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被讨厌的勇气》讲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一般称为阿德勒心理学,电子书归类上也划分到了心理学,但是单从《被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来看,阿德勒的学说应该属于哲学。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对话录,书中用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之间的对话来一步步的阐述和展开作者的思想观。我们从书中两个主人公的称谓上也可以看出来有别于其他心理学术,书中使用“哲人”,而非“心理医生”或“导师”。
书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很有触动:
1、 你的一切,皆是自己的选择
这个思想是阿德勒学说的标志性论断。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所谓生活模式也可以叫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行为规律、你怎么跟人交往,你有一个什么自我定位之类。
阿德勒认为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
我们来看一下书中哲人的观点: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那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决定的。其他心理学说中,往往把现在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归结为童年的经历或创伤,但是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举个例子。比如同样的原生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生气的时候会发泄到孩子身上,但同样经历的兄弟姐妹在长大后各自的生活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有的却会吸取父母不好的一面作为自己的改变点,避免类似形为的发生或主动的变更。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例子。
再举一个工作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工作环境,有的人却不管做什么,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而有的人则不断的抱怨,做什么都很消极。我见过有的人既对工作不满,又不想离开,然后在现在的岗位上耗时间。我个人并不建议这种做法,如果不喜欢可以选择离开开启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暂时不想离开,就改为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因为消耗的是个人的年华和青春,站在未来往回看,你会发现这个损失不可弥补,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
用阿德勒的思想来看,有的人只所以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是因为他需要这些不幸和缺陷,来作为自己拒绝改变的理由。而改变是需要勇气的
。
2、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哲人:我再重复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属性,或者说人天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人能独自一个人,不和其他人产生关联。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人际关系,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无论哪种课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书中观点,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3、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人最重要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已能做到的”和“和自己做不到的”。
往事不可追,过去怎么样,已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
才能决定未来。
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从自己和别人作区分的话,同样倡导放下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专注于当下的另一本书《当下的力量》更是提出“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4、何为自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