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播礼物特效越来越流行?满足了消费者哪些心理需求
在过去的几年里,几乎所有互联网行业都和直播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前前后后有300多个直播平台,小小的手机屏幕就像浓缩了整个陌生的世界。游艇、跑车、礼物潮,人气主播来来往往,观众依然在。为什么要“打赏”?通过“打赏”用户能得到什么?我们通过对该行业不同参与者的深入访谈,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机。
一、情感消费,是奖励主人的主要动机。
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基于情感的消费,我们会发现这种消费动机主要分为自我满足和其他满足两类。 自我满足型:自我满足型的“打赏”行为,即这种消费的动机主要是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如观看直播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打赏”后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即“打赏”时花钱的快感。在这种情感消费中,用户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是否在这种消费中得到满足,需要得到实时的反馈。如“打赏”后的动态效果和直播后的动态效果,以及在需求得到初步满足时获得其他观众的“膜拜”等,用户继续投资,直到达到满足需求的临界值,例如新鲜度的消失。他人满意,对他人满意的“打赏”行为,粉丝希望主播能通过“打赏”的收入获得满意,并根据主播的满意度来判断是否“打赏”。这种行为目标是相对明确的。例如为了追求A,它是为了表达对A的支持。感觉主播在长直播过程中辛苦了,对自己在“打赏”中的位置考虑较少。这种类型的“打赏”往往呈现出一种两极局面:大量的“打赏”和少量的支持“打赏”。
二、共振消费,主要针对主播播出的内容和主播的个性特点。
这种消费方式更加个性化,能否引起共鸣,与粉丝的身份背景和个性体验密切相关。它可以分为两类:均相共振和非均相共振。同质共振:也就是说主主播播出的内容与主播和粉丝本身的个性特征有相似之处。相似性所带来的身份认同使主播获得了“打赏”。比如,主播展现的个性特征正是粉丝们所拥有的,这是他们想要拥有的个性特征;主播播出的内容正是能够解决特定阶段粉丝们的个人困惑。在直播内容方面,以聊天为主的直播形式对主播的个人体验有很高的要求,生活经验丰富的主播可以通过聊天内容的共鸣为相对年轻的粉丝获得粉丝的“打赏”。非均匀共振与均匀共振正好相反。主播的个性特征,主播的直播内容正是粉丝们所缺乏的,而粉丝们对这部分内容的个性特征也有需求,希望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来得到满足。
三、事件消费,即某一事件引起用户的“打赏”行为。
根据事件发起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台事件和随机事件。平台事件:即由平台策划发起的事件,通过不同的消费效果和特殊的消费机制从“打赏”行为中,刺激用户在短事件内“打赏”大量礼物。该平台通过策划不同主播之间的PK直播,通过“打赏”刺激用户支持自己喜爱的主播,并巧妙设置“类du博”机制,让用户选择通过“下注”获得高额利润。此外,在特殊的节日事件点,该平台还将通过开设特殊的礼品形式、新的排名系统等方式刺激“打赏”。随机事件:与平台事件不同,随机事件通常是随机的、有争议的,随机是此类事件的主体。这是本次活动颇具争议的性质,很容易引起粉丝们的大“打赏”,凸显他们对主播的支持。通过直播的传播,增加了剧情和事件的未知性。粉丝们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对未知事物感到好奇。这类事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事件不可控,直播实时性强,主播的个性特征容易被现场展示,这可能导致粉丝流失。
四、功能性消费,功能性消费是指粉丝的“打赏”行为,具有明显的利益回报性质,以此来评价是否“打赏”为“理性经济人”。
当“打赏”后的回报超过支付的价格时,粉丝会选择“打赏”;相反,粉丝会选择不“打赏”或少量“打赏”。这种消费动机主要包括:通过观看主播舞蹈、学习舞蹈技巧、学习女主播化妆技巧等,为了在平台上获得较大的话语权,特约主播可以在保证“回礼”的前提下提供“打赏”来提高自身水平。
关于更多直播礼物特效问题,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