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Linux内核模块编写

简介

Linux内核模块是一段单独编译的内核代码,它在Linux内核空间运行,在需要时被加入内核,在不需要时也可从内核中卸载

内核模块结构

一个内核模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包含相应头文件,一般都有<linux/init.h>、<linux/kernel.h>和<linux/module.h>
  • 模块加载函数,用于在加载函数的过程中完成对模块的初始化
  • 模块卸载函数,用于卸载模块时清理相应的资源
  • 模块信息,必须要需要包含MODULE_LICENSE(“GPL”),以表示此模块遵循GPL协议,其他的如MODULE_AUTHOR(“CSDN”)、MODULE_DESCRIPTION(“module test”)、MODULE_ALIAS(“module”)等均是可选项

模块加载函数详解

模块加载函数在模块加载阶段运行,它通常用于初始化内核模块中所需的资源,其原型为“int __init init_module(void)”(其中”__init“表示它只在初始化阶段运行一次,编译器在处理时会将其链接到特定的代码段中,在模块加载完成后释放此内存),此函数返回0表示执行成功,它通常需要采用宏定义“module_init”进行导出。

module_init宏

”module_init“宏用于导出内核模块的加载函数,因为内核模块由两种编译方式,分别是编译为独立模块和与内核核心代码编译到一起
当编译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时”module_init“宏展开如下:

#define module_init(initfn)													\
	/* 用于校验模块函数类型,当函数不是int init_module(void)无法编译通过 */	\
	static inline initcall_t __maybe_unused __inittest(void)				\
	{ return initfn; }														\
	/* 给入口函数取别名为init_module模块加载时通过别名调用加载函数 */			\
	int init_module(void) __copy(initfn) __attribute__((alias(#initfn)));

当与内核编译到一起时”module_init“宏展开如下:

#define module_init(x)	__initcall(x);
#define __initcall(fn) device_initcall(fn)
#define devic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6)
#define __define_initcall(fn, id) ___define_initcall(fn, id, .initcall##id)
#define ___define_initcall(fn, id, __sec)									\
	static initcall_t __initcall_##fn##id __used							\
		__attribute__((__section__(#__sec ".init"))) = fn;
/* 对上面宏进行展开 */
#define module_init(x)																	\
	/* 在”.initcall6.init“代码段定义一个”__initcall_##x6“的变量,用于存储加载函数地址 */	\
	/* 系统初始化时遍历此代码段,找到模块加载函数并执行 */									\
	static initcall_t __initcall_##x6 __used 											\
		__attribute__((__section__(".initcall6.init"))) = x

模块卸载函数讲解

模块卸载函数在模块被卸载的时候执行,它通常用于清理模块初始化时创建或注册的资源,其原型为”void __exit cleanup_module(void)“(”__exit“表示此函数只在模块卸载时执行一次,当与内核编译到一起时,编译器不会对此函数进行链接),它通常需要采用宏定义“module_exit”进行导出。

module_exit宏

当编译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时”module_exit“宏展开如下:

#define module_exit(exitfn)													\
	/* 检查函数类型 */														\
	static inline exitcall_t __maybe_unused __exittest(void)				\
	{ return exitfn; }														\
	/* 为模块卸载函数取别名,模块卸载时通过别名调用 */							\
	void cleanup_module(void) __copy(exitfn) __attribute__((alias(#exitfn)));

当与内核编译到一起时,因为无需对内核模块进行卸载,所以”module_exit“宏无实际意义。

模块信息

开源协议声明

内核模块必须通过”MODULE_LICENSE“声明开源协议类型,通常采用”MODULE_LICENSE(“GPL”)“,表示执行GPL开源协议,如果不正确声明开源协议类型则无法正常访问内核中通过”EXPORT_SYMBOL_GPL“导出的函数或者变量

其他信息

常用的模块信息声明还有:

