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作者:曾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1095/answer/476015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意志力是一种生理认知资源,和钱一样,用完就没了。

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这本书里写过,作者普林斯顿毕业的心理学家Baumeister亲自领导的一个著名实验。受试者被要求事先禁食,然后他们被随机地分为三组。学生们以为实验的目的是测试他们的智力,而实际上这些题其实都是无解的,实验真正测量的是他们愿意在题目上坚持多长时间才放弃。


控制组的学生直接做题,而两个实验组学生在做题之前则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面对刚烤好的巧克力饼干以及一些萝卜。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学生可以随便吃饼干,但是要求第二组学生只能吃萝卜。在第二组学生抵制了饼干的诱惑之后,两组学生都被带去做题。


结果饼干组跟控制组一样坚持了20分钟,而萝卜组只坚持了8分钟。合理的解释是,萝卜组的意志力在抵制饼干的时候被消耗掉了。



创造力思维,做规划,专注做事都需要花费意志力资源,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意志力资源的消耗尤其快。而意志力一旦用光大脑就自动罢工,效率下降,开始拖延,工作质量不尽人意。意志力像肌肉一样,通过努力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能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但是意志力还是有个基本区间,而且一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学霸之所以成绩好,一定程度在于他们的意志力资源较多,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枯燥”事物。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有限的意志力做尽量多的事情,大体有两种思路:

积累尽量多的意志力资源:
坚持身体锻炼,保持充足睡眠,坚持定时健康饮食。
意志力作为一种生理资源,是建立在身体这个机器良好运转的前提下。,锻炼一个小时能提高一些意志力上限,睡满八小时和吃饱饭能给意志力充电。

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一群正能量的朋友,有一个正面的偶像,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改变。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他人的期待能让懦夫变成英雄,当然他得有颗英雄的心。

减少意志力资源的消耗:
培养习惯,同时将习惯嫁接在已有习惯之上,或者利用工具强制习惯
能够减少大脑的决策,从而减少意志力消耗。比如每天下班都去健身,不给自己找例外。

喜欢至少不讨厌你自己做的事情
做不喜欢的事情会大幅消耗意志力,要么试着喜欢你在做的事情,要么换喜欢的事情做,人生意志力就那么多,不要浪费了。

改变之所以困难在于培养上面的习惯本身也需要意志力,维持上述习惯也需要一定意志力投入。对于很多人而言,就进入了一种“低意志力均衡陷阱”,他没有意志力因为他没有意志力培养出建立意志力的良好习惯。

实话说,这很困难,这也正是职业运动员或者高水平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让人钦佩的原因。我最钦佩的球员之一国际米兰的前队长哈维尔萨内蒂从17岁开始职业生涯开始,直到41岁退役,每天都要跑三公里,即使新婚之日和圣诞节也不例外,难怪他以阿根廷人身份当国米队长15年,37岁时奔跑像17岁的少年。

看过这个回答99%的人也许会点或者不点赞,同时继续日常的生活,该干嘛干嘛。但也许有1%的人会真正有一些改变,这要是我写回答的一点初衷。我想和1%的人说一句话:
如果成功如此容易,又有哪点值得珍视呢



-----------
作者:徐佳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61095/answer/1028717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以下是更新内容:

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是值得怀疑的。意识到自己不懂,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在「理解型」的任务上,学生们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学生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提取具体的信息的时候却往往低于预期(Chi,2000)。一项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元认知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即他们对自己理解多少把握得越准确,他们在测试中就越能获得更高的分数(相关度为+0.43)(Maki & Berry,1994)。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在试卷成绩出来之前感觉自己都对,但是出来之后发现自己有那么多错误——那么你也许需要在元认知方面加强训练,许多时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



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呢?从逻辑上来说,要想明白自己不懂,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你要有「更新原有认知」的动机。注意,这里是「原有」,许多人都有更新他们「未知」的冲动,但是在「已阅读过的信息」、「已学习过的技能」上,许多人是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去改进的。这种动机上的不足,继而会养成习惯性厌倦——一看到看过的东西就烦、就跳过。越是没有「更新原有认知」习惯的人,当然也越会觉得自己的初始理解准确性比较高,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看到更好的认知方式的可能性。


其次,你得明白「更」正确的理解方式是怎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认知的上升期」,即发现自己原来的认知是存在改进的地方的——许多人有动机,但是发现不了自己认知上的盲点,因为他们的信息太窄、批判能力不够。


除了动机、认知习惯和能力外,要想明白自己不懂,你还要学会去「评估自己的认知」,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说,前面的这些元素都是「元认知」不足的副产物而已。


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初始的能力,因为许多人在很多情境下并不会意识到要去评估自己的认识本身。但是要具备充分的「元认知」的习惯,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即时监控自己的思维。



