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FAT12文件系统的BPB信息

写操作系统的lab时,需要读取fat12文件系统中BPB的信息,主要思路就是创个BPB的类,成员变量就是BytesPerSec, SecPerClus这些,然后通过fseekfread来读取,从而实现成员变量的赋值。

开始的代码大致如下:

// 这是份错误代码
unsigned short BytesPerSec;
unsigned char SecPerClus;
unsigned short ResvdSecCnt;
unsigned char NumFATs;
unsigned short RootEntCnt;
unsigned short TotSec16;
unsigned char Media;
unsigned short FATSz16;
unsigned short SecPerTrk;
unsigned short NumHeads;
unsigned int HiddSec;
unsigned int TotSec32;

unsigned int BytesPerClus;
unsigned int fatBase;
unsigned int rootBase;
unsigned int fileBase;

// 使struct的成员变量按1字节对齐
// 默认的是4字节
// #pragma pack(1)

class BPB {
    unsigned short BPB_BytesPerSec;
    unsigned char BPB_SecPerClus;
    unsigned short BPB_ResvdSecCnt;
    unsigned char BPB_NumFATs;
    unsigned short BPB_RootEntCnt;
    unsigned short BPB_TotSec16;
    unsigned char BPB_Media;
    unsigned short BPB_FATSz16;
    unsigned short BPB_SecPerTrk;
    unsigned short BPB_NumHeads;
    unsigned int BPB_HiddSec;
    unsigned int BPB_TotSec32;

public:
    BPB() = default;
    void init(FILE *img) {
        fseek(img, 11, SEEK_SET);
        // 使用this指针正好给类中的成员赋值
        fread(this, 1, 25, img);
        BytesPerSec = this->BPB_BytesPerSec;
        SecPerClus = this->BPB_SecPerClus;
        ResvdSecCnt = this->BPB_ResvdSecCnt;
        NumFATs = this->BPB_NumFATs;
        RootEntCnt = this->BPB_RootEntCnt;
        TotSec16 = this->BPB_TotSec16;
        Media = this->BPB_Media;
        FATSz16 = this->BPB_FATSz16;
        SecPerTrk = this->BPB_SecPerTrk;
        NumHeads = this->BPB_NumHeads;
        HiddSec = this->BPB_HiddSec;
        TotSec32 = BPB_TotSec16 == 0 ? BPB_TotSec32 : 0;    // if TotSec16!=0, TotSec32就是0,而不是TotSec32

        BytesPerClus = BytesPerSec * SecPerClus;
        fatBase = ResvdSecCnt * BytesPerSec;
        rootBase = fatBase + NumFATs * FATSz16 * BytesPerSec;
        fileBase = rootBase + (RootEntCnt * 32 + BytesPerSec - 1) / BytesPerSec * BytesPerSec;
    }
};

#pragma pack(1)

然而事情并不简单,首先是结构体的内存对齐方式,对于char、short,成员默认的对齐方式是4个字节,从而提高效率(C++中结构体和类除了默认访问权限不一样,其他基本一样)

class Line {
	char s;
	int a;
}

// sizeof(Line) = 8
// 因为char占用了4个字节

#pragma pack(1) 可以让数据以连续形式存储,从而使得fread将读到的字节对应放入成员变量中。

fread的精妙之处在于使用了this,直接将读取到的值赋给成员变量,从而省略了手动赋值的麻烦

unsigned char

因为SecPerClus只需要1字节,所以我们想当然地使用了unsigned char,毕竟char也只是1字节嘛。但是有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使用unsigned char的目的是为了存取数值,而cout << char会显示ASCII码中对应的字符

因为我们定义的全局变量SecPerClus Media类型为unsigned char,如果直接输出SecPerClus的值就是空的,因为ASCII码为1时对应的是开始符SOH(Start of Heading)。

