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I noexcept constexpr

//可回退异常处理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Fruit{
    public:
        Fruit(double n):number(n){}
        virtual ~Fruit(){}

        double number;
};

int main()
{
    Fruit fru1(3);
    Fruit fru2 = fru1;
    try{
        
        fru2.number = 5;
        throw(2);
    }catch(...)
    {
        cout << "bug" << endl;
    }
    //如果没有bug
    fru1 = fru2;

    return 0;
}
C++ RAII

    RAII是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的缩写,意为“资源获取即初始化”。它是C++之父Bjarne Stroustrup提出的设计理念,其核心是把资源和对象的生命周期绑定,对象创建获取资源,对象销毁释放资源。在RAII的指导下,C++把底层的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了对象生命周期管理的更高层次。
    说起来,RAII的含义倒也不算复杂。用白话说就是: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分配资源,在析构函数中释放资源。这样,当一个对象创建的时候,构造函数会自动地被调用;而当这个对象被释放的时候,析构函数也会被自动调用。于是乎,一个对象的生命期结束后将会不再占用资源,资源的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C++ RAII体现出了简洁、安全、实时的特点:

1.概念简洁性:让资源(包括内存和非内存资源)和对象的生命周期绑定,资源类的设计者只需用在类定义内部处理资源问题,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
2.类型安全性:通过资源代理对象包装资源(指针变量),并利用运算符重载提供指针运算方便使用,但对外暴露类型安全的接口
3.异常安全性:栈语义保证对象析构函数的调用,提高了程序的健壮性
4.释放实时性:和GC相比,RAII达到了和手动释放资源一样的实时性,因此可以承担底层开发的重任

也许你还在惊讶RAII如此简单的时候,关于RAII的主要内容已经介绍完了。简单不意味着简陋,在我看来RAII虽然不像GC一样,是一套具体的机制,但它蕴含的对象与资源关系的哲学深度的理解却使得我对Bjarne Stroustrup肃然起敬!

最后,不得不提醒RAII的理念固然简单,不过在具体实现的时候仍有需要小心的地方。比如对于STL的auto_ptr,可以视为资源的代理对象,auto_ptr对象间的赋值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简单说来资源代理对象间赋值的语义不满足“赋值相等”,其语义是资源管理权的转移。

什么是“赋值相等”呢?比如:

int a;  int b = 10;  a = b; //这句话执行后 a == b 但对于资源代理对象,这是不满足的,比如:

auto_ptr<int> a(null);  auto_ptr<int> b(new int(123));  a = b; //这句话执行后a != b,赋值的语义是b把资源的管理权交给了a 

auto_ptr是这样一种指针:它是“它所指向的对象”的拥有者。这种拥有具有唯一性,即一个对象只能有一个拥有者,严禁一物二主。当auto_ptr指针被摧毁时,它所指向的对象也将被隐式销毁,即使程序中有异常发生,auto_ptr所指向的对象也将被销毁。


关于auto_ptr的几种注意事项:
1、auto_ptr不能共享所有权。
2、auto_ptr不能指向数组
3、auto_ptr不能作为容器的成员。
4、不能通过赋值操作来初始化auto_ptr
std::auto_ptr<int> p(new int(42));     //OK
std::auto_ptr<int> p = new int(42);    //ERROR
这是因为auto_ptr 的构造函数被定义为了explicit
5、不要把auto_ptr放入容器

下面便是在C++中实现RAII的典型代码:
class file
{
public:
    file(string const& name) {
        m_fileHandle=fopen(name.cstr());
    }
    ~file() {
        fclose(m_fileHandle);
    }
    //
private:
    handle m_fileHandle;
}

很典型的“在构造函数里获取,在析构函数里释放”。如果我写下代码:   
void fun1() {
    file myfile("my.txt");
     //操作文件
} //此处销毁对象,调用析构函数,释放资源
当函数结束时,局部对象myfile的生命周期也结束了,析构函数便会被调用,资源会得到释放。而且,如果函数中的代码抛出异常,那么析构函数也会被调用,资源同样会得到释放。所以,在RAII下,不仅仅资源安全,也是异常安全的。

