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些Spring+题集(39)

1、什么是Spring循环依赖?Spring是怎么解决的?

Spring循环依赖是指两个或多个Bean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环形依赖的情况。例如,Bean A依赖于Bean B,而Bean B又依赖于Bean A,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依赖。

图片

Spring解决循环依赖的方式是使用“提前暴露”和“三级缓存”机制。

具体来说,Spring在创建Bean时,会将正在创建的Bean先放入“一级缓存”中,然后检查这个Bean是否有依赖其他Bean,如果有,Spring会将这个Bean的依赖关系放入“二级缓存”中,并且创建这些依赖的Bean。

如果依赖的Bean中又有依赖当前Bean的,Spring会将这些依赖关系放入“三级缓存”中,并且创建这些依赖的Bean。

当所有Bean都创建完成后,Spring会将这些Bean从“三级缓存”中取出,并且将它们注入到相应的Bean中,完成循环依赖的解决。

此外,Spring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来避免循环依赖问题,例如使用构造函数注入、使用setter方法注入、使用@Lazy注解等。

需要注意的是,Spring解决循环依赖的机制并不是完美的,因为它需要使用“三级缓存”机制,会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

同时,如果循环依赖的Bean中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可能会导致Spring无法解决循环依赖的问题,从而导致程序出现异常。因此,在编写代码时,应该尽量避免循环依赖的情况。

2、怎么样高性能的计算最小公共字符串

最小公共字符串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计算问题,其目标是在两个字符串中找到最短的子字符串,该子字符串同时出现在两个字符串中。这个问题可以用多种算法来解决,其中一些算法可以实现高性能的计算。

其中一种高性能算法是后缀树算法

后缀树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字符串的所有后缀。在后缀树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字符串的后缀,而每个边表示一个字符。

通过在后缀树中搜索两个字符串的公共子串,可以找到最小公共字符串。

另一种高性能算法是基于动态规划的算法

这种算法使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记录两个字符串的所有子串的公共长度。通过在这个数组中搜索最小公共字符串,可以找到最小公共字符串。

无论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通过使用并行计算来提高性能。

例如,可以将字符串分成多个子串,并在多个处理器上并行计算子串之间的公共字符串。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并且可以很好地扩展到处理大量数据的情况。

最小公共字符串问题可以用以下步骤解决:

  1. 统计字符串集合中每个字符串出现的次数,保存到一个字典中。

  2. 对于每个字符串,找到它最长的公共前缀,即其他字符串的最小公共字符串。

  3. 如果当前字符串和它的最长公共前缀相同,则增加它的出现次数,否则更新最长公共前缀。

  4. 最终得到的最小公共字符串即为所有字符串中最长的公共前缀。

以下是一个使用后缀树算法实现最小公共字符串的Java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SuffixTree {
    private final Node root;

    public SuffixTree(String s) {
        root = new Node();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insertSuffix(s.substring(i), i);
        }
    }

    private void insertSuffix(String suffix, int index) {
        Node node = root;
        for (char ch : suffix.toCharArray()) {
            if (!node.containsKey(ch)) {
                node.put(ch, new Node());
            }
            node = node.get(ch);
        }
        node.addIndex(index);
    }

    public String findLCS(String s1, String s2) {
        String lcs = "";
        Node node = root;
        int i = 0, j = 0;
        while (i < s1.length() && j < s2.length()) {
            char ch1 = s1.charAt(i);
            char ch2 = s2.charAt(j);
            if (node.containsKey(ch1) && node.containsKey(ch2)) {
                node = node.get(ch1);
                i++;
                j++;
            } else {
                break;
            }
            if (node.hasMultipleIndexes()) {
                String candidate = findLCS(s1.substring(i - node.getIndexList().get(0), i), s2.substring(j - node.getIndexList().get(0), j));
                if (candidate.length() > lcs.length()) {
                    lcs = candidate;
                }
            }
        }
        return lcs;
    }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 {
        private final Map<Character, Node> children = new HashMap<>();
        private final List<Integer> indexList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put(char ch, Node node) {
            children.put(ch, node);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char ch) {
            return children.containsKey(ch);
        }

        public Node get(char ch) {
            return children.get(ch);
        }

        public void addIndex(int index) {
            indexList.add(index);
        }

        public boolean hasMultipleIndexes() {
            return indexList.size() > 1;
        }

        public List<Integer> getIndexList() {
            return indexList;
        }
    }
}

使用这个后缀树实现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两个字符串的最小公共字符串:

String s1 = "abcdefg";
String s2 = "bcdefgh";
SuffixTree suffixTree = new SuffixTree(s1 + "#" + s2);
String lcs = suffixTree.findLCS(s1, s2);
System.out.println(lcs); // 输出 "bcdef"

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其中m和n分别是两个字符串的长度。由于后缀树的构建和搜索都可以使用高效的算法实现,因此这个算法可以实现高性能的计算。

3、RPC框架

1)什么是RPC框架?RPC通讯 协议怎么设计的?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是一种远程调用协议,它允许一个计算机程序调用另一个计算机程序的子程序,而不需要程序员显式编写远程调用的代码。RPC框架是一种实现RPC协议的软件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跨网络的通信。

图片

完整RPC架构图

在RPC框架中,RPC通讯协议的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输协议:RPC框架需要选择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来保证数据的传输。常用的传输协议有TCP和UDP。

  2. 序列化协议:RPC框架需要选择一种序列化协议来将数据序列化为二进制格式,以便在网络上传输。常用的序列化协议有JSON、XML、Protobuf等。

  3. 服务注册与发现:RPC框架需要提供服务注册与发现的功能,以便客户端可以找到可用的服务提供者。常用的服务注册与发现工具有Zookeeper、Consul等。

  4. 负载均衡:RPC框架需要提供负载均衡的功能,以便将请求均衡地分配给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常用的负载均衡算法有轮询、随机等。

  5. 安全认证:RPC框架需要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常用的安全认证方式有SSL、Token认证等。

  6. 对等节点:RPC框架通常需要支持多个对等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提供远程服务。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来交互消息,并在对等节点之间传递响应。

  7. 调用流程:RPC框架通常提供一组调用流程,以便程序员方便地进行远程调用。调用流程通常包括请求、响应和错误处理等部分。

在设计RPC通讯协议时,需要考虑通信的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性等因素,同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协议。

2)设计一个RPC框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设计一个RPC框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通信协议:选择一种合适的通信协议来实现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HTTP、TCP、UDP等,以及序列化协议,例如JSON或是Protobuf。

  2. 服务注册与发现:需要实现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使得客户端可以自动发现可用的服务提供者。

  3. 负载均衡:需要实现负载均衡机制,确保请求能够均衡地分配给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常用的负载均衡算法包括轮询、随机和最少连接数等。

  4. 安全认证: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请求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以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操作。常用的安全认证方式包括基于令牌的身份验证和基于SSL/TLS的加密通信等。

  5. 异常处理:需要考虑异常处理机制,例如网络异常、超时等情况的处理方式。

  6. 高可用性:需要考虑如何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例如实现服务降级、容错等机制。

  7. 性能优化: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需要对RPC框架进行性能优化,以确保请求能够快速响应。常用的性能优化方式包括缓存、异步处理和线程池等机制。

  8. 日志与监控:需要实现日志记录和监控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 兼容性:需要考虑不同语言、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例如实现跨语言调用的机制。

  10. 扩展性:需要考虑如何实现系统的扩展性,例如支持动态添加和删除服务提供者。

3)RPC框架中,序列化算法的对比与优缺点分析

在RPC框架中,序列化算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序列化算法的对比分析:

1.Java原生序列化

是Java自带的序列化方式,可以将对象序列化为字节流,也可以将字节流反序列化为对象。

优点

  • 使用方便,不需要额外的依赖

缺点

  • 序列化后的字节流较大,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性能较差

  • 只能在Java平台上使用

2.JSON序列化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可以将对象序列化为JSON字符串,也可以将JSON字符串反序列化为对象。

优点:

  •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序列化后的数据较小,易于阅读和编写。

  • JSON支持嵌套对象和数组,方便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 JSON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传输,适用于Web应用程序。

缺点:

  •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性能较差,不支持二进制数据,只能序列化JavaBean等简单的数据结构。

  • JSON的解析速度相对较慢,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可能会有性能问题。

3.XML序列化

XML序列化是一种基于XML格式的序列化方式,可以将对象序列化为XML字符串,也可以将XML字符串反序列化为对象。

优点:

  • XML是一种通用的数据格式,可以用于多种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

  • 序列化后的数据易于阅读和调试,支持复杂的数据结构

  • XML支持命名空间和属性,方便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 XML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传输,适用于Web应用程序。

缺点:

  • XML相对于JSON来说较为冗长,数据较大,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效率较低。