  • MODULE_AUTHOR 声明作者
  • MODULE_DESCRIPTION 添加模块描述
  • MODULE_ALIAS 模块别名

内核模块管理指令

insmod 加载内核模块,必须先加载此模块所依赖的其他模块
modprobe 自动加载内核模块,可以自动处理内核模块将的依赖关系,在使用此命令前需要对模块进行安装操作
rmmod 卸载模块,必须要先卸载依赖于此模块的其他模块
modinfo 查看模块的详细信息
depmod 查看模块的依赖关系

内核模块代码讲解

//包含必要头文件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module.h>

//模块加载函数,在模块加载时会被调用一次
//__init 表示此函数只在模块加载时被调用一次
//返回0,表示成功,失败通常返回一个负值
static int __init driver_init(void)
{
	printk("module test\r\n");
	return 0;
}

//模块卸载函数,在模块卸载时会被调用一次
//__exit 表示此函数只在模块卸载时被调用一次
static void __exit driver_exit(void)
{
	printk("module exit\r\n");
}

//导出模块加载函数
module_init(driver_init);
//导出模块卸载函数
module_exit(driver_exit);

//表示遵循GPL开源协议
MODULE_LICENSE("GPL");
//模块作者信息
MODULE_AUTHOR("csdn");
//模块描述
MODULE_DESCRIPTION("module test");
//模块别名
MODULE_ALIAS("module");

Makefile讲解

以下是一个在内核源码树外编译内核模块的Makefile

ifeq ($(KERNELRELEASE),)
#第一次执行时 KERNELRELEASE 为空,执行此分支

#内核源码目录,需要先编译内核源码,在编译源码外的内核模块
#必须使用编译内核模块时编译出来的内核,否则可能会出现内核模块加载失败
KERNELDIR ?= /home/lf/workspace/source/my_source/linux/linux-5.4.31
#NFS跟文件系统目录
ROOTFS ?= /home/lf/workspace/rootfs
#当前目录
PWD := $(shell pwd)

#$(MAKE) 相当于 make
#-C $(KERNELDIR) 执行 KERNELDIR 目录的Makefile
#M=$(PWD) 内核源码树之外的一个目录
#modules 只编译模块
module:
	$(MAKE) -C $(KERNELDIR)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hf- M=$(PWD) modules
install:
#	因为采用insmod加载模块,所以拷贝到NFS跟文件系统的root目录即可
#	cp *.ko $(ROOTFS)/root/
#	若采用modprobe加载模块,则需要进行安装操作
	$(MAKE) -C $(KERNELDIR)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hf- M=$(PWD) INSTALL_MOD_PATH=$(ROOTFS) modules_install
clean:
	rm -rf *.o  .*.cmd *.mod.* *.mod modules.order Module.symvers .tmp_versions
else
#当从源码目录的 Makefile 再次进入时 KERNELRELEASE 已经赋值,执行此分支
#obj-m 表示编译成模块
	obj-m := module_test.o
endif

实验

  1. 在内核源码树中编译一遍Linux内核

  2. 从”https://gitcode.net/lf282481431/linux_driver_demo/-/tree/master/01-kernel_module/01-module“下载源码

  3. 修改makefile文件中的”KERNELDIR“和”ROOTFS“,”KERNELDIR“为内核源码树跟目录,”ROOTFS“为NFS跟文件系统跟目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在内核模块代码目录执行mak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根据需求执行”make copy“或“make install”,”make copy“用于将编译出来的模块拷贝到NFS跟文件系统的root目录,以方便采用”imsmod“进行加载,“make install”则是将内核模块安装到跟文件系统中,以方便采用”modprobe“对模块进行加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通过NFS挂在启动开发板