但是,在如下的代码中,资源不是安全的,尽管我们实现了RAII:
void fun2() {
    file pfile=new file("my.txt");
     //操作文件
}
因为我们在堆上创建了一个对象(通过new),但是却没有释放它。我们必须运用delete操作符显式地加以释放:
void fun3() {
    file pfile=new file("my.txt");
     //操作文件
        delete pfile;
}
否则,非但对象中的资源得不到释放,连对象本身的内存也得不到回收。(将来,C++的标准中将会引入GC(垃圾收集),但正如下面分析的那样,GC依然无法确保资源的安全)。
现在,在fun3(),资源是安全的,但却不是异常安全的。因为一旦函数中抛出异常,那么delete pfile;这句代码将没有机会被执行。

C++领域的诸位大牛们告诫我们:如果想要在没有GC的情况下确保资源安全和异常安全,那么请使用智能指针:
void fun4() {
    auto_ptr<file> spfile(new file("my.txt"));
     //操作文件
} //此处,spfile结束生命周期的时候,会释放(delete)对象
那么,智能指针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的代码告诉你其中的把戏(关于智能指针的更进一步的内容,请参考std::auto_ptr,boost或shared_ptr的智能指针)。
也就是说,智能指针通过RAII来确保内存资源的安全,也间接地使得对象上的RAII得到实施。不过,这里的RAII并不是十分严格:对象(所占的内存也是资源)的创建(资源获取)是在构造函数之外进行的。广义上,我们也把它划归RAII范畴。
但是,Matthew Wilson在《Imperfect C++》一书中,将其独立出来,称其为RRID(Resource Release Is Destruction)。
RRID的实施需要在类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契约,采用相同的方法获取和释放资源。比如,如果在shared_ptr构造时使用malloc(),便会出现问题,因为shared_ptr是通过delete释放对象的。

noexcept异常说明及其使用

noexcept异常使用

相比于断言适用于排除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异常通常是用于逻辑上可能发生的错误。在C++98中,我们看到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C的异常处理系统。通过这套异常处理系统,C++拥有了远比C强大的异常处理功能。

在异常处理的代码中,程序员有可能看到过如下的异常声明表达形式:
void excpt_func() throw(int, double) { ... }

在excpt_func函数声明之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动态异常声明throw(int, double),该声明指出了excpt_func可能抛出的异常的类型。事实上,该特性很少被使用,因此在C++11中被弃用了(参见附录B),而表示函数不会抛出异常的动态异常声明throw()也被新的noexcept异常声明所取代。

noexcept形如其名地,表示其修饰的函数不会抛出异常。不过与throw()动态异常声明不同的是,在C++11中如果noexcept修饰的函数抛出了异常,编译器可以选择直接调用std::terminate()函数来终止程序的运行,这比基于异常机制的throw()在效率上会高一些。这是因为异常机制会带来一些额外开销,比如函数抛出异常,会导致函数栈被依次地展开(unwind),并依帧调用在本帧中已构造的自动变量的析构函数等。

从语法上讲,noexcept修饰符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简单地在函数声明后加上noexcept关键字。比如:

void excpt_func() noexcept;

另外一种则可以接受一个常量表达式作为参数,如下所示:
void excpt_func() noexcept (常量表达式);

常量表达式的结果会被转换成一个bool类型的值。该值为true,表示函数不会抛出异常,反之,则有可能抛出异常。这里,不带常量表达式的noexcept相当于声明了noexcept(true),即不会抛出异常。

在通常情况下,在C++11中使用noexcept可以有效地阻止异常的传播与扩散。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如代码清单2-12所示。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hrow() { throw 1; }
void NoBlockThrow() { Throw(); }
void BlockThrow() noexcept { Throw(); }
 
int main() {
    try {
        Throw();
    }
    catch(...) {
        cout << "Found throw." << endl;     // Found throw.
    }
 
    try {
        NoBlockThrow();
    }
    catch(...) {
        cout << "Throw is not blocked." << endl;    // Throw is not blocked.
    }
 
    try {
        BlockThrow();   // terminate called after throwing an instance of 'int'
    }
    catch(...) {
        cout << "Found throw 1." << endl;
    }
}

修饰的函数。从main的运行中我们可以看到,NoBlockThrow会让Throw函数抛出的异常继续抛出,直到main中的catch语句将其捕捉。而BlockThrow则会直接调用std::terminate中断程序的执行,从而阻止了异常的继续传播。从使用效果上看,这与C++98中的throw()是一样的。

而noexcept作为一个操作符时,通常可以用于模板。比如:
template <class T>
void fun() noexcept(noexcept(T())) {}

