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看binder的结构,感叹这样天才的设计。
现在只研究到binder的native框架,在IPCThreadState以下,真正的driver和数据交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记录一些目前的体会。
1.IInterface的作用
个人感觉,这个IInterface严格上讲,并不是Binder这个框架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common的方式,可以将IBinder与Service进行显示的转换。
因为在进行IPC时,实际的service IXXXService要转换成IBinder,才能传递给ServiceManager进行注册检索,或者传递给Client进行调用。
而且Client拿到ServiceManager回传的IBinder以后,又要转换回IXXXService进行功能调用,所以IInterface产生了,提供了IXXXService与IBinder互相转换的功能。
(1)IXXXService转换IBinder实现:
IXXXService继承自IInterface,所以IInterface中的asBinder()方法,会将自身,也就是IXXXService转换成一个IBinder对象。
sp<IBinder> IInterface::asBinder()
{
return this ? onAsBinder() : NULL;
}
这个onAsBinder()是一个虚拟方法,实际上是有IInterface的两个子类BpInterface和BnInterface实现的。
BpInterface的实现:
inline IBinder* BpInterface<INTERFACE>::onAsBin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