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来确认用户身份。人脸识别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方便性上。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诸如:密码、PIN码、射频卡片、口令、指纹等,需要用户记住复杂密码或者携带身份认证钥匙。而密码、卡片均存在丢失泄露的风险,相比于人脸识别,交互性于安全性都不够高。人脸识别可以使用摄像头远距离非接触识别,相比于指纹免去了将手指按在识别区域的操作,可由摄像头自动识别。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一般身份识别、考勤、走失儿童搜救等领域,对于提升身份认证的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还有更深入的人脸识别的研究正在进行,包括性别识别、年龄估计、心情估计等,更高水平和更高准确率的人脸识别技术对于城市安全和非接触式身份认证有巨大的作用。
人脸识别问题宏观上分为两类:人脸验证和人脸识别。人脸验证通常是做1对1的对比,判断两张图片中是否为同一人。人脸识别通常是1对多的对比,判断照片中的人是否为数据库中的某一位。
人脸识别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分为基础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基础因素是人脸本身就相似,人的五官、轮廓大致相同;内在因素是人的内部属性,如年龄变化、精神状态、化妆等;外部因素是成像质量的问题,比如相片的清晰程度、有无眼镜、口罩等遮挡。对于人类来说,认出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计算机而言,图片是由多维数字矩阵表示的,识别任务难度大。
最早的人脸识别是半自动人脸识别,由人工标注人脸特征点,计算机根据特征点相对位置进行人脸匹配。
在1965-1990年间的人脸识别研究主要基于人脸几何结构特征和模版匹配的方法,利用几何特征提取人眼、口、鼻等重要特征点的位置,以及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几何直观形状作为分类特征,并据此计算特征点之间相互位置和距离,用来衡量两幅人脸图像的相似程度。
1991-1997年,基于整体的方法较多,包括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线性鉴别分析(LDA)方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寻找一组投影向量,将人脸降维,再将低维特征送入类似SVM等机器学习分类器中进行人脸分类。
1998年至2013年间,很多借助深度相机、结构光、红外相机等设备辅助人脸识别的方法出现,使得人脸识别的精度大大提高。同时还有早期的基于特征的分类方法,在人脸不同位置提取局部特征,得到的结果往往比整体方法更加具有鲁棒性。类似的有从图像块中提取HOG、LBP、SIFI、SURF特征,将各模块局部特征的向量串联,作为人脸的表示。
亦有综合方法,先使用基于特征的方法获得局部特征,再使用子空间法(比如PCA、LDA)获得低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