这里,fun函数是否是一个noexcept的函数,将由T()表达式是否会抛出异常所决定。这里的第二个noexcept就是一个noexcept操作符。当其参数是一个有可能抛出异常的表达式的时候,其返回值为false,反之为true(实际noexcept参数返回false还包括一些情况,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使模板函数根据条件实现noexcept修饰的版本或无noexcept修饰的版本。从泛型编程的角度看来,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关于“函数是否抛出异常”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表达式进行推导。因此这也可以视作C++11为了更好地支持泛型编程而引入的特性。

虽然noexcept修饰的函数通过std::terminate的调用来结束程序的执行的方式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无法保证对象的析构函数的正常调用,无法保证栈的自动释放等,但很多时候,“暴力”地终止整个程序确实是很简单有效的做法。事实上,noexcept被广泛地、系统地应用在C++11的标准库中,用于提高标准库的性能,以及满足一些阻止异常扩散的需求。

比如在C++98中,存在着使用throw()来声明不抛出异常的函数

template<class T> class A {
public:
static constexpr T min() throw() { return T(); }
static constexpr T max() throw() { return T(); }
static constexpr T lowest() throw() { return T(); }
...

而在C++11中,则使用noexcept来替换throw()。

template<class T> class A {
public:
static constexpr T min() noexcept { return T(); }
static constexpr T max() noexcept { return T(); }
static constexpr T lowest() noexcept { return T(); }
...

又比如,在C++98中,new可能会包含一些抛出的std::bad_alloc异常。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 throw(std::bad_alloc);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 throw(std::bad_alloc);

而在C++11中,则使用noexcept(false)来进行替代。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 noexcept(false);
void* operator new[](std::size_t) noexcept(false);

当然,noexcept更大的作用是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比如一个类析构函数不应该抛出异常,那么对于常被析构函数调用的delete函数来说,C++11默认将delete函数设置成noexcept,就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noexcept;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noexcept;

而同样出于安全考虑,C++11标准中让类的析构函数默认也是noexcept(true)的。当然,如果程序员显式地为析构函数指定了noexcept,或者类的基类或成员有noexcept(false)的析构函数,析构函数就不会再保持默认值。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A {
    ~A() { throw 1; }
};
 
struct B {
    ~B() noexcept(false) { throw 2; }
};
 
struct C {
    B b;
};
 
int funA() { A a; }
int funB() { B b; }
int funC() { C c; }
 
int main() {
    try {
        funB();
    }
    catch(...){
        cout << "caught funB." << endl; // caught funB.
    }
 
    try {
        funC();
    }
    catch(...){
        cout << "caught funC." << endl; // caught funC.
    }
 
    try {
        funA(); // terminate called after throwing an instance of 'int'
    }
    catch(...){
        cout << "caught funA." << endl;
    }
}

在代码中,无论是析构函数声明为noexcept(false)的类B,还是包含了B类型成员的类C,其析构函数都是可以抛出异常的。只有什么都没有声明的类A,其析构函数被默认为noexcept(true),从而阻止了异常的扩散。这在实际的使用中,应该引起程序员的注意。

C++总结:C++中的const和constexpr

const的语义

C++中的const的目的是通过编译器来保证对象的常量性,强制编译器将所有可能违背const对象的常量性的操作都视为error。

对象的常量性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常量性(即每个bit都不可改变)和逻辑常量性(即对象的表现保持不变)。C++中采用的是物理常量性,例如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struct A {
    int *ptr;
};
int k = 5, r = 6;
const A a = {&k};
a.ptr = &r; // !error
*a.ptr = 7; // no error

a是const对象,则对a的任何成员进行赋值都会被视为error,但如果不改动ptr,而是改动ptr指向的对象,编译器就不会报错。这实际上违背了逻辑常量性,因为A的表现已经改变了!

