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操作系统

这篇文章总结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操作系统相关的问题比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等等。

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参考了《现代操作系统》第三版。

一 操作系统基础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面试官 : 先来个简单问题吧!什么是操作系统?

🙋 :我通过以下四点向您介绍一下什么是操作系统吧!

  1.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 OS)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是计算机的基石。
  2. 操作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运行在计算机上的软件程序 ,用于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 举例:运行在你电脑上的所有应用程序都通过操作系统来调用系统内存以及磁盘等等硬件。
  3. 操作系统存在屏蔽了硬件层的复杂性。 操作系统就像是硬件使用的负责人,统筹着各种相关事项。
  4. 操作系统的内核(Kernel)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负责系统的内存管理,硬件设备的管理,文件系统的管理以及应用程序的管理。 内核是连接应用程序和硬件的桥梁,决定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Kernel_Layout

1.2 系统调用

👨‍💻面试官什么是系统调用呢?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 :介绍系统调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用户态和系统态。

根据进程访问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进程在系统上的运行分为两个级别:

  1. 用户态(user mode) : 用户态运行的进程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程序的数据。
  2. 系统态(kernel mode):可以简单的理解系统态运行的进程或程序几乎可以访问计算机的任何资源,不受限制。

说了用户态和系统态之后,那么什么是系统调用呢?

我们运行的程序基本都是运行在用户态,如果我们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态级别的子功能咋办呢?那就需要系统调用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运行的用户程序中,凡是与系统态级别的资源有关的操作(如文件管理、进程控制、内存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方式向操作系统提出服务请求,并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

这些系统调用按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 设备管理。完成设备的请求或释放,以及设备启动等功能。
  • 文件管理。完成文件的读、写、创建及删除等功能。
  • 进程控制。完成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及唤醒等功能。
  • 进程通信。完成进程之间的消息传递或信号传递等功能。
  • 内存管理。完成内存的分配、回收以及获取作业占用内存区大小及地址等功能。

二 进程和线程

2.1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面试官: 好的!我明白了!那你再说一下: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 我: 好的! 下图是 Java 内存区域,我们从 JVM 的角度来说一下线程和进程之间的关系吧!

如果你对 Java 内存区域 (运行时数据区) 这部分知识不太了解的话可以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是把 Java 内存区域讲的最清楚的一篇文章》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进程中可以有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方法区 (JDK1.8 之后的元空间)资源,但是每个线程有自己的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

总结: 线程是进程划分成的更小的运行单位,一个进程在其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个线程。线程和进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基本上各进程是独立的,而各线程则不一定,因为同一进程中的线程极有可能会相互影响。线程执行开销小,但不利于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而进程正相反。

2.2 进程有哪几种状态?

👨‍💻面试官 : 那你再说说进程有哪几种状态?

🙋 :我们一般把进程大致分为 5 种状态,这一点和线程很像!

  • 创建状态(new) :进程正在被创建,尚未到就绪状态。
  • 就绪状态(ready) :进程已处于准备运行状态,即进程获得了除了处理器之外的一切所需资源,一旦得到处理器资源(处理器分配的时间片)即可运行。
  • 运行状态(running) :进程正在处理器上上运行(单核 CPU 下任意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 阻塞状态(waiting) :又称为等待状态,进程正在等待某一事件而暂停运行如等待某资源为可用或等待 IO 操作完成。即使处理器空闲,该进程也不能运行。
  • 结束状态(terminated) :进程正在从系统中消失。可能是进程正常结束或其他原因中断退出运行。

订正:下图中 running 状态被 interrupt 向 ready 状态转换的箭头方向反了。

process-state

2.3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面试官进程间的通信常见的的有哪几种方式呢?

