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几乎永远阳光灿烂的旧金山天空有些乌云,我在旧金山最高的标志性建筑Transamerica Pyramid大楼的43楼,可以看到湾区360度的景致:金门大桥,海湾大桥,海湾,远处的山,近一点的老式的低矮的小楼,以及刀切出来似的整齐的街道。。。
BV Capital
这里是BV Capital的所在地,6间办公室用通透的玻璃隔开,让人觉得任何时候都可以透过另外的两间,看到海湾的全景。这家公司很小,只有四个合伙人,几个助理,一个前台和一位科学家。中午我们一起吃的那顿饭几乎是公司所有的人员,也只用了一张小餐桌。
别小看它,除了拥有湾区最好景致的办公室以外,它还拥有N亿美金的资本,以及让人羡慕的投资纪录。BV刚刚投资了一个比较著名的网站,名曰del.icio.us。我告诉Thomas说,我的朋友知道BV的不多,但是提到del.icio.us的投资商,知道的就多多了。
刚刚吃过午饭,已经两点多,Thomas问我,还记得Rojo的Chris吗?我说“当然。不过还没有约时间。。。”。“我帮你约好了”Thomas的得意的变戏法一样的递过来一张写着地址的纸片。“他在等你”。
Rojo
5分钟以后,我出现在一个空旷的厂房里面。那里实际是AT&T的某个中心,一楼没有装修,抬头看到错综复杂的不加掩饰的空调管道,回过神,Rojo的创始人Chris已经出现了。
Rojo的办公司就在这仓库里。层高出奇的高,面积出奇的大,全部的员工(约么七八个人吧)把自己的办公桌零散的放在仓库里,中间没有隔断。让人感觉好像是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一样,旁边还有很空的地方,我是花了些时间才从门口走到他们放满电脑的桌子前的。BV Capital刚刚宣布了对Rojo的投资,除此以外,Rojo的投资人还有一个我听说过,他就是著名的Marc Andreesen,Mosaic,也就是后来的Netscape的作者。当年的Netscape对IE一战,领军的人物就是Marc。估计Netscape的上市,不但使全世界IT圈子的人跌破了眼镜,也让Marc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在十年后来关怀一下Rojo这样的小公司。
坐在Chris的狂大的显示屏前面,Chris介绍Rojo的想法的时候,顺便提起了Six Apart。我很感兴趣,说我三年里面每天都在用MovableType,几乎是除了Windows之外用得最多的软件。Chris大为惊奇,指着进门的方向,说Six Apart就是这个方向,大约2个街区。他非常得意地说,我的朋友都在这个区。“Feedster在这个方向,大约4个街区。Six Apart在那边,我们对面就是Flickr。有兴趣参观一下吗?”Chris一脸兴奋的说着,随即开始拨电话。
Six Apart
有一点点下雨,旧金山的风大起来还真不好受。不过真的是两个街区。没几步路,我和Chris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仓库门口:一个两层的美国标准大卖场的样子,在有坡度的街上开了个单扇的小玻璃门。Chris说到了,我才注意到门上用纸贴着个熟悉的暗绿色的牌子:Six Apart。
顺着狭长的走道到了二楼,豁然开朗。我的感觉是:又是一家装潢公司。这个仓库的层高不高,但用精致的木条,裸露的红砖和玻璃隔成几个区域。Chris作了介绍后就消失了。而我,见到了传说中的Mena和Ben ==- MovableType的作者。
让我挺难相信的是,他们两个那么年轻,比我的年纪稍小一些,Mena像是非常普通的美国女孩,而Ben比Mena更加害羞,这倒是让我觉得有些局促。还好,等健谈的Six Apart CEO Barak加入的时候,聊的内容立刻开阔起来。我是非常佩服Mena的,在MovableType 3.0推出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收费的时候),整个用户社区几乎被反对声,质疑声,甚至是谩骂声淹没。我记得当时Mena的几篇blog,和所有的人沟通MT的转型,MT的未来,以及社区的未来。这些坦诚的blog文章很奏效,不久,Six Apart就有被狂热的拥护者(其中还有一个叫王建硕的)捧到天上了。关于Mena对于危机处理,我一定要专门做一个案例研究。他们带领MovableType一路走过来,推出了TypePad.com,完成了从免费软件到付费服务的转变,还一口气收购了Liver Journal,设立了日本和欧洲的分公司,融资一轮又一轮,让人刮目相看。现在,正是Six Apart如日中天的时候。之后我参观了他们的小团队 – 做MovableType的,做TypePad的,LiverJournal的,还有小小的Market和销售团队。
