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与集合
定义
调节:通过睫状肌、悬韧带、晶状体的形变改变眼球屈光系统的调节力,从而使近处物体能够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图像,眼球的这种功能称为调节(Accommodation);
远点:眼睛在放松的情况下,不使用调节的功能能够看清最远的距离称为远点。正视眼的远点为5米,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
近点:眼睛在最大限度使用调节功能下能够看清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屈光度: 焦度(Dioptre),透镜焦距的倒数,单位为D( m − 1 \rm m^{-1} m−1)。凸透镜焦距 x 米,则屈光度为 1 x \frac{1}{\rm x} x1 D; 凹透镜焦距 y 米,则屈光度为 1 y \frac{1}{\rm y} y1 D. 通常眼镜的度数为屈光度乘以100, 例如,屈光度为-2.0D的近视镜,其度数为-200度。
调节力: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后,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球的屈光能力叫调节力,单位是D, ( m − 1 \rm m^{-1} m−1)。角膜的屈光力为43D, 晶状体的屈光力为19D.
集合:在看近处物体时,通过眼外肌的作用使眼球发生内转,这种现象称为集合(Convergence)或辐辏
AC/A: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 / Accommodation,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单位是棱镜度/屈光度,正常值为3-5。双眼视过程中调节与集合永远是联动的,因此AC/A反映了调节与集合的协调关系。
A表示调节(Accommodation),是通过睫状肌和悬韧带的作用力是的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单位是屈光度D;
AC为调节性集合,是指通过眼外肌的作用使眼球的眼轴向内或向外发生偏转,使得瞳孔间距发生变化,单位是三棱镜度∆;
三棱镜度∆:单位是厘米每米,是指光线通过棱镜后发生偏转,若光线传播每米偏转1厘米,我们称棱镜的棱镜度为1厘米每米。
当看近处时,由于调节的作用,睫状肌收缩,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变厚,表面曲率增加,晶状体焦距变短,使得物体的光线能够汇聚在视网膜上;同时由于集合的作用,眼外肌拉动眼球向内旋转,瞳孔间距变小,使得所注视的物体都能够成像在眼球视网膜的黄斑处。
当看远处时,由于调节的作用,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表面曲率减小,晶状体焦距变长,使得进出物体的光线能够汇聚在视网膜上;同时由于集合的作用,眼外肌拉动眼球外转,瞳孔间距变大,使得所注视的物体都能够成像在眼球视网膜的黄斑处。
调节与集合联动,使得人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