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ICPC

进入**大学软件学院之前,我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上的一个个脚印,这一路充满着乐趣。

第一次知道ACM/ICPC这东西,是在2009年3月2日晚上。当时在学校的BBS闲逛,看到ACM/ICPC校赛的宣传帖子,阅读了比赛规则,感觉挺好玩的,就找了两个同学组了个“打酱油”队去参赛。第一次参加ACM/ICPC比赛,感觉很新鲜、很好玩,我们三个小菜鸟做出了两道题,神奇的是居然在最后10秒钟绝杀了,当时连校队总教练郭老都跑过来祝贺我们。那年的比赛题目很难,两题罚时少的就能进省赛;可惜我们做得太慢了,与省赛擦肩而过。

校赛后,就没什么热情继续搞ACM/ICPC了,一直到2009年12月的新手赛。现在想想,有点小后悔,如果这七、八个月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点算法,或许现在就能做得更好。

2009年12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ACM/ICPC新手赛。我们的队伍重组了,从“打酱油”变成“啦啦队”。那次比赛,全队三个人都发挥失常,饮恨拿了个二等奖。或许是那次比赛的失败激发了我。寒假的时候开始学习算法,实力一点点提升,感觉自己开始上路。两位队友都很强大,也让我对我们的队伍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定下的目标是省赛二等奖、校赛一等奖。

4月份的预选赛过程有点坎坷,出了点小意外,不过还是有惊无险进了省赛。引用一位同学的话,“省赛是我们挨踢民工的盛大节日,发衣服、发纪念品、晚宴、气球、MM”。省赛算是正常发挥了吧,虽然说有点小遗憾,差一点点就过了全场没人过的一道数论题。最终也是实现了目标,省二等奖、校一等奖。

没能拿到前八,意味着我们必须从补选赛(ACM/ICPC校队的第1轮选拔赛)开始打起。校队的选拔赛都是个人赛,我们的队伍也暂时散了,各自为战。补选赛又是有惊无险,水进了4+2。4+2前四场(第2轮选拔赛)发挥得不好,但还是水进了最后一轮选拔赛,有点侥幸。进最后一轮选拔赛的30人有24个是保送生;我起步比别人慢了好几年,能追到这样,也挺不容易的。“只要你努力,你就有机会。”这是ACM/ICPC校队中流传多年的话,这句话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激励着我。

ACM/ICPC其实就是一场游戏,至少我是这么觉得,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年前的我,怎么也不敢想象能在Sicily做300多题,排名能进第1版面,能进校队的最后一轮选拔赛。对于我个人来说,编程水平的提高完全得益于ACM/ICPC。几万行代码是一种宝贵的经验,虽然这些代码与软件工程可能相去甚远,但这是代码能力的提升、编程经验的积累。

对于我们ACMer来说,看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怎样去解决才能让效率更高,心里头想着的总是优化。一个运行1秒的程序跟一个运行0.1秒的程序,在我们看来差别是非常大的,我们总是在精益求精吧。

有人曾经问我,ACM/ICPC给我带来了什么?可能有些人搞ACM只是为了混个奖,以后好找工作啥啥的。其实,在我看来,ACM/ICPC只是一场游戏。它让我体会到编程的乐趣,一次AC换来的是快乐和自信。从专业的角度讲,ACM/ICPC让我学到了很多算法知识,扎实了自己的算法功底。正式的ACM/ICPC比赛是组队赛,三人共用一台电脑。和队友的配合,对队友的信任,跟队友的讨论,彼此间的鼓励,团队的合作,让比赛的过程更加精彩。

我很喜欢现场比赛的氛围,实验室里坐满了人,周围都是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气球一个一个飘起,偶尔还有欢呼和怒吼。现场赛的机会不多,一年也就那么几场,平时就只能玩玩在线的比赛。TopCoder的Single Round Match,北大、浙大的月赛,每年五、六月的Google Code Jam、百度之星、“有道难题”等。这些都是消磨时光的好机会。

只要你努力,你就有机会。送给每一个人,愿大家都能自己的努力换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