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科技自媒体优质创作者
🌐个人主页:莱歌数字-CSDN博客
💌公众号:莱歌数字
📱个人微信:yanshanYH
211、985硕士,职场15年+
从事结构设计、热设计、售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涉足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设备、制药信息化、核工业等领域
涵盖新能源车载与非车载系统、医疗设备软硬件、智能工厂等业务,带领团队进行多个0-1的产品开发,并推广到多个企业客户现场落地实施。
专题课程
每日篇行业发展资讯,让大家更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B站/公众号【莱歌数字】,有视频教程~~
今天给带来干货分享,是本人之前实际工作当中负责的一款2B软件产品,出于人道主义,对内容做了些许处理,敏感信息剔除。
适合做B端产品经理、制药信息化行业、想入行的人员进行参考,希望能有所启发。
此产品为制药研发实验室信息化产品,主要通过电子化实验记录,将实验过程的实验方案、实验物料、实验设备、实验流程、实验报告等信息集于一身,提高一线实验科学家的实验效率,提高文档质量,并帮助QA、项目经理管理项目、任务、实验进度。
同时,出于行业特殊性,做了审计追踪,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所有记录,都有追踪,包含人员、时间、事件等记录,方便药监局核查。
接下来,我基于自己总结的产品方法论我的产品方法论,以一个项目的管理阶段,立项(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来分别介绍该产品的0-1过程。
#1 立项
“一定”就是产品定位。就是要搞清楚产品的目标用户、为其解决什么问题,应用场景有哪些,带来什么价值。
基于基本的商业思维,在做一款产品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下面三个内容。
一、我们要做什么
二、为什么是我们
三、我们的盈利模式
第一条就是商业战略,我们要取舍。结合华为的“五看三定”方法来分析,看市场、看行业、看客户、看竞品、看自己,然后基于这些信息来定战略、目标和策略。
当时契机点在于“长生疫苗事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有很多资本相继涌入,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版块。
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气,天时很重要,很多伟大的成功的公司,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所以当时的老板,看准了这个机会,瞄准制药智能制造,聚焦制药赛道,那么当时制定的公司战略是做一家集制药研发信息化、生产、仓储一条龙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我负责制药研发信息化这个版块的业务,瞄准的就是研发实验室这块,然后去进行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竞品分析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文末有相关的原文链接,大家自行阅读。
得出的结论就是,总体的市场份额大概是50亿美金左右,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因为随着资本涌入,做制药以及周边的公司越来越多,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临床的部分太专业,国外有很多厂家做的很成熟,国内的厂家还不是很明朗,临床前的部分,国外也有一些(可见下面清单),国外的玩家有几家,基本情况已经摸清楚。
第二条,为什么是我们,或者说我们能做什么,优势是什么。说实话,大家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的队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是学习能力,原先的软件开发团队技术实力,再就是一股拼劲。
这个时候没得挑,也没有优势,如何在1-2年内将东西做出来,甚至赶超竞争对手,是个苦活。
好在商务上、技术上的配合,拿到一家天使客户的项目机会,团队活下来的希望有了,而且获取真实需求的渠道有了。
在做这个之前,我们对友商的产品策略、盈利模式也做了分析,一家是主打轻量化,将项目管理和实验室数据记录结合在一起,但是都没做的很深入,主要是体现集成、统一的理念,价格相对便宜。
另一家,创始人有医学背景,笼络了一帮技术人才,自主研发了自己的产品,主打的商业策略是,通过自己工具,卖耗材,有自己类似电商管理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或者备料过程中,发现有缺料的情况,可以在其平台进行请购。
看好了市场、看清了竞争对手,以及我们自己,然后是客户,我们要瞄准的是哪些B端客户群?
