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系列 - 智能硬件 - 02】演化硬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从演化硬件的构想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一领域一直获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各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

第一个演化硬件技术研究机构于1995年在瑞士洛桑成立。此后所举行的各届国际演化系统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System,简称ICES)的召开情况如表格1所示。

自1992年至1999年,从事演化硬件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分布于欧洲和日本。

在演化硬件技术研究领域,美国起步的相对比较晚,但是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极其重视,相关研究的发展也非常快。

自1999年至今,美国航天宇航局NASA(National America Space Administration)和DoD(Department of Defense)都会主持召开以演化硬件技术研究为主题的工作会议。

美国的演化硬件研究项目主要侧重于研制能够实现自适应和自修复的宇航系统以及武器系统,以便能够直接应用于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战略轰炸机等所装备的电子系统之中,并且已经在演化硬件的实际应用这一研究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8]。

表格 1   各届国际演化系统会议召开年限表

事件

年份(年)

地点

第一届ICES会议

1996

日本

第二届ICES会议

1998

瑞士

第三届ICES会议

2000

英国

第四届ICES会议

2001

日本

第五届ICES会议

2003

挪威

第六届ICES会议

2005

西班牙

第七届ICES会议

2007

中国

第八届ICES会议

2008

捷克

当前国际上主要的演化硬件研究机构和人员有NASA 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A.Stoica所领导的演化系统研究组[9,10]、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气工程系信息系统实验室、“演化硬件之父”Hugo de GARIS教授[11]所在的美国犹他州大学计算机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认知学研究中心,以及日本Tetsuya Higuchi博士领导的演化系统实验室等。

NASA JPL主要讨论演化硬件在长期太空探索任务中使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开发FPTA平台在电路演化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并从事晶体管级多态门的研究。

在数字电路的演化硬件研究中,Higuchi等人提出了功能级演化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演化硬件的研究,能够显著地降低算法的运算量,提高硬件的演化速度,同时能够实现更为强大的逻辑功能。依据功能级演化方法设计出来的定制FPGA芯片,使用可编程浮点处理单元(FPU,Float Processing Unit)阵列作为算法核心,该定制芯片在有损图像压缩以及自适应均衡等实验中充分展现出其优越的性能,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功能级演化方法的有效性[12,13];Sekanina等人提出了VRC(Virtual Reconfigurable Circuits)演化加速电路,将其应用与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15]。

另外,从多个方面出发研究在演化硬件实现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Tufte等人对于遗传算法的硬件实现及应用的研究,自适应数字滤波器的研制,分别基于最小项表达式的染色体个体的编码方法和可编程函数的演化硬件的实现方法探讨[16];Trefzer等人对多输出电路的硬件演化和内部演化硬件的分解演化的研究[17]。

而在实际硬件的演化方面,部分研究小组通过引入传统方式下进行设计的经验、思路,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演化硬件的设计规模和效率,如以Torresen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常用的“分解法(Divide-and-Conquer)”进行借鉴,将所要演化的目标电路划分成为多个规模较小的子电路,并且分别对其进行演化实现[18];以Kalganova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双向增量式的演化方法(Bidirectional Increment Evolution),它能够将一个复杂的任务自动地分解成为多个简单的子任务,从而简化进行局部演化的规模[19,20];Vassilev等人所组成的研究小组采用数据选择器一类的资源作为基本的演化单元,根据设计目标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基本单元的自动组装,从而构成所需要实现的目标电路[21];Jewajinda等人对CCGA(Cellular Compact Genetic Algorithm)算法进行了FPGA的硬件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演化硬件实现的并行性和实时性[22]。

现今国外对于演化硬件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演化硬件的实际应用,以及演化硬件实时性的提高,特别是在片演化的实现(SOC,System On Chip)。

国内关于演化硬件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新的演化算法的探索,常用演化算法的改进以及演化硬件实现的软件仿真,也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实验更为接近国际研究趋势的演化技术,并且开始自行研制适合于演化硬件研究的平台。