解决方法就是 定义的全局变量类型全改为int,一劳永逸

当初想着验证下读取的对不对,就写了个helper函数输出所有信息,谁知道会遇到这种问题,还是经验不够哇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图书管理系统 以UNIX系统文件部分系统调用为基础设计一个简易的图书管理系统。要求实现:图书的录入、查询、借阅、清理、统计等功能、还要实现对每天的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并打印出统计报表,操作界面要尽量完善。图书资料信息必须保存在文件中。 2、信号通信与进程控制 (l)进程的创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或多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其余为子进程在活动。 (2)进程的控制:在程序中使用系统调用lockf()来给每一个进程加锁,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 (3)进程通信:①软中断通信;②在程序中使用实例signal(SIGINT,SIG_IGN)和signal(SIGQUIT,SIG_IGN)进行通信操作,观察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 (4)软中断的捕获与重定义。首先定义一个服务函数function(),然后利用signal(sig,function)系统调用来实现中断的捕获与改道。 (5)使用操作系统保留给用户的信号SIGUSR1和SIGUSR2进行通信。 (6)扩展程序,使之成为信号或事件驱动的应用程序。 3、管道通信 利用UNIX系统提供的管道机制实现进程间的通信。 (1)管道通信。利用pipe()和lockf()系统调用,编写程序,实现同族进程间的通信。使用系统调用pipe()建立一条管道线;创建子进程P1、P2、…。子进程Pi分别向管道各写信息,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于各子进程的信息,实现进程家族间无名管道通讯。 扩展之,使之成为客户/服务器模式,并完成一定的任务(自己定义)。 (2)命名管道通信:利用mkfifo(name,mode)或mknod(name,mode,0)创建一个命名管道,然后利用它和文件部分系统调用实现不同进程间的通信。 改造之,使之成为客户/服务器模式,并完成一定的任务(自己定义)。 4、进程间通信(IPC):消息机制 (1)消息的创建、发送和接收 使用系统调用msgget(),msgsnd(),msgget(),及msgctl()编制一长度为1K的消息发送和接收的程序。 1)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结果,用一个程序作为“引子”,先后fork()两个子进程,SERVER和CLIENT,进行通信。SERVER和CLIENT也可分别为2个各自独立的程序。 2)SERVER端建立一个Key为175的消息队列,等待其他进程发来的消息。当遇到类型为1的消息,则作为结束信号,取消该队列,并退出SERVER。SERVER每接收到一个消息后显示一句“(server)received”。 3)CLIENT端使用key为175的消息队列,先后发送类型从10到1的消息,然后退出。最后的一个消息,即是SERVER端需要的结束信号。CLIENT每发送一条消息后显示一句“(client)sent”。 4)父进程在SERVER和CLIENT均退出后结束。 (2)功能扩展:在sever端创建一个服务函数,从而实现C/S通讯 要求SERVER每接收到一次数据后不仅仅显示“(server)received”,而是做一些其它事情,比如读取或查询某个文件,或者执行一个shell命令等。此功能可由设计者自己定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客户端,比如设计一个菜单界面,接收不同的选项,并发送到服务器端,请求对方提供服务。 5、进程间通信(IPC):共享内存机制 (1) 共享存储区的创建,附接和断接 使用系统调用shmget(),shmat(),msgdt(),shmctl(),编制一长度为1K的消息发送和接收的程序。 1)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结果,用一个程序作为“引子”,先后fork()两个子进程,SERVER和CLIENT,进行通信。SERVER和CLIENT也可分别为2个各自独立的程序。 2)SERVER端建立一个Key为375的共享区,并将第一个字节置为-1,作为数据空的标志,等待其他进程发来的消息。当该字节的值发生变化时,表示收到了信息,并进行处理。然后再次把它的值设为-1。如果遇到的值为0,则视为结束信号,取消该队列,并退出SERVER。SERVER每接收到一次数据后显示“(server)received”。 3)CLIENT端建立一个Key为375的共享区,当共享取得第一个字节为-1时,SERVER端空闲,可发送请求。CLIENT随即填入9到0。期间等待Server端的再次空闲。进行完这些操作后,CLIENT退出。CLIENT每发送一次数据后显示“(client)sent”。 4)父进程在SERVER和CLIENT均退出后结束。 (2)功能扩展:在sever端创建一个服务函数,从而形成C/S通讯模式 要求SERVER每接收到一次数据后不仅仅显示“(server)received”,而是做一些其它事情,比如读取或查询某个文件等。此功能可由设计者自己定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客户端,比如设计一个菜单界面,接收不同的选项,并发送到服务器端,请求对方提供服务。 6、文件加密存储 利用文件系统系统调用编程对文件的内容进行加、解密。 要求程序从环境的命令行携带4个参数。第一个是文件名,第二个是操作方式,第三个是密钥,第四个是加密钥循环使用长度。其中后两个参数是可以忽略,但对忽略的情况要提供缺省值。 要求最后实现对文件的加密转储,或通过改道的办法进行转储。对于已加密的文件可以进行解密显示或解密后转储。形成加密或解密文件后要删除原来的文件。 建议加密过程使用按字符进行异或的方式处理,也可以是仿射加密方式,比如把所有的字符做一个平移变换:A-A+C(A为任意字母表中的字母,C为常数,为了防止越界或溢出,可以改造其为A-(A+C)MOD 256),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逆变换。 建议,设计者也提供自己的加密方式。 7、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请求页式管理是一种常用的虚拟存储管理技术。