  7. 通过root用户进入开发板系统,并切换到root目录

  8. 执行”insmod test_module.ko“即可完成模块加载,加载过程中”driver_init“函数被执行,控制台输出”module init“字符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 执行”rmmod test_module.ko“命令,模块被卸载,卸载过程中”driver_exit“函数被执行,控制台输出”module exit“字符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0. 如果前面对模块执行了安装操作,这里还可以通过”modprobe test_module.ko“加载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通过modprobe命令加载的模块最好使用modprobe -r 进行卸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 Linux驱动与模块 1.1 Linux的模块 驱动程序为了与外设硬件进行交互,必须调用Linux内核提供的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 多种功能函数。而用户态的程序只能通过系统调用来使用有限的内核功能,因此驱动程序在 linux系统中被安排在内核态运行,也即可以访问所有的内核功能。 但是为了把内核通用功能与这些驱动程序区分开来,Linux 通常要求驱动程序作为一个 模块(module)在内核空间运行,并且由内核进行管理。当然,实际上模块并非只能用来编写 驱动程序,模块可以作为任何一个独立的功能块,操作内核函数并通过特定接口向应用程序 提供服务。 1.2 模块的编写要求 模块的代码中,必须加入以下头文件,才能正确地引用模块机制的若干函数: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linux/init.h> 当然,如果编写的模块是驱动程序,则还需要加入与驱动程序相关的内存管理、设备注 册、中断管理等头文件。 模块与通常的应用程序不同,并没有一个main函数,而是一些相互作用的函数的集合。 当然,这些集合中必须有一个首先调用的初始化函数,以及一个退出函数。 初始化函数:在模块加载时被调用,负责申请并初始化模块运行时必须的数据结构,此 后这些结构有可能在模块存续期间一直存在。 退出函数:在模块卸载时被调用,卸载后模块内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该继续存在,因此退 出函数必须仔细的把模块运行带来的所有数据结构释放掉,否则将会造成内存泄露。 为了使内核知道模块中初始化函数和退出函数的函数名,必须用以下两个宏来定义: module_init(s3c_ts_init); module_exit(s3c_ts_exit); 上例中s3c_ts_init被定义为模块的初始化函数,s3c_ts_exit被定
深入分析Linux内核源码 前言 第一章 走进linux 1.1 GNU与Linux的成长 1.2 Linux开发模式和运作机制 1.3走进Linux内核 1.3.1 Linux内核的特征 1.3.2 Linux内核版本的变化 1.4 分析Linux内核的意义 1.4.1 开发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 1.4.2 开发高水平软件 1.4.3 有助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科研 1.5 Linux内核结构 1.5.1 Linux内核在整个操系统中的位置 1.5.2 Linux内核的作用 1.5.3 Linux内核的抽象结构 1.6 Linux内核源代码 1.6.1 多版本的内核源代码 1.6.2 Linux内核源代码的结构 1.6.3 从何处开始阅读源代码 1.7 Linux内核源代码分析工具 1.7.1 Linux超文本交叉代码检索工具 1.7.2 Windows平台下的源代码阅读工具Source Insight 第二章 Linux运行的硬件基础 2.1 i386的寄存器 2.1.1通用寄存器 2.1.2段寄存器 2.1.3状态和控制寄存器 2.1.4 系统地址寄存器 2.1.5 调试寄存器和测试寄存器 2.2 内存地址 2.3 段机制和描述符 2.3.1 段机制 2.3.2 描述符的概念 2.3.3系统段描述符 2.3.4 描述符表 2.3.5 选择符与描述符表寄存器 2.3.6 描述符投影寄存器 2.3.7 Linux中的段 2.4 分页机制 2.4.1 分页机构 2.4.2页面高速缓存 2.5 Linux中的分页机制 2.5.1 与页相关的数据结构及宏的定义 2.5.2 对页目录及页表的处理 2.6 Linux中的汇编语言 2.6.1 AT&T与Intel汇编语言的比较 2.6.2 AT&T汇编语言的相关知识 2.6.3 Gcc嵌入式汇编 2.6.4 Intel386汇编指令摘要 第三章中断机制 3.1 中断基本知识 3.1.1 中断向量 3.1.2 外设可屏蔽中断 3.1.3异常及非屏蔽中断 3.1.4中断描述符表 3.1.5 相关汇编指令 3.2中断描述符表的初始化 3.2. 