  • XML不支持二进制数据,无法直接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二进制数据。

4.Protobuf序列化

Protobuf是一种高效的二进制序列化协议,可以将对象序列化为二进制数据,也可以将二进制数据反序列化为对象。

优点:

  • Protobuf支持快速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数据,性能非常高,序列化后的数据较小。

  • Protobuf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C++、Java、Python等,支持跨语言调用。

  • Protobuf可以定义自定义的消息类型,方便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缺点:

  • Protobuf相对于JSON和XML来说较为复杂,学习和使用成本较高。

  • Protobuf不支持HTML和XML这样的标记语言,无法直接在Web应用程序中使用。

  • 需要定义IDL文件,不支持动态添加字段等操作

综上所述,不同的序列化算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序列化算法。

如果需要高性能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化二进制数据,可以选择Protobuf;

如果需要易于阅读和调试的序列化格式,可以选择JSON或XML;

如果需要在Web应用程序中使用RPC框架,可以选择JSON;

如果需要在多种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XML可能更适合;

如果需要Java平台原生支持的序列化方式,可以选择Java原生序列化。

4)了解过 gRPC 吗?gRPC 的原理是什么?

gRPC是一个高性能、开源和通用的RPC框架,由Google开发。

它使用Protocol Buffers作为接口描述语言,可以在多种语言中使用,包括Java、Python、C++等。gRPC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和序列化协议,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如云、移动设备、浏览器等。

grpc的原理是基于HTTP/2和protobuf协议,利用protobuf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技术,实现远程过程调用。

protobuf是一种轻量级、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序列化格式,由谷歌开发并开源。它允许在不同的平台和语言之间传递和解析数据,支持类型定义和版本控制,具有数据压缩效率高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速度快的优点。

gRPC通过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protobuf序列化/反序列化通道,实现远程过程调用。客户端将请求序列化为字节流并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将响应反序列化为字节流并发送给客户端。gRPC还支持负载均衡、服务发现机制、认证和授权、监控和日志等功能,提高了RPC框架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4、了解过 Dubbo 吗?Dubbo 的原理是什么?

Dubbo是一种高性能、轻量级的分布式服务框架,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

它采用了分布式服务框架的核心理念,提供了基于RPC(远程过程调用)的分布式服务治理解决方案,支持多种协议和注册中心,可以方便地实现微服务架构,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分布式应用。

Dubbo的原理是基于Java的远程调用框架,使用了Java的反射机制和动态代理技术。

它采用了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的思想,将业务逻辑封装成服务,然后通过RPC协议进行远程调用。基于RPC协议,采用了一种简化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式,即基于字节数组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式。它通过在网络中建立一个负载均衡器,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提供者,并通过一组超时机制和重试策略来保证高可用和稳定性。

Dubbo还提供了多种负载均衡策略和路由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配置。

Dubbo还支持多种注册中心,包括Zookeeper、Redis和Multicast等,可以实现服务的自动注册和发现。此外,Dubbo还提供了丰富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对服务进行监控和管理。

Dubbo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 定义接口:使用Java接口定义服务接口,包括请求和响应的消息格式、参数和返回值类型等信息。

  2. 生成代码:使用Dubbo插件将Java接口转换为Dubbo接口,并生成对应的Dubbo服务接口文件。

  3. 实现服务:在服务端实现服务接口,并根据需要添加错误处理和其他功能。

  4. 配置注册中心:配置Dubbo的注册中心,如Zookeeper或Nacos等,用于管理服务的注册和发现。

  5. 启动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提供者上启动Dubbo服务,监听指定的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请求。

  6. 发送请求:客户端调用服务接口的方法,并将请求消息发送给Dubbo服务器。

  7. 负载均衡:Dubbo会根据一定的负载均衡策略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处理。

  8. 解析请求:Dubbo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将其解析为相应的方法调用,并将请求消息转发给服务提供者。

  9. 执行方法:服务提供者执行相应的方法,并将结果消息发送给Dubbo服务器。

  10. 解析响应:Dubbo服务器接收到响应后,将其解析为相应的结果消息,并将响应消息转发给客户端。

由于Dubbo使用了高效的通信协议和负载均衡算法,因此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此外,Dubbo还支持集群部署、动态代理等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5、简单介绍一下 Hystrix 原理,他如何实现熔断的?

Hystrix是一个开源的、容错和延迟容忍的库,由Netflix开发。

它提供了一种可以在高并发场景中使用的限流框架。它通过在系统中添加一些额外的组件,例如限流器和令牌桶,来避免系统因为过度的并发而崩溃。它可以帮助开发者处理分布式系统中的延迟和故障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图片

Hystrix高层示意图

Hystrix的原理是基于断路器模式,它可以监控服务调用的延迟和错误率,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自动熔断。

当服务调用失败或超时时,Hystrix会自动切换到备用的服务或者返回预设的默认值,避免了服务的级联故障。Hystrix还提供了实时的监控和统计功能,可以帮助开发者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性能瓶颈。

Hystrix实现熔断的过程如下:

  1. 当服务调用失败或超时时,Hystrix会记录这个事件,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判断。

  2. 如果失败或超时的事件达到了预设的阈值,Hystrix会自动打开断路器,停止对该服务的调用。

  3. 在断路器打开的状态下,Hystrix会自动切换到备用的服务或者返回预设的默认值。

  4. 在一段时间内,Hystrix会定期地尝试调用服务,如果调用成功,则会关闭断路器,否则继续保持打开状态。

通过熔断机制,Hystrix可以避免服务的级联故障,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由于Hystrix使用了高效的通信协议和负载均衡算法,因此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此外,Hystrix还支持集群部署、动态代理等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6、怎么设计一个熔断器?

设计一个熔断器的熔断逻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熔断门限

熔断器的门限应该是可配置的,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一个合理的阈值。这个阈值应该可以根据系统的压力动态调整。

1)定义熔断条件:熔断器需要定义触发熔断的条件,例如:错误率达到一定阈值、请求超时率达到一定阈值等等。

2)熔断器状态:熔断器需要有三种状态:关闭、开启和半开状态。关闭状态下,请求会正常通过;开启状态下,请求会被熔断器拦截;半开状态下,熔断器会尝试发送一部分请求,如果请求成功,则熔断器进入关闭状态,否则进入开启状态。

2.熔断时间

熔断器应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响应,这个时间应该足够短,以保证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正常。

1)熔断器的熔断时间:熔断器需要定义一个熔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所有请求都会被熔断器拦截,直到熔断时间结束。在熔断时间内,熔断器会记录所有失败的请求,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2)熔断器的恢复时间:熔断器需要定义一个恢复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熔断器处于半开状态。在半开状态下,熔断器会尝试发送一部分请求,如果请求成功,则熔断器进入关闭状态,否则进入开启状态。恢复时间结束后,熔断器会重新进入关闭状态。

3.判断是否熔断

在服务端接收到请求后,先检查当前请求是否在熔断范围内。如果是,则直接返回预设的错误信息或者默认的响应结果;如果不是,则继续执行后续操作。

4.熔断方式

熔断器应该能够以多种方式触发熔断,例如超过阈值、超过指定时间等。

5.监控与报警

通过监控系统对服务的可用性和性能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服务出现异常或者负载过高,立即触发熔断机制,并向管理员发送报警信息。

6.熔断重试

熔断器应该支持熔断后的自动重试,以便系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如果服务正常运行,但是由于网络等原因导致请求失败,可以设置一个重试机制。当请求失败时,可以尝试重新发送请求,直到成功为止。

7.错误处理

熔断器应该能够处理错误,例如当系统出现异常时,熔断器应该能够自动退出并进行错误处理,而不是简单地将请求重新路由到另一个系统。

8.可靠性

熔断器应该是可靠的,即使系统出现异常,熔断器也应该能够正常工作,避免系统的崩溃。

9.动态调整

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用户反馈,动态调整阈值和重试机制等参数,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熔断器只是一种保护机制,不能完全替代容错和恢复能力。

因此,在设计熔断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优化措施,如增加缓存、优化算法等,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7、Redis 的缓存穿透、击穿、雪崩 ,该如何解决?

