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梦想》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由汪正正与杨竹青共同演绎,自1998年问世以来便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歌曲不仅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与体育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将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唱特色、社会影响及艺术价值五个维度,全面剖析这首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揭示其何以能够在二十余年间持续引发听众共鸣,成为跨越时代的音乐符号。
创作背景:申奥情怀与时代呼唤的结晶
《超越梦想》的诞生与中国的奥运梦想紧密相连,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奉献的音乐佳话。1998年夏天,刚从日本回国的词作者韩葆在母亲的开导下确立了音乐创作的方向,恰逢作曲家王晓峰正在筹备申奥歌曲,急需一位词作者。韩葆主动请缨,毛遂自荐为申奥歌曲填词,后经胡峥修改完善,再由王晓峰谱曲,最终完成了这首作品的雏形。这一创作组合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王晓峰与韩葆因此曲结缘,后来更成为夫妻,为《超越梦想》增添了一层浪漫色彩。
从时代背景来看,1990年代末期正是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国人对于奥运会的渴望与日俱增。1999年9月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后,《超越梦想》被正式录制为申奥主题曲,肩负起用音乐传递民族梦想的重任。制作团队特别邀请了当时颇具实力的两位歌手汪正正和杨竹青共同演绎,汪正正以其高亢激昂的嗓音负责歌曲主体部分,杨竹青则以清澈透亮的声音演绎开篇段落,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歌曲最初收录于汪正正1998年2月11日发行的EP《超越梦想 冲刺向金牌》中,但直到2002年4月18日随着专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发行才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这种"先发行后走红"的现象在音乐史上并不罕见,但《超越梦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流行并非单纯依靠商业推广,而是与国家的奥运战略和民众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共振,最终成就了一首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作品。
音乐风格:力量型流行与交响化编曲的融合
从音乐本体分析,《超越梦想》展现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完美平衡,其风格定位为"力量型流行乐",同时融入了交响化的宏大编曲思维。作曲家王晓锋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流行歌曲结构(主歌-副歌形式),但在和声进行和配器手法上注入了交响乐的厚重感,使整首作品既保持了流行音乐的亲和力,又具备了颂歌式作品的庄严气势。
歌曲前奏以激昂的弦乐和有力的鼓点开场,立即营造出奋进向上的氛围。杨竹青演唱的引子部分"当圣火第一次点燃是希望在跟随",音色纯净而富有穿透力,为歌曲奠定了崇高而神圣的基调。进入主歌后,汪正正充满金属质感的声音登场,以"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的直白表达,传递出运动员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男女声部的交替与融合,形成了听觉上的丰富层次,避免了单一音色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副歌部分"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是整首歌曲的记忆点和高潮所在,作曲家在此处运用了连续的上行音阶和强烈的节奏重音,配合歌词的排比句式(“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从技术角度看,副歌部分的音域跨度较大(特别是汪正正的演唱达到了其音域的较高位置),要求歌手具备扎实的气息控制和声音爆发力,这也成为区分专业演唱与业余翻唱的重要标准。
在编曲细节上,《超越梦想》巧妙地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与传统管弦乐配置。合成器营造的空间感与真实乐器的温暖音色相互补充,既符合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潮流,又避免了过度电子化可能带来的冰冷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间奏部分的铜管乐编排,辉煌嘹亮的音色象征着胜利与荣耀,与奥运主题高度契合。这种编曲思路使得《超越梦想》既能在体育场馆中激发观众热情,也经得起音乐厅环境下的专业品鉴。
演唱特色:汪正正的雄浑与杨竹青的清透
《超越梦想》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汪正正和杨竹青两位歌手的精彩演绎,他们各自独特的音色特点和演唱风格为这首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汪正正作为主唱,承担了歌曲约80%的演唱内容,其标志性的高亢豪迈嗓音成为《超越梦想》最具辨识度的声音符号。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汪正正,在演唱中展现了扎实的美声基础与流行唱法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高音区的表现力上,既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又不失圆润饱满的音质。
具体分析汪正正的演唱技术,可以发现他在处理副歌重复段落时有意做了差异化处理:第一次副歌"超越梦想一起飞"以较为收敛的力量呈现,强调情感的积累;第二次则全力释放,声音完全打开,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到最后一次重复时又加入了一些即兴的装饰音,避免了机械重复的单调感。这种有设计、有层次的演唱方式,展现了他作为专业歌手的音乐素养和表现意识。
相较而言,杨竹青在歌曲中的演唱部分虽然不多(主要集中在开头几句),但其清透纯净的音色为整首作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维度。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声乐专业科班出身,后又获得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硕士学位的专业歌手,杨竹青的演唱体现了学院派的技术精准与艺术歌曲的情感细腻。她在引子部分的演绎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柔和却充满希望,为随后汪正正充满力量的进入做了完美的铺垫。
表:汪正正与杨竹青在《超越梦想》中的演唱分工与特点对比
歌手 | 演唱段落 | 音色特点 | 技术特色 | 情感表达 |
---|---|---|---|---|
杨竹青 | 歌曲引子部分:“当圣火第一次点燃…” | 清透纯净、柔和明亮 | 气息控制精准、音准极佳 | 希望、憧憬、神圣感 |