1 外部中断向量的设置 3.2.2中断描述符表IDT的预初始化 3.2.3 中断向量表的最终初始化 3.3异常处理 3.3.1 在内核栈中保存寄存器的值 3.3.2 中断请求队列的初始化 3.3.3中断请求队列的数据结构 3.4 中断处理 3.4.1中断和异常处理的硬件处理 3.4.2 Linux对异常和中断的处理 3.4.3 与堆栈有关的常量、数据结构及宏 3.4.4 中断处理程序的执行 3.4.5 从中断返回 3.5中断的后半部分处理机制 3.5.1 为什么把中断分为两部分来处理 3.5.2 实现机制 3.5.3数据结构的定义 3.5.4 软中断、bh及tasklet的初始化 3.5.5后半部分的执行 3.5.6 把bh移植到tasklet 第四章 进程描述 4.1 进程和程序(Process and Program) 4.2 Linux中的进程概述 4.3 task_struct结构描述 4.4 task_struct结构在内存中的存放 4.4.1 进程内核栈 4.4.2 当前进程(current宏) 4.5 进程组织的方式 4.5.1哈希表 4.5.2双向循环链表 4.5.3 运行队列 4.5.4 等待队列 4.6 内核线程 4.7 进程的权能 4.8 内核同步 4.8.1信号量 4.8.2原子操作 4.8.3 自旋锁、读写自旋锁和大读者自旋锁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进程调度 5.1 Linux时间系统 5.1.1 时钟硬件 5.1.2 时钟运作机制 5.1.3 Linux时间基准 5.1.4 Linux的时间系统 5.2 时钟中断 5.2.1 时钟中断的产生 5.2.2.Linux实现时钟中断的全过程 5.3 Linux的调度程序-Schedule( ) 5.3.1 基本原理 5.3.2 Linux进程调度时机 5.3.3 进程调度的依据 5.3.4 进程可运行程度的衡量 5.3.5 进程调度的实现 5.4 进程切换 5.4.1 硬件支持 5.4.2 进程切换 第六章 Linux内存管理 6.1 Linux的内存管理概述 6.1.1 Linux虚拟内存的实现结构 6.1.2 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6.1.3 虚拟内存实现机制间的关系 6.2 Linux内存管理的初始化 6.2.1 启用分页机制 6.2.2 物理内存的探测 6.2.3 物理内存的描述 6.2.4 页面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 6.2.5页表的建立 6.2.6内存管理区 6.3 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6.3.1 伙伴算法 6.3.2 物理页面的分配和释放 6.3.3 Slab分配机制 6.4 地址映射机制 6.4.1 描述虚拟空间的数据结构 6.4.2 进程的虚拟空间 6.4.3 内存映射 6.5 请页机制 6.5.1 页故障的产生 6.5.2 页错误的定位 6.5.3 进程地址空间中的缺页异常处理 6.5.4 请求调页 6.5.5 写时复制 6.6 交换机制 6.6.1 交换的基本原理 6.6.2 页面交换守护进程kswapd 6.6.3 交换空间的数据结构 6.6.4 交换空间的应用 6.7 缓存和刷新机制 6.7.1 Linux使用的缓存 6.7.2 缓冲区高速缓存 6.7.3 翻译后援存储器(TLB) 6.7.4 刷新机制 6.8 进程的创建和执行 6.8.1 进程的创建 6.8.2 程序执行 6.8.3 执行函数 第七章 进程间通信 7.1 管道 7.1.1 Linux管道的实现机制 7.1.2 管道的应用 7.1.3 命名管道(FIFO) 7.2 信号(signal) 7.2.1 信号种类 7.2.2 信号掩码 7.2.3 系统调用 7.2.4 典型系统调用的实现 7.2.5 进程与信号的关系 7.2.6 信号举例 7.3 System V 的IPC机制 7.3.1 信号量 7.3.2 消息队列 7.3.3 共享内存 第八章 虚拟文件系统 8.1 概述 8.2 VFS中的数据结构 8.2.1 超级块 8.2.2 VFS的索引节点 8.2.3 目录项对象 8.2.4 与进程相关的文件结构 8.2.5 主要数据结构间的关系 8.2.6 有关操作的数据结构 