更多的神话中的人物
从Six Apart出来,天色已晚,而且下起了雨。我和另外一个来自本地大学的朋友在Six Apart附近的星巴克开始聊天。回想这短短两天的工夫,在一个小小的湾区,已经还见到了数不过来的神话中的人物:在eBay的总部客齐集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evite.com的创始人Josh,他现在在负责客齐集欧洲;在Campbell的星巴克,荣幸的和易趣神话的缔造者邵亦波聊了聊客齐集在中国的发展;和eBay的创始人通了电话,记住了一句话 “互联网需要真实的人的声音”;在离开湾区的最后一天上午,和Jambo.net的创始人Charles和Jim一起吃了早餐,并获得Jambo T-Shirt一件;而BV Capital的盛情的Thomas,当年自己也自己创建了eGroups,后来就成了现在的Yahoo! Group。回想到去年冬天看到的heypix那两位精力旺盛的James和Eric,我不禁在想:怎么每个人都这么牛呢?
感想
总结我的感受,可能是这么几条:
1)租个仓库做软件公司的场地是个不错的主意,北京的798区域和上海的苏州河沿岸还是有些物美价廉,又感觉的地方的。
2)网站群的存活比单个网站容易很多,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端着咖啡杯就可以到另外一家公司串串门,新想法的产生,合作的达成,都容易很多。
3)找钱容易(湾区很多人嘴上都挂着的话)对促生这些小公司还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在上海,我办个摄影展,跑细了腿只有慷慨而有远见的UUZone愿意赞助(谢谢呀)而在旧金山,我提了一个在中国办个小型的blog会议的想法,就立刻就有了赞助商。所以我现在的咖啡豆计划就是自告奋勇的做这样的“冤大头”赞助商,希望可以让一些大学生获益。
4)IT评论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那么多本地的IT报纸关注着这些小公司的诞生,成长,新产品的发布,像小蜜蜂一样让想法和投资联姻,让产品和市场结合,估计他们也在痛苦的挣扎生计呢。我在过去中国十大软件园两年的巡回,已经看够了负不起电费的软件公司了。一个几个人的公司,在IT评论文章的放大镜的帮助下鼓捣出来的声音,已经比我们大型软件公司大得多了。所以,我非常钦佩最近Donews(五年不容易呀), Isaac,keso,owen,云深,志东等诸多独立IT评论人的努力。只是建议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本土的小公司,都来做那可爱的授粉的小蜜蜂。
5)互联网历史上象星星般灿烂的明星,以及自己都不是到将来会成为更加耀眼的明星的人们,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很熟悉,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的影子。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明星,就是需要那么一点执著,一点点资金,和几只蜜蜂。
结尾
和一些神话里的主角聊聊天,谈话的内容也许没有什么稀奇,而是这聊天的本身已经是一种启发。我所敬佩的刘老师说过“当很有成就的人站在JA活动的讲台上,一句话都不用说,这对大学生已经是一种启发了”,他们已经看到,成功离自己不是想象的那么遥远了(注:Junior Archivement是将有成就的年青人和大学生,小学生交流的项目)。而我,就好像那个受启发而兴奋的大学生,在神话的王国里转了一圈,心满意足的,带着香甜的回忆回家了。感谢所有人的慷慨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