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化举世瞩目,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正2007年3月,春潮涌动,中国本地化行业吸引了全球国际化和本地化行业的目光,先是2007年3月12日至15日,LISA(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在北京举办“中国聚焦2007亚洲论坛”,接着Localization World Conference联合The Localization Institute,Multilingual Computing和GALA(全球化和本地化协会)于2007年3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Localization World Conference Shanghai 2007”的行业会议。


上海和北京,这两座中国最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都市,分别举办两个国际本地化行业的会议(简称本地化行业的“两会”),描绘出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GILT)行业亮丽的风景线。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全球化公司(Cisco、IBM、Nokia、HP、Microsoft和Adobe等)的高层和中国国际化、本地化和外包行业(华为、海辉、文思创新、博彦、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的精英汇聚京沪,纵论行业发展大势,探索中国市场商机,交流业界最佳实践,“中国全球化”成为全球热点。


中国全球化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为企业提供一种在其它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使它们实现在本土市场无法实现的成长和投资回报。许多在全球财富500强中领先的公司,它们在全球化运营中获利颇丰;据LISA估计,2006年在全球化上的支出已经接近300亿美元。在2001年,LISA成员估计在全球化上投入一美元能产生了10美元的额外收益;而到了2006 年,该数字增长到25美元。

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强大的制造基地、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认知度的国家而言,全球化可以为它提供更大的机会。通过在全球化上的投资,中国的制造商可以直接通过其国际声誉来获利,从而扭转其它企业从他们的优质产品中获益的局面,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之路。

世界正逐渐平坦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并且不可分割和忽视。中国不仅是巨大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国,也是巨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国,并且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引来全球业界高层制定和设计中国发展战略,中国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人才成为中国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或企业的固步自封将与时代大潮背道而驰。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国际化意识和运作理念将成为开放和成功的原动力。国际化思维,本地化运作将推动企业实现全球化。

企业全球化是为进入全球市场而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设计,本地化集成,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的市场推广、销售和支持的全部过程。企业的全球化需要企业家具有全球战略眼光,根据全球行业和区域市场的现状和趋势,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全球化目标、方针、策略和途径。

企业全球化是高度复杂的体系架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还刚刚开始,这就注定了需要探索和学习。在本地化“两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就发展中国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包括“中国的全球化以及所需的标准和流程”,“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与印度在技术外包专长方面的比较”,“中国企业外包的合作模式”等等。

中国开展全球化业务的企业代表与中外同行分享了他们在实施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除了企业全球化战略、品牌营销、流程优化、渠道建设等方面,共同的问题是缺乏国际化和本地化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熟悉全球化行业,精通企业业务,能够有效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需要独立的专业培训机构

“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这不仅是某电影中的一句精彩对白,也是中国全球化和本地化行业管理人士的切身感受。战略、资金、市场、技术和流程都可以通过企业整合内外优势获得,但是大量的专业人才却无法靠企业内部生产出来。

由于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属于新兴产业,而且发展速度和规模超出预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时间不久,国内高校和培训机构没有设置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而且,当前企业不仅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更大量需要从事基础技术工作的初级人员,社会上这两类人才的储备非常不足,杯水车薪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求贤若渴的现状。

在此现实条件下,全球化和本地化企业在需要人才时,只能通过两个渠道获得:第一是通过专业猎头公司高薪从同行公司聘请;第二是企业花很长时间对招聘的新员工进行内部培训。两者无论从人才培养周期、培训成本和培训后的人才外流风险等方面,对于企业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而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办法。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大学课程的设置,其理论与实践,与当今全球化一体化经济严重脱节,使得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掌握全球化和本地化企业要求的技能和项目经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全球化和本地化是一个彼此依附的生态系统,除了需求方和供给方之外,还需要咨询和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工具开发商共同参与,各个机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服务与被服务,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和谐发展。

中国现在的全球化和本地化行业的生态系统处于断链之中,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占据了行业90%的数量,国内还没有针对这个行业的专业培训和咨询机构,所以各类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期内仍然会持续存在,而企业巨大的人才缺口呼唤国内健全的人才培养渠道诞生,以便以独立的、专业的形式为行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才。

 