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模拟设计,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要求: (1)通过随机数产生一个指令序列,共320条指令。指令的地址按下述原则生成: ①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②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③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①在[0,319]的指令地址之间随机选取一起点m;②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即执行地址为m+l的指令;③在前地址[0,m+1]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地址为m’;④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其地址为m’+1;⑤在后地址[m’+2,319]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⑥重复上述步骤①~⑤,直到执行320次指令。 (2)将指令序列变换成为页地址流。设:①页面大小为1K;②用户内存容量为4页到32页;③用户虚存容量为32K。 在用户虚存中,按每页存放10条指令排列虚存地址,即320条指令在虚存中的存放方式为: 第0条~第9条指令为第0页(对应虚存地址为[0,9]); 第10条~第19条指令为第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10,19]); … … … 第310条~第319条指令为第3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310,319])。 按以上方式,用户指令可组成32页。 (3)计算并输出下述各种算法在不同内存容量下的命中率(要为以下各种算法定义数据结构)。 ①先进先出的算法(FIFO); ②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 ③最近最不经常使用算法(NUR/NRU/CLOCK)。 命中率=1-页面失效次数/页地址流长度 在本设计中,页地址流长度为320,页面失效次数为每次访问相应指令时,该指令所对应的页不在内存的次数。 (4)关于随机数产生办法,Linux/UNIX系统提供函数srand()和rand(),分别进行初始化和产生随机数。例如:srand()语句可初始化一个随机数: a[0]=10*rand()/32767*319+1, a[1]=10*rand()/32767*a[0]; … … … 语句可用来产生a[0]、a[1]、…中的随机数。 8、shell程序模拟设计 shell是UNIX系统的命令解释程序。Shell的基本功能是:命令解释执行、shell编程、系统环境设置、文件名替换、I/O重定向、连通管道建立。试按照shell程序的基本功能,利用UNIX系统提供的进程控制的系统调用,设计一个程序来模拟shell功能。要求至少要做到: 1)从终端键盘接收命令,若是合法,则执行之; 2)设置一条内部命令,比如print,用于显示被执行命令的返回状态和它自己的参数; 3)实现shell命令替换。 9、Windows文件系统分析 在Linux系统下,使用与文件相关的系统调用实现对物理设备文件的读写,参照Linux系统源代码,对不同介质上的FAT格式文件系统进行分析。要求在Linux环境下设计出C语言程序,实现以下功能: 1)分析DOS/Windows系统引导记录DBR(DOS Boot Record)和引导机制; 2)通过DBR中的BPB(BIOS Parameter Block)信息分析,构建相关信息的数据结构,比较FAT16、FAT32和VFAT文件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3)至少要实现对给出第一FAT入口文件的只读访问。 4)建议根据文件读取文件。 10、UNIX/Linux文件系统分析 在Linux系统下,使用与文件相关的系统调用实现对物理设备文件的读写,参照Linux系统源代码以及Grub系统的源代码,对不同介质上的FAT格式文件系统进行分析。要求在Linux环境下设计出C语言程序,实现以下功能: 1)分析UNIX SysV/Linux系统引导记录的作用; 2)分析UNIX SysV/Linux的超级块及其结构,并建立相关数据结构,通过编程实现UNIX SysV/Linux文件系统内各部分的定位。 3)至少要实现对给定i节点文件的只读访问。 4)建议根据文件读取文件
一般要将硬盘分成主引导扇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FAT表、DIR目录区和Data数据区等五部分,这里分别进行了介绍!硬盘的文件系统结构 • 新买的硬盘,是没有直接办法使用的,需要将它分区、格式化,然后再安装上操作系统才可以使用。就拿一直沿用到现在的Win9x/Me/2000/XP系列来说,一般要将硬盘分成主引导扇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FAT表、DIR目录区和Data数据区等五部分。通常所说的主引导扇区MBR在一个硬盘中是是唯一的,MBR区的内容只有在硬盘启动时才读取其内容,然后驻留内存。其它几项内容随你的硬盘分区数的多少而异。 • 主引导扇区(MBR)。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导记录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判别哪个分区为可引导分区,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统引导扇区)调入内存加以执行。 • 分区表(DPT)。在主引导区中,从地址BE开始,到FD结束为止的64个字节中的内容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区表。分区表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以55AAH为结束标志,每个分区占用16个字节,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成四个主分区,其中扩展分区也是一个主分区。随着硬盘容量的迅速扩大,引入的扩展分区可以不受四个主分区的限制,把硬盘分区数扩展到“Z”。值得一提的是,MBR是由分区程序(例如DOS的Fdisk.exe)产生的,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这个扇区的内容代码是不相同,但是实现的功能只有一个,使其中的一个活动分区获得控制区,正常启动系统。 • 主引导扇区(MBR)。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导记录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判别哪个分区为可引导分区,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统引导扇区)调入内存加以执行。 •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主分区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分区,通常位于硬盘的最前面一块区域中,构成逻辑C磁盘。在主分区中,不允许再建立其它逻辑磁盘。也可以通过分区软件,在分区的最后建立主分区,或在磁盘的中部建立主分区。扩展分区的概念则比较复杂,也是造成分区和逻辑磁盘混淆的主要原因。由于硬盘仅仅为分区表保留了6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而每个分区的参数占据16个字节,故主引导扇区中总计可以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操作系统只允许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如果说逻辑磁盘就是分区,则系统最多只允许4个逻辑磁盘。对于具体的应用,4个逻辑磁盘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了建立更多的逻辑磁盘供操作系统使用,系统引入了扩展分区的概念。 所谓扩展分区,严格地讲它不是一个实际意义的分区,它仅仅是一个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这种指针结构将形成一个单向链表。这样在主引导扇区中除了主分区外,仅需要存储一个被称为扩展分区的分区数据,通过这个扩展分区的数据可以找到下一个分区(实际上也就是下一个逻辑磁盘)的起始位置,以此起始位置类推可以找到所有的分区。无论系统中建立多少个逻辑磁盘,在主引导扇区中通过一个扩展分区的参数就可以逐个找到每一个逻辑磁盘。 •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OBR)。OBR(OS Boot Record)即操作系统引导扇区,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这是对于DOS来说的,对于那些以多重引导方式启动的系统则位于相应的主分区/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是操作系统可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也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其实每个逻辑分区都有一个OBR,其参数视分区的大小、操作系统的类别而有所不同。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在当根目录中寻找系统文件IO.SYS,MSDOS.SYS和WINBOOT.SYS三个文件,如果存在,就把IO.SYS文件读入内存,并移交控制权予该文件。在WIN98的系统中,没有MSDOS.sys文件系统能够正常启动,但是无法进入桌面;如果没有COMMAND.COM文件,能够正常启动到桌面,但是无法进入DOS字符方式。 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Allocation Unit,以前也称之为簇)的大小等重要参数。OBR由高级格式化程序产生(例如DOS 的Format.com)。 • 文件分配表(FAT)。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即文件分配表,是DOS/Win9x系统文件寻址系统。为了防止意外损坏,FAT一般做两个(也可以设置为一个),第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 FAT区紧接在OBR之后(对于FAT32格式,位置是从引导扇区开始的第32个扇区就是第一个FAT表的位置),其大小由这个分区的空间大小及文件分配单元的大小决定。随着硬盘容量的迅速发展,Microsoft 的DOS及Windows也先后采用我们所熟悉的FAT12、FAT16和FAT32格式。不过Windows NT、OS/2、UNIX/Linux、Novell等都有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不同于FAT文件格式。FAT12是使用12BIT来表示簇的位置,最大容量32M,FAT16是使用两个字节16BIT位来表示簇的位置,分区最大容量2G,而FAT32采用4个字节来表示簇的位置,分区最大容量65G。 • 目录区(DIR)。DIR是Directory即根目录区的简写,在FAT12和FAT16格式中,DIR紧接在第二FAT表之后,而在FAT32格式中,根目录区的位置可以在分区中的任意位置,其起始位置是由引导扇区给出的。单有FAT表还不能确定文件在磁盘中的具体位置,只有FAT表和DIR区配合使用,才能准确定位文件的确切位置。DIR记录着每个文件(目录)的文件名,扩展名,是否支持长文件各,起始单元(这是最重要的)、文件的属性,大小,创建日期,修改日期等住处内容。操作系统在读写文件时,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磁盘的具体位置,然后顺序读取每个簇的内容就可以了。 • 数据区(DATA) 。在DIR区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区,即DATA区。DATA虽然占据了硬盘的绝大部分空间,但没有了前面的各部分,它对于我们来说,也只能是一些枯燥的二进制代码,没有任何意义。注意: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式化程序(指高级格式化,例如DOS下的Format程序),并没有把DATA区的数据清除,只是重写了FAT表而已,除非你使用了“Format X: /U”命令,强制对每一扇区写“F6”。 至于硬盘分区,也只是修改了MBR和OBR,绝大部分的DATA区的数据并没有被改变,这也是许多硬盘数据能够得以修复的原因。但即便如此,MBR,OBR,FAT,DIR之一被破坏的话,我们的数据也无法正常读取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