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章背景介绍
做海外app的【用户增长】功能必经之路,Google的FireBase、AppsFlyer、Facebook、Tiktok,Message等SDK可能都需要接触,以上SDK是我们在海外推广APP,提升用户活跃等需求的主要手段。
本文只介绍AppsFlyer(下文简称AF)、Facebook、FireBase三家SDK。其余的如Tiktok 用增能力,本身并没有自己代码,也是使用AF SDK。
用增业务方面Google与firebase可以看成是一家,从他们的sdk 代码库名称可以看出来。
本文介绍角度主要围绕DDL承接、事件上报两个功能来编写。
归因能力:承接DDL之后,也就有了归因能力
概念解释:
1、延迟深度链接DDL
全称:Deferred Deeplink;
作用:引导用户安装APP,若app已安装,启动后自动进入期望的页面,若没安装则进入应用市场当前APP下载页,延展能力--对安装行为归因
原理,对设备ID进行记录,广告方、打开APP处理连接的SDK方用一个设备ID记录用户行为,并记录在SDK方服务器,启动APP后,使用当前设备的ID请求服务器,进行行为分析,并回调对应方法回应
2、非延迟深度链接
全称:Deep link;
作用:提供外部启动当前APP的能力,或者说开放一个唤端能力,点击链接,若app已安装,自动进入期望的页面,延迟深度链接以此为基础。
原理,对设备ID进行记录,广告方、打开APP处理连接的SDK方用一个设备ID记录用户行为,并记录在SDK方服务器,启动APP后,使用当前设备的ID请求服务器,进行行为分析,并回调对应方法回应
一、用增平台
Google本身只有ddl接受能力,没有数据分析、事件上报能力
FireBase
开发请参考:用增之Google GA4F
FireBase是一家被Google收购的公司,之后用增介绍文章当中提及google SDK ,可以理解为firebase SDK。本身可以用于google广告的投放
开发请参考:用增之Facebook(一)、用增之Facebook(二)
Facebook本身是有一个app,如果只在facebookAPP投放广告,也可以仅仅集成他们的SDK,当然,如果想要使用onelink功能,还是需要与appsflyer一起使用。
Appsflyer
开发请参考:用增之Appsflyer(一)、用增之Appsflyer(二)
AF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基础性质的SDK,有着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本身非广告承载平台,只是一个广告分析、数据处理的中间商,这一点与Facebook、FireBase有着差异,但是单纯从代码角度分析的话,用增方面appsflyer与Facebook SDK有着同样的开发流程,开发与测试流程都很相似。
Tiktok
Tiktok目前为止,从开发角度来讲没有自己的代码,事件上报会有一个api,需要自己用网络架构去请求,其他能力使用了appsflyer的能力,所以你的app可以只实现AF SDK,然后运营同学与Tiktok的对接人员去对接如何转发数据。
二、用户归因
参考文章:归因模型-什么是归因模型
1、什么是用户归因
用户归因(USer Attribution),在数字营销和广告领域,是指将用户的特定行为(如广告点击、访问网页、下载应用、购买产品)归因于特定的营销触点或广告活动。简单来说,用户归因是一种确定哪些营销活动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
2、归因的实现手段——归因模型
归因模型通常是一个规则或一组规则,用于确定在销售或转化路径中为每个接触点(展示和点击)分配多少贡献度。随着数据驱动营销越来越影响数字营销人员和从业人员交付和分析其活动的方式,归因是领先组织战略和数字营销成熟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首次互动归因模型
这种模型将全部功劳归于首次引导访客至网站的渠道。然而,它容易高估单个渠道的影响力,并可能受到技术限制导致的错误影响。
二、线索转化互动归因模型
此模型关注销售线索的产生,但仅将功劳归于线索转化阶段,从而简化了营销活动在整个用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末次互动归因模型
该模型因其易于测量而受到欢迎,尤其适用于B2B网站的长期购物旅程中,其中末次互动到转化的周期相对较短。
四、末次非直接点击归因模型
为避免直接流量的误导性,此模型排除了直接来源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渠道效果。
五、末次【营销渠道】互动归因模型
这是针对特定渠道的归因模型,如SEM营销人员可能使用的末次付费广告互动模型。但需注意,这种模型可能会偏向并高估各自渠道的影响力。
六、线性归因模型
线性归因模型简单地将功劳平均分配给转化路径中的每个触点。虽然它考虑了多个触点,但无法准确衡量各渠道的不同影响。
七、时间衰减归因模型
该模型倾向于将功劳归于最接近转化的触点,基于假设认为最近的触点对转化的影响最大。然而,这可能导致位于漏斗顶部的渠道被低估。
八、U型(基于位置的)归因模型
U型归因模型强调首次触点和线索转化触点的重要性,为这两个关键触点分配较高权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未考虑线索转化之后的触点效果。
九、W型归因模型
在W型归因模型中,除了首次触点和线索转化触点外,还强调了机会建立触点的重要性。这为三个关键触点分配了较高权重,从而更好地反映了用户购买旅程中的关键阶段。
十、全路径(Z型)归因模型
全路径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机会建立阶段之后的营销效果,为四个关键阶段的触点分配了较高权重。然而,这种模型可能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营销组织,需要确保营销团队与销售团队的同步。
十一、自定义或算法归因模型
最后一种归因模型是根据特定购物流程定制的算法模型,能够最精确地评估各营销渠道对用户购买旅程的影响效果。虽然建立和维护这种模型可能较为复杂和耗时,但它提供了最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总结:
归因是用来实现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之后的文章主要是讲产品思路与SDK开发,运营角度则只是顺带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