大浪淘沙,百舸争流。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年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2.0时代。中国企业要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发展大潮,需要全球化方位的思维、战略和实施,在这其中,吸引和汇聚专业人才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正2007年3月,春潮涌动,中国本地化行业吸引了全球国际化和本地化行业的目光,先是2007年3月12日至15日,LISA(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在北京举办“中国聚焦2007亚洲论坛”,接着Localization World Conference联合The Localization Institute,Multilingual Computing和GALA(全球化和本地化协会)于2007年3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Localization World Conference Shanghai 2007”的行业会议。


上海和北京,这两座中国最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都市,分别举办两个国际本地化行业的会议(简称本地化行业的“两会”),描绘出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GILT)行业亮丽的风景线。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全球化公司(Cisco、IBM、Nokia、HP、Microsoft和Adobe等)的高层和中国国际化、本地化和外包行业(华为、海辉、文思创新、博彦、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的精英汇聚京沪,纵论行业发展大势,探索中国市场商机,交流业界最佳实践,“中国全球化”成为全球热点。


中国全球化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为企业提供一种在其它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使它们实现在本土市场无法实现的成长和投资回报。许多在全球财富500强中领先的公司,它们在全球化运营中获利颇丰;据LISA估计,2006年在全球化上的支出已经接近300亿美元。在2001年,LISA成员估计在全球化上投入一美元能产生了10美元的额外收益;而到了2006 年,该数字增长到25美元。

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强大的制造基地、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认知度的国家而言,全球化可以为它提供更大的机会。通过在全球化上的投资,中国的制造商可以直接通过其国际声誉来获利,从而扭转其它企业从他们的优质产品中获益的局面,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之路。

世界正逐渐平坦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并且不可分割和忽视。中国不仅是巨大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国,也是巨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国,并且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引来全球业界高层制定和设计中国发展战略,中国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人才成为中国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或企业的固步自封将与时代大潮背道而驰。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国际化意识和运作理念将成为开放和成功的原动力。国际化思维,本地化运作将推动企业实现全球化。

企业全球化是为进入全球市场而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设计,本地化集成,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的市场推广、销售和支持的全部过程。企业的全球化需要企业家具有全球战略眼光,根据全球行业和区域市场的现状和趋势,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全球化目标、方针、策略和途径。

企业全球化是高度复杂的体系架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还刚刚开始,这就注定了需要探索和学习。在本地化“两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就发展中国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包括“中国的全球化以及所需的标准和流程”,“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与印度在技术外包专长方面的比较”,“中国企业外包的合作模式”等等。

中国开展全球化业务的企业代表与中外同行分享了他们在实施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除了企业全球化战略、品牌营销、流程优化、渠道建设等方面,共同的问题是缺乏国际化和本地化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熟悉全球化行业,精通企业业务,能够有效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需要独立的专业培训机构

“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这不仅是某电影中的一句精彩对白,也是中国全球化和本地化行业管理人士的切身感受。战略、资金、市场、技术和流程都可以通过企业整合内外优势获得,但是大量的专业人才却无法靠企业内部生产出来。

由于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属于新兴产业,而且发展速度和规模超出预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时间不久,国内高校和培训机构没有设置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而且,当前企业不仅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更大量需要从事基础技术工作的初级人员,社会上这两类人才的储备非常不足,杯水车薪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求贤若渴的现状。

在此现实条件下,全球化和本地化企业在需要人才时,只能通过两个渠道获得:第一是通过专业猎头公司高薪从同行公司聘请;第二是企业花很长时间对招聘的新员工进行内部培训。两者无论从人才培养周期、培训成本和培训后的人才外流风险等方面,对于企业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而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办法。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大学课程的设置,其理论与实践,与当今全球化一体化经济严重脱节,使得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掌握全球化和本地化企业要求的技能和项目经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全球化和本地化是一个彼此依附的生态系统,除了需求方和供给方之外,还需要咨询和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工具开发商共同参与,各个机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服务与被服务,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和谐发展。

中国现在的全球化和本地化行业的生态系统处于断链之中,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占据了行业90%的数量,国内还没有针对这个行业的专业培训和咨询机构,所以各类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期内仍然会持续存在,而企业巨大的人才缺口呼唤国内健全的人才培养渠道诞生,以便以独立的、专业的形式为行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才。

 

大浪淘沙,百舸争流。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年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2.0时代。中国企业要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发展大潮,需要全球化方位的思维、战略和实施,在这其中,吸引和汇聚专业人才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