逻辑常量性的另一个特点是,const对象中可以有某些用户不可见的域,改变它们不会违背逻辑常量性。Effective C++中的例子是:

1
2
3
4
5
6
7
8
9
class CTextBlock {
public:
    ...
    std::size_t length() const;
private:
    char *pText;
    std::size_t textLength;            // last calculated length of textblock
    bool lengthIsValid;                // whether length is currently valid
};

CTextBlock对象每次调用length方法后,都会将当前的长度缓存到textLength成员中,而lengthIsValid对象则表示缓存的有效性。这个场景中textLength和lengthIsValid如果改变了,其实是不违背CTextBlock对象的逻辑常量性的,但因为改变了对象中的某些bit,就会被编译器阻止。C++中为了解决此问题,增加了mutable关键字。

本部分总结:C++中const的语义是保证物理常量性,但通过mutable关键字可以支持一部分的逻辑常量性。

const修饰变量

如上节所述,用const修饰变量的语义是要求编译器去阻止所有对该变量的赋值行为。因此,必须在const变量初始化时就提供给它初值:

1
2
3
const int i;
i = 5; // !error
const int j = 10; // ok

这个初值可以是编译时即确定的值,也可以是运行期才确定的值。如果给整数类型的const变量一个编译时初值,那么可以用这个变量作为声明数组时的长度:

1
2
3
4
const int COMPILE_CONST = 10;
const int RunTimeConst = cin.get();
int a1[COMPLIE_CONST]; // ok in C++ and error in C
int a2[RunTimeConst]; // !error in C++

因为C++编译器可以将数组长度中出现的编译时常量直接替换为其字面值,相当于自动的宏替换。(gcc验证发现,只有数组长度那里直接做了替换,而其它用COMPILE_CONST赋值的地方并没有进行替换。)

文件域的const变量默认是文件内可见的,如果需要在b.cpp中使用a.cpp中的const变量M,需要在M的初始化处增加extern:

1
2
3
4
5
//a.cpp
extern const int M = 20;
 
//b.cpp
extern const int M;

一般认为将变量的定义放在.h文件中会导致所有include该.h文件的.cpp文件都有此变量的定义,在链接时会造成冲突。但将const变量的定义放在.h文件中是可以的,编译器会将这个变量放入每个.cpp文件的匿名namespace中,因而属于是不同变量,不会造成链接冲突。(注意:但如果头文件中的const量的初始值依赖于某个函数,而每次调用此函数的返回值不固定的话,会导致不同的编译单元中看到的该const量的值不相等。猜测:此时将该const量作为某个类的static成员可能会解决此问题。)

const修饰指针与引用

const修饰引用时,其意义与修饰变量相同。但const在修饰指针时,规则就有些复杂了。

简单的说,可以将指针变量的类型按变量名左边最近的‘*’分成两部分,右边的部分表示指针变量自己的性质,而左边的部分则表示它指向元素的性质:

1
2
3
4
5
6
7
8
const int *p1; // p1 is a non-const pointer and points to a const int
int * const p2; // p2 is a const pointer and points to a non-const int
const int * const p3; // p3 is a const pointer and points to a const it
const int *pa1[10]; // pa1 is an array and contains 10 non-const pointer point to a const int
int * const pa2[10]; // pa2 is an array and contains 10 const pointer point to a non-const int
const int (* p4)[10]; // p4 is a non-const pointer and points to an array contains 10 const int
const int (*pf)(); // pf is a non-const pointer and points to a function which has no arguments and returns a const int
...

const指针的解读规则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指针自身为const表示不可对该指针进行赋值,而指向物为const则表示不可对其指向进行赋值。因此可以将引用看成是一个自身为const的指针,而const引用则是const Type * const指针。

指向为const的指针是不可以赋值给指向为非const的指针,const引用也不可以赋值给非const引用,但反过来就没有问题了,这也是为了保证const语义不被破坏。

可以用const_cast来去掉某个指针或引用的const性质,或者用static_cast来为某个非const指针或引用加上const性质:

1
2
3
4
int i;
const int *cp = &i;
int *p = const_cast<int *>(cp);
const int *cp2 = static_cast<const int *>(p); // here the static_cast is optional

C++类中的this指针就是一个自身为const的指针,而类的const方法中的this指针则是自身和指向都为const的指针。

类中的const成员变量

 

类中的const成员变量可分为两种:非static常量和static常量。

非static常量:

类中的非static常量必须在构造函数的初始化列表中进行初始化,因为类中的非static成员是在进入构造函数的函数体之前就要构造完成的,而const常量在构造时就必须初始化,构造后的赋值会被编译器阻止。

1
2
3
4
5
6
7
8
class B {
public:
    B(): name("aaa") {
        name = "bbb"; // !error
    }
private:
    const std::string name;
};

static常量:

static常量是在类中直接声明的,但要在类外进行唯一的定义和初始值,常用的方法是在对应的.cpp中包含类的static常量的定义:

