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美)埃伦·亨德里克森著;冯晓霞译

How to overcome social anxiety【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前言 测测你的社交焦虑程度

莫伊说:“不是我什么都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说话时似乎都很坦然、很自信,等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张开嘴时,却发现话题已经变了。一直都是这样。” 【我和亲戚朋友喝酒的时候也是这样!】

莫伊的经历很普遍,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焦虑”,一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社交焦虑的人先是会感觉自己很突兀、很惹眼,之后会有想要躲藏的冲动。他们有时会彻底躲开,有时虽然在场但始终保持沉默,或是专注地盯着地板。他们担心自己说错话或做错事,因为肯定会被严厉地批评。很多人无论是在课堂、聚会、团体、工作中,还是和陌生人在一起,抑或在社交媒体上,都备感压力。他们深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比如太古怪、太笨拙、太烦人,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够好,比如不自信、不擅社交、能力不足。而且,他们的身体也会出卖他们。他们确信别人都会注意到他们令人尴尬的脸红、手掌出汗或双手颤抖这些生理现象。

很多人都有社交焦虑,因而早已有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焦虑的程度。如果你自认为多多少少有点社交焦虑,也可以用摘自两个社交焦虑常用量表的这25个场景自测(如下文所示)。你认同的场景越多,说明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焦虑就越多。

1.必须和有权威的人(老师、老板等)对话时,我就会紧张。

2.和别人进行眼神接触对我来说有困难。

3.必须谈论自己或者自己的感受时,我会紧张。

4.我发现很难和同事融洽相处。

5.和别人单独相处时,我会紧张。

6.我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

7.到店里退货让我感到焦虑。

8.我发现自己很难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异议。

9.我总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

10.我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时会很紧张。

11.我觉得自己在和他人沟通时会说一些令人尴尬的话。

12.在一群人中,我会担心被忽视。

13.我不确定是否要和一个仅仅算得上认识的人打招呼。

14.如果别人能听到我打电话,我就会不自在。

15.在公共场所吃饭或喝酒,我会感到尴尬或焦虑。

16.在公众面前表演、演奏或演讲让我感到焦虑。

17.当别人看着我做事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18.打电话、发邮件或发短信给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会焦虑。

19.我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发言时有困难。

20.上公共厕所让我感到焦虑和害羞。

21.我很难与吸引我的人自如地交谈。

22.考试让我焦虑。

23.我在主持聚会或活动时,会感到有压力,会焦虑。

24.我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推销员或律师。

25.我不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的测试结果:

我很不幸的中了90%以上!

说明我就是一个社交焦虑的人!【现实中的我确实也是如此!】

虽然逃避能让我们马上解脱,但随之而来的几乎总是内疚、羞愧、失望或沮丧的苦涩滋味。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感觉由来已久。对于3/4有社交焦虑的人而言,这种漫长而尴尬的经历始于8~15岁的某个阶段,并让我们在未来几十年里宁愿选择翻看手机,也不愿与人交谈。对我们中很多人而言,社交焦虑就像褐色的眼睛或卷曲的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从第一天起,我们记忆中就是这样。【有道理,童年迁移过来的!!小时候的阴影之类的!】

但关键是,你可以努力做出改变。这是你能做到的。你可以很自在轻松地与他人交谈,不介意被别人注视,和别人在一起时也很自在。很多焦虑是习得的,这意味着也可以习得如何克服焦虑。你不用努力几十年,通过艰苦的研究学习来克服社交焦虑。我的确费了很大劲儿,也正因为这样才写了这本书。

生活受损的表现形式是他们会讽刺和批评他人,这会让他们失去友情,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没错的,前段时间我对大姑和梅梅姐姐!说了一些不太好的话!】

通常孤独被视作和饥饿或口渴一样的基本驱动力,这种感觉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缺少生存必需的某种东西,并促使我们寻找联结。

我们要明白,社会联结至关重要。事实证明,我们的生命依赖于社会联结。焦虑不会杀了你【真的吗?!】,但孤独可以。

事实上,许多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拥有以下特质:

·谨慎思考——会考虑自己要说什么;

·有责任心,有强大的内心向导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

·天生擅长记住他人的面孔;

·极具同理心;

·亲社会,对他人友善、乐于助人、无私利他;

·考虑他人的权利、需求和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特质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

有社交焦虑的人经常会:

·省略不必要的话——在一个人人拼命抓人眼球的世界里,跳出了“话越多越好”的讲话方式;

·努力工作,确保他人感到舒适;

·仔细观察和倾听他人——在今天寻求关注度的文化中,这项特质几近失传;

·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表现堪称典范;

·尊重其他文化和背景。

当你和那些让你觉得舒服放松的人(知己或最亲密的家人)在一起,或是独自享受孤独时,你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你。所以,当我说做你自己时,我指的是做真正的自己、无所畏惧的自己。

