悲情色彩的下南洋,也就是闽南语中的“过番”。过番,书中写道,“便是漂洋过海,旧时坐着红头船,由碧河转入韩江出海……到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去讨生活。”自古过番“三死六留一回归”。

在关于流动性叙事的“在路上”文学里,处于主流地位的公路小说题材的写作,常通过路上的新际遇来处理内心的矛盾和进行心灵的探索,而且存在最开始总是以男性为叙事中心的性别差异。带着悲情色彩的下南洋,外在的求生存需求与暗藏的内心探索交织、族群烙印与单个个体之间强联系,颇具复杂性。本书中最为体现这一特点的,无疑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五代女性形象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从土地特质到海洋气质的转变。对她们命运底色和走向的讲述,也是作者女性角色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作者曾这样谈起故乡的女性,“潮州女人给外人的的印象是温良贤惠,但其实也有刚强的一面,很多潮人家庭都是女人当家。”故事里的她们——终生困于生育和生存;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寻找另一半、跋山涉水送另一半的骨灰“归潮”,抗日牺牲;被迫远嫁,经历不幸的家庭生活,在生活、家庭、社会的三重挤压中顽强生长;识文断字,性格刚毅,成为家族话事人和精神支柱;勤劳肯干,靠绣花和钩花支撑起一个家;一边追寻家族记忆,一边在路上实现着自我……在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五代女性逐渐从困于家庭和女性身份转变为主动追寻自我和梦想,从而得以与重要他人、与家庭的羁绊关系进行分离,一步步走向自我实现。女性与土地的寓言关系,开始松动。这是女性自我解放的“在路上”,也是流动性叙事中性别主体所占比重的变化。

今日,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永恒不变。人们对流动的渴望,更加强烈。在此岸,人们开始探究、记述祖辈离开故土、越过海洋、在另一块土地扎了根的脚步,譬如《归潮》。在彼岸,因祖辈移居,已在异国扎根的华人,也有着烙上族群印记的大地镜像,马华作家黎紫书在小说中的描写,华人学者王赓武在回忆录中的讲述,等等,依然在对自己的内心、对身份定位、对新的栖居地进行着不断的探索、追问,依然在处理着自己与来时路、与新大陆的关系。文内文外,此岸彼岸,尽在“归”字之中。

图文来源:想象力工作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