8.3 高速缓存 8.3.1 块高速缓存 8.3.2 索引节点高速缓存 8.3.3 目录高速缓存 8.4 文件系统的注册、安装与拆卸 8.4.1 文件系统的注册 8.4.2 文件系统的安装 8.4.3 文件系统的卸载 8.5 限额机制 8.6 具体文件系统举例 8.6.1 管道文件系统pipefs 8.6.2 磁盘文件系统BFS 8.7 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 8.7.1 open 系统调用 8.7.2 read 系统调用 8.7.3 fcntl 系统调用 8 .8 Linux2.4文件系统的移植问题 第九章 Ext2文件系统 9.1 基本概念 9.2 Ext2的磁盘布局和数据结构 9.2.1 Ext2的磁盘布局 9.2.2 Ext2的超级块 9.2.3 Ext2的索引节点 9.2.4 组描述符 9.2.5 位图 9.2.6 索引节点表及实例分析 9.2.7 Ext2的目录项及文件的定位 9.3 文件的访问权限和安全 9.4 链接文件 9.5 分配策略 9.5.1 数据块寻址 9.5.2 文件的洞 9.5.3 分配一个数据块 第十章 模块机制 10.1 概述 10.1.1 什么是模块 10.1.2 为什么要使用模块? 10.2 实现机制 10.2.1 数据结构 10.2.2 实现机制的分析 10.3 模块的装入和卸载 10.3.1 实现机制 10.3.2 如何插入和卸载模块 10.4 内核版本 10.4.1 内核版本与模块版本的兼容性 10.4.2 从版本2.0到2.2内核API的变化 10.4.3 把内核2.2移植到内核2.4 10.5 编写内核模块 10.5.1 简单内核模块编写 10.5.2 内核模块的Makefiles文件 10.5.3 内核模块的多个文件 第十一章 设备驱动程序 11.1 概述 11.1.1 I/O软件 11.1.2 设备驱动程序 11.2 设备驱动基础 11.2.1 I/O端口 11.2.2 I/O接口及设备控制器 11.2.3 设备文件 11.2.4 VFS对设备文件的处理 11.2.5 中断处理 11.2.6 驱动DMA工作 11.2.7 I/O 空间的映射 11.2.8 设备驱动程序框架 11.3 块设备驱动程序 11.3.1 块设备驱动程序的注册 11.3.2 块设备基于缓冲区的数据交换 11.3.3 块设备驱动程序的几个函数 11.3.4 RAM 盘驱动程序的实现 11.3.5 硬盘驱动程序的实现 11.4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11.4.1 简单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11.4.2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注册 11.4.3 一个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实例 11.4.4 驱动程序的编译与装载 第十二章 网络 12.1 概述 12.2 网络协议 12.2.1 网络参考模型 12.2.2 TCP/IP 协议工作原理及数据流 12.2.3 Internet 协议 12.2.4 TCP协议 12.3 套接字(socket) 12.3.1 套接字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12.3.2 套接字接口的种类 12.3.3 套接字的工作原理 12.3.4 socket 的通信过程 12.3.5 socket为用户提供的系统调用 12.4 套接字缓冲区(sk_buff) 12.4.1 套接字缓冲区的特点 12.4.2 套接字缓冲区操作基本原理 12.4.3 sk_buff数据结构的核心内容 12.4.4 套接字缓冲区提供的函数 12.4.5 套接字缓冲区的上层支持例程 12.5 网络设备接口 12.5.1 基本结构 12.5.2 命名规则 12.5.3 设备注册 12.5.4 网络设备数据结构 12.5.5 支持函数 第十三章 启动系统 13.1 初始化流程 13.1.1 系统加电或复位 13.1.2 BIOS启动 13.1.3 Boot Loader 13.1.4 操作系统的初始化 13.2 初始化的任务 13.2.1 处理器对初始化的影响 13.2.2 其他硬件设备对处理器的影响 13.3 Linux 的Boot Loarder 13.3.1 软盘的结构 13.3.2 硬盘的结构 13.3.3 Boot Loader 13.3.4 LILO 13.3.5 LILO的运行分析 13.4 进入操作系统 13.4.1 Setup.S 13.4.2 Head.S 13.5 main.c中的初始化 13.6 建立init进程 13.6.1 init进程的建立 13.6.2 启动所需的Shell脚本文件 