每一天你都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问题是,你需要选择改变的方向。我不会承诺你会收获一个“崭新的你”,因为你没必要改变自己的个性,你只需要看到你本来的自我就已足够。从根本上说,社交焦虑就是一个人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看待真实的自我,并将这种扭曲视为真实。

你需要的只是勇敢尝试的意愿。

Part 1 深度了解社交焦虑

第1章 社交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恐惧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很难接触别人、走近别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我们很难向别人开口提自己的需求,生怕别人觉得我们势利、冷淡、不友好,其实我们只是紧张。

是什么把一次性的震惊变成了持续折磨人的社交焦虑呢?是逃避。简单地说,逃避就是你在情绪紧张时,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些,而去回避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事。

但是,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大卫·莫什科维奇博士是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

大卫·莫什科维奇博士他认为“暴露”可分为4类:

·我们的焦虑

我们可能担心别人会看到我们焦虑的身体迹象:被汗浸透的衬衫,绯红的脸颊,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因此,我们衣橱里装满了高领毛衣,药柜里有强效止汗剂。我们在公共场合不用激光笔,也不喝水,因为不想让人注意到自己的手在颤抖。为了不让别人

看到自己流汗,我们从不脱掉外套。[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

·我们的外表

我们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我们认为自己不够有吸引力,穿着不得体,发型奇怪,身形肥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会注意到我们的缺点,或觉得我们看上去很奇怪。不管怎么努力,我们的外表都不够好。

·我们的性格

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人格:我们不够酷、不幽默、愚蠢、总是失败、疯狂、不够资格、没能力,或者有缺陷。焦虑时我们可能会喃喃自语:“我到底怎么了?”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核心恐惧。不管答案是什么,暴露告诉我们,我们确实是有缺陷的。

·我们的社交技能

这是另一个大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个性或相当笨拙。在公开场合,我们担心自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语无伦次,大脑突然一片空白;过于安静,显得无趣;情绪冲动,或无法让他人了解,没人能明白我们在说什么。他们目光呆滞地看了我们一会儿后,甚至会请我们再说一次,但语气就像在和3岁的孩子说话。

如果你从没想过跳舞,没问题,具体什么活动不是重点,关键是你的内心要有增长技能和培养自己尝试渴望之事的意愿。

“关键是你要让自己觉得舒服,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舒服,他们才会觉得可以和你交谈。那才是你的超能力。”

第2章 社交焦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辛西娅从詹妮弗的行为中具体看到了什么?1984年,辛西娅在权威期刊《儿童发展》上发表了她对117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心理学界首次提出“行为抑制”一词。今天,行为抑制被定义为一种个性特征,核心意义指一个人在面对陌生的人、场所和事件时的谨慎程度。

在同类面前“过于敏感”,要好过完全不敏感。?!

我们不仅要尊重内向性格,而且要克服社交焦虑,但二者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有以下4点

尊重内向性2格,而且要克服社交焦虑二者之间的界限

第一,内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虑是后天的。吉姆和詹妮弗出生时就有行为抑制,但请记住,吉姆的社交焦虑源于基因和习得。

比如你被人欺负,就会知道有些同龄人刻薄、凶狠;也许你认为永远不要寻求帮助,因为父母警告过你,求助会让人觉得你很软弱;也许你生活在外向性格被美化的西方文化中,就像苏珊·凯恩说的那样,这会让你的安静个性显得“异常”。不管社交焦虑如何进入你的大脑,你莫名学会了相信别人会评判你,发现你的不足。

当然,就像吉姆躲避蒂娜一样,你也学会了逃避。也许在你还是个孩子时,成为众人的关注焦点让你感到很不舒服,从那以后你就一直在逃避,从而没有机会认识到,你能处理好被人关注这件事。也许会议一结束,你就会马上走掉,好避开接下来的闲聊;你会假装生病,这样就不用参加节日聚会了;你只要紧张就会盯着手机看……这些行为无意中都会把你困在原地,让你没有机会发现社交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糟,也许,只是也许,你能做到。

第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独处会让你感觉很好。但对于社交焦虑,独处只会让你感觉没那么焦虑。这种差别很细微,没那么焦虑的感觉也很好,但让我们再细看下。内向的人通过独处、一对一相处、和一小群信任的知己相处来获取能量。如果你性格内向,独处会让你精神振奋,电量充足。相比之下,应对社交焦虑时,选择独处让你没那么焦虑,这会让你感觉不错,但这是种解脱感而不是满足感。你会对自己说“我不在意”,但在内心深处,逃避社交会让你感到孤独、充满遗憾。你可能不会参加自己其实想去的活动,因为你担心会出丑、不被接受或感到尴尬。你会对自己说“我太害怕聚会了”“我担心自己会说蠢话”“我总觉得没话说”,而不焦虑的内向的人会说“这种场合不适合我”“这不是我的风格”,然后第二天再邀个朋友一起玩。

