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工程标准化
根据题目内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包括:提高沟通效率(A)、提升管理水平(B)、保障软件质量(C),这些都是标准化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而选项D“可以提高每一位开发人员的开发技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标准化侧重于流程和规范的统一,并非针对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个人开发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培训、实践等途径实现,与标准化无直接关联。
答案:D
解析:标准化通过统一规范减少沟通成本、优化管理流程、降低质量风险,但无法直接提升开发者的个人技术能力。
2、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答案:D
解析: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
- 基本表对应概念视图(Conceptual View),即逻辑层面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式)。
- 存储文件对应内部视图(Internal View),即物理存储结构(如文件、索引)。
- 视图(View)对应用户视图(External View),即应用程序或用户看到的数据子集。
选项D的顺序(概念视图、内部视图、用户视图)正确匹配了三者的层级关系,符合数据库三级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外模式)的定义。其他选项的排列顺序均有误。
3、设计模式的意图
答案:A. 装饰(Decorator)
解析:
装饰模式(Decorator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其核心特点是动态地为对象添加额外职责,而无需修改对象本身的结构。通过将对象包装在装饰器类中,可以在运行时灵活地扩展功能(如添加日志、权限校验等),符合题目描述的场景。
其他选项的辨析:
- B. 外观(Facade):提供简化复杂子系统的统一接口,不涉及动态职责扩展。
- C. 组合(Composite):用于处理树形结构的对象集合,与职责动态添加无关。
- D. 享元(Flyweight):通过共享对象减少内存消耗,关注性能优化而非功能扩展。
装饰模式通过组合而非继承实现功能扩展,体现了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4、SQL事务中COMMIT
和ROLLBACK
语句
答案:A
解析:
题目考查SQL事务中COMMIT
和ROLLBACK
语句的作用:
- **
ROLLBACK
:撤销当前事务(T)对数据库的所有未提交的修改,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选项A正确**,选项B(写入数据库)和D(表示执行完毕)错误。 - **
COMMIT
**:提交事务,使修改永久生效。提交后无法通过ROLLBACK
撤销(选项C错误)。
关键区别:
ROLLBACK
→ 撤销操作,用于事务失败或显式回滚。COMMIT
→ 确认操作,用于事务成功完成。
其他选项错误原因:
- B:
ROLLBACK
的作用是撤销而非写入。 - C:
COMMIT
后修改已持久化,不可撤销。 - D:
ROLLBACK
表示事务未成功,需回滚
5、报文摘要(如MD5、SHA)算法
答案:A. 防止发送的报文被篡改
解析:
报文摘要(如MD5、SHA)的核心作用是验证数据完整性,其机制和目的如下:
- 生成固定长度的哈希值:对原始数据计算唯一摘要,任何微小改动都会导致摘要值剧变。
- 防篡改验证:接收方重新计算摘要并与发送方的摘要比对,若不一致则说明报文被篡改。
其他选项辨析:
- B(加密防窃听):错误。摘要算法是单向哈希,无法加密数据(需对称/非对称加密如AES、RSA)。
- C(验证身份):错误。身份认证需结合数字签名或证书(如SSL/TLS)。
- D(防抵赖):错误。需数字签名(非对称加密+摘要)才能证明发送方身份。
总结:报文摘要仅保障数据完整性,不涉及加密、认证或抗抵赖
6、简单选择排序
答案:B.(12, 28, 34, 49, 31, 52, 51, 49)
解题步骤(简单选择排序):
- 初始序列:34, 12, 49, 28, 31, 52, 51, 49
- 第1趟排序:
- 遍历整个序列,找到最小值 12(第2个元素),与第1个元素 34 交换。
- 结果序列:12, 34, 49, 28, 31, 52, 51, 49
- 第2趟排序:
- 从第2个元素开始遍历,找到剩余子序列的最小值 28(第4个元素),与第2个元素 34 交换。
- 结果序列:12, 28, 49, 34, 31, 52, 51, 49
选项匹配:B选项与两趟后的序列完全一致。
7、耦合
答案:C. M和N通过简单数据参数交换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模块设计的低耦合原则,各选项的耦合度分析如下:
-
选项C(最佳):
- 通过参数传递数据,模块间仅依赖接口定义,耦合度最低。
- 符合结构化设计思想(如函数调用),易于维护和复用。
-
其他选项的缺陷:
- A(通信模块):引入中间模块会增加复杂度,可能产生额外依赖。
- B(公共数据域):模块共享全局数据,耦合度高,易引发数据竞争或意外修改。
- D(直接访问数据):破坏封装性,模块内部细节暴露,耦合度最高。
设计原则:
- 高内聚低耦合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目标,参数传递(C)能最大限度隔离模块实现细节。
8、数据库概念设计
答案:D. ②→①→④→③
解题步骤与逻辑:
- ②抽象数据(首要步骤):
- 对需求分析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抽象,定义实体、属性及关系,建立初步概念模型。
- ①设计局部视图:
- 基于抽象结果,为不同用户或应用设计子模式(局部E-R图),确保覆盖特定功能需求。
- ④合并取消冲突:
- 整合各局部视图,解决命名、结构或约束冲突(如实体命名歧义、属性类型不一致)。
- ③修改重构消除冗余(最终优化):
- 检查合并后的全局E-R图,消除冗余实体或关系,优化模型结构。
错误选项分析:
- A(①→②→④→③):未先抽象数据直接设计视图,缺乏基础。
- B(①→②→③→④):合并冲突前尝试消除冗余,逻辑倒置。
- C(②→①→③→④):未解决冲突就消除冗余,可能导致遗漏问题。
核心原则:数据库概念设计需遵循“抽象→局部→整合→优化”的递进逻辑,选项D完全符合这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