其中的代表人物和贡献主要有,武汉大学的康立山教授、李元香教授等人对于演化硬件原理和技术进行长期的研究,同时在GAL型门级数字电路以及功能级数字电路采用函数型编码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用外部演化方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将其应用于图像加密领域[23~2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赵曙光教授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函数变换的最小项编码方案,以及多目标演化方法的研究等[28~3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王煦法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演化算法在无损图像压缩中的应用、硬件演化模型的建立、硬件电路进行演化的冗余性分析以及胚胎电子系统的优化设计等[33,34]。

深圳大学的朱明程教授等人重点研究基于FPGA芯片的动态可重构技术,并且使用FPGA芯片演化实现了一个心脏起搏器电路,该电路具有设计备份容错功能,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用于演化硬件实现的元胞结构,该结构基于CORDIC算法非常适合于进行功能级演化硬件实验[35,3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友仁教授等人对EHW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FPTA在演化硬件中的应用,同时还提出了对演化硬件异构系统技术的研究思想[37~42]。

现今,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采用外部演化实现方式对GAL型数字电路进行演化实现,与此同时已经具备了实现门级和功能级演化硬件实现的能力和技术条件。

尽管如此,国内的多数研究内容仍然远远落后于国外研究的同期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演化硬件研究实验平台的缺乏,以致于依然无法实现基于主流的可重构器件的数字逻辑系统的演化硬件研究,因此与国外相比还没有能够适用于实际工程需要的演化硬件系统出现。

伴随着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的复杂度变得越来越高,导致整个系统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繁琐,同时其通用性开始变差。

对于此种状况,采用基于先验知识的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在进行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时,难度正在逐渐增加,因此电路设计的自动化已经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随着近年来人类对于深空探索范围的不断扩大,外太空环境温度的极端变化和太空辐射的剧烈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航天设备的众多系统功能的失效或者故障,所以对于航天器所携带的电子系统和测控传感系统,要求能够具有长寿命、高可靠、可自修复等特点。

由于演化硬件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够实现自我修复等优点,可以在太空探测器件中采用演化硬件的结构,从而实现设备在空间运行中的自修复,同时恢复由于各种外部原因所引起的部件故障、以及元器件老化等原因所导致的系统功能失效。

基于演化硬件在工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应用潜力,对演化硬件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寻求提高演化硬件实时性的途径,就显得愈发的重要。而且,在片演化系统的研究实现也将是全球各研究机构的共同目标。

同时,针对当前演化硬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运行时间、染色体规模、适应度评估、寻求合适的演化机制等,研究的关键依然集中于硬件演化规模的扩大,演化硬件计算能力以及速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序号“+7”)