第三,社交焦虑因完美主义愈演愈烈。我们将在第13章讨论这一点,这里可以先了解一下。因为完美主义,你认为自己的社交表现非黑即白。你认为只有完美的社交表现才不会受到他人的严苛批评。你要么表现完美——机智幽默、能言善辩、泰然自若,要么就是个结结巴巴的白痴,每个人都会嘲笑你,转身背对着你。这种压力让人很无力。我们以为自己若是成不了风趣幽默的社交人的典范,就不会受欢迎,结果越发沉默不语。

相比之下,对于不焦虑的内向的人(或不焦虑的外向的人)来说,完美主义不是事。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存在什么社交表现的问题,自然也不会受到评判。你可以在演讲时卡住,对话时思路受阻,没准备好谈论其他话题,这并不能说明你有什么不好,你也没什么大损失。在生活中,有些对话有趣流畅,也有些对话粗俗平庸,但对话并不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内向是你的处世方式,而社交焦虑会影响你的生活。

近年来,支持内向性格运动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一些内向的人认为,因为自己内向,所以可以逃避社交。但是用内向做逃避的理由,这就不再是内向了。例如,我的一个来访者桑杰,他在失去大部分朋友后来找我。他自述性格内向,事实也如此,但我发现他有意拖延回复别人的电话和短信,害怕群体聚会,常常在最后一刻取消活动,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太累。他的合理化解释是,因为性格内向,他需要“充电”恢复。他确实内向,但他也在回避朋友。他痛苦地发现,如果自己一次次说“不”,最终朋友们就不会再请他了。幸运的是,他又把朋友们拉了回来。现在的他,就像他顽皮地笑着说的那样:“过着内向的人喜欢的丰富的社交生活。”

记住,社交焦虑是对暴露的恐惧,而我们为避免暴露所做的事都会成为阻碍。你担心自己发言时双颊会变得像煮熟的龙虾一样红,于是保持沉默。你以为自己的双手会抖得厉害,于是把双手牢牢交叉放在胸前,像在大声对所有人说“走开”。因为害怕暴露,你早早溜出了毕业派对,你确信自己很怪异,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或者担心马上就得邀请同学跳舞了。但之后,你又会遗憾错过了毕业派对上的蛋糕,更遗憾错过了这个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刻。你错过这一切,要么是因为你缺席,要么是因为你本人在场却陷入了自我监控模式,担心自己说蠢话或者把事情搞砸。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焦虑会阻碍我们过上想要的生活。

正如科尔的博士论文导师杰罗姆·卡根博士所写的:“基因、文化、时间和运气共同塑造了我们。”

结论就是,社交焦虑可以被改变。改变社交焦虑不会改变内向(或外向)性格,事实上也不需要改变。当你不断前行时,你不会变得不像自己,你只会变得没那么焦虑。所以,让我们甩掉挡在前行路上的社交焦虑,保持适合自己的个性。我们不会也不想去改变你。

第3章 社交焦虑的大脑里有什么?

如果约会对象对你没兴趣,你也要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总有人会喜欢你。

去挑战自己的社交焦虑习惯,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神经通路。等到下次聚会时,你和你的大脑就都准备好了。

Part 2 深入了解你的内在评判

第4章 内在评判是如何削弱我们的自信与勇气的?

认识内在评判

我们真正害怕的是被暴露

内在评判让你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

内在评判低估了你

如果你不愿放弃内在评判

第5章 反驳内在评判:替换

世上事本无好坏,思考使然。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回应内在评判,而不是让它说服我们躲在灌木丛中或浴室里。?!!!!!!!!

第一个工具叫替换。我们要反驳内在评判(至少是有礼貌的坚持,对抗也不是我的风格),目标是改变评判造成的威胁。之后,我会介绍第二个不同类型的工具:拥抱。我们要与内在评判讲和,而不是争辩,我们要给自己一些从不吝惜给予别人的同情。?!!!!!!

这是工具的第一个用法:指明

克服焦虑的咒语是“指明,指明,指明”

如果你的评判是一种感觉,为了要“指明,指明,指明”,试试这样想:如果胃痉挛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如果冲动能被转成文字,那么想要逃离婚礼的冲动会告诉你什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卡通人物,然后问问你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会说什么。一旦这些想法变成语言,它就有了形式,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挑战它。

所以请具体一点儿。最糟糕的结果究竟会是什么?我预计自己会做的傻事具体是什么?我预计具体是谁会来评判我?就像辩护律师说的,说出他们的名字来。

有时我们很幸运,只要“指明,指明,指明”就可以立刻平息焦虑。一旦能确定具体的焦虑,我们就能认清它的本质。当某件尴尬的事情被具体化为“我会在全体员工会议上默不作声”,你就会意识到这种事的真实程度就好比芭比娃娃的高跟鞋。

