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脚步,被时间冲刷——如何修复EM ?

EMViolation,源于电子迁移(Electro-Migration),是后端布局布线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金属连线断裂。其主要由金属线过长、fanout过多、强驱动cell和快速transitiontime等因素引起。解决方法包括加宽金属线、插入Buffer、降低Cell驱动和减少fanout,以及使用高层金属走线。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并修复EMViolation,确保芯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另一类signoff阶段需要修复的Violation——EM violation。

首先,我们也还是来了解下EM violation的概念。EM全称electro-migration,电子迁移。当电子流过金属层时,会与金属层中的原子发生碰撞,碰撞导致金属的电阻增大,并且会发热。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有大量的电子同金属原子发生碰撞,金属原子就会沿着电子的方向进行流动。导致金属连线断裂,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EM电迁移现象。

那在我们后端布局布线中,EM一般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金属线太长

2)fanout太多

3)cell驱动太强

4)数据的transition time太快

我们依次分析一下这些原因:

1)金属线太长

金属线太长,有时会导致EM违例的产生。因为过长的金属会增加互连线的电阻,使得线上的局部温度增加,可能就会出现EM的可靠性问题。

2)fanout太多

同样地,如果fanout太多的话,也会导致大电流的产生,特别是在很多fanout同时翻转的情况下,会明显地导致金属发热,加快金属原子流动,产生EM现象。

3)cell驱动太强

一些大驱动的cell比如X16,X20的,也是比较容易引起EM违例的。因为驱动太强的cell会引起大电流的产生,增加金属线的温度。这种情况在先进工艺中更为常见。

4)数据的transition time太快

一些高速芯片通常会要求更快的transition time。但是transition time过快,意味着电子空穴与金属的碰撞速度更快,同样也更容易产生EM可靠性问题。这种情况在时钟网络上更常出现,因为时钟网络transition time都要求比较高,fanout也较大。

那在实际设计中,我们怎么来修复这个EM violation呢?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有以下对策:

1)加宽金属线

对容易产生EM效应的金属线采用NDR(non default rule)或者打patch wire的形式,起到加宽这一段金属线的作用,从而提高载流能力。

2)插入Buffer

插buffer是布局布线中修复violation的“万能”操作。我们可以使用buffer来打断长线的产生。从而降低金属线上的电阻,也使得局部过热的金属得到缓解。

3)降低Cell的驱动

对于一些由于特别强驱动引起的EM violation。我们可降低cell的驱动能力来减少大电流的产生,减少EM发生的概率。

4)减少fanout

和降低cell驱动能力一样,减少fanout同样也会减少大电流的产生,减少EM发生的概率。

5)使用高层金属走线

和加宽金属线一样,高层金属拥有更小的电阻和更强的载流能力。

这就是修复EM violation常用的一些方法。当然,现在工具较为智能,可以自动帮我们修复很多EM violation,但是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也是基于上述方法。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Tao_ZT」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Tao_ZT/article/details/102456890

<think>好的,我需要回答用户在FFMPEG中“冲刷”对应的英语术语是什么。首先,我要回忆一下FFMPEG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处理数据流时的操作。用户提到的“冲刷”可能指的是在处理完数据后,清除缓冲区或确保所有数据都被处理的操作。 在FFMPEG中,处理音视频流时,通常会有一个编码器或解码器的上下文,里面可能有缓冲的数据。当完成输入数据后,需要告诉编码器/解码器没有更多输入了,这时候需要执行一个操作来确保所有缓冲的数据都被处理完毕,并输出剩余的数据。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冲刷”或“冲洗”。 接下来,我需要确认对应的英文术语。FFMPEG的文档API通常使用英语术语,常见的操作如avcodec_send_packetavcodec_receive_frame。当没有更多数据包发送时,用户需要发送一个NULL包来触发冲刷过程。这时候,函数调用可能会返回剩余的输出帧,确保所有缓冲的数据都被处理。 此外,FFMPEG中的一些示例代码文档提到,在编码结束时,通常需要调用avcodec_send_frame或avcodec_send_packet传入NULL来冲刷编码器,然后循环接收所有剩余的数据包。这种情况下,冲刷的英文术语应该是“flush”。 为了验证这个术语是否正确,我可以参考FFMPEG的官方文档或API文档。例如,在编码器上下文中,使用avcodec_flush_buffers函数来重置解码器/编码器的内部状态,这也涉及到冲刷缓冲区的操作。因此,可以确定“冲刷”对应的英文术语是“flush”。 另外,用户可能需要了解如何在命令行中使用FFMPEG进行冲刷操作。例如,在转码过程中,确保所有缓冲的数据被处理可能需要特定的参数或步骤,但通常在API层面使用flush操作。因此,无论是API函数还是概念上,“flush”都是正确的术语。 总结来说,用户询问的FFMPEG中的“冲刷”对应的英语是“flush”。在API中,相关的函数如avcodec_flush_buffers,以及通过发送NULL数据包来触发冲刷过程,都是使用这个术语。需要确保用户理解这是在处理数据流结束时必须执行的操作,以确保所有缓冲的数据被正确处理。</think>在 FFmpeg 中,“**冲刷**”对应的英语术语是 **flush**(或 **flushing**),具体含义用法如下: --- ### **核心概念解析** 1. **作用** 在音视频处理中,“冲刷”指**强制处理并清空编解码器内部缓冲区**,确保所有缓存数据(如未完成的帧、包)被输出。 - 例如:编码结束时,缓冲区可能残留未处理数据,需冲刷才能获取完整输出。 2. **典型场景** - 编码/解码流程结束时 - 切换码流或重置编解码器时 - 实时流处理中确保低延迟 --- ### **FFmpeg API 中的实现** #### 1. **编码器冲刷**(以 `libavcodec` 为例) ```c // 发送 NULL 帧触发冲刷 avcodec_send_frame(enc_ctx, NULL); // 循环接收所有残留编码包 while (avcodec_receive_packet(enc_ctx, pkt) == 0) { // 处理 pkt } ``` #### 2. **解码器冲刷** ```c // 发送 NULL 包触发冲刷 avcodec_send_packet(dec_ctx, NULL); // 循环接收所有残留解码帧 while (avcodec_receive_frame(dec_ctx, frame) == 0) { // 处理 frame } ``` #### 3. **直接重置函数** ```c avcodec_flush_buffers(codec_ctx); // 清空编解码器内部状态 ``` --- ### **命令行工具中的隐式冲刷** 在 `ffmpeg` 命令行中,默认会在处理结束时自动执行冲刷。若需手动干预,可通过控制输入流结束(如发送 `EOF` 信号)触发。 --- ### **关键区别** - **Flush vs. Drain** - **Flush**:清空并**丢弃**缓冲区数据(可能丢失未处理内容)。 - **Drain**:处理并**输出**缓冲区所有残留数据(完整处理)。 (FFmpeg 中通常用 `flush` 表示“处理并输出”) --- **总结** 在 FFmpeg 开发中,“冲刷”统一对应 **`flush`**,需通过 API 显式触发以确保数据完整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