以下是一个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元认知」的认识。


著名的「刻意练习」理论强调在「学习区」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心理的「恐慌区」和「休闲区」,即采用合适的难度来控制焦虑感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更根本的地方在哪?它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好的知觉,而这才是关键所在、本源所在——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评估情绪的层级,对情绪有更好的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更好的了解,再加上这些额外的理论,使这些针对自己的监控数据变得有意义,他就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这篇答案,但是下面的许多回答你都答不上来,那么也许你的元认知还不是特别好(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更差一点,因为在我已经提示了考验元认知的前提下,大多数同学会略微低估自己的原有认识):


1、这个答案论证的观点和我们从小到大说的「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有相似和重合之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国小孩小时候都被教育过「虚心才能学得更好 」,但是为什么最终你没有把这些话奉行到最后呢?这个答案和传统的教导,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什么是元认知?你能举个动用元认知的例子说明你对元认知的理解吗?


3、我们为什么会高估自己的认识能力呢?



——————原有内容分割线(其实原来的也不错)

我的结论是:尽管你看了那么多教你提高执行力的书籍,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那是 因为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


—————

道理明白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感觉自己以往都白活了,但 「明白」这件事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就像电脑里不断使用的内存,数据不断地在里面被运行和擦除—— 短时记忆需要变为长时记忆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具体到生物学:短时记忆只会在突触功能上发生改变,即「突触联系的强化或弱化」,它也许持续几个小时就结束了;而 长时记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大脑结构性的改变,即大脑产生了新的蛋白质和突触,会产生「解剖层面的改变」。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42bd818cb18c780ec2a5fe314b9d994_b.png" data-rawwidth="1688" data-rawheight="1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42bd818cb18c780ec2a5fe314b9d994_r.png">
上述图片中,左边的短时记忆并没有惊动到细胞核,一旦神经递质消耗完毕所有一切将回归原位;而长时记忆的构建需要细胞核的参与,产生新的物质来提供 新的突触的生长,从而在结构上根本保证我们能够对某些行为的执行作出快速反应。

心理学家渐渐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心理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学问题。

你的行为是大脑无数神经元的综合计算的结果,你在某方面上的神经突触越多,你作出这种行为的倾向权值就越高。执行力只有内化成更加优秀的大脑结构才能给与我们实质上的保证,任何短暂的道理的明白都不足以替代长时记忆产生的这一过程。


企图用几分钟的道理明白来使你达到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整个过程必须要有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所以,我绝不相信有什么能让你马上发生质变的理论,包括「意志力」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我认为相当精妙的理论,都不能给予你任何太多实质性的改变。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若干个小结论:

道理的深刻理解是有必要的。强烈的情绪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物质对抗某种抑制长时记忆产生的蛋白,从而突破阈值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换而言之,你对一个执行力理论的感悟越深,你对某件你做成的事情越感到骄傲,你得到的执行力方面的突触就越多。具体到生物学,科学家们发现,在突触中,如果一次性过量的cMAP涌入,就会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突触的新生,换而言之,我们可以不需要重复的刺激,而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刺激也能激发长时记忆。

重复对于长时记忆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重复,仍然是形成长时记忆的最普适的方法——为了突破长时记忆的阈限,反复练习必不可少。不要惊讶于时间给你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哪怕是一个基本的动作,如早起、叠被子,都在你的身心上刻下长时的痕迹。前些天我拜访了一位在部队待过两年的同学,他能每天不论室友多吵、寝室灯有多亮,一到11点准时睡觉,所有一切必须井然有序,和另外三个室友蓬乱的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这样鲜活地感受到:一个人,竟然能如此严格规律地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重复也许会引领我们走向更稳固的美好,也会导致更加难以改变的困境,换句话说, 重复,决不能以一种毫无反馈和改进的方式进行。一开始的错误很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你,同样是重复,有人变成了「路径依赖」,有人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累加效应。)

另外, 20岁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控制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大脑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的许多执行力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的大脑成熟一般比较晚,一些研究发现,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是由于前额叶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大脑的发育一般有黄金期,错过了这些时期想要弥补就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期有意地训练自己的执行力,即增强大脑在这方面的突触数量,将使我们收益一生。

——————

道理无法改变执行力弱这一事实,还因为有关执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 「内隐记忆」的方式存在,这从根本上切断了从「道理」的理解来增强执行力的可能性。

为什么执行力的培养无法被间接学习替代?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由 “双重态度系统”决定的,不仅包括受意识控制的态度,还包括 无意识的计算(Wilson,2000)。无意识的神经结构与重复行为密切相关,并且累不开时间的累积。

内隐记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无意识加工”,而无意识加工只会显示我们应该做什么却从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并且 我们的意识很难控制无意识的计算过程。“在意识的底下是我们无法觉知的计算,它时不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却从没有过程。” 内隐记忆区别于外显记忆,无法被意识提取,但是它却一直以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却又十分完善的方式知道我们的行为」。如果你不相信无意识的力量,想想你无法戒掉的一些瘾,你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地下结论了。