但更常见的是,“指明,指明,指明”只是第一步。在确定了内在评判最糟糕的情况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挑战它了。让我们再回到法庭上去看看辩护律师是怎么做的。

“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和“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两个问题,只需要问其中一个,几乎所有有社交焦虑的人的紧张想法就都会改变。

我们觉得自己应对不了当下的情况时就会焦虑。这可以理解:焦虑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内心的恐惧让我们觉得这就是事实。我们感觉无能,所以一定无能;我们感觉不知所措,所以一定无能为力。但想想你拥有的资源:朋友,家人,你的内在力量,你的信仰,你的运气,你办公桌抽屉里那张免费瑜伽课程券,这些都可以帮助你面对恐惧。明确说说吧,你将如何应对?你将采取何种行动?

综上所述,当你的内在评判将焦虑推向高潮时,你首先要问:“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尽可能准确地回答,记住要“指明,指明,指明”。

然后问:“事实上有多糟?”“发生最坏情况的概率有多大?”“我该怎么应对?”

替换是转移吗?!

第6章 与内在评判讲和:拥抱

严厉的批评对第一个孩子做了两件事:第一,羞辱。这点就够糟了,会让孩子不想再尝试,也就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我敢说第一个孩子的父母今晚会在垃圾桶里找到他的护目镜,他会跟父母说讨厌游泳,不想学了。下周他们送孩子去上游泳课时,孩子一定会哭着坚决不肯去。不用说,这个孩子今晚肯定会躺在床上,想象着教练可能会以各种羞辱性的方式惨死。

相比之下,第二个教练不仅能让那个孩子下周继续来上课,甚至有可能培养他成为游泳健将。这位教练真的支持孩子,而不是空喊口号的拉拉队长。在孩子学习效果不太好时,教练会花时间、用支持性的方式去纠正他。他鼓励孩子多加练习,让他明白理解和掌握技能需要时间,并且给予了孩子明确且积极的尊重。支持型的教练不仅更和善,教学也更有效。这就是下一个工具的关键所在: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而不是在惩罚性的环境中,我们更有可能实现目标。

那么,我们该怎么和自己对话呢?简单说,就像第二个教练那样。如果说“替换”法指的是与我们的内在评判辩论,改变我们可怕的想法和恐惧,那么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我们尝试去做困难之事,就是“拥抱”法。我们不会正面挑战这些想法,相反,我们承认它们的存在,同时给自己一个温暖、支持的拥抱。下文是具体方法。

一个叫林戈的人曾经问我:“如果我唱走调了,你会怎么做?你会站起来走出去吗?”面对唱歌焦虑,林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需要朋友们的一点儿小帮助。”有了拥抱,你就有了帮助,但不是来自朋友,而是来自你的内心。毕竟朋友无法全天24小时地帮你,但你可以帮助你自己。

这就是自我同情。从本质上讲,拥抱就是给予自己支持、温暖和善意,在你最需要时给一点儿小帮助。

运用自我同情的方法

“我们联系下具体情境,有同情心的母亲会让她的孩子吃掉所有的糖吗?不会,当然不会。她会承认糖果确实很诱人,然后亲切地鼓励孩子做出更健康的选择,而不是放着孩子任性不管。”自我同情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支持性、有亲切感、鼓励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你可以鼓起勇气做出明智选择。简言之,自我同情与内在评判恰恰相反。内在评判是在寻找和攻击我们内在的脆弱,而自我同情寻找的是人之常情,并给予理解、关爱、欣赏和鼓励。

聂夫博士认为,自我同情由三个组成部分:正念、自我友善,以及意识到人性是共通的。

记住,感觉不是事实。想法是短暂的,不是事实真相。内在评判把可怕、焦虑的失败预期抛给我们,但我们不必为这些预期纠结。而且,我们可以看着内在评判抛出这些想法,不必去接。

给正念组的指导语可以总结为“训练目的是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接受当下这一时刻的体验”。

“5—4—3—2—”法。这种方法随处可练,可以帮你摆脱烦恼、立足现实。方法如下:利用你的5种感官。首先,环顾四周,说出你能看到的5样东西。比如,我看到的是笔记本电脑、一杯格雷伯爵茶、一台不好使的打印机、一叠蓝色便利贴和一本阿尔伯特·艾利斯的传记。然后,说出你能听到的4种声音:外面的汽车声、鸟鸣声、邻居家的空调声和某处的流水声。接下来,说出你可以触碰到的3样东西:穿着鞋的脚,椅子后背,键盘上的按键。之后说出你可以闻到的两样东西:茶的香气和传记书的霉味。最后,说出你可以尝的一样东西:我会啜一口格雷伯爵茶。但如果你手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感受一下嘴里的味道(通常很恶心),或者,说一件关于你自己的好事(这个绝不会恶心)。