Redis缓存穿透、缓存击穿和缓存雪崩都是缓存常见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1. 缓存穿透

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不存在的数据,由于缓存中没有该数据,导致请求穿透到数据库,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压力。解决缓存穿透问题的方法有:

  • 布隆过滤器:使用布隆过滤器对请求进行过滤,如果请求的数据不存在,则直接返回,避免请求穿透到数据库。

  • 缓存空对象:将不存在的数据缓存起来,设置过期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空数据,避免请求穿透到数据库。

2. 缓存击穿

缓存击穿是指一个热点数据在缓存中过期或者被清除,导致大量请求同时访问数据库,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压力。解决缓存击穿问题的方法有:

  • 热点数据永不过期:将热点数据设置为永久不过期,避免缓存失效导致请求穿透到数据库。

  • 加锁:在缓存失效的时候,使用分布式锁或者互斥锁,避免大量请求同时访问数据库。

  • 限流:使用限流算法对请求进行限制,避免大量请求同时访问数据库。

3.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指缓存中大量的数据在同一时间失效,导致大量请求同时访问数据库,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压力。解决缓存雪崩问题的方法有:

  • 数据过期时间随机:将缓存数据的过期时间设置为随机时间,避免大量缓存同时失效。

  • 数据预热:在系统启动时,将热点数据加载到缓存中,避免缓存失效时大量请求访问数据库。

  • 分布式部署:将缓存部署在多个节点上,避免某个节点失效导致缓存雪崩。

总之,为了解决 Redis 缓存的故障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缓存设计、访问模式、数据结构、算法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8、说说 Redis 分布式锁如何实现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可以通过使用setnx(set if not exists)命令和expire命令来实现。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Redis的单线程特性,通过setnx命令设置一个锁,如果返回值是1,则表示成功获取到锁,否则表示锁已经被其他客户端获取。然后可以使用expire命令设置锁的过期时间,以防止锁一直被占用而不被释放。

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1. 锁的粒度:锁的粒度应该尽量小,以避免出现锁竞争的情况,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死锁的情况。

  2. 锁的超时时间:锁的超时时间应该根据业务需求来设置,以避免锁一直被占用而不被释放。

  3. 锁的可重入性:如果在同一个线程中多次获取同一个锁,应该保证可以成功获取锁,而不是一直等待。

  4. 锁的释放:在释放锁的时候,应该先判断锁是否属于当前客户端,以避免误释放其他客户端的锁。

  5. 锁的容错性:在获取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网络延迟等因素,避免因为一次获取锁失败就导致整个业务流程失败。

  6. 锁的实现方式: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如使用Lua脚本实现、使用Redlock算法实现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方式。

  7. 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在分布式环境下,多个节点可能会同时请求锁,因此需要保证分布式锁的实例在分布式环境下仍然能够正确地工作,并确保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

  8. 高并发性:分布式锁需要支持高并发的访问,并确保在高并发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确地工作。

  9. 死锁风险:在分布式环境下,由于多个节点可能会互相请求锁,因此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死锁的发生。

  10. 授权控制:分布式锁需要支持授权控制,即能够控制哪些节点能够获得锁,并能够在授权控制的基础上实现锁的撤销。

  11. 故障恢复:分布式锁需要支持故障恢复,即在节点故障或网络异常的情况下,锁能够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12. 性能:分布式锁需要考虑性能问题,例如锁的响应时间、锁的粒度等。

综上所述,实现Redis分布式锁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数据一致性、高并发性、死锁风险、可重入性、授权控制、故障恢复和性能等。

9、Zookeeper 除了注册中心还有什么其他的用处?

除了作为注册中心之外,Zookeeper还有以下的用处:

  1. 配置管理: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存储和管理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当配置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Zookeeper通知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的更新。

  2. 分布式锁: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实现分布式锁,避免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的问题。

  3. 分布式队列: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实现分布式队列,用于协调多个节点之间的任务调度。

  4. 集群管理:可以使用Zookeeper来管理集群中的节点信息,如节点的状态、健康状况等。

  5. 分布式协调: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实现分布式协调,如选举算法、分布式事务等。

  6. 存储状态信息:Zookeeper 可以用于存储状态信息,例如订单的状态、库存的数量等。

  7. 实现服务发现:Zookeeper 可以用于实现服务发现,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可以使用 Zookeeper 来查找服务的地址。

  8. 支持动态添加和删除节点:Zookeeper 可以支持动态添加和删除节点,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非常灵活和可扩展的工具。

  9. 支持负载均衡:Zookeeper 可以用于实现简单的负载均衡,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可以使用 Zookeeper 来实现对不同服务的负载均衡。

  10. 命名服务:Zookeeper可以提供全局唯一的命名服务,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名称来访问相同的资源。

总之,Zookeeper作为一个分布式协调服务,可以用于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各种协调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10、Zookeeper 的分布式锁是如何实现的?

Zookeeper 的分布式锁是基于一种叫做 "Zookeeper Watch" 的机制实现的。

在 Zookeeper 中,一个节点可以注册一个 Watch 监听其他节点的变化。当一个节点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该节点会通知所有注册了该 Watch 的节点,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节点都能够及时地获取到变化的信息。

在 Zookeeper 的分布式锁中,节点会使用一个 Watch 监听其他节点的状态,如果发现其他节点的状态发生变化,就可以认为该节点已经被其他节点获取了。

一旦一个节点获取了锁,其他节点就无法再获取锁了。

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一个临时有序节点:每个客户端在Zookeeper上创建一个临时有序节点,节点的名称为lock,例如/lock/lock-0001。

  2. 获取所有的子节点:客户端通过Zookeeper的API获取/lock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并按照节点名称的序号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3. 判断自己是否获得锁:如果客户端创建的节点是所有子节点中序号最小的节点,则表示客户端获得了锁,可以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否则,客户端需要监听比自己序号小的节点的删除事件,当比自己序号小的节点被删除时,再次执行步骤2和步骤3,直到获得锁。

  4. 释放锁:当客户端执行完业务逻辑后,需要删除自己创建的节点,以释放锁。

需要注意的是,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节点名称的唯一性:如果多个客户端同时创建了相同名称的节点,可能会导致锁的竞争,需要保证节点名称的唯一性。

  2. 节点删除的时机:如果客户端在执行业务逻辑时,节点被意外删除,可能会导致其他客户端获取到了锁,需要考虑节点删除的时机。

  3. 网络延迟和故障:如果网络延迟或者Zookeeper节点故障,可能会导致客户端无法获取到锁,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异常情况。

Zookeeper 的分布式锁机制是非常可靠和安全的,因为在获取锁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有节点进行验证,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节点才能够获取锁。同时,Zookeeper 的分布式锁也支持动态加锁和解锁,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非常灵活和可扩展的分布式锁工具。

总之,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多种情况,但是通过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可以避免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11、说说 AQS 原理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一种分布式锁算法,是由 Eric Brewer 等人在 2000 年提出的。

AQS 能够保证分布式系统中多个节点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是有序的和互斥的,即要么所有节点都可以访问共享资源,要么所有节点都不能访问共享资源。

AQS是Java中用于实现锁和同步器的基础框架,它提供了一种实现阻塞锁和相关同步器的通用机制,如ReentrantLock、CountDownLatch、Semaphore等。

AQS的核心是一个双向链表,用于存储等待线程。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等待线程,节点中包含了线程的状态、等待时间、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等信息。AQS通过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来实现对状态的原子更新和线程的阻塞和唤醒。

AQS的状态是一个int类型的变量,它表示了同步器的状态。在Lock实现中,状态通常表示锁的持有者或者锁的重入次数。在CountDownLatch和Semaphore等同步器中,状态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

AQS提供了两种模式:独占模式和共享模式。独占模式只允许一个线程获取锁,共享模式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获取锁。在独占模式下,AQS使用一个FIFO队列来存储等待线程,在共享模式下,AQS使用一个CLH队列来存储等待线程。

AQS的实现基于模板方法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些抽象方法,如tryAcquire、tryRelease、tryAcquireShared、tryReleaseShared等,这些方法由具体的同步器实现。在使用AQS实现同步器时,我们只需要继承AQS类,实现这些抽象方法即可。

AQS 的基本思想

在分布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维护一个计数器,这个计数器表示该节点对共享资源的请求的状态。当一个节点对共享资源进行请求时,该节点会将计数器递增 1。当某个节点成功地获得了共享资源时,该节点会将计数器递减 1。

AQS 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节点、资源和状态。

  • 节点是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计算机实例,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计算机实例,例如服务器、工作站等。

  • 资源是共享的资源,例如共享文件、共享数据库连接等。

  • 状态是指资源的当前状态,例如一个文件的读取状态、一个数据库连接的空闲状态等。

在 AQS 中,节点之间通过异步方式进行通信,节点不会直接访问其他节点。

节点请求资源时,会将请求信息发送到其他节点,这些节点会对请求进行处理,并返回请求结果。如果所有节点都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则节点会将请求信息转发给所有节点,并等待所有节点对该请求的响应都返回。

如果有节点不能访问共享资源,则节点会将请求信息放入一个队列中,等待其他节点可以访问共享资源时再处理该请求。

AQS 中有一些重要的操作,例如获取锁、释放锁、尝试获取锁等。

  • 获取锁是指一个节点请求获得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权限。

  • 释放锁是指一个节点释放已经获得的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权限。

  • 尝试获取锁是指一个节点请求获得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权限,如果获取锁失败,则尝试获取锁的节点会释放已经获得的访问权限。

AQS 是一种非常可靠和安全的分布式锁算法,它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多个节点对共享资源的有序和互斥访问。

总之,AQS是Java中用于实现锁和同步器的基础框架,它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机制来实现阻塞锁和相关同步器。AQS的核心是一个双向链表,通过CAS操作来实现对状态的原子更新和线程的阻塞和唤醒。AQS提供了独占模式和共享模式,以及一些抽象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同步器。

12、说说 JUC 中,公平锁和非公平锁如何实现?

