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以外化的意象引起情感的共振。

艺术的本质是共情。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把内心的情感外化出来,引起创作者、欣赏者的情感振动,从而获得艺术体验(或者说审美体验)。有人认为舞蹈是最早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巫术祭祀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舞者主要通过其形体来传递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更主要是舞者认为神灵鬼怪所具有的),引起观看者的恐惧、敬畏之感。舞蹈发展至今,其范围也得到拓展,用来引起人们对优美、灵动、痛苦、虚无的体验,但其引起情感共鸣的本质没有改变。建筑这一艺术或许需要特别的说明,人们仿佛觉得它与共情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必要区分建筑艺术和建筑物。这就好比教堂与农舍。前者是建筑艺术,虽然教堂有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功用,但引起使用者的敬慕、崇敬之情是这类建筑物的必然要求,所以它称得上是艺术。但作为一般居住场所的农舍显然不必有这样的需求。具有时代间隔的建筑物可能会被称为艺术,原因在于时间的隔阂为其增加了一些可供人们引起特殊观感的艺术成分。

情感的振动可以是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当创作者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他表达、提炼、外化自己(某一时段)情感的过程,通过作品来实现与自己情感的共振。还需要特别地说回建筑艺术。对于设计一般农舍的建筑师而言,他更多是完成一件产品;而对于设计教堂,或者一座城市地标建筑的建筑师而言,他必要称其为“作品”,因为这不单是筑墙盖瓦,而是添加了情感的因素,并且希望看到和走近这建筑的人也体会到。对于一些复杂的艺术,比如建筑、戏剧、电影、电子游戏,参与者众多,难以说每个参与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但主导者必然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在其中。不过由于它们工业化、商业化的成分更高,其解读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情感的振动自然也可以由欣赏者而及于创作者。但这并不是必然的。在戏剧、舞蹈、现场音乐会这样即时互动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中,欣赏者的表现能够达于创作者,引起其情感的涟漪。由于这些艺术是过程性的,这种情感共振甚至能更好地帮助创作者实现艺术作品。其他的艺术门类,创作者也可以通过欣赏者的反馈而得到情感振动。但这些互动、反馈即使不存在,创作者依然可以在其创作的过程和作品上得到审美体验。

当然,共情也存在于欣赏者与作品、欣赏者与创作者、欣赏者与欣赏者之间。不必赘述。

艺术必须有外化的意象 。情感共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实现,比如交谈、共同经历、肢体接触等,但这些行为并不产生具有一定形态的作品,也就是说没有创造出外化的意象。创作者不是通过与意象的互动来产生审美体验;再者,这些共情行为无法得到保存,也就无法引起第三者的情感振动,也就无法称其为艺术。更一般地来说,艺术应当具有形式。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之所以也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它是形式化的,而形式化就是为了编码情感、理念,进而引起参与者的共情。之所以称为“意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对象是赋予了情感的形式,不比一般的客观事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观察街边小孩子的游玩,也可以产生情感振动。但这些对象并不是由人主观制造的,所以他们不是意象。这里也不存在任何艺术活动。

一般认为有八大艺术形式:舞蹈、音乐、绘画、文学、雕塑、建筑、戏剧、电影。我也赞同将电子游戏称为第九艺术。他们借助形体、声音、形状、色彩、语言、物体、空间、光影,以及它们的综合形式来构建情感共振的意象。当你欣赏舞蹈、听音乐、赏画、品味文学作品、欣赏雕塑、观看戏剧、游赏建筑、观看电影、游玩游戏的时候,(对于创作者的立场也一样,)引起情感的共鸣是你得到审美体验的最本质的要素。

共情是导致艺术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个体性的缘由。每个人的情感都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情感也可能不同,那么所引起的审美体验也就变得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有心人会留意到,艺术与人的感觉关系密切。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必然要调动人的感觉。绘画、电影被称为视觉艺术,音乐可以说是一种听觉艺术。我把舞蹈视为动觉艺术,当然这主要基于创作者的立场。所有的艺术都运用了人的直觉。人有视、听、嗅、味、触、动、直觉七种感觉,有意思的是,触觉、嗅觉和味觉并未在主流的艺术形式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或许,触觉、嗅觉、味觉这三种感觉难以脱离人的生理本能反应太远,进而无法产生审美距离,限制了相关艺术形式的发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