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C.2的色彩管理系统

基于ICC.2的色彩管理系统

本文将简要介绍基于ICC.2的色彩管理系统,并分享作者研究生期间的一些代码,代码质量比较差,仅供后来者参考。

基于ICC的色彩管理

自从人们对颜色的跨平台传播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设备的管理愈加复杂。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在1993年,Adobe、Agfa、Apple、Kodak、FoGRA、Microsoft、Silicon Graphics、Sun Mierosvstem及Taliget等公司组成了国际色彩联盟(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并同期发布ICC规范,这个规范解释了色彩管理系统中一系列的问题,也详细规定了ICC文件的格式。在此之上,构建了基于ICC规范的色彩管理技术体系,任何符合ICC规范的色彩管理软件均可以利用ICC文件管理其它厂商的设备。
可以简单的理解,利用ICC文件的色彩管理系统便是基于ICC的色彩管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ICC规范也在不断更迭,自1994年推出“规范ICC.1:1994-06”,ICC规范进入到V2版本;自2001年推出了“规范ICC.1:2001-12”,ICC规范进入到V4版本。V4版本最终定型在2010年,并提交至ISO,成为了国际标准“ISO 15076-1:2010”;在2016年9月,ICC推出了“规范ICC.2:2016”,ICC规范进入到iccMAX版本。2019年,ICC将“规范ICC.2:2019(iccMAX)”提交至ISO,成为了国际标准“ISO 20677”。时至今日,由于需求的不同,在不同领域大多使用的是V2版本或者V4版本。在本文中,ICC.1特指基于ICC规范V2版本以及V4版本的色彩管理系统,而ICC.2指的是ICC新一代的的色彩管理系统,目前它只包含iccMAX版本的特性文件。

ICC.1色彩管理系统

ICC.1色彩管理系统为颜色的跨媒体传播尤其是印染行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颜色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ICC.1在兼容性上的考量便掣肘了ICC色彩管理的发展。
(1)不支持其他光源。在保证系统兼容性的要求下,ICC.1采用了D50光源。不同行业推荐使用不同的照明,需要对颜色进行色度匹配,即将源光源下的数据利用某种算法转换到D50光源下的色度值,才能利用色彩管理对其进行操作。
(2)CIE LAB颜色空间的均匀性差。CIE LAB颜色空间是在CIE XYZ空间上经过非线性转换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的均匀性。但是随着对颜色模型的深入研究,该空间的均匀性还是较差,尤其是在深蓝色区域,不能满足高精度的颜色转换场合。
(3)不支持色貌模型。旧版本为了系统的兼容性以及操作简便性,屏蔽了色貌模型。微软和佳能联合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颜色管理方案——WCS(Windows Color System),采用了ICC未曾使用的色貌模型CIE CAM02。实践证明,使用了色貌模型的色彩管理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跨平台颜色传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
(4)不支持光谱空间。光谱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对光谱的商业应用也不过短短几年。随着光谱设备的不断普及,使得颜色传递精度大幅提高,因此将光谱技术纳入色彩管理系统便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5)功能单一化。传统的色彩管理隶属于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中的一环。色彩管理技术关注的更多是印染领域的常规问题,当生产实践中遇见小众化的问题时,只能反馈回色彩管理技术供应商,通过版本更迭来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些灵活的操作及时解决。
以上问题便要留在ICC.2当中解决。

ICC.2色彩管理系统

2019年,ICC向ISO提交了“ISO 20677”国际标准的申请。该标准来源于“规范ICC.2:2019(iccMAX)”,由ISO TC 130工作组与ICC共同编撰完成。利用该标准构建的色彩管理系统统称为ICC.2色彩管理系统。而ICC.2色彩管理系统继承了ICC.1色彩管理系统的架构,一切功能将围绕新版本特性文件而展开。
特性文件的框架沿用了旧版本的框架,依旧由头文件、标签表、标签元素三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用处,ICC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特性文件类型。旧版本提供的类型有Input Device profile 、Display Device profile 、Output Device profile 、Device Link profile 、Color Space profile 、Abstract profile 和 Named Color profile。
新版本的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Color Encoding Space profile、Multiplex Identification profile、Multiplex Link profile 和 Multiplex Visualization profile 类型的文件。不同类型的特性文件承担着不同工作流程中的任务,因此其标签类型以及标签的组合会有所不同。
ICC.2通过扩展17种标签类型、11种数据结构类型、特性化文件连接条件和多复路链接空间等内容,将光谱色彩管理技术、基于色貌的色彩管理技术和基于自定义颜色空间技术加入到本系统中,弥补了ICC.1的缺陷。主要扩展内容如下。
(1)扩展了光谱色彩管理技术。光谱色彩管理实现上的难点在于不同光谱空间中使用不同波长范围、采样间隔、数据类型等数据。ICC.2中通过特性化文件连接条件使不同波长范围、采样间隔和数据类型的光谱数据再映射到同一空间中。
(2)扩展了基于色貌的色彩管理技术。色貌模型的均匀性要优于LAB空间。ICC.2通过custom To Standard Pcc Tag标签或者standard To Custom Pcc Tag标签来支持色貌模型。
(3)扩展了基于自定义颜色空间的色彩管理技术。ICC.2通过支持自定义的光源和观察者等内容,使得系统可以使用非标准的颜色空间进行色彩管理。

展望

由于色彩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并且新版本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在研究生阶段只完成了设想中的文件读写模块以及其他模块的特性化功能,并没有将所有功能实现。随着日后对ICC.2的推广,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基于光谱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
对于光谱技术的支持是本次版本更新的一大核心,光谱色彩管理技术包含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数据转换。由于光谱空间是多维空间并且不同设备采集区间、采集步长的不同更加剧了他的复杂性。如何利用颜色转换标签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递统一化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multiProcessElementsType标签类型中calc子元素元素的应用
该元素的作用是将一段用户自定义的颜色转换算法编码保存在文件中,使得其他厂家的色彩管理模块也可以利用这段自定义的算法。该部分内容使得ICC.2色彩管理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强大。但是也导致了不同厂家之间的色彩管理模块难以兼容的问题。虽然该部分的研究与应用尚未见报,由于ICC.2的创立目标是一个功能强大且灵活多变的系统,因此基于multiProcessElementsType标签类型中calc子元素元素的应用研究是日后的热点。
3)基于非标准颜色空间的应用
由于兼容性以及技术的限制,旧版中使用固定的D50光源,2°视场。众所周知,在实际的应用场合大多不符合标准,将所有的非标准颜色空间映射在标准空间中,不仅会导致工序的增多,也会影响转换精度。新版本支持在非标准颜色空间中的颜色转换,甚至支持自定义的颜色空间。采用该项技术有利于减少颜色转换时的工序,从而提高转换的准确性。

结束语

ICC.2是跨平台传媒的一个新概念,有着极大的研究空间,作者在导师的指引之下,先行对其开展研究,并在毕业之时将研究成果公布。但是并没有详细讲解,有兴趣的同仁可以联系我。日后会上传论文和所涉及的程序,希望会对日后的研究有所贡献~
代码如下:
文件读写代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