在JUC(Java Util Concurrent)中,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实现方式不同。

公平锁是指多个线程按照申请锁的顺序来获取锁。也就是先来先得的原则,线程获取锁的顺序是按照线程加锁的顺序来分配的。

公平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维护一个FIFO队列来实现的。在公平锁的实现中,当一个线程请求获取锁时,如果发现队列中已经有等待的线程,那么当前线程就会被加入到队列的末尾,等待前面的线程获取锁并释放后再尝试获取锁。

公平锁的实现方式虽然保证了锁的公平性,但是由于加锁和释放锁的操作需要频繁地操作队列,因此在高并发场景下,公平锁的性能会比非公平锁低。

非公平锁是指多个线程获取锁的顺序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后申请的线程比先申请的线程先获取到锁。

非公平锁的实现方式是在锁释放时,直接将锁分配给当前申请的线程,而不是先将线程加入到等待队列中。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线程上下文切换的次数,提高锁的性能。但是由于非公平锁的获取顺序是不确定的,因此有可能会导致某些线程一直获取不到锁,出现“饥饿”现象。

Java 内置的锁(synchronized)是一种非公平锁机制,即所有线程都会获得相同的锁。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请求同一个锁,那么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获得锁,而其他线程则需要等待。这种锁机制无法保证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是有序和互斥的,也就是说,多个线程可能会同时访问同一个共享资源,导致数据不一致性。Java 中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锁机制,包括 ReentrantLock(重入锁)、ReadWriteLock(读写锁)等,这些锁机制可以更好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多线程的同步访问。

下面我们以 ReentrantLock(重入锁)为例,介绍 JUC 中的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实现。

公平锁
public class ReentrantLock {
    private boolean isLocked = false;
    private Thread lockedBy = null;
    private int waitCount = 0;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lock()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 callingThread = Thread.currentThread();
        while (isLocked && lockedBy != callingThread) {
            wait();
        }
        isLocked = true;
        lockedBy = callingThread;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unlock() {
        if (Thread.currentThread() == lockedBy) {
            isLocked = false;
            notify();
        }
    }
}

在 ReentrantLock 中,实现了 lock() 和 unlock() 方法。当一个线程需要获得锁时,首先判断锁是否被其他线程获得isLocked,如果是则等待wait(),直到锁可用为止。获得锁后,将锁的持有者lockedBy设置为当前线程,并唤醒其他等待线程notify()。

非公平锁
public class NonfairLock {
    private boolean isLocked = false;
    private Thread lockedBy = Thread.currentThread();

    public void lock()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while (isLocked) {
            wait();
        }
        isLocked = true;
        lockedBy = Thread.currentThread();
    }

    public void unlock() {
        isLocked = false;
    }
}

在 NonfairLock 中,实现了 lock() 和 unlock() 方法。当一个线程需要获得锁时,直接调用 wait() 方法,直到锁可用为止。获得锁后,将锁的持有者设置为当前线

需要注意的是,公平锁模式可能会导致线程饥饿问题,因为某些线程可能会一直等待其他线程释放锁。因此,在选择公平锁模式时需要仔细考虑应用程序的需求和性能要求。

总之,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实现方式不同。公平锁通过维护一个FIFO队列来保证锁的公平性,而非公平锁则直接将锁分配给当前申请的线程,不保证锁的公平性。公平锁的性能较低,但保证了锁的公平性;非公平锁的性能较高,但可能会导致某些线程“饥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锁类型。

MySQL 和 ES 的5个一致性方案

问题场景分析

咱们的生产需求上,为了便于商品的聚合搜索,高速搜索,采用两大优化方案:

  • 把商品数据冗余存储在Elasticsearch中,实现高速搜索

  • 把商品数据冗余存储在redis 中,实现高速缓存

图片

很多的时候,要求保持很高的数据一致性。

比如:

  • 要求 mysql 与 es 做到秒级别的数据同步。

  • 要求 mysql 与 redis 做到秒级别的数据同步。

  • 要求 mysql 与 hbase 做到秒级别的数据同步。

接下来,以 mysql 与 es 的数据一致,作为业务场景进行分析, 其他的场景比如mysql 与 redis 的数据一致性方案,都是差不多的。

只要大家能把下面的 5大数据一致性方案, 滔滔不绝的说出来,面试官一定会爱到 “不能自已、口水直流”。

方案一:同步双写

同步双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在将数据写到 MySQL 时,同时将数据写到 ES。

图片

同步双写优点: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实时写入能做到秒级。

同步双写缺点:

  • 业务耦合,这种方式代码侵入性强,商品的管理中耦合大量数据同步代码,要在之前写 mysql 的地方加写 es 的代码。以后写 mysql 的地方也要加写 es 的代码。

  • 影响性能,写入两个存储,响应时间变长,本来 MySQL 的性能不是很高,再加一个 ES,系统的性能必然会下降。

  • 不便扩展:搜索可能有一些个性化需求,需要对数据进行聚合,这种方式不便实现

  • 高风险:存在双写失败丢数据风险

方案二:异步双写

同步操作性能低,异步性能高。

异步双写,分为两种:

  • 使用内存队列(如阻塞队列)异步

  • 使用消息队列进行异步

方案2.1 使用内存队列(如阻塞队列)异步

先把商品数据写入DB后,然后把 数据写入 BlockingQueue 阻塞队列

消费线程异步从 drain 数据,batch 写入 ElasticSearch,  保证数据一致性

图片

方案2.2 使用消息队列(如阻塞队列)异步

如果内存队列里边数据丢失,那么 es 当中的数据和DB就不一致了

如果解决呢?

  • 方式1:定期同步 db数据到 es ,同步周期一般比较长,这里有比较长时间的不一致

  • 方式2:保证队列的可靠性,使用高可靠消息队列

生产场景中,一般会有一个搜索服务,由搜索服务去订阅商品变动的消息,来完成同步。

图片

异步双写优点:

  • 性能高;

  • 不易出现数据丢失问题,主要基于 MQ 消息的消费保障机制,比如 ES 宕机或者写入失败,还能重新消费 MQ 消息;

  • 多源写入之间相互隔离,便于扩展更多的数据源写入。

异步双写缺点:

  • 硬编码问题,接入新的数据源需要实现新的消费者代码;

  • 系统复杂度增加,引入了消息中间件;

  • MQ是异步消费模型,用户写入的数据不一定可以马上看到,造成延时。

方案三:定期同步

为了保证 DB和ES /HBase 数据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

  • 增量数据一致性

  • 全量数据一致性

为了保证 DB和ES /HBase 的全量数据一致性, 往往需要进行定期的全量数据同步

图片

数据增量数据,很少,并且,一致性要求不高,那么可以把增量数据一致性行的 同步双写、异步双写去掉。

定期同步优点:

实现比较简单

定期同步缺点:

  • 实时性难以保证

  • 对存储压力较大

当然,增量数据,可以考虑用定时任务来处理:

  1. 数据库的相关表中增加一个字段为 timestamp 的字段,任何 CURD 操作都会导致该字段的时间发生变化;

  2. 原来程序中的 CURD 操作不做任何变化;

  3. 增加一个定时器程序,让该程序按一定的时间周期扫描指定的表,把该时间段内发生变化的数据提取出来;

  4. 逐条写入到 ES 中。

方案四:数据订阅

如果要提高实时性,又要低入侵,  可以利用 MySQL 的 Binlog 来进行同步。

MySQL通过binlog订阅实现主从同步,canal Server 是一个伪装的slave节点,接收到binlog日志后,发送到MQ,  其他的 存储消费 MQ里边 的binlog日志,实现数据订阅。

架构图如下

图片

这种方式和异步双写比较像,但是有两个优点:

  • 第一降低了商品服务的入侵性,

  • 第二数据的实时性更好。

所以使用数据订阅:

  • 优点:

    • 业务入侵较少

    • 实时性较好

至于数据订阅框架的选型,主流的大体上是这些:

CancalMaxwellPython-Mysql-Rplication
开源方阿里巴巴Zendesk社区
开发语言JavaJavaPython
活跃度活跃活跃活跃
高可用支持支持不支持
客户端Java/Go/PHP/Python/RustPython
消息落地Kafka/RocketMQ 等Kafka/RabbitNQ/Redis 等自定义
消息格式自定义JSON自定义
文档详略详细详细详细
Boostrap不支持支持不支持

方案五:ETL 工具

MySQL同步到Redis、MySQL同步到hbase、MySQL同步到es、或机房同步、主从同步等,都可以考虑使用elt工具。

什么是 etl 工具呢?