  1. E.Stefatos and T.Arslan“An Efficient Fault-Tolerant VLSI Architecture Using Parallel Evolvable Hardware Technology”Page(s):97-103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NASA/DoD Conference on Evolution Hardware (EH’04)2004.
  2. Adrian Stoica,Alex S.Fukunaga,Ken Hayworth,Carlos Salazar-Lazaro,Evolvable Hardware for Space Applications,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itonal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Systems,1998:166-173.
  3. A.Stoica,D.Keymeulen,T.Arslan,V.Duong,R.Zebulum,I.Ferguson,X.Guo,Circuit Self-Recovery Experiment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NASA/DoD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Hardware,Seattle,Washington,USA,24-26 Jun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4:142-145.
  4. GARIS H D. Review of proceedings of t he first NASA/DOD workshop on evolvable hardware[J].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1999,3(4):156-164.
  5. Higuchi.T, Murakawa.M, I wata.M, et al, Evolvable hardware at function level, i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1997:187-192.
  6. T. Higuchi, M. Iwata, D. Keymeulen, H. Sakanashi, H. Murakawa, I.Iajitani, E. Takahashi, K. Toda, M. Salami, N. Kajihara, and N. Oesu,“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analog and digital evolvable hardware,”IEEE Trans. Evol. Comput. , vol. 3, pp. 220–235, Sept. 1999.
  7. Sekanina L,Virtual Reconfigurable Circuits for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Evolvable hardware, In Proc.of NASA/DoD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Hardware, Chicago, Illinois, U.S:[s.n.],2003:137-166.
  8. Sekanina, L.and R.S.Zebulum.Intrinsic evolution of controllable oscillators in FPTA-2.In Evolvable Systems: From Biology to Hardware, Springer, LNCS 3637, 2005, 98-107.
  9. Tufte G, et.al. . Evolving an Adaptive Digital Filter. Proc. the Second NASA/ DoD Workshop on Evolvable Hardware ( EH’ 00) ,2000,143-150.
  10. Trefzer, M. 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 example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n an analog evolvable hardware platform.In Evolvable Systems: From Biology to Hardware, Springer, LNCS 3637, 2005, 86-97.
  11. Jim Torresen, A Divide-and-Conquer Approach to Evolvable Hardwa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Systems, 1998: 57-65.
  12. Stomeo.E, Kalganova.T, Lambert.C, et al, On Evolu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s, In: Proc.of the 2005 NASA/DoD Conference of Evolution Hardware, Washington: IEEE Press, 2005: 59-66.
  13. T.Kalganova.A Extrinsic Function-Level Evolvable Hardware Approach, In: Proc.of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Genetic Programming, EuroGP2000, Edinburgh, UK. Eds. R.Poli, W.Banzhaf. Springer-Verlag.
  14. Vesselin K. Vassilev, Julian F. Miller. Scalability Problems of Digital Circuit Evolution Evolvability and Efficient Designs. In: Proc. of the 2nd NASA/DoD workshop on evolvable hardware, Los Alamitos, California, USA, 2000, 55-64.
  15. Y.Jewajinda, P.Chongstitvatana.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Compact Genetic Alogrithm for Evolvable Hardware, In: Proc. of the 2006 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Vancouver, BC, Canada: IEEE Press, 2006: 2779-2786.
  16. 潘正君,康立山,陈毓屏.演化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7. 陈毓屏,康立山,潘正君,何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演化硬件[J].航空计算技术.1998, 28(1):1-8.
  18. 康立山,何巍,陈毓屏.用函数型可编程器件实现演化硬件[J].计算机学报.1999, 22 (7): 781-784.
  19. 王珑,李元香,金彤,刘海峰.基于演化硬件的图像加密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31(12):31-34.
  20. 朱继祥,李元香,夏学文,曾辉.基于演化硬件的在线自适应系统[J].计算机科学.2009, 36(7):267-270.
  21. 赵曙光,杨万海.一种用于演化硬件的染色体编码新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27(6):778-781.
  22. 赵曙光,杨万海.基于函数级FPGA原型的硬件内部进化[J].计算机学报.2002, 25(6): 666-669.
  23. 赵曙光,刘喜贵等.模拟电路自动设计的多目标自适应进化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 2002, 23(5):90-93.
  24. 赵曙光,焦李成等.基于均匀设计的多目标自适应遗传算法及应用[J].电子学报.2004, 32(10):1723-1725.
  25. 赵曙光,王宇平,杨万海,焦李成.基于多目标自适应遗传算法的逻辑门级进化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 16(4):402-406.
  26. 方潜生,王煦法,何劲松.硬件进化的快速算法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3, 33(5):612-618.
  27. 方潜生,王煦法,何劲松.自组织芯片设计和映射问题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08, 29(4):718-722.
  28. 徐渊,杨波,朱明程.模拟退火与遗传算法结合的数字FIR滤波器硬件进化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18(5):674-679.
  29. 黄俊,朱明程.局部动态重构在SOPC中的应用[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6,23(4): 351-355.
  30. 王友仁,崔坚,游霞等.仿生硬件及其进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4, 24(6), 32-42.
  31. 王友仁,姚睿,朱开阳等.仿生硬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4, 21(5), 32-35.
  32. 朱开阳,王友仁.基于可重构模拟细胞阵列的演化电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 13(10):1135-1138.
  33. 黄三傲,王友仁等.数字系统硬件在线进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 13(10):1127-1129.
  34. 陈俊,王友仁.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模拟电路研究[J].测控技术.2006, 25(4):25-28.
  35. 平建军,王友仁,孔德明,姚睿,徐贵力.进化硬件异构系统技术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 30(11):2290-229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