因此,执行力必须像一种「动作记忆」那样成为我们的本能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感受:
「期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但是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 实际的执行感受和「知道这个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我的感受是,尽管我明白我应该这么做,但是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把我拉向了某种选择——你虽然知道你的大脑往往倾向于做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但你就是左右不了你的行为,这一跃才是最为艰难的。

因为我的大脑缺乏某种我不知道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对于执行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经历」对于执行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在于信心层面,而在于深层次的大脑的结构——每一次的成功都在完善和固化你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你会更加地熟悉这种执行下去的彻底的感觉。

为什么许多人都通晓执行力的精髓,而你听了他们的话,却仍然止步不前呢? 正是因为执行力是一种内隐的记忆,它综合了许多当事人自己的经历,并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大脑结构改变,使相应的回路越来越通畅。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里讲到,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熟悉这种「硬着头皮」做事的感觉,令他感到意外的事,执行力就是如此之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你仍然做不到呢? 因为这种感觉,它并不是你的,你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生物结构,它就像一颗基因优秀的种子,还没有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又哪来的改变呢?道理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相应的成长还需要后续的浇灌和时间。

在意识如何影响无意识层面,人们还所知甚少,人们也不是很清楚“自我暗示”和“自我应验”是如何影响无意识的加工的, 似乎信仰具有某种超越意识的作用。我们看到,天才的最终形式无一例外都是“信仰”,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价值观的,信仰具有比一般道理更持久的动力。

总的来说,内隐记忆和你「知道这个道理」非常不一样,内隐记忆的积累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带来的大脑结构的变化。所以我对执行力方面的「间接学习」报以怀疑——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就像你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成功而让自己变得自信, 执行力必须是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记忆。

———————

最后,要说这篇文章能给你什么直接的改变: 它只是让你对自己保有更多的耐心和谨慎,当你急不可耐地想要有执行力的提升,却一次次地被挫败笼罩时,它会告诉你:

多给你的大脑点时间,它在努力地改变着呢,执行力需要的只是一点一滴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已。

————

后记:

这个问题自打我开始回答知乎问题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但是我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觉得它太顽固、太抽象、方法论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扩充方法,不断地寻找,用自己最坦诚的方式去实验(那意味着:当我失败时,我必须接受这种失败,接受那个意志力薄弱的自己)。

我也许不是那些能够用实际的成就来当做资本来回答你们的答案的那种人,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一定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我擅长的,只是把一些基本的事实呈现给大家,因为我明白, 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我相信每一个基本但充满了解读可能性的事实给人带来的巨大作用。


—————

注:图片来自于《追寻记忆的痕迹》P184,一本很好的关于记忆的科普书籍,该作者在2000年因研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强烈推荐。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绪论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能量 §1.4 电路元件 §1.5 电阻元件 §1.6 电压源和电流源 §1.7 受控电源 §1.8 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引言 §2.2 电路的等效变换 §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4 电阻的Y形联结和△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2.5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6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7 输入电阻 习题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3.1 电路的图 §3.2 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电流法 §3.4 网孔电流法 §3.5 回路电流法 §3.6 结点电压法 习题 第四章 电路定理 §4.1 叠加定理 §4.2 替代定理 §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5 特勒根定理 §4.6 易定理 §4.7 对偶原理 习题 第五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5.1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5.2 比例电路的分析 §5.3 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六章 储能元件 §6.1 电容元件 §6.2 电感元件 §6.3 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 习题 第七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7.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7.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7.5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6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7.7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7.8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7.9 卷积积分 §7.10 状态方程 §7.11 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习题 第八章 相量法 §8.1 复数 §8.2 正弦量 §8.3 相量法的基础 §8.4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习题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9.1 阻抗和导纳 §9.2 电路的相量图 §9.3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9.4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9.5 复功率 §9.6 最大功率传输 习题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 互感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0.3 耦合电感的功率 §10.4 变压器原理 §10.5 理想变压器 习题 第十一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 §11.1 网络函数 §11.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11.3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11.4 RLc并联谐振电路 §11.5 波特图 §11.6 滤波器简介 习题 第十二章 三相电路 §12.1 三相电路 §12.2 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12.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2.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2.5 三相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13.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3.2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13.3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3.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3.5 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 §13.6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13.7 傅里叶积分简介 习题 第十四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4.3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14.4 运算电路 §14.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14.6 网络函数的定义 §14.7 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 §14.8 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 §14.9 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 习题 第十五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15.1 割集 §15.2 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 §15.3 矩阵A、B、Qf之间的关系 §15.4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15.5 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5.6 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5.7 列表法 习题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第十七章 非线性电路 第十八章 均匀传输线 附录A 磁路和铁心线圈 附录B Pspice简介 附录C MATLAB简介 部分习题答案 索引 参考书目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