ETL,是英文 Extract-Transform-Load 的缩写,用来描述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ETL一词较常用在数据仓库,但其对象并不限于数据仓库。

ETL是构建数据仓库的重要一环,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经过数据清洗,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常用的etl工具有:databus、canal (方案四用了这个组件,有etl 的部分功能)、otter 、kettle 等

下面以 databus为例,介绍一下。

Databus 是一个低延迟、可靠的、支持事务的、保持一致性的数据变更抓取系统。由 LinkedIn 于 2013 年开源。

Databus 通过挖掘数据库日志的方式,将数据库变更实时、可靠的从数据库拉取出来,业务可以通过定制化 client 实时获取变更并进行其他业务逻辑。

特点:

  • 多数据源:Databus 支持多种数据来源的变更抓取,包括 Oracle 和 MySQL。

  • 可扩展、高度可用:Databus 能扩展到支持数千消费者和事务数据来源,同时保持高度可用性。

  • 事务按序提交:Databus 能保持来源数据库中的事务完整性,并按照事务分组和来源的提交顺寻交付变更事件。

  • 低延迟、支持多种订阅机制:数据源变更完成后,Databus 能在毫秒级内将事务提交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使用D atabus 中的服务器端过滤功能,可以只获取自己需要的特定数据。

  • 无限回溯:对消费者支持无限回溯能力,例如当消费者需要产生数据的完整拷贝时,它不会对数据库产生任何额外负担。当消费者的数据大大落后于来源数据库时,也可以使用该功能。

再看看 Databus 的系统架构。

Databus 由 Relays、bootstrap 服务和 Client lib 等组成,Bootstrap 服务中包括 Bootstrap Producer 和 Bootstrap Server。

图片

  • 快速变化的消费者直接从 Relay 中取事件;

  • 如果一个消费者的数据更新大幅落后,它要的数据就不在 Relay 的日志中,而是需要请求 Bootstrap 服务,返回的将会是自消费者上次处理变更之后的所有数据变更快照。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linkedin/databus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nfoq.cn/article/1afyz3b6hnhprrg12833

[2].https://www.iamle.com/archives/2900.html

[3].https://blog.51cto.com/lianghecai/4755693

[4].https://qinyuanpei.github.io/posts/1333693167/

[5].https://github.com/alibaba/canal/wiki/ClientAdapter

1、说说数据库事务的隔离级别?

数据库事务的隔离级别是指在并发访问数据库时,各个事务之间隔离程度的不同。常见的隔离级别有以下四种: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这是最低的隔离级别,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另一个未提交事务的数据,可能会导致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

    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提高并发性能。但是,如果一个事务读取了未提交的数据,其他事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这是一种较高的隔离级别,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已提交事务的数据,可以避免脏读问题,但是仍可能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

    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但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这是一种更高的隔离级别,一个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会得到相同结果,可以避免脏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但是仍可能出现幻读问题。

    适用于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场景,如银行交易、订单处理等。但是,由于需要在事务执行期间锁定数据,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

  4. 串行化(Serializable):最高的隔离级别,所有事务串行执行,可以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但是对性能有较大影响。

    适用于对数据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如金融交易、医疗诊断等。但是,由于串行执行,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

在实际开发中,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隔离级别来平衡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能。

隔离级别读数据一致性脏读不可
重复读
幻读
读未提交最低级别,只能保证不读取物理上损坏的数据
读已提交语句级
可重复读事务级
串行化最高级别,事务级

表中列出了四种常见的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以及它们对于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处理情况。其中,脏读指的是一个事务读取到了另一个事务尚未提交的数据;不可重复读指的是一个事务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但是由于其他事务的修改,每次读取的结果都不同;幻读指的是一个事务多次读取同一范围的数据,但是由于其他事务的插入或删除,每次读取的结果都不同。

2、说说事务的几大特性,并谈一下实现原理

事务是指作为单个逻辑工作单元执行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事务具有四个关键特性,即ACID:

  1.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不允许只执行其中的一部分操作。

  2.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状态必须保持一致,即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

  3.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之间是相互隔离的,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应该影响其他事务的执行。每个事务都应该认为它是唯一在执行的事务,每个事务都应该感觉不到其他事务的存在。

  4. 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就是永久性的,即使系统崩溃也不会丢失。

实现原理

事务的实现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通常通过日志记录和锁机制来实现。

日志记录: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将所有的操作记录在日志中,如果事务执行失败,可以通过日志进行回滚,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锁机制:为了保证事务之间的隔离性,数据库管理系统会使用锁机制,对事务进行隔离。当一个事务对某个数据进行修改时,会对该数据进行加锁,其他事务需要等待该事务释放锁后才能对该数据进行修改。

3、如何用redis实现消息的发布订阅?

Redis可以通过发布订阅(Pub/Sub)模式来实现消息的发布和订阅。

原理

Redis是使用C实现的,可以通过分析Redis源码里的pubsub.c文件,了解发布和订阅机制的底层实现

Redis通过PUBLISH,SUBSCRIBE和PSUBSCRIBE等命令实现发布和订阅功能

通过SUBSCRIBE命令订阅某频道后,redis-server里维护了一个字典,字典的键就是一个频道,字典的值则是一个链表,链表中保存了所有订阅这个频道的客户端。SUBSCRIBE命令的关键,就是将客户端添加到给定频道的订阅链表中。

通过PUBLISH命令向订阅者发送消息,redis-server会使用给定频道作为键,在它维护的频道字典中查找记录了订阅这个频道的所有客户端的链表,将消息发布给所有订阅者

Pub和Sub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发布(Publish)和订阅(Subscribe),在redis中,可以设定对某一个key值进行消息发布及消息订阅,当一个key值上进行了消息发布后,所有订阅它的客户端都会收到相应的信息,这一功能最明显的用法就是实时消息系统,比如普通的即时聊天,群聊等功能。

图片

订阅/发布消息图

具体步骤

创建订阅者集合

首先,需要在Redis中创建一个订阅者集合,用于存储所有订阅者的相关信息。可以使用Redis中的SET命令创建一个集合,其中键为订阅者的名字,值为该订阅者的ID。

发布消息

然后,使用Redis的PUBLISH命令向指定的主题发布一条消息。主题是一个字符串,可以是任意名称,用于标识要发布的消息。可以使用Redis的JSON格式来表示消息内容,例如:

PUBLISH topic "Hello World"

订阅消息

接下来,订阅者可以使用Redis的SUBSCRIBE命令订阅指定的主题。同样,主题也是一个字符串,可以是任意名称。订阅后,Redis会返回一个包含当前订阅者集合信息的响应。可以使用Redis的PSUBSCRIBE命令来订阅多个主题,例如:

PSUBSCRIBE "topic1", "topic2"

处理消息

当有消息发布到指定的主题时,Redis会自动将消息发送给所有已订阅该主题的订阅者。订阅者可以使用Redis的LPUSH、RPUSH等命令来接收并处理消息,例如:

LPUSH "my-subscriber-channel" '{"message": "Hello World"}'

以上代码将消息发布到名为"my-subscriber-channel"的频道中,并传递了一个JSON格式的消息对象。其他订阅者可以使用相同的方式接收并处理该消息。

4、Java 为什么要在内存结构中设计自己的程序计数器,为什么不使用内核的?

Java中的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地址。Java虚拟机之所以要在内存结构中设计自己的程序计数器,而不使用内核的程序计数器,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内核提供的程序计数器是一个内核态的计数器,它只能简单地记录线程的执行次数,而不能像Java程序计数器一样可以动态地修改计数器的值。如果使用内核的程序计数器,由于多个线程可能同时访问内核,会导致竞争和冲突,从而导致程序出现错误或崩溃。

  2. Java程序计数器可以更好地支持多线程并发。在Java中,线程之间的切换是通过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来实现的,而程序计数器正是上下文切换的一个重要参数。当线程执行完一段代码后,需要将计数器的值加1,以便下次执行该代码时可以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如果没有程序计数器,就无法实现这种动态的上下文切换。

  3. Java中的程序计数器可以通过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等机制来保证线程之间的可见性和原子性,从而实现高效的并发执行。

另外,Java中的程序计数器还有以下优点:

  1. 跨平台性:Java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实现跨平台性,即Java程序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运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Java虚拟机需要自己实现程序计数器,而不依赖于操作系统提供的程序计数器。

  2. 线程私有性:Java虚拟机中的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程序计数器。线程切换时,虚拟机会将当前线程的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并恢复下一个线程的程序计数器。如果使用操作系统的程序计数器,就无法实现线程私有性。

  3. 快速访问:程序计数器是Java虚拟机执行引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指示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地址。如果使用操作系统的程序计数器,就需要进行系统调用和内核态的切换,会影响性能。而Java虚拟机中的程序计数器是直接访问内存,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Java使用自己的程序计数器是为了支持多线程并发执行,并且通过内存结构来进行管理,以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Java虚拟机需要在内存结构中设计自己的程序计数器,以实现跨平台性、线程私有性和快速访问。

5、说说分布式事务2PC的过程?

