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下分布式系统中的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问题,一个完整的 RPC 模块需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服务层(service):RPC 接口定义与实现
- 协议层(protocol):RPC 报文格式和数据编码格式
- 传输层(transport):实现底层的通信(如 socket)以及系统相关的功能(如事件循环、多线程)
在实际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中,不同的服务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实现,所以一般的 RPC 系统会提供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调用功能,比如一段用C++实现的客户端代码可以远程调用一个用 Java 实现的服务。实现跨语言 RPC 有两种方法:
- 静态代码生成:开发者用一种中间语言(IDL,接口定义语言)来定义 RPC 的接口和数据类型,然后通过一个编译器来生成不同语言的代码(如C++, Java, Python),并由生成的代码来负责 RPC 协议层和传输层的实现。例如,服务的实现用C++,则服务端需要生成实现RPC协议和传输层的C++代码,服务层使用生成的代码来实现与客户端的通信;而如果客户端用 Python,则客户端需要生成Python代码。
- 基于“自省”的动态类型系统来实现:协议和传输层可以只用一种语言实现成一个库,但是这种语言需要关联一个具备“自省”或者反射机制的动态类型系统,对外提供其他语言的绑定,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语言绑定来使用 RPC。比如,可以考虑用 C 和 GObject 实现一个 RPC 库,然后通过 GObject 实现其他语言的绑定。
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RPC的协议层和传输层的实现不需要和某种动态类型系统(如GObject)绑定在一起,同时避免了动态类型检查和转换,程序效率比较高,但是它的缺点是要为不同语言提供不同的 RPC 协议层和传输层实现。第二种方法的主要难度在于语言绑定和通用的对象串行化机制的实现,同时也需要考虑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