为什么做这个练习呢?第一,体会你的感觉会让你回到此时此地。如果你在期待未来,“5—4—3—2—1”法会把你从未来拉回来;如果你在反刍过去,它会轻轻地把你从过去唤醒。第二,从5到1,你的感官在工作,大脑也被迫跟上,就像一根棍子戳进了你“忧虑车轮”的旋转辐条。

充满同情地和自己对话

但是自我同情可能会告诉你,“亲爱的,我知道你很害怕。你和邻居不熟,这会让你紧张。不只有你这样,每个人有时都会感到尴尬和怪异,每个人刚搬来时都是新邻居。经验告诉你,刚见面时的确感觉很糟,但之后会好起来。你以前应对过困难的事,我知道即使现在紧张,这次你也能做到”。如果你觉得叫自己“亲爱的”太老土,那就不要这么叫。关键是要表达友善和支持,要勇敢。注意,自我同情没说,“亲爱的,我知道你害怕,那为何不待在家里,吃一大盒樱桃可可味冰激凌?”就像第二位游泳教练不会空口称赞或让孩子继续错误地踢腿一样,自我同情也不会让你随意脱身。第二位教练对于学游泳费力的孩子的教导是,朝着正确方向温和、友好地推进。自我同情也一样。自我同情知道我们都有自己的问题,何必假装没有呢?自我同情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和失败,觉得这很正常,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爱的地方。自我同情喜欢全部的你。当你充满同情地和自己对话时,你就反转了一条黄金规则,不仅待人如待己,也要待己如待人。

将替换法和拥抱法付诸行动

他说,“每个人都会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你在努力,也决心去尝试。”他坐直了身体,“你可以忍受几分钟的尴尬。这么多年你都熬过来了,完全可以打几个电话的。只要你是在往前走,即使觉得尴尬也没事。”

“我有勇气走出去,我能做困难的事。我一生中克服过很多困难,而且总能走出困境。”

现在轮到你了。首先替换挑战你的想法。

当我______(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时,

很明显,我_____(内在评判指出的我的问题)。

现在考虑你害怕的后果并问自己:

那真的会有多糟?

这真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吗?真的吗?

如果你已经说服自己,相信不会有严重的灾难,那么可以直接问:

我该怎么应对?

如果没有说服,那就问问:

概率有多大?

更现实的是什么?什么更有可能发生?最后再问:

我该怎么应对?

我们要知道,替换法和拥抱法只是第一步,只是练习进入你害怕的情境的良好开端。替换法和拥抱法不会消除你的焦虑,但替换法中所提的问题会帮你减轻焦虑,拥抱法中的自我同情会让你感到安慰。

好了,我们都热好身了。总结一下:内在评判只想要你做到最好,但它是以一种无效的方式让你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请跟它讲讲道理,告诉它你有多强大。提醒它,友善胜过批评。你要告诉内在评判,“现在我要失陪下,去直面一些恐惧了”。

Part 3 用行动战胜焦虑

第7章 行动比信心更重要

如果想和陌生人交谈时感到自在,”他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你不自在时就去接近陌生人。”你必须通过很多次不舒服的经历,才能最终获得舒适感。

你可以先行动起来,之后感觉就会跟上来。

所以行动比信心更重要。真诚地去做,先假装自己能做到,直到真的能做到。像布兰登那样,先努力去做,再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信心。勇敢去做那件让你有点儿害怕的事吧。勇敢不代表不害怕,事实上恐惧才是勇敢的前提。真正的勇敢是感到恐惧但还是去做。

第8章 进行角色扮演,塑造真实自我

假装你是碧昂丝。

我家附近小学一个五年级的小女生,她在春季演奏会前用这句话鼓励一位紧张的朋友

艾莎的专业是现在很受关注的儿童自闭症。尽管她老怀疑自己,但其实她的专业技术很过硬。她开启了一个成功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吸引了大量研究资金。这件事引起了医院高层的注意,艾莎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在快速晋升。但是,她不但没觉得高兴,反而非常害怕,怕自己很快就会暴露出不足和无能。【这个和我大学里的一段时光很像啊!】

扮演一个角色,就要看着像这个角色。给你自己设立一个强大自信的姿势,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想象一下开放、强大、自信、坚定的人会如何展现自我。这就形成了两个反馈循环:一个反馈给你自己,一个反馈给别人。摆出自信的姿势会向你的大脑传递自信的信息。不管是邀请曼哈顿街头的陌生人拍照的布兰登,还是为自闭症儿童代言的艾莎,只要看上去相当自信,对方就会尊重你。

第9章 重复去做,直面恐惧

三张图表

先看第一幅图: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焦虑水平。用书面语来说,“放松”在底部,“抓狂”在顶部。