分布式事务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多个事务操作涉及到多个数据库或资源,需要保证这些事务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2PC(Two-Phase Commit)是一种分布式事务协议,用于协调分布式事务的提交和回滚。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Prepare Phase)

在这个阶段,协调者(Coordinator)向所有参与者(Participant)发送“准备”请求,询问它们是否可以执行事务,并将其执行结果保存在日志中。参与者执行事务,并将执行结果反馈给协调者。如果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执行事务,则协调者发送“提交”请求,否则发送“回滚”请求。

提交阶段(Commit Phase)

在这个阶段,如果协调者发送的是“提交”请求,则所有参与者执行事务,并将执行结果提交。如果协调者发送的是“回滚”请求,则所有参与者撤销事务,并将执行结果回滚。最后,协调者向所有参与者发送“完成”请求,表示事务已经完成。

图片

优点

在2PC的过程中,协调者是必须是强一致性的,即它需要对所有参与者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以确保所有参与者的数据都能正确地被提交或回滚。

2PC协议的优点是可以保证事务的原子性和一致性,即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回滚。

缺点

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

  1. 性能问题:2PC需要进行多次网络通信和等待,会影响性能。

  2. 单点故障问题:协调者是2PC协议的关键,如果协调者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3. 同步阻塞问题:在准备阶段,所有参与者都需要等待协调者的响应,如果协调者响应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参与者的阻塞。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分布式事务方案,如TCC、Saga等。

6、redis是单线程的,为什么会这么快?

Redis之所以能够高效地处理请求,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以下几种优化措施:

  1. 基于内存:Redis将所有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这样可以避免了磁盘I/O操作的开销,从而提高了数据读写的速度。

  2. 单线程模型:Redis采用单线程模型,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竞争和锁的开销,从而减少了上下文切换的开销。然 Redis 是单线程的,但是它使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和异步 I/O 技术,通过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并行执行来提高并发能力。此外,Redis 还使用了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

  3. 异步非阻塞:Redis采用异步非阻塞的方式处理客户端请求,当客户端发起请求后,Redis会立即响应并将请求放入队列中,然后再异步地处理请求,这样可以避免了线程的阻塞和等待。

  4. 数据结构优化:Redis内置了多种数据结构,如哈希表、有序集合等,这些数据结构经过了优化,可以快速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5. 高效的编码和解码:Redis 使用了一些高效的编码和解码算法,如 Deflate、Snappy、LZ4 等,可以压缩和解压缩数据,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综合上述优化措施,使得Redis能够在单线程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请求,并且保持高效的性能。

7、谈谈NIO的实现,以及Netty是如何设计的?

NIO的实现

NIO(Non-blocking I/O)是Java提供的一种新的I/O模型,它支持非阻塞式的、基于事件驱动的I/O操作。相比于传统的阻塞式I/O模型,NIO能够更好地处理高并发的网络请求,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NIO 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类:Channel 和 Buffer

  • Channel 表示一个连接到某个端口的实体,它可以与另一个 Channel 或服务端通信;

  • Buffer 则表示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存储读入的数据,并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

NIO 通过Selector(选择器)来实现事件驱动。它可以同时监听多个 Channel 的状态变化,并在有数据可读或可写时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处理。Selector会不断地轮询注册在其上的Channel,当Channel有数据可读或者可写时,Selector会通知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NIO中,可以使用ChannelBuffer来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而且可以使用单线程来处理多个Channel的读写操作,从而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竞争和锁的开销。

Netty是如何设计的

Netty是一个基于NIO的客户端/服务器框架,它提供了高度可定制化的网络编程API,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地构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网络应用程序。Netty的设计思路是基于“Reactor模式”,它采用了线程池、缓冲区池、内存池等技术来优化网络通信的性能,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编解码器和协议支持,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协议的数据交换。

Netty 主要的设计思想包括:

  1. 可扩展性:Netty 的组件化设计使得它非常容易扩展和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组件,并通过组合使用来实现复杂的功能。

  2. 高性能:Netty 采用了一些优化策略,如事件驱动模型、零拷贝技术、内存池等,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能力。

  3. 可移植性:Netty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平台,如 Windows、Linux、Unix、MacOS 等,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中使用,如 Java、Scala、Python、Golang 等。

  4. 可维护性:Netty 的代码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文档和示例代码,使得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维护和修改代码。

Netty的核心组件包括ChannelEventLoopChannelFutureChannelHandler等。

  • Channel是Netty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一个网络连接,可以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 EventLoop是Netty的事件循环组件,它负责处理所有的I/O事件,并将事件分发给对应的Channel进行处理;

  • ChannelFuture是Netty的异步操作结果的封装类,可以用来获取异步操作的结果;

  • ChannelHandler是Netty的数据处理器,它负责对Channel中的数据进行编解码、处理和转发。

总之,NIO和Netty的实现都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异步非阻塞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高并发的网络请求,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8、微服务化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拆分,什么情况应该合并

微服务架构的拆分和合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业务复杂度、团队规模、技术栈、可维护性、性能等。

什么时候拆分微服务
  1. 业务复杂度高:当业务逻辑十分复杂时,可以考虑将其拆分成多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专注于某个子领域的业务逻辑。

  2. 团队规模大:当团队规模较大时,可以将团队拆分成多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负责维护一个微服务,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3. 技术栈不同:当不同的微服务使用不同的技术栈时,可以将其拆分成多个微服务,以便于团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技术栈。

  4. 可维护性差:当某个微服务的代码难以维护时,可以将其拆分成多个微服务,以便于团队更好地维护和管理代码。

什么时候合并微服务
  1. 业务逻辑简单:当业务逻辑较为简单时,可以将多个微服务合并成一个,以减少系统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

  2. 性能问题:当多个微服务之间的调用频繁时,可以将其合并成一个微服务,以减少网络延迟和提高性能。

  3. 数据共享:当多个微服务需要共享同一份数据时,可以将其合并成一个微服务,以便于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需要注意的是,微服务的拆分和合并需要谨慎考虑,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9、什么时候应该使用消息,什么时候适合接口调用?

在微服务架构中,我们可以使用消息队列或接口调用来实现不同微服务之间的通信。

什么时候使用消息队列
  1. 异步通信:当两个微服务之间需要异步通信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将某个事件通知给其他微服务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来实现异步通信。

  2. 解耦:当两个微服务之间需要解耦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将某个任务交给其他微服务处理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来实现任务的解耦。

  3. 流量控制:当两个微服务之间的流量需要控制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将大量数据传输给其他微服务时,可以使用消息队列来控制流量。

什么时候使用接口调用
  1. 同步通信:当两个微服务之间需要同步通信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获取其他微服务的数据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来实现同步通信。

  2. 高性能:当两个微服务之间的通信需要高性能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频繁地调用其他微服务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来提高性能。

  3. 数据安全:当两个微服务之间的通信需要保证数据安全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例如,当一个微服务需要传输敏感数据时,可以使用接口调用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消息队列和接口调用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将消息队列和接口调用结合起来使用,以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通信方式。

10、分库分表中如果让你设计全局id,如何设计?百度对雪花算法的优化了解过没?

