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理解sfs

代码分解解释

函数定义
def calc_subject_featured_data(data, flag):
CopyInsert

这个函数名为 calc_subject_featured_data,它接受两个参数:data 和 flagdata 是一个三维数组,flag 是一个标记值。

数据切片
    data = data[:, :, 128 * 3:]  # (40, 40, 7680)#将63秒中的前三秒去掉。128*60

这一行代码对输入的 data 进行切片操作,移除了前3秒的数据。原始数据是63秒,每秒有128个数据点,因此总共有 128 * 60 = 7680 个数据点。这里切掉了 128 * 3 = 384 个数据点,剩余 7680 个数据点。

初始化特征数据数组
    featured_data = np.zeros([40, 40, 101])

创建一个大小为 40x40x101 的零数组 featured_data,用于存储处理后的特征数据。

三重循环
    for i in range(data.shape[0]):#40
        for j in range(data.shape[1]):#40
            for k in range(10):#1-10

这里使用了三重循环来遍历 data 数组。外层循环 i 遍历行,中层循环 j 遍历列,内层循环 k 遍历时间段的分割。

特征提取
                featured_data[i, j, k * 9:(k + 1) * 9] = calc_features(data[i, j, k * 128 * 6:(k + 1) * 128 * 6])

对于每个时间段(共10个时间段),调用 calc_features 函数计算该时间段内的9个特征,并将结果存储在 featured_data 对应的位置。

整体特征提取
            featured_data[i, j, 10 * 9:11 * 9] = calc_features(data[i, j, :])

这一行代码计算每个 (i, j) 位置的所有数据的特征,并将结果存储在 featured_data 的第10个时间段的位置。

附加信息
            featured_data[i, j, 99] = j
            featured_data[i, j, 100] = flag

将列索引 j 和标记值 flag 分别存储在 featured_data 的第100和101个位置。

返回结果
    return featured_data

最后,函数返回处理后的特征数据数组 featured_data

代码总结

这个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处理输入的三维数据 data,提取每个位置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以及额外的信息(如列索引和标记值)存储在一个新的数组中。这个过程涉及到数据切片、特征计算和数据存储,最终目的是为了后续的数据分析或模型训练。

我的问题1

featured_data = np.zeros([40, 40, 101])中的101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101

在 featured_data = np.zeros([40, 40, 101]) 中,101 这个数字代表了 featured_data 数组的第三个维度的大小,即每个 (i, j) 位置将存储的元素数量。这个大小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

  1. 特征提取:对于每个 (i, j) 位置,数据被分为10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计算9个特征。因此,这部分总共需要 10 * 9 = 90 个元素来存储这些特征。

  2. 整体特征提取:除了每个时间段的特征外,还有一个额外的特征提取步骤,用于计算整个 (i, j) 位置的所有数据的特征。这部分需要额外的9个元素来存储这些特征。

  3. 附加信息:最后,每个 (i, j) 位置还需要存储两个额外的信息:列索引 j 和标记值 flag。这两个信息分别存储在第100和101个位置。

因此,featured_data 的第三个维度大小为 90(时间段特征)+ 9(整体特征)+ 2(附加信息)= 101。这就是为什么 featured_data 的大小被设置为 [40, 40, 101]

我的问题2

为什么是10个时间段,9个特征,这个10和9是怎么来的

在代码中,数据被分成了10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计算9个特征,这个划分是基于数据的特性和处理需求。下面解释为什么选择10个时间段和9个特征:

  1. 10个时间段: 在原始数据中,每个被试者的数据长度为63秒,每秒有128个数据点,因此总共有 128 * 63 个数据点。在处理数据时,首先去掉了前3秒的数据,剩余 128 * 60 个数据点。然后,这些数据被均匀地分为10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包含 128 * 6 = 768 个数据点。这种划分可能是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数据特征,或者是为了适应模型的输入要求。

  2. 9个特征: 在 calc_features 函数中,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计算了9个统计特征,包括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方差、极差(最大值减最小值)、偏度(skew)和峰度(kurt)。这些特征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基本统计特性,有助于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选择这9个特征可能是基于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普遍适用性和解释能力。

因此,10个时间段和9个特征的选择可能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需求和特征提取的目的。这种划分和特征选择有助于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

我的问题3

整体特征提取的9个特征是怎么回事

在代码中,整体特征提取指的是对每个 (i, j) 位置的所有数据(即整个 40x40 矩阵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而不是像时间段特征提取那样只针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这9个特征是通过 calc_features 函数计算得到的,该函数定义如下:

def calc_features(data):
    result = []
    result.append(np.mean(data))
    result.append(np.median(data))
    result.append(np.max(data))
    result.append(np.min(data))
    result.append(np.std(data))
    result.append(np.var(data))
    result.append(np.max(data) - np.min(data))
    result.append(pd.Series(data).skew())
    result.append(pd.Series(data).kurt())
    return result

这个函数计算了以下9个特征:

  1. 均值:数据的平均值。
  2. 中位数:数据的中位数。
  3. 最大值:数据的最大值。
  4. 最小值:数据的最小值。
  5. 标准差:数据的样本标准差,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6. 方差:数据的样本方差,也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7. 极差: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表示数据范围的大小。
  8. 偏度:数据的偏度,衡量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
  9. 峰度:数据的峰度,衡量数据分布的尖峭或平坦程度。

在整体特征提取部分,这些特征是基于每个 (i, j) 位置的所有数据计算的,而不是基于分割的时间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每个位置数据的整体统计特性,这些特性可以反映数据的整体趋势和分布情况。这些特征随后被存储在 featured_data 的相应位置,以便后续分析使用。

  • 5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