🙋 :大概有 7 种常见的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下面这部分总结参考了:《进程间通信 IPC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总结的非常不错。

  1. 管道/匿名管道(Pipes) :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父子进程间或者兄弟进程之间的通信。
  2. 有名管道(Names Pipes) : 匿名管道由于没有名字,只能用于亲缘关系的进程间通信。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了有名管道。有名管道严格遵循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有名管道以磁盘文件的方式存在,可以实现本机任意两个进程通信。
  3. 信号(Signal) :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4.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ing) :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表,具有特定的格式,存放在内存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管道和消息队列的通信数据都是先进先出的原则。与管道(无名管道:只存在于内存中的文件;命名管道:存在于实际的磁盘介质或者文件系统)不同的是消息队列存放在内核中,只有在内核重启(即,操作系统重启)或者显示地删除一个消息队列时,该消息队列才会被真正的删除。消息队列可以实现消息的随机查询,消息不一定要以先进先出的次序读取,也可以按消息的类型读取.比 FIFO 更有优势。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承载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 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
  5. 信号量(Semaphores)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用于多进程对共享数据的访问,信号量的意图在于进程间同步。这种通信方式主要用于解决与同步相关的问题并避免竞争条件。
  6.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使得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不同进程可以及时看到对方进程中对共享内存中数据的更新。这种方式需要依靠某种同步操作,如互斥锁和信号量等。可以说这是最有用的进程间通信方式。
  7. 套接字(Sockets) : 此方法主要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套接字是支持 TCP/IP 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可以看做是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进行双向通信的端点,简单的说就是通信的两方的一种约定,用套接字中的相关函数来完成通信过程。

2.4 线程间的同步的方式

👨‍💻面试官那线程间的同步的方式有哪些呢?

🙋 :线程同步是两个或多个共享关键资源的线程的并发执行。应该同步线程以避免关键的资源使用冲突。操作系统一般有下面三种线程同步的方式:

  1. 互斥量(Mutex):采用互斥对象机制,只有拥有互斥对象的线程才有访问公共资源的权限。因为互斥对象只有一个,所以可以保证公共资源不会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比如 Java 中的 synchronized 关键词和各种 Lock 都是这种机制。
  2. 信号量(Semphares) :它允许同一时刻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但是需要控制同一时刻访问此资源的最大线程数量
  3. 事件(Event) :Wait/Notify:通过通知操作的方式来保持多线程同步,还可以方便的实现多线程优先级的比较操

2.5 进程的调度算法

👨‍💻面试官你知道操作系统中进程的调度算法有哪些吗?

🙋 :嗯嗯!这个我们大学的时候学过,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确定首先执行哪个进程以及最后执行哪个进程以实现最大 CPU 利用率,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定义了一些算法,它们是:

  • 先到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 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
  • 短作业优先(SJF)的调度算法 : 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个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
  •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 时间片轮转调度是一种最古老,最简单,最公平且使用最广的算法,又称 RR(Round robin)调度。每个进程被分配一个时间段,称作它的时间片,即该进程允许运行的时间。
  •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前面介绍的几种进程调度的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短进程优先的调度算法,仅照顾了短进程而忽略了长进程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既能使高优先级的作业得到响应又能使短作业(进程)迅速完成。,因而它是目前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进程调度算法,UNIX 操作系统采取的便是这种调度算法。
  • 优先级调度 : 为每个流程分配优先级,首先执行具有最高优先级的进程,依此类推。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进程以 FCFS 方式执行。可以根据内存要求,时间要求或任何其他资源要求来确定优先级。

2.6 什么是死锁

👨‍💻面试官你知道什么是死锁吗?

🙋 :多个进程可以竞争有限数量的资源。当一个进程申请资源时,如果这时没有可用资源,那么这个进程进入等待状态。有时,如果所申请的资源被其他等待进程占有,那么该等待进程有可能再也无法改变状态。这种情况成为死锁

2.7 死锁的四个条件

👨‍💻面试官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 :如果系统中以下四个条件同时成立,那么就能引起死锁:

  • 互斥:资源必须处于非共享模式,即一次只有一个进程可以使用。如果另一进程申请该资源,那么必须等待直到该资源被释放为止。
  • 占有并等待:一个进程至少应该占有一个资源,并等待另一资源,而该资源被其他进程所占有。
  • 非抢占:资源不能被抢占。只能在持有资源的进程完成任务后,该资源才会被释放。
  • 循环等待:有一组等待进程 {P0, P1,..., Pn}P0 等待的资源被 P1 占有,P1 等待的资源被 P2 占有,…,Pn-1 等待的资源被 Pn 占有,Pn 等待的资源被 P0 占有。

注意,只有四个条件同时成立时,死锁才会出现。

三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基础

3.1 内存管理介绍

👨‍💻 面试官: 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主要是做什么?