雪花算法

在分库分表中,为了避免不同的数据库中出现相同的ID,需要设计全局唯一的ID。一种常见的方案是使用雪花算法 (SnowFlake) 生成全局唯一ID。

Snowflake算法是Twitter开源的一个分布式ID生成算法,它可以保证在分布式环境下生成唯一的ID。Snowflake算法生成的ID是一个64位的整数,其中1位是符号位,41位是时间戳,10位是工作机器ID,12位是序列号。

图片

Snowflake算法的ID生成规则如下:

  1. 第一位是符号位,始终为0,表示生成的是正整数

  2. 接下来的41位是时间戳,精确到毫秒级别,可以使用当前时间减去一个固定的起始时间,得到一个相对时间戳

  3. 接下来的10位是机器标识符,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比如可以使用IP地址、MAC地址、数据中心ID等信息来生成

  4. 最后的12位是序列号,可以使用计数器来实现,每次生成ID时自增,当序列号达到最大值时,可以等待下一毫秒再继续生成

使用Snowflake算法生成的ID具有以下优点:

  1. 全局唯一,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生成唯一的ID

  2. 时间戳有序,可以根据ID的时间戳来进行排序,方便数据库的查询和分析

  3. 高性能,生成ID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支持高并发的场景

  4. 易于实现,Snowflake算法的实现比较简单,可以使用Java等语言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库分表的场景下,如果使用Snowflake算法生成ID,需要保证每个分库分表的机器标识符不同,否则可能会导致生成重复的ID。可以考虑使用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来生成机器标识符,以保证每个分库分表的机器标识符不同。

以下是Java实现Snowflake算法生成全局唯一ID的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SnowflakeIdGenerator {
    // 起始的时间戳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TART_TIMESTAMP = 1480166465631L;

    // 每一部分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_BIT = 12; // 序列号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BIT = 10; // 机器标识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BIT = 1; // 数据中心占用的位数

    //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DATACENTER_NUM = -1L ^ (-1L << DATACENTER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MACHINE_NUM = -1L ^ (-1L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SEQUENCE = -1L ^ (-1L << SEQUENCE_BIT);

    //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LEFT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LEFT = SEQUENCE_BIT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AMP_LEFT = DATACENTER_LEFT + DATACENTER_BIT;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 数据中心
    private long machineId; // 机器标识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 序列号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 上一次时间戳

    public SnowflakeIdGenerator(long datacenterId, long machineId) {
        if (datacenterId > MAX_DATACENTER_NUM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atacenter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
        }
        if (machineId > MAX_MACHINE_NUM || machine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chine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
        }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machineId = machineId;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MAX_SEQUENCE;
            if (sequence == 0L) {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sequence = 0L;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return ((timestamp - START_TIMESTAMP) << TIMESTAMP_LE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_LEFT) |
                (machineId << MACHINE_LEFT) |
                sequence;
    }

    private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private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使用示例:

SnowflakeIdGenerator idGenerator = new SnowflakeIdGenerator(1, 1);
long id = idGenerator.nextId();
System.out.println(id);

这里的datacenterId和machineId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比如可以使用Zookeeper来管理datacenterId和machineId的分配。

百度对雪花算法的优化

Snowflake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但是在高并发场景下,可能会出现ID重复的问题,这会导致数据的错误和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百度在Snowflake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优化,使得生成的ID更加稳定和唯一。

百度对Snowflake算法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 增加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的位数

原始的Snowflake算法中,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的位数分别为5位和5位,总共10位。百度将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的位数分别增加到了8位和8位,总共16位。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数据中心和机器,也可以减少ID重复的可能性。

  • 使用Zookeeper来管理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

在原始的Snowflake算法中,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是静态配置的,需要在每个应用程序中进行配置。这样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扩容或缩容时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容易出错,而且不够灵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百度使用Zookeeper来管理数据中心ID和机器ID。每个应用程序在启动时,都会向Zookeeper注册自己的ID,Zookeeper会分配一个唯一的ID给应用程序。这样可以避免手动配置的问题,也可以支持动态扩容和缩容。

  • 改进哈希函数

百度使用了MurmurHash3哈希函数来存储雪花序列。MurmurHash3哈希函数是一种高效的哈希函数,可以快速地将一组数字映射到一个固定的数组位置。

使用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在生成全局唯一标识符时,需要在多个线程中同时使用哈希表来存储雪花序列。为了保证哈希表的线程安全性,百度使用了C++11的标准库中提供的线程安全的哈希表。

增加哈希表的大小:为了提高哈希表的效率,百度在实际应用中增加了哈希表的大小。当哈希表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动扩容,以保证哈希表的性能和稳定性。

  • 时间戳精度

在雪花算法中,时间戳的精度为毫秒级别。为了进一步提高时间戳的精度,百度对雪花算法进行了优化,将时间戳的精度提高到了微秒级别。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分布式系统中的时间同步和时序控制。

  • 序列号范围:

在雪花算法中,序列号的范围是0到4095。为了支持更大的并发量和更高的性能,百度对雪花算法进行了优化,将序列号的范围扩展到了1到4096。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写入和查询操作。

  • 机器标识码:

在雪花算法中,机器标识码用于表示当前机器的唯一标识符。为了避免机器标识码冲突,百度对雪花算法进行了优化,将机器标识码的范围从0到32位扩展到了128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多台机器之间的唯一标识符冲突问题。

  • 并发控制:

在雪花算法中,为了保证并发写入时的正确性,百度对雪花算法进行了优化,引入了写入锁和读锁等机制。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高并发场景下的写入操作,并且可以避免写入冲突和数据丢失的问题。

通过以上优化,百度实现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可以在高并发场景下生成唯一的ID,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11、Redis如何进行单机热点数据的统计?

Redis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单机热点数据的统计:

  1. 使用INFO命令查看Redis实例的各种性能指标,如内存使用情况、连接数、执行命令数等。INFO命令是Redis自带的一个命令,可以在任何Redis客户端中使用。

    1)使用INFO命令获取Redis服务器的统计信息。

    2)解析统计信息,获取内存使用情况相关的数据。

    3)根据内存使用情况,计算出每个key的内存占用情况。

    4)对所有key的内存占用情况进行排序,获取前N个内存占用最大的key,即为热点数据。

  2. 使用MONITOR命令实时监测Redis实例的性能指标,并将结果输出到标准输出流。MONITOR命令可以设置监控周期和输出格式,非常灵活。

  3. 使用Redis集群中的CLUSTER INFO命令查看集群中各个节点的性能指标,包括内存使用情况、连接数、执行命令数等。CLUSTER INFO命令只能在Redis集群中使用。

  4. 在应用程序中集成Redis监控工具,如New Relic、Datadog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实时监测Redis实例的性能指标,并提供详细的报告和警报功能。

12、Redis集群中新加节点以后,如何给新节点分配数据?

在Redis集群中,当新加入一个节点时,需要将集群中的数据进行重新分片,以保证各个节点负载均衡。具体步骤如下:

  • 确定新节点的插槽范围。在Redis集群中,数据被分成16384个插槽,每个插槽都有一个编号,从0到16383。新节点需要被分配一定范围的插槽,可以根据当前集群中的节点数量和插槽数量来计算。

  • 将新节点加入集群。可以使用Redis的CLUSTER MEET命令将新节点加入集群,例如:

CLUSTER MEET <new_node_ip> <new_node_port>
  • 将新节点分配插槽。可以使用Redis的CLUSTER ADDSLOTS命令将一定范围的插槽分配给新节点,例如:

CLUSTER ADDSLOTS 0 1 2 3 4 ... 100

其中,0 1 2 3 4 ... 100表示要分配的插槽编号。

  • 等待集群重新分片。当新节点加入集群并分配了插槽后,集群会自动进行重新分片,将相应的数据迁移到新节点上。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使用CLUSTER INFO命令来查看集群状态,直到集群状态为ok

  •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节点都加入集群并分配了插槽。

需要注意的是,Redis集群具有自动平衡数据的功能,当某个节点的插槽数量过多或过少时,集群会自动将一些插槽迁移到其他节点上,以保持各个节点的负载均衡。因此,在进行节点的添加和删除时,可以让集群自动进行数据迁移,以减少手动操作的复杂性。

13、如何从含有100亿个整数的文件中找出其中最大的100个?

答案是:分别可以用分治法、堆排序、快速选择算法、BitMap算法,

下面是用java写出几种算法的代码

1.使用分治法

分治法的思路是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小问题,最后将小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大问题的解。在找出100亿个整数中最大的100个数时,可以将整个数据集分成若干个小数据集,分别找出每个小数据集中最大的100个数,然后将这些最大的100个数合并起来,再找出其中最大的100个数即可。

Java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Top100NumbersByDivideAndConqu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 = 1000000000; // 最多处理10亿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_PER_FILE = 10000000; // 每个文件最多处理1千万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_PER_GROUP = 1000000; // 每个小数据集最多处理100万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GROUPS = MAX_NUMBERS / MAX_NUMBERS_PER_GROUP; // 最多分成10000个小数据集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TOP_NUMBERS = 100;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numbers.txt", MAX_NUMBERS);

        // 将随机数文件分成若干个小文件
        List<String> files = splitNumbersFile("numbers.txt", MAX_NUMBERS_PER_FILE);

        // 找出每个小文件中最大的100个数
        List<List<Integer>> topNumbersPerFile = new ArrayList<>();
        for (String file : files) {
            List<Integer> numbers = readNumbersFromFile(file);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findTopNumbersByHeapSort(numbers, MAX_TOP_NUMBERS);
            topNumbersPerFile.add(topNumbers);
        }

        // 将每个小文件中最大的100个数合并起来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mergeTopNumbers(topNumbersPerFile, MAX_TOP_NUMBERS);

        // 输出最大的100个数
        System.out.println("Top " + MAX_TOP_NUMBERS + " numbers:");
        for (int i = 0; i < MAX_TOP_NUMBERS; i++) {
            System.out.println(topNumbers.get(i));
        }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private static void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String fileName, int count) throws Exception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fileName));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writer.write(String.valueOf(random.nextInt()));
            writer.newLine();
        }
        writer.close();
    }

