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 三余书屋 3ysw.net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一本相当考验智力的书籍,书名为《噪声》。为何如此评价呢?一方面,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相当复杂,不是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像经历了磨练一般,变得更加敏锐。为何称之为磨练?答案在于书名。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接界定了主题——噪声,指出它是人类判断的一种缺陷。作者用这样的话来阐释:无论判断发生在何处,噪声都会伴随。人们常常做出错误的决定或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噪声对决策的影响。而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则是希望在我们理解噪声的基础上,减少决策中的噪声,成为明智的决策者。这无疑是对思维的一次深度磨练。

本书的主要作者是年届87岁的著名行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善于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并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们为何在决策中会出错。他在2011年出版的《思考,快与慢》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长期位居全球畅销书榜单之列。

而今天的这本《噪声》是2021年,卡尼曼与另外两位作者共同推出的新作。他们在书中指出,人类判断中的错误由偏差和噪声组成。《思考,快与慢》解答了偏差的根源,而本书则探讨了另一个影响决策的因素——噪声。本书的另两位作者也是业界精英,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卡斯·桑斯坦,他曾担任过奥巴马时期的白宫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另一位是巴黎高等商学院教授奥利维耶·希伯尼,同时也是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二人都曾与卡尼曼展开过合作研究。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要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噪声的定义、噪声在各种预测和判断中产生的原因、噪声的类型与测量以及减少噪声的方法等。今天的解读我将从书中提取我认为最关键、与我们日常实践最贴切的内容与你分享。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噪声的本质,然后分解噪声的成分,最后我们会看看如何在决策中减少噪声的影响。好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作者在书中用了一个机枪打靶的例子来解释噪声的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改编版的丛林迷宫场景来阐释噪声与偏差之间的区别。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们正在参加一场丛林迷宫比赛,比赛分为三支小队,每队5人,你们是第三队,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抵达迷宫中央。比赛持续8小时,看哪队成员最多抵达中央,哪队就获胜。如果人数相等,则根据抵达时间来定胜负。比赛开始时,一队和二队选择了集体行动,而你们队选择了分头行动。可是你们队在一开始就遇到困难,一直没有进展。大约到了6小时后,有一位朋友发出了定位信号,你们赶紧朝定位的方向前进。但由于迷宫中岔路众多,无人能及时抵达中央。比赛结束后的结果显示,一队全部抵达了中央,二队全员走错路线,最终聚集在西南角,而你们队只有一人成功抵达中央,其他四人则分散在迷宫的各处,因此一队获胜。

通过这场比赛,我们可以理解《噪声》一书中的重要概念。首先无可否认的是,如果一队代表理想的判断结果,那么二队和三队无疑出现了判断失误。一般情况下,判断失误指的是判断结果与真实情况或理想情况存在误差。作者指出,误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差,是一种系统性的误差,导致所有人偏向同一个方向,就像二队的情况,他们集体偏向了同一个角落。另一种是噪声,指的是判断中的无规律变化,就像三队队员的判断,彼此不一致,走向也各异。

举例来说,假设一家公司的招聘团队面试一位求职者,对于他的表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位面试官认为这位求职者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合公司的文化。另一位面试官则认为他在技术方面表现不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而第三位面试官则认为他的履历和经验与公司的需求不匹配,认为他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种情况下,不同的面试官提供了不同的评价,形成了判断中的噪声。如果招聘团队一致认为这位求职者不适合公司,最终发现他对公司的文化和需求确实不合适,那么这就是判断中出现了偏差。虽然偏差和噪声在这个例子中是分开讨论的,但通常在判断失误时,偏差和噪声是共存的。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回到丛林迷宫的情景,看一个简化的例子。假设你们队的队员都害怕黑暗,在迷宫中总是倾向于朝着有光亮的方向前进,你也不例外。但那天你也正好有点饿了,于是看到一条路上有苹果树,毫不犹豫地就冲了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了偏离正确路线的判断,既受到了怕黑这种系统性偏差的影响,又受到了苹果树这个噪声的影响。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书中所描述的偏差和噪声的本质区别。首先,所谓偏差并非无规律的错位,而是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一种蕴藏于大脑中的思维定式。举个例子,在丛林迷宫比赛中,无论哪一天举办,你们队的队员都会害怕黑暗,这个情况你们在比赛前就已经能预见。因此,卡尼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偏差是可预见的,而了解偏差是消除它的关键。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我们熟悉的思维偏差,比如人们常常因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目标,或是因为第一印象而形成对某人的偏见,还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只记住自己认同的观点等等。但是噪声则呈现出不规律、不可预见的特性。在丛林迷宫比赛的场景中,你只有在比赛当天进入迷宫,才会发现自己饥肠辘辘,从而朝向苹果树走去。而另一名队员可能因为早上与女朋友争执情绪不佳,从而影响了他在岔路口的判断。这些情况都是不规律的,也是无法提前预料到的。