🙋 我: 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malloc 函数:申请内存,free 函数:释放内存),另外地址转换也就是将逻辑地址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地址等功能也是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做的事情。

3.2 常见的几种内存管理机制

👨‍💻 面试官: 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了解吗?内存管理有哪几种方式?

🙋 我: 这个在学习操作系统的时候有了解过。

简单分为连续分配管理方式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这两种。连续分配管理方式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常见的如 块式管理 。同样地,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允许一个程序使用的内存分布在离散或者说不相邻的内存中,常见的如页式管理段式管理

  1. 块式管理 : 远古时代的计算机操系统的内存管理方式。将内存分为几个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中只包含一个进程。如果程序运行需要内存的话,操作系统就分配给它一块,如果程序运行只需要很小的空间的话,分配的这块内存很大一部分几乎被浪费了。这些在每个块中未被利用的空间,我们称之为碎片。
  2. 页式管理 :把主存分为大小相等且固定的一页一页的形式,页较小,相对相比于块式管理的划分力度更大,提高了内存利用率,减少了碎片。页式管理通过页表对应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3. 段式管理 : 页式管理虽然提高了内存利用率,但是页式管理其中的页实际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段式管理把主存分为一段段的,每一段的空间又要比一页的空间小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是段是有实际意义的,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例如,有主程序段 MAIN、子程序段 X、数据段 D 及栈段 S 等。 段式管理通过段表对应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面试官 : 回答的还不错!不过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 段页式管理机制 。段页式管理机制结合了段式管理和页式管理的优点。简单来说段页式管理机制就是把主存先分成若干段,每个段又分成若干页,也就是说 段页式管理机制 中段与段之间以及段的内部的都是离散的。

🙋 :谢谢面试官!刚刚把这个给忘记了~

3.3 快表和多级页表

👨‍💻面试官 : 页表管理机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快表和多级页表,这两个东西分别解决了页表管理中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你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吧!

🙋 :在分页内存管理中,很重要的两点是:

  1.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要快。
  2. 解决虚拟地址空间大,页表也会很大的问题。
快表

为了解决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速度,操作系统在 页表方案 基础之上引入了 快表 来加速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我们可以把快表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其中的内容是页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内容。作为页表的 Cache,它的作用与页表相似,但是提高了访问速率。由于采用页表做地址转换,读写内存数据时 CPU 要访问两次主存。有了快表,有时只要访问一次高速缓冲存储器,一次主存,这样可加速查找并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使用快表之后的地址转换流程是这样的:

  1. 根据虚拟地址中的页号查快表;
  2. 如果该页在快表中,直接从快表中读取相应的物理地址;
  3. 如果该页不在快表中,就访问内存中的页表,再从页表中得到物理地址,同时将页表中的该映射表项添加到快表中;
  4. 当快表填满后,又要登记新页时,就按照一定的淘汰策略淘汰掉快表中的一个页。

看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快表和我们平时经常在我们开发的系统使用的缓存(比如 Redis)很像,的确是这样的,操作系统中的很多思想、很多经典的算法,你都可以在我们日常开发使用的各种工具或者框架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多级页表

引入多级页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把全部页表一直放在内存中占用过多空间,特别是那些根本就不需要的页表就不需要保留在内存中。多级页表属于时间换空间的典型场景,具体可以查看下面这篇文章

总结

为了提高内存的空间性能,提出了多级页表的概念;但是提到空间性能是以浪费时间性能为基础的,因此为了补充损失的时间性能,提出了快表(即 TLB)的概念。 不论是快表还是多级页表实际上都利用到了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局部性原理在后面的虚拟内存这部分会介绍到。

3.4 分页机制和分段机制的共同点和区别

👨‍💻面试官分页机制和分段机制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呢?

🙋

  1. 共同点
    • 分页机制和分段机制都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较少内存碎片。
    • 页和段都是离散存储的,所以两者都是离散分配内存的方式。但是,每个页和段中的内存是连续的。
  2. 区别
    • 页的大小是固定的,由操作系统决定;而段的大小不固定,取决于我们当前运行的程序。
    • 分页仅仅是为了满足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需求,而段是逻辑信息的单位,在程序中可以体现为代码段,数据段,能够更好满足用户的需要。

3.5 逻辑(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

👨‍💻面试官 :你刚刚还提到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这两个概念,我不太清楚,你能为我