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科技自媒体优质创作者
🌐个人主页:莱歌数字-CSDN博客
💌公众号:莱歌数字
📱个人微信:yanshanYH
211、985硕士,职场15年+
从事结构设计、热设计、售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涉足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设备、制药信息化、核工业等领域
涵盖新能源车载与非车载系统、医疗设备软硬件、智能工厂等业务,带领团队进行多个0-1的产品开发,并推广到多个企业客户现场落地实施。
专题课程
每日篇行业发展资讯,让大家更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B站/公众号【莱歌数字】,有视频教程~~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主流的液冷技术分类、优缺点与应用场景研究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过多年项目经验、技术研究,以及和相关专家、领域工程师交流,发现目前主流的液冷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
单相液冷技术
-
-
工作原理:利用单一相态(通常为液态)的冷却液在系统中循环流动,通过对流换热吸收并带走热量。冷却液在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但不发生相变。
-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汽车发动机冷却、工业设备散热等领域。例如,数据中心中采用单相液冷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可将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快速带走,保证服务器的稳定运行。
-
优点:系统相对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成本较低;冷却液的流量和温度易于控制,能够根据不同的散热需求进行精确调节;对设备的兼容性较好,可与多种类型的发热设备配合使用。
-
缺点:散热效率相对有限,在高热流密度场景下可能无法满足散热需求;冷却液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等性能指标对散热效果影响较大,需要选择合适的冷却液。
-
-
两相液冷技术
-
-
工作原理:基于冷却液在系统中发生气液两相变化来实现散热。当冷却液吸收热量后,部分液体蒸发变成蒸汽,通过蒸汽的流动将热量传递到冷凝器等部件,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却凝结成液体,再循环回到发热源附近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
-
应用场景:常用于高功率密度的电子设备散热,如超级计算机、高性能显卡等。在一些对散热要求极高的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设备中也有应用。
-
优点:具有极高的散热效率,相变过程中吸收和释放大量的汽化热,能够在较小的体积和质量内传递大量热量;对温度的控制更加精确,系统能够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
-
缺点:系统结构复杂,需要配备专门的冷凝器、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增加了成本和体积;对系统的密封性要求极高,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影响散热效果,还可能导致设备损坏;运行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气液两相的比例和流动状态,控制难度较大。
-
-
浸没式液冷技术
-
-
工作原理:将发热设备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热量直接从发热部件传递到周围的冷却液中,冷却液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将热量带走。部分浸没式液冷技术还会利用冷却液的沸腾相变来增强散热效果。
-
应用场景:在数据中心领域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密度部署的服务器集群;也适用于一些对散热要求高且空间有限的场景,如边缘计算节点、车载电子设备等。
-
优点:散热效率高,能够直接将热量从发热源带走,避免了传统风冷或间接液冷方式中的热传递障碍;可以实现设备的高密度部署,节省空间;冷却液具有电绝缘性,不会对电子设备造成短路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
缺点:对冷却液的性能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热性、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和低沸点等特性;设备维护相对困难,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将设备从冷却液中取出进行维修,可能会导致冷却液的泄漏和浪费;目前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
-
微通道液冷技术
-
-
工作原理:通过在散热器或设备表面加工出微小尺寸的通道,使冷却液在微通道中流动,利用微通道增大散热面积和提高冷却液与发热表面的接触效率,从而增强散热效果。
-
应用场景:在小型化、高性能的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也可用于一些对散热要求高的工业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等设备。
-
优点: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散热,满足设备小型化和高性能化的需求;微通道的设计可以使冷却液在较低的流量下实现较高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泵功耗;可以与其他散热技术结合使用,进一步提升散热性能。
-
缺点:微通道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制造成本相对较高;通道尺寸小,容易出现堵塞和结垢等问题,影响散热效果和系统可靠性;对冷却液的洁净度要求高,需要配备精细的过滤装置。
-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想看更多免费视频教程、直播回放,请关注我的B站、DY账号:莱歌数字
欢迎加入莱歌数字VIP会员,与165+专业工程师一起学习、交流、进步!
学真本事,入莱歌行。一起学技术、学产品、学项目管理。
每周一、三、五、日晚上9点左右会进行直播分享,关于技术、项目、产品等内容。
专注于结构与热设计、数字化、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究与项目经验分享。以培养技术人才、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领域发展为宗旨。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后在主页专栏搜索关键词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