那么如果偏差是可预见的规律的,而噪声是不可预见的不规律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噪声听之任之,随其自然?本书提醒我们并非如此,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噪声导致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书中举例了很多真实案例,比如两起类似的挪用公款案,一个人只被判了117天监禁,另一个却被判了20年。面对相同的银行抢劫犯,一位法官判了5年,另一位却判了18年。还有两名因兑现假制票而触犯法律的男子,兑现金额只相差十几美元,但一个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另一个却只被判了30天监禁等。这些判断对于法官来说或许只是一念之差,但却会对当事人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除了司法领域外,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噪声的影响,比如不同的面试官对同一应聘者的评价常常截然不同。对同一员工的绩效评估在不同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医生对同一患者是否患有皮肤癌、心脏病、肺结核、抑郁症等疾病的判断也各不相同。甚至在一些原本不应出现噪声的领域,比如对X光报告的解读或指纹的辨认,也存在着大量的噪声。

基于本书和《思考,快与慢》中的大量实证研究,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首先,凡有判断必有噪声。第二,噪声和偏差共同导致了我们决策判断中的误差。作者指出,对于单次判断来说,误差等于偏差加上噪声;而对于针对同一事物的多次判断来说,总体误差等于偏差的平方加上噪声的平方。这两个公式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想要提高判断的准确性有两个可选的策略:一是减少偏差,二是降低噪声,它们对准确性的影响同等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对噪声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以了解其构成。这一次,我们不再停留在丛林迷宫,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场景,基于一项针对美国联邦法官的真实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16起虚构案件,向208名在职法官展示了这些案件的详细文件,并要求他们作出判决。首先,让我们假设在一个完美的世界中,法官们的判决中不存在任何噪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一案件,所有法官的判决应该是一致的。不过,现实世界并非完美,实证结果显示法官们对同一案件的判决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意味着每起案件的判决中都存在噪声。通过计算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系统噪声为3.4年,这意味着平均而言,法官们在同一案件上的判决差异约为三年半。这一结果令人不安,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这可能导致某些人因落入不同法官的手而面临数年的不同刑期。

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噪声进行分解,看看它由哪些成分构成,总共有三种成分,我们将一一加以说明。首先是水平噪声,它主要指的是不同法官的一贯严厉程度不同,有些法官无论面对何种案件都更加严厉,而有些则可能更为宽容。这种差异源于法官们不同的背景、生活经历、政治倾向和偏见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他们对判决的整体看法,而与具体案件无关。因此,表现出各法官在严厉程度上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水平噪声。

作者指出,任何判决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平噪声。比如在绩效评估中,一些主管可能比其他人更宽容;在市场份额预测中,一些预测者可能比其他人更为乐观等等。现在我们已经将系统噪声中的一部分——水平噪声分析了出来,剩下的部分被称为模式噪声。它描述的是一种情况,例如一个法官通常严格对待罪犯,但对艺术行业的罪犯更为宽容。另一些法官可能总体上倾向于亲判,但对惯犯更为严格。还有一些法官的严厉程度与行业平均水平相似,但对特定罪行,如伤害老年人的罪犯会更严厉。这些差异构成了模式噪声,是水平噪声的补充。