细分下来,有小分子、大分子,又可以分仿制药、创新药,中药、化药,生物制药等,学科有制剂、合成、分析等。
经过多轮调研、结合当时的天使客户业务情况,最终我们把产品定位成给小分子细分赛道的,一线实验员、科学家使用,以解决其日常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繁琐记录、数据遗漏、数据查询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效率、避免错误风险,提高文档质量。
第三条,我们的盈利模式,这里面包含了成本管理、产品定价策略。需要懂一些财务的基本知识,比如利润表、现金流、负债表等,这里不深入介绍。
当时研究了很多,最终借鉴了SaaS系统的定价方式,感兴趣的可以参考书籍《SaaS创业路线图》这本书。
报价组成包含了基础软件+定制化部分+实施费用,主要根据用户数量,按年进行收费。
我们瞄准的是头部客户,先做灯塔项目,打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之所以没有根据“长尾理论”,打尾部客户,以数量取胜,是因为创业初期,盘子拉的很大,如果体量太小,不足以支撑当前的成本,这跟老板的商业规划有关系。
总结一下,我们当时的战略就是要服务制药行业的细分领域,走制药研发信息化、生产数字化、仓储智能化三条业务线,目标是1-2年内自主研发出产品上线,力争在行业内站住脚跟,策略就是先拿下一些头部客户,以质量取胜,打造品牌影响力。
#2 执行
制定好了产品战略、产品定位,搞清楚我们要做什么,以及目标和策略后,就要开始执行。
强大的执行力和统筹能力,是保障产品成功的关键。这里要提到“二排”,排需求、排计划。
落地的前提是先搞定需求,搞定产品路线,迭代规划,然后根据需求、资源、时间节点,来安排开发计划。
我们当时做需求调研,有定性、定量的方式,比如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售前、销售去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会依照我们给出的调查问卷,进行询问,然后反馈到我们这边。
另外,我们跟客户面对面沟通,陪着一线实验员、科学家,看他们日常工作状态、流程,发现和挖掘过程中的困难点,痛点,了解其核心诉求。
然后,收集整理成需求池,再根据基本功能、核心业务、用户体验、稳定性、可靠性等几个维度进行分类,在再各个分类中进行优先级排序。
排序的依据也有很多,根据我们自己的产品迭代节奏,客户的实际应用场景、核心业务,关键流程。
比如,实验室数据记录,最基础的就是原始数据记录,包含了人员、天气、所用物料、设备、计算式、结构式、实验步骤等,最起码得让实验员能用得起来,流程走得通才行。
所以产品的基础版本的功能就出来了,应用场景明晰,需求优先级排好,接下来就是根据资源、时间来安排开发计划。
之前的模式是敏捷开发,内部的沟通机制是用JIRA来管理整个需求、前后端的工作任务、工作量评估,燃尽图等报表来管理进度与成果。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岗位的沟通,前端、后端、UI设计、测试人员、产品等。对于产品来说更重要的是统筹全局,保障方向是对的,认真执行下去。
当时是双周迭代节奏,一般需求要领先一个迭代,即产品经理在前一个迭代快结束的下半周,将下个迭代的需求理清楚后,跟团队进行讲解,包含了需求规格、原型设计、业务逻辑、业务背景等,旨在帮助开发、UI、测试人员了解需求。
双周迭代有利有弊。好处是10人左右的小团队,可以快速跟进,对于单个迭代的功能需求,可以控制的很好,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插入新的需求,可以很好的控制范围。
不好的地方就是,单个需求可能相对较大,或者前期评估工作量没有很仔细,导致开发过程中,发现这个版本根本做不完,导致变更或延期的可能。
#3 监控
一切准备就绪,开发过程中,产品经理会随时跟进开发的进度,比如某个功能需求之前理解不到位,程序员会继续询问,那此时需要产品经理进行澄清。
在开发的第一周,提交测试之前,可以让程序员在研发环境开账号,产品经理先自己测试一下,确认效果,如果主流程走不通,太多BUG,那也没必要提测,避免来回提测,导致测试打回,对团队信任降低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跟测试也需要配合,比如测试用例的评审,对于业务逻辑、交互、功能需求点,作为产品经理,我会及时对测试提交的测试用例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意见。
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三管”,即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需要开发进度把控、人员工作量、加班情况统计,以及开发效果确认。
对于进度的把控,主要是看前后端的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存在技术难点,是否需要协助。
当时用的是进度看板,每天晨会以站会的方式,每人几分钟的时间,回顾昨天做的事情,把任务状态进行更新,要求的是每天下班前在JIRA上把昨晚的任务关闭。
同时,说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否需要协助,让团队人员都清楚项目的进展,保持同步。
当时我们团队都奔着把产品开发出来,尽快上线,目标为导向,所以在上线节点,出现BUG较多,或部署问题时,即使通宵,我们也会按时提交上线,不欺瞒、不辜负客户。
所以,成本管控主要是统计加班情况,对于考勤,相对比较扁平,大事讲原则,小事随风格的方式来进行。
版本上线到客户环境,我会第一时间进行确认效果,避免因环境不同导致的系统差异,从而影响客户体验。
#4 收尾
产品第一个正式版本上线交付,那时我们是忐忑的,因为我们是半路出道,没有行业背景,庆幸的是我们对竞品研究的比较透彻,客户对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在最后通过确认“四看”,就是看效果、指标、收益、客户满意度。
事后,我们也做了复盘总结工作,对于0-1的过程中,踩过的坑,处理方式形成经验资料,供团队、甚至其他部门学习。
另外,对于流程的建立、过程优化,沟通机制协同等方面,产品管理包括需求调研、分析、文档输出、文档管理等工作沉淀。
对于行业的了解,背景知识,核心业务面也有了积累,提炼行业共性需求,打造通用标准功能,为后续产品优化打下基础。
同时,整个团队对于CSV系统验证流程,CMMI3认证流程,以及V模型开发模式,IPD流程,敏捷开发模式,双周迭代形式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总结,在此产品的0-1过程中,团队迅速成长,配合更默契,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就我个人而言,承担了售前技术支持、产品规划设计、产品管理、团队沟通协作、项目统筹、客户管理、市场支持的工作内容,对产品的认知、商业的理解、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如果你有所感悟,关注我,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