    // 将随机数文件分成若干个小文件
    private static List<String> splitNumbersFile(String fileName, int maxNumbersPerFile) throws Exception {
        List<String> files = new ArrayList<>();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Name));
        String line;
        int count = 0;
        int fileIndex = 0;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numbers_" + fileIndex + ".txt"));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writer.write(line);
            writer.newLine();
            count++;
            if (count >= maxNumbersPerFile) {
                writer.close();
                files.add("numbers_" + fileIndex + ".txt");
                fileIndex++;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numbers_" + fileIndex + ".txt"));
                count = 0;
            }
        }
        writer.close();
        files.add("numbers_" + fileIndex + ".txt");
        reader.close();
        return files;
    }

    // 从文件中读取数字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readNumbersFromFile(String fileName) throws Exception {
        List<Integer> numbers = new ArrayList<>();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Name));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numbers.add(Integer.parseInt(line));
        }
        reader.close();
        return numbers;
    }

    // 使用堆排序算法找出最大的k个数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findTopNumbersByHeapSort(List<Integer> numbers, int k) {
        PriorityQueue<Integer> heap = new PriorityQueue<>(k);
        for (int number : numbers) {
            if (heap.size() < k) {
                heap.offer(number);
            } else if (number > heap.peek()) {
                heap.poll();
                heap.offer(number);
            }
        }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new ArrayList<>(heap);
        Collections.sort(topNumbers,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return topNumbers;
    }

    // 合并每个小文件中最大的k个数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mergeTopNumbers(List<List<Integer>> topNumbersPerFile, int k) {
        PriorityQueue<Integer> heap = new PriorityQueue<>(k);
        for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topNumbersPerFile) {
            for (int number : topNumbers) {
                if (heap.size() < k) {
                    heap.offer(number);
                } else if (number > heap.peek()) {
                    heap.poll();
                    heap.offer(number);
                }
            }
        }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new ArrayList<>(heap);
        Collections.sort(topNumbers,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return topNumbers;
    }
}
2.使用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算法的思路是使用一个小根堆来存储当前已经找到的最大的k个数,然后遍历剩余的数,如果比堆顶元素大,则将堆顶元素替换为该数,然后重新调整堆。

Java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Top100NumbersByHeapSort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 = 1000000000; // 最多处理10亿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TOP_NUMBERS = 100;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numbers.txt", MAX_NUMBERS);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List<Integer> numbers = readNumbersFromFile("numbers.txt");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findTopNumbersByHeapSort(numbers, MAX_TOP_NUMBERS);

        // 输出最大的100个数
        System.out.println("Top " + MAX_TOP_NUMBERS + " numbers:");
        for (int i = 0; i < MAX_TOP_NUMBERS; i++) {
            System.out.println(topNumbers.get(i));
        }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private static void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String fileName, int count) throws Exception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fileName));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writer.write(String.valueOf(random.nextInt()));
            writer.newLine();
        }
        writer.close();
    }

    // 从文件中读取数字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readNumbersFromFile(String fileName) throws Exception {
        List<Integer> numbers = new ArrayList<>();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Name));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numbers.add(Integer.parseInt(line));
        }
        reader.close();
        return numbers;
    }

    // 使用堆排序算法找出最大的k个数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findTopNumbersByHeapSort(List<Integer> numbers, int k) {
        PriorityQueue<Integer> heap = new PriorityQueue<>(k);
        for (int number : numbers) {
            if (heap.size() < k) {
                heap.offer(number);
            } else if (number > heap.peek()) {
                heap.poll();
                heap.offer(number);
            }
        }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new ArrayList<>(heap);
        Collections.sort(topNumbers,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return topNumbers;
    }
}
3.使用快速选择算法

快速选择算法的思路是使用快速排序的思路,将数据集分成两部分,然后只对包含最大的k个数的那一部分继续递归,直到找到最大的k个数。

Java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Top100NumbersByQuickSel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 = 1000000000; // 最多处理10亿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TOP_NUMBERS = 100;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numbers.txt", MAX_NUMBERS);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List<Integer> numbers = readNumbersFromFile("numbers.txt");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findTopNumbersByQuickSelect(numbers, MAX_TOP_NUMBERS);

        // 输出最大的100个数
        System.out.println("Top " + MAX_TOP_NUMBERS + " numbers:");
        for (int i = 0; i < MAX_TOP_NUMBERS; i++) {
            System.out.println(topNumbers.get(i));
        }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private static void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String fileName, int count) throws Exception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fileName));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writer.write(String.valueOf(random.nextInt()));
            writer.newLine();
        }
        writer.close();
    }

    // 从文件中读取数字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readNumbersFromFile(String fileName) throws Exception {
        List<Integer> numbers = new ArrayList<>();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Name));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numbers.add(Integer.parseInt(line));
        }
        reader.close();
        return numbers;
    }

    // 使用快速选择算法找出最大的k个数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findTopNumbersByQuickSelect(List<Integer> numbers, int k) {
        int left = 0;
        int right = numbers.size() - 1;
        while (left <= right) {
            int pivotIndex = partition(numbers, left, right);
            if (pivotIndex == k) {
                break;
            } else if (pivotIndex < k) {
                left = pivotIndex + 1;
            } else {
                right = pivotIndex - 1;
            }
        }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new ArrayList<>(numbers.subList(0, k));
        Collections.sort(topNumbers,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return topNumbers;
    }

    private static int partition(List<Integer> numbers,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pivotIndex = left;
        int pivotValue = numbers.get(pivotIndex);
        swap(numbers, pivotIndex, right);
        int storeIndex = left;
        for (int i = left; i < right; i++) {
            if (numbers.get(i) > pivotValue) {
                swap(numbers, i, storeIndex);
                storeIndex++;
            }
        }
        swap(numbers, storeIndex, right);
        return storeIndex;
    }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List<Integer> numbers, int i, int j) {
        int temp = numbers.get(i);
        numbers.set(i, numbers.get(j));
        numbers.set(j, temp);
    }
}
4.使用BitMap算法

BitMap算法的思路是使用一个BitMap来记录每个数是否出现过,然后遍历BitMap,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k个数。

Java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Top100NumbersByBitMap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NUMBERS = 1000000000; // 最多处理10亿个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TOP_NUMBERS = 100;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numbers.txt", MAX_NUMBERS);

        // 找出最大的100个数
        List<Integer> numbers = readNumbersFromFile("numbers.txt");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findTopNumbersByBitMap(numbers, MAX_TOP_NUMBERS);

        // 输出最大的100个数
        System.out.println("Top " + MAX_TOP_NUMBERS + " numbers:");
        for (int i = 0; i < MAX_TOP_NUMBERS; i++) {
            System.out.println(topNumbers.get(i));
        }
    }

    // 生成随机数文件
    private static void generateRandomNumbersFile(String fileName, int count) throws Exception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fileName));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writer.write(String.valueOf(random.nextInt()));
            writer.newLine();
        }
        writer.close();
    }

    // 从文件中读取数字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readNumbersFromFile(String fileName) throws Exception {
        List<Integer> numbers = new ArrayList<>();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Name));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 null) {
            numbers.add(Integer.parseInt(line));
        }
        reader.close();
        return numbers;
    }

    // 使用BitMap算法找出最大的k个数
    private static List<Integer> findTopNumbersByBitMap(List<Integer> numbers, int k) {
        int[] bitMap = new int[Integer.MAX_VALUE / 32 + 1];
        for (int number : numbers) {
            int index = number / 32;
            int bit = number % 32;
            bitMap[index] |= (1 << bit);
        }
        List<Integer> topNumbers = new ArrayList<>();
        while (topNumbers.size() < k) {
            int maxCount = 0;
            int maxNumber = 0;
            for (int i = 0; i < bitMap.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32; j++) {
                    if ((bitMap[i] & (1 << j)) != 0) {
                        int number = i * 32 + j;
                        int count = countNumberInList(numbers, number);
                        if (count > maxCount) {
                            maxCount = count;
                            maxNumber = number;
                        }
                    }
                }
            }
            topNumbers.add(maxNumber);
            removeNumberFromList(numbers, maxNumber);
        }
        return topNumbers;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NumberInList(List<Integer> numbers, int number) {
        int count = 0;
        for (int n : numbers) {
            if (n == number) {
                count++;
            }
        }
        return count;
    }

    private static void removeNumberFromList(List<Integer> numbers, int number) {
        for (Iterator<Integer> iterator = numbers.iterator(); iterator.hasNext();) {
            if (iterator.next() == number) {
                iterator.remove();
            }
        }
    }
}

以上四种算法都可以用来解决从100亿个整数的文件中找出其中最大的100个数的问题。

其中,分治法和BitMap算法适用于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处理,而堆排序算法和快速选择算法则适用于单机环境下的数据处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