水平噪声描述的是法官严厉程度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而模式噪声描述的是法官某一次的判决与其一贯做法之间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由法官个人的量刑哲学和潜意识中的联想所驱动。无论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推测,重审相同案件时,法官可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这些反应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噪声是由法官内在的行为模式触发的,一旦被激活就会出现在系统噪声的解析中。我们已经将其分为水平噪声和模式噪声两部分。也许一些细心的读者会问,在先前不是提到了三种成分吗?其实当解释模式噪声时,提到的是稳定的行为模式。因为参与研究的法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不同犯罪和案件已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因具体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情境噪声。

情境噪声不仅存在于普通人的判断中,许多专业人士也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情境下,专业人士往往会对同一事实做出不同的判断。这些情境噪声是模式噪声的一个分支,即判断的主体和客体没有变化,但由于情境不同,导致判断结果的变异。在书中,作者将模式噪声分为稳定的模式噪声和情境噪声两部分。

稳定的模式噪声是由人们的行为模式导致的,与具体情境无关的噪声,而情境噪声则是由于具体情境变化而引发的噪声。因此,一个完整的系统噪声可以分解为三种成分,分别是水平噪声、稳定的模式噪声和情境噪声。听完了这些不同类型的噪声,你可能会觉得解决噪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我们拆解系统噪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理解噪声的生成过程,并认识到它是多么普遍、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前面也提到,噪声在真正发生时是不规律、不可预测的,因此在做出判断时,我们往往无法明确知道具体哪些噪声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作者认为,正因如此,要想减少判断中的噪声,必须依靠事前的全方位预防,也就是尽可能地改善决策判断的过程,从而减少最终判断中的噪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决策或判断的生成过程呢?根据书中内容,首先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认知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考评估问题时的偏好。我们的认知风格非常多样化,有些人喜欢深思熟虑复杂问题,有些人则偏好直觉;有的人更偏向于分析,而另一些人则更容易受他人影响等等。

作者告诉我们,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不同的认知风格与判断效果的相关性会因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情况下,多思考一些会更好;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最好不要过于复杂思考。积极开放性思维恰好是一种对判断力有确定影响的认知风格,它指的是一个人是否愿意主动搜集与自己观点相冲突的信息,也就是不固执己见。虽然我认为是这样,但我也乐意听取其他人的反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根据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实证结果显示,积极开放性思维对提高判断力非常重要,并且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作者提议,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在初步作出判断后,最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可能出错,并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如果决定坚持自己的看法,也应该是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的决定。开放的人往往拥有更优秀的判断力,这比聪明更重要。除了改善认知风格外,我们是否能利用外部工具来提升判断力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其中有一套名为中介评估法的组合拳法,应用范围广泛,而且颇具趣味。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公司并购的场景逐步拆解这套拳法。

假设你是一家食品公司新任的CEO,公司打算收购隔壁的老王面包场。你最近了解到一套中介评估法,决定尝试将其应用于改进决策流程。首先是决策分解,团队要明确收购的重要评估维度。经过讨论,确定了7个维度,如盈利能力、管理团队质量、产品创新能力等。这些维度被称为中介,是这次判断过程的关键。第二步是中介评估,需要对每个中介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外部视角至关重要,即评估要尽可能具有可比性。例如,在评估盈利能力时,不应简单评价好坏,而是与同类公司进行对比,确定其在行业中的位置。最终的评估表述应该是相对的,如综合过去两年的盈利数据,公司的盈利能力位于同行业前40%。

作者认为这种相对判断比绝对判断更为优越,在评估中介时,应尽量将每项评估独立进行,避免相互影响。例如,安排7位评估师分别评估每个中介,期间不得交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评估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若先评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会产生正向先入为主的看法,从而影响对其他中介的判断。