第10章 集中列出你的挑战清单

我的生活充满了可怕的不幸,其中大部分不幸从未发生过。

蒙田,法国作家

而有了具体目标,目标实现时你就能知道,你就能得到那一刻的回报。

打造你的“真实列表”

扔掉你的“救生圈”

为帮助你克服焦虑,重要的是去发现你害怕的事是否真的会发生。为达到此目的,你要尽量不去做那些你通常会做的、生怕别人认为你很笨的事。例如,在谈话过程中不要做任何事来保护自己,不要回避眼神交流。只想着你不回避眼神交流会怎样,这样你就能看到自己的预期是否会被证实。

和蒋甲一样,我学到的是:你要定基调。

在下面填上一些新的挑战,以及你想放弃的安全行为。我之前提及的社交焦虑研究之父理查德·亨贝格博士,我问他克服社交焦虑的秘诀,他说:“行动起来,去做吧。”

5.我的挑战(如果不焦虑,我会做什么):_________

我想放弃的安全行为:__________

6.我的挑战(如果不焦虑,我会做什么):_________

我想放弃的安全行为:__________

7.我的挑战(如果不焦虑,我会做什么):_________

我想放弃的安全行为:_________

相反,试着这样做:用你百分百确定的自我价值来肯定自己,即使这些自我价值与手头任务无关。你没听错。即使这与你的挑战无关,也要用你了解的真实的自己来自我肯定:无论日升日落,我对朋友永远忠诚;我认真倾听;我的确是个好妈妈;通过努力我已取得超出我想象的成就。在你要去参加季度销售会议时,肯定自己对家人的爱看上去很傻,但确实有效。

你也可以通过肯定自己的勇敢行为来获得力量。荷兰的一些研究人员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眼球追踪研究中发现,当参与者脑海中想到自己正直的特质时(比如别人都离开时,你却坚定地支持自己的朋友;或是可以背叛同事时你并没那么做),他们就可以勇敢地直视愤怒面孔的照片。肯定真实的自己,肯定那些你所做的正确的行为,提醒自己拥有的美好特质,最好的你就会显现。

直击最大焦虑挑战

“良好的暴露会开启成功的螺旋。”

还记得第5章和第6章中的替换法和拥抱法吗?它们不仅可以指导你思考,也可以帮助你反思。问问自己,这种经历有多可怕?你现在可能觉得必须退缩,但几天后谁会记得呢?(可能除了你没别人。)这种事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概率是多少?(有可能。)有多少人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很多人。)举个例子,为完成挑战清单,但丁在课堂上问了个问题,教授没理解他的意思。但丁试图解释,但有点儿词穷。教授觉得很困惑,给的答案也和但丁的问题不搭。但丁觉得很尴尬,他看看四周,发现其他学生似乎并不在意。几周后,但丁去找教授时,这位心不在焉的教授好像也不记得他了。显然没啥大事。

最后,问自己一个现在听着应该很熟悉的问题:“我该如何应对?”

相反,你要通过去做有挑战的事来增强自信心,用勇气克服焦虑,真实地生活。真实的生活包括一些拒绝、窘迫和尴尬的情景,也有对自己做到的事的深深满足,即使这些事可能不像你想的那样。随着不断练习,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难忘甚至是快乐的时刻。通过练习,你会懂得,即使有坏事发生,你也可以继续前进,保持勇气。你能应对得来。

Part 4 逃离社交焦虑的陷阱

第11章 陷阱1:我必须时刻监控自己和自己的焦虑

为了进一步证明注意力由内向外转移的力量,你可以尝试下由牛津大学的戴维·克拉克博士提出的一项实验。他建议与商场店员、同事或任意一个人分别进行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表现、你的身体和你的焦虑感上。注意你说的话,努力控制他们对你的印象,关注你自己。第二次谈话时,将注意力转向外部。看看谈话对象的脸,仔细听他们在说什么。关注他们,他们,他们。这是根本性的变化。哪次谈话更有成效?哪次更愉快?你从哪次谈话中得到的回应更好?当然是第二次。克拉克博士说:“这个方法能帮助人们通过体验去发现,他们为控制社交焦虑所做的一切不但没用,反而造成了部分问题。你可以试着做些勇敢的、富有挑战性的事,改变你的行为,这样你就能学到新东西。”

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跟上述这些无关,而是要专注于任务,不是焦虑。

第12章 陷阱2+3: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人们都会评判我

陷阱2: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

即使我们从未想过这一视角,这种在脑海中回忆焦虑时刻的倾向也很常见,这也是要打破“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这一迷思的关键。如何打破呢?用你手里的电话就可以。为替代你想象中的影像,一个可靠的方法是制作真实的影像。让你信任的人把你的谈话、演讲或做任何让你焦虑的事的过程录成视频。我知道,我知道你会说:“但我讨厌看我自己!比在语音信箱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还讨厌!”你可能讨厌这样做,但这样做其实回报巨大,因为你终于能看到别人眼里的你自己。