附录: 1 Linux 2.4内核API 2.1 驱动程序的基本函数 2.2 双向循环链表的操作 2.3 基本C库函数 2.4 Linux内存管理中Slab缓冲区 2.5 Linux中的VFS 2.6 Linux的连网 2.7 网络设备支持 2.8 模块支持 2.9 硬件接口 2.10 块设备 2.11 USB 设备 2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走进linux 1.1 GNU与Linux的成长 1.2 Linux开发模式和运作机制 1.3走进Linux内核 1.4 分析Linux内核的意义 1.5 Linux内核结构 1.6 Linux内核源代码 1.7 Linux内核源代码分析工具 第二章 Linux运行的硬件基础 2.1 i386的寄存器 2.2 内存地址 2.3 段机制和描述符 2.4 分页机制 2.5 Linux中的分页机制 2.6 Linux中的汇编语言 第三章中断机制 3.1 中断基本知识 3.2中断描述符表的初始化 3.3异常处理 3.4 中断处理 3.5中断的后半部分处理机制 第四章 进程描述 4.1 进程和程序(Process and Program) 4.2 Linux中的进程概述 4.3 task_struct结构描述 4.4 task_struct结构在内存中的存放 4.5 进程组织的方式 4.6 内核线程 4.7 进程的权能 4.8 内核同步 第五章进程调度 5.1 Linux时间系统 5.2 时钟中断 5.3 Linux的调度程序-Schedule( ) 5.4 进程切换 第六章 Linux内存管理 6.1 Linux的内存管理概述 6.2 Linux内存管理的初始化 6.3 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6.4 地址映射机制 6.5 请页机制 6.6 交换机制 6.7 缓存和刷新机制 6.8 进程的创建和执行 第七章 进程间通信 7.1 管道 7.2 信号(signal) 7.3 System V 的IPC机制 第八章 虚拟文件系统 8.1 概述 8.2 VFS中的数据结构 8.3 高速缓存 8.4 文件系统的注册、安装与拆卸 8.5 限额机制 8.6 具体文件系统举例 8.7 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 8 .8 Linux2.4文件系统的移植问题 第九章 Ext2文件系统 9.1 基本概念 9.2 Ext2的磁盘布局和数据结构 9.3 文件的访问权限和安全 9.4 链接文件 9.5 分配策略 第十章 模块机制 10.1 概述 10.2 实现机制 10.3 模块的装入和卸载 10.4 内核版本 10.5 编写内核模块 第十一章 设备驱动程序 11.1 概述 11.2 设备驱动基础 11.3 块设备驱动程序 11.4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第十二章 网络 12.1 概述 12.2 网络协议 12.3 套接字(socket) 12.4 套接字缓冲区(sk_buff) 12.5 网络设备接口 第十三章 启动系统 13.1 初始化流程 13.2 初始化的任务 13.3 Linux 的Boot Loarder 13.4 进入操作系统 13.5 main.c中的初始化 13.6 建立init进程 附录: 1 Linux 2.4内核API 2.1 驱动程序的基本函数 2.2 双向循环链表的操作 2.3 基本C库函数 2.4 Linux内存管理中Slab缓冲区 2.5 Linux中的VFS 2.6 Linux的连网 2.7 网络设备支持 2.8 模块支持 2.9 硬件接口 2.10 块设备 2.11 USB 设备
### 回答1: Linux内核模块编写是指在Linux操作系统中编写可动态加载和卸载的内核模块,以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或添加新的设备驱动程序。内核模块编写需要掌握C语言编程技能和Linux内核的基本知识,包括内核数据结构、系统调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等。编写内核模块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流程,包括编写Makefile文件、定义模块参数、注册模块、实现模块功能、编写模块文档等。内核模块编写对于Linux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非常重要,可以为系统添加新的功能和设备支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 回答2: Linux内核模块是一段能够扩展或增强Linux内核功能的代码,它可以动态地加载或卸载到内核中运行。