汪正正 | 主歌、副歌及歌曲主体部分 | 高亢豪迈、金属质感 | 强声爆发力突出、高音穿透力强 | 激情、奋斗、永不言弃 |
合唱部分 | 部分副歌重复段落 | 音色融合、层次丰富 | 和声协调、音量平衡 | 团结、共情、集体力量 |
两位歌手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杨竹青的学院派精致与汪正正的力量型演绎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关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两人演唱风格差异明显,但在少数合唱段落(如部分副歌的重复)中却能够完美融合,既保持了各自的声音特色,又创造了和谐统一的和声效果。这种专业级的合作在流行音乐作品中并不多见,也体现了两位艺术家高超的音乐修养和团队意识。
社会影响:从奥运歌曲到国民励志经典
《超越梦想》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音乐范畴,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现象级作品。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这首歌最初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反复播放而广为人知,据记载当时"在央视体育频道一天要播放若干次,很快就火了"。这种高频次的媒体曝光使《超越梦想》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但真正让它持久流传的,是作品本身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共鸣。
从获奖情况来看,《超越梦想》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09年2月9日荣获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歌舞类二等奖;2016年10月5日获得第二届内地华语金曲30年经典歌曲奖;2008年还曾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改革开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奖[citation:7]。这些荣誉不仅证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广泛影响力。
在应用场景上,《超越梦想》突破了体育赛事的局限,成为各种励志场合的首选音乐。在教育领域,多所高校如怀化学院、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将其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表演曲目,认为其"激情昂扬、大气豪迈,催人奋进"的特质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在企业活动和团队建设中,这首歌也常被用作鼓舞士气的工具,其"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的歌词已成为激励人心的经典语句。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超越梦想》的成功还体现在其跨世代感染力上。尽管创作于1990年代末,但直到2020年代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被不同年龄层的听众所接受和喜爱。这种持久性一方面得益于歌曲主题的普世价值——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极限的挑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平衡性,既不过于前卫而疏离大众,也不因循守旧而显得落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超越梦想》还成为汪正正音乐生涯的代表作,以至于"汪正正就这样和《超越梦想》划上了等号"。这种现象在流行音乐界被称为"一曲成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其他作品的传播,但也足见这首歌曲的深入人心。对杨竹青而言,尽管她拥有更为多元的艺术成就(包括参演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担任声乐指导等),但《超越梦想》仍是她最为大众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价值:流行音乐主流化的典范之作
站在音乐史的高度回望,《超越梦想》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商业成功和社会影响上,更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技术水准。作为一首主旋律色彩浓厚的流行歌曲,它成功避免了此类作品常有的说教感和模式化,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从歌词文本分析,韩葆和胡峥创作的词作摒弃了空洞的口号式表达,而是从个体的情感体验出发,将宏大的奥运主题转化为普通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这样的词句,既适用于运动员的拼搏历程,也能引发普通听众对人生奋斗的共鸣。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圣火”、"终点"等意象,既紧扣体育主题,又隐喻着人生追求,实现了具象与抽象、特殊与普遍的巧妙平衡。
在音乐语言的创新方面,《超越梦想》虽然采用了相对传统的调性和声体系,但在细节处理上仍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主歌到副歌的过渡部分通过半音上行的手法增强了音乐的推动力;副歌内部的和声进行则打破了常规的套路,在保持流畅性的同时增加了新鲜感。这些专业技巧的运用,使得歌曲在反复聆听后仍能保持一定的艺术吸引力,避免了流行音乐常有的"速食性"缺陷。
从文化意义上看,《超越梦想》还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主流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中国原创流行音乐正在寻求更大的社会认同和文化地位,而这首作品通过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奥运会申办),成功地将流行音乐元素带入主流文化视野,为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它证明了流行音乐不仅可以娱乐大众,也能够承载严肃的主题和崇高的情感。
作为两位演唱者艺术生涯的代表作,《超越梦想》也分别展现了汪正正和杨竹青的艺术特质。对汪正正而言,这首歌确立了他作为"力量型"歌手的市场定位,其充满阳刚之气的演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华语流行乐坛的空白。对杨竹青来说,这次合作展示了她作为全能型音乐人的多面才华,不仅能够驾驭艺术歌曲和音乐剧,也能在主流流行作品中留下令人难忘的声音印记。
《超越梦想》的持久魅力或许正源于这种多元统一的美学特质——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既是专业艺术的结晶,又保持着大众音乐的亲和力;既有个体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又凝聚了集体创作的精神智慧。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能够同时具备这些特质的作品并不多见,这也正是《超越梦想》值得被反复聆听和研究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