陷阱3:人们都会评判我

这种躲不开别人评判的迷思,其主要动力是“聚光灯效应”。聚光灯效应指的是高估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会被别人注意的程度。

第13章 陷阱4:我必须表现得很完美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社交焦虑的第4个陷阱:“我必须表现得很完美。”

让我们总结一下:只有当高标准阻碍了你的前行道路时,完美主义才是问题。如果高标准在其他方面很有成效,比如乔希为他的餐馆制定了很高的标准,那完全没问题,这叫“积极奋斗”,是“无毒版”完美主义。

阿伦森和同事们的结论是,咖啡事件让这位选手看上去更像个普通人,更好接近。他还是那个出色的他,只是不再令人生畏。他从超人变成了普通人,因而更有魅力。我们更喜欢不完美的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嘲招人爱,在红毯上被绊倒的明星更可爱。

胆子大起来,几周后她又去打了保龄球,一个接一个地扔球,虽然最后只得了个两位数的低分,但她玩得很开心。有多少人会关心她的保龄球分数?没人。但是有多少人,第一次因为做(不完美的)自己而快乐呢?有一个人:罗西。

你在担心自己能否算是个有能力和可靠的人,你的担心就能说明你没问题。

第14章 陷阱5:我的社交能力很差

没什么比想显得自然更不自然的了。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公爵,《格言》,1665

社交焦虑只有在你害怕被评判、被暴露时才会产生。和伴侣、家人或好友在一起时,你应该也是坦诚、放松和有趣的。但和陌生人或不熟的人在一起时,你就会觉得拘束,感觉自己缺乏能力。

秒钟原则”:看到聊天对象时,用3秒钟的时间走过去问好。男性尤其应该这样做,因为沉默的徘徊很快就会让人紧张。加入一个小组时,在3秒钟内随便说点儿什么都有用,你不一定要讲个完美的笑话或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嘿,你怎么样?”或者“我无意中听到你们说……”就足够了。一旦进入对话,你只要认真倾听就好。

第一,放弃你的安全行为。想想看,你在做什么来控制自己的焦虑?站在这群人的外围吗?那就走近些。你在打电话吗?把电话挂掉,看着说话的人。还记得蒋甲在汉堡店的发现吗?你得为自己的行为定基调。第二,将你的注意力由内向外转移。还记得迭戈吗?把注意力从你的内在评判或怦怦跳的心脏上移开,注意倾听这群人里的每个人都在说什么。你不必很外向,只需要保持好奇心。听过几轮对话后,你会发现自己有种奇怪的冲动,想说点儿什么。

张大嘴巴,积极参与。

PUA(Pick-up Artist),起源于美国的搭讪艺术,是指通过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等方式,去吸引异性的人。

第15章 陷阱6:喝酒能让我放松

的确,有研究发现,与不焦虑的人相比,社交焦虑程度较高的人饮酒量较少,但出现危险饮酒的情况更多。

Part5 与人为善,敞开心扉

第16章 做一个温暖的人

被理解是种奢侈。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真正的朋友是要交往的——友谊是过程,不是现成的发现。

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有人对你友好吗?很好,这些人进入了朋友人选。这是唯一条件。虽然你们还不是朋友,但你们彼此友好。有些人只会到这一步,有些人会成为朋友,你还需要做三件事。

重复性

但是首先,记住你唯一的标准:这个人对我友好吗?

不要因为一次聊天后,你们没有一起坐在你家的沙发上狂看电视,你就不再主动和他打招呼。记住,友谊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下子从天而降的。

所以,继续露面吧。有可能要很多次以后你才会受到重视,尤其是那些公共性的团体,很多人可能只露一次脸。而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露面,让自己与众不同。

答案还是“要降低标准”。

所以,就从你正在做或正在想的事情开始。去和别人打个招呼,问问他们近况如何,分享一些你正在做、刚刚做、计划做或最近在想的事。不用多么聪明深刻、表达清晰,只要说的是自己的事就可以。

一开始你会感觉不太对劲。你会觉得自己说得太多,很自私,好像占了太多时间,话题都在围着你转。这只是因为你在把“这样做”和“不去谈自己”做对比。有时对方可能只会说“是,那很酷”或者“真的吗”,然后没别的话,对话就此打住。但没关系,很多对话可能没内容,但重点是:对话没内容不能说明你这个人没内容。有时对方的回应有内容,于是你们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

交谈的最终目的是亲密。

但实际上亲密不必和性相关。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内心深处的”,如与他人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行为和感受。

唯一要注意的是,披露不是袒露。

玛蒂再次来到书友会,决心尝试改变下。她知道胜利不是在自己的感受,而是在行动中:看着别人,分享信息,倾听和回应。

请不要把成功与否建立在别人的反应上,也不要建立在你感觉多紧张的基础上。要把成功建立在你做的事情上。你有没有试着分享一点儿你自己的事?太好了。万事开头难。再试一次,很快再试一次,不要等几周后再试。这样保持下去,我保证你会好起来的。