1
2
3
4
5
6
7
8
// a.h
class A {
    ...
    static const std::string name;
};
 
// a.cpp
const std::string A::name("aaa");

一个特例是,如果static常量的类型是内置的整数类型,如char、int、size_t等,那么可以在类中直接给出初始值,且不需要在类外再进行定义了。编译器会将这种static常量直接替换为相应的初始值,相当于宏替换。但如果在代码中我们像正常变量那样使用这个static常量,如取它的地址,而不是像宏一样只使用它的值,那么我们还是需要在类外给它提供一个定义,但不需要初始值了(因为在声明处已经有了)。

1
2
3
4
5
6
7
8
// a.h
class A {
    ...
    static const int SIZE = 50;
};
 
// a.cpp
const int A::SIZE = 50; // if use SIZE as a variable, not a macro

const修饰函数

C++中可以用const去修饰一个类的非static成员函数,其语义是保证该函数所对应的对象本身的const性。在const成员函数中,所有可能违背this指针const性(const成员函数中的this指针是一个双const指针)的操作都会被阻止,如对其它成员变量的赋值以及调用它们的非const方法、调用对象本身的非const方法。但对一个声明为mutable的成员变量所做的任何操作都不会被阻止。这里保证了一定的逻辑常量性。

另外,const修饰函数时还会参与到函数的重载中,即通过const对象、const指针或引用调用方法时,优先调用const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lass A {
public:
    int &operator[](int i) {
        ++cachedReadCount;
        return data[i];
    }
    const int &operator[](int i) const {
        ++size; // !error
        --size; // !error
        ++cachedReadCount; // ok
        return data[i];
    }
private:
    int size;
    mutable cachedReadCount;
    std::vector<int> data;
};
 
A &a = ...;
const A &ca = ...;
int i = a[0]; // call operator[]
int j = ca[0]; // call const operator[]
a[0] = 2; // ok
ca[0] = 2; // !error

这个例子中,如果两个版本的operator[]有着基本相同的代码,可以考虑在其中一个函数中去调用另一个函数来实现代码的重用(参考Effective C++)。这里我们只能用非const版本去调用const版本。

1
2
3
int &A::operator[](int i) {
    return const_cast<int &>(static_cast<const A &>(*this).operator[](i));
}

其中为了避免调用自身导致死循环,首先要将*this转型为const A &,可以使用static_cast来完成。而在获取到const operator[]的返回值后,还要手动去掉它的const,可以使用const_cast来完成。一般来说const_cast是不推荐使用的,但这里我们明确知道我们处理的对象其实是非const的,那么这里使用const_cast就是安全的。

constexpr

constexpr是C++11中新增的关键字,其语义是“常量表达式”,也就是在编译期可求值的表达式。最基础的常量表达式就是字面值或全局变量/函数的地址或sizeof等关键字返回的结果,而其它常量表达式都是由基础表达式通过各种确定的运算得到的。constexpr值可用于enum、switch、数组长度等场合。

constexpr所修饰的变量一定是编译期可求值的,所修饰的函数在其所有参数都是constexpr时,一定会返回constexpr。

1
2
3
4
5
6
7
constexpr int Inc(int i) {
    return i + 1;
}
 
constexpr int a = Inc(1); // ok
constexpr int b = Inc(cin.get()); // !error
constexpr int c = a * 2 + 1; // ok

constexpr还能用于修饰类的构造函数,即保证如果提供给该构造函数的参数都是constexpr,那么产生的对象中的所有成员都会是constexpr,该对象也就是constexpr对象了,可用于各种只能使用constexpr的场合。注意,constexpr构造函数必须有一个空的函数体,即所有成员变量的初始化都放到初始化列表中。

1
2
3
4
5
6
7
struct A {
    constexpr A(int xx, int yy): x(xx), y(yy) {}
    int x, y;
};
 
constexpr A a(1, 2);
enum {SIZE_X = a.x, SIZE_Y = a.y};

constexpr的好处:

  1. 是一种很强的约束,更好地保证程序的正确语义不被破坏。
  2. 编译器可以在编译期对constexpr的代码进行非常大的优化,比如将用到的constexpr表达式都直接替换成最终结果等。
  3. 相比宏来说,没有额外的开销,但更安全可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