第二部中介评估结束后,应有一份包含每项中介评估的报告,每张报告应专注于一项中介评估,包含所有事实信息,并最终针对该中介给出评分。接下来是第三部决策会议,即召开董事会,对上一步形成的评估报告进行表决,做出最终的决策。在召开决策会议之前,你仔细阅读了评估报告,发现报告中的各项评分存在较大差异,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些差异是保持评估相互独立后的必然结果。虽然多样化的结果不会使决策变得更容易,但却有助于提升决策的质量。在决策会议上,你建议董事会采用先评估后讨论、再二次评估的决策流程。具体而言,董事会成员会首先独立审阅评估材料,审查每项评估,然后在手机投票程序上对每项评估进行评分。这些评分可能与评估报告中的分数一致,也可能不同。每项评分的分布情况会立即显示在屏幕上,但不会显示评分者的身份。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意见的独立性。

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家花更多的时间讨论那些有分歧的项目,并确保产生分歧的成员都能发表意见,鼓励他们用事实和逻辑支持自己的观点。讨论接近尾声时,董事会成员会对每个中介项目再次进行评分,最后到了对这项并购下结论的时候,现在你面前有一张大表格,记录了每位董事对每个中介项目的评分。面对这张表格,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决策呢?你可能首先会考虑取总体平均值或者加权平均,但作者告诉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好的做法是让大家根据整张表格直接运用直觉举手表决作出决策。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公式往往具有确定性规则,而在做重要决策时,只要人们知道有确定性规则存在,就会在评分过程中考虑到自己的评分如何影响结果,导致给出不真实的评分,只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因此,作者建议在这个阶段抛弃所有规则,直接运用直觉进行决策,而让人们在这个阶段运用直觉,与让他们一开始就运用直觉是非常不同的。因为经过一系列客观的调查评估后,人们的思维已经在信息和事实层面达成了相对的同步,因此最终决策也会尽可能地以这些事实为依据。在最终结果出来后,如果有人坚持反对,就需要提供比之前更有力的证据。

按照我们前面的逻辑,董事会对这项并购交易进行了评估、讨论、再评估,然后进行了举手表决,最终董事会决定支持收购老王面包场。至此,这项重大决策以尽量减少噪声的方式圆满完成。我们以上提到的中介评估法是一套组合拳法,最巧妙之处在于你既可以拆解每个步骤单独运用,也可以在关键时刻打出完整的组合拳。作者指出,组织或个人在评估选项或计划时,可以借鉴中介评估法的招式来减少判断决策中的噪声。我已将主要步骤、注意事项和原因整理成表格并放在文稿中,欢迎查阅并保存备用之需。至此,我们已经解读了《噪声》中的重点内容。

总结一下,在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噪声和偏差导致决策误差的重要观点。想要提升判断准确性,可以减少偏差或降低噪声,它们对准确性的影响程度相同。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系统噪声的三种成分,包括水平噪声、稳定的模式噪声和情境噪声。第三部分,我们探讨了通过改善决策过程来减少判断中的噪声。除了改善认知风格和培养积极开放思维外,我们还介绍了中介评估法。这是一套组合拳法,包含许多减少噪声的思维原则,例如决策拆解,将复杂判断分解成小任务,避免不同侧面相互影响。中介评估要求独立评估每个小任务,避免相互影响,并确保评估具有可比性。在决策会议上,我们先进行多轮评估、讨论和权衡,最后才运用直觉作出判断,这是抵制不成熟直觉的原则。作者在书中深入阐释了这些减少噪声的原则,如果感兴趣,你可以点击文末的电子书进行更多阅读。在书末,作者指出,在一个噪声较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节省资金,改善公共安全和卫生,实现更公平的待遇,并避免许多可避免的错误,这是社会努力前进的方向,也是每个聪明决策者所面临的机遇。《噪声》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机遇,还要通过优化决策流程、提升判断准确性来抓住这些机遇。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
本文为[三余书屋]收集和整理,原文链接:https://www.3ysw.net/book/1769597650994753536

  • 19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