表示出你喜欢他们

除了常见面和信息披露,培养友谊的第三件事是向别人表达你喜欢他。人们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也喜欢能够采取主动的人。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这就是亲社会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向别人表示你很乐意和他们在一起。

再说简单点儿,你要想表示喜欢某人,可以先跟对方打招呼,或者当他们跟你打招呼时,你微笑回应。再进一步就是非必需的对话。我曾有个同事,她会在每个人的办公室外停下说“嗨”。她会说“我来打声招呼”或者“我就是过来看看你”。她的这些做法很贴心,也让我喜欢上了她。

下一步是把社交活动从平常环境换到另一个环境中。比如,诺拉和女儿班里的同学家长在操场上聊过后,他们便可以约着玩,从学校操场换到家里。再如,书友会后的闲聊大约六七次后,玛蒂可以邀书友会里的某个朋友一起喝咖啡,这是从多人组到二人组的转变。如果你被邀请去参加聚

总而言之,交朋友主要是克服别人和自己的惰性。假如有人很友好,那么接下来你就去重复、披露,主动去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坚实友谊吧。

做一个温暖友善的人

“如果你努力去做到热情、友好和好奇,那么其他的一切——所有人都有的缺点、弱点和小小的笨拙行为,对别人来说就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和他们有联结。真正重要的是建立在温暖和信任基础上的联结。所以,继续经常露面吧。勇敢

分享你的想法、感受和行动;告诉别人你喜欢他们。这些方法都是建立美好友谊的基石。

后记 使用你的焦虑工具箱

他讲到,持续几十年的格兰特研究揭示出,到底是什么让生活幸福、健康、有意义。他说:“我们从这项历时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那些社会联结更丰富,即与家人、朋友、群体联结更紧密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他还提到,研究中那些在50岁时对婚姻关系满意程度最高的男性,在80岁时更健康。

但瓦尔丁格也指出,社会联结不是指数字,不是指数量,而是质量问题。而且,重要的也不是社会联结的种类,你不一定要已婚或有伴侣。相反,健康快乐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要有温暖的人际关系。从中学到中年,再到老年,温暖意味着善良和值得信任,这些特质会促进联结。格兰特研究也告诉我们,联结能带来幸福、健康和长寿。你不一定要开朗、外向、自信或受欢迎。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善良,这你本来就有。

除此之外,你还有着与社交焦虑共生的其他自然特质:同理心,倾听能力,对自己设置的高标准,和责任心。把这些特质和你在这本书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结合起来,你就可以通过主动联系去靠近周围的人,去联系

新朋旧友、家人、同事甚至陌生人;去联系年长的、年轻的,和你相似的或完全不同的人。你只需要做到善良和温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现在你知道该如何去质疑自己的担忧,你只需问自己三个问题:“那样做到底会有多糟?”“发生最坏结果的概率有多大?”“我该如何应对?”你知道如何带着同情和理解与自己对话,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自己去做困难的事;你知道,在有自信前就投入去做,你会更有自信;你知道,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角色、一个目标,或者为自己制造一些结构,你会感觉自己更笃定、更专注;你知道,每次去战胜自己的焦虑后,焦虑的大山就在一点点变小;你知道,你要放弃自己的安全行为,那些救生圈只会把你压在水下,这样你将收获真实的自己;你知道,你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手头的任务上,转移到你面前的人身上,甚至是有意识地转移到你的呼吸上;

你可以放弃完美主义,做个普通人;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小缺点、小错误能让你更讨人喜欢;你知道,你要不断出现,向别人透露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别人知道你喜欢他们。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你要善良,要值得信任。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美)埃伦·亨德里克森著;冯晓霞译.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在其购买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下面是关于消费文化的文献综述: 1.《消费文化研究》(张宇、刘梦迪、赵静):该书是一本比较系统的消费文化研究作,涵盖了消费文化的定义、历史背景、文化特征、消费主体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该书还提出了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强调了消费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品牌文化与消费社会》(王鉴凌、张朝阳编):该书是一本关于品牌文化和消费社会的研究专,主要探讨了品牌文化的发展和消费社会的特点,以及品牌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对于理解消费文化的本质和动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消费主义的文化批判》(埃伦·韦伯):该书提出了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和扭曲,认为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该书通过对消费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其中的问题和危害,为消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4.《消费的文化逻辑》(吴国平):该书旨在探讨消费现象的本质和消费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消费行为与文化逻辑的关系。该书从文化、心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为消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5.《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詹姆斯·威廉姆斯):该书探讨了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消费主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该书认为,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对文化的扭曲和破坏也日益突出。该书为消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vhanghmm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