Linux内核模块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步骤,下面是详细介绍。 一、编写和编译内核模块 1、编写内核模块源代码,通常以.c或.cpp文件为扩展名。 2、生成一个Makefile文件,编写编译和链接内核模块所需的命令。 3、进入内核源代码目录,运行make命令编译内核模块,生成模块的.ko文件。 二、加载和卸载内核模块 1、运行insmod命令加载内核模块到内核中,在加载模块时需要指定模块的路径和名称。 2、运行rmmod命令从内核中卸载内核模块,在卸载模块时需要指定模块的名称。 三、接口函数 内核模块需要实现init和exit函数,分别用于模块的初始化和卸载。例如: ``` static int __init my_module_init(void) { /* 模块初始化代码 */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module_exit(void) { /* 模块卸载代码 */ } module_init(my_module_init); module_exit(my_module_exit); ``` 四、模块参数 内核模块可以接受一些通过命令行传递的参数,在模块加载时指定。例如: ``` static char *my_string = "hello"; module_param(my_string, charp, 0); ```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my_string的字符串类型参数,初始值为"hello",模块加载时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指定: ``` insmod my_module.ko my_string="world" ``` 五、调试技巧 1、使用pr_info、pr_err等宏函数输出调试信息。 2、使用printk_ratelimit限制调试信息的输出频率。 3、使用gdb对内核模块进行调试。 以上就是Linux内核模块编写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内核模块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Linux内核编程基础和相关知识。 ### 回答3: 在Linux操作系统中,内核模块是一个可以动态加载或卸载的程序。内核模块可以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例如添加新的设备驱动程序、实现新的系统调用、修改内核运行时行为等。而内核模块编写就是指为Linux内核添加新功能的过程。 内核模块编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开发环境:向Linux内核开发组申请开发账户,并下载内核源代码。编译好内核源代码,并安装相关的开发工具。 2. 编写代码:根据需求编写内核模块的源代码。在Linux内核中编写模块需要使用C语言,并按照内核代码风格格式要求来编写编写的代码最终会成为一个称之为内核对象文件的二进制文件。 3. 编译内核模块:使用内核源代码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来编译内核模块。Makefile文件主要是用来控制编译过程的,其中包含了编译规则、库文件、头文件、链接文件等重要的指令。使用“make”命令可以执行Makefile文件中的编译规则,生成一个后缀名为.ko的内核模块二进制文件。 4. 加载内核模块:使用insmod命令来加载内核模块。加载成功后,内核会告知用户已经成功注册了一个新的驱动程序。可以使用lsmod命令来查看当前系统中已经加载的内核模块。 5. 卸载内核模块:使用rmmod命令来卸载已加载的内核模块。卸载内核模块后,内核会告知用户已经成功注销了一个驱动程序。 总之,内核模块编写是操作系统内核开发的一部分,需要开发者具备扎实的C语言技能,并了解操作系统与内核模块相关的底层知识。内核模块编写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Linux内核,并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在编写内核模块时要格外小心,因为内核模块代码是运行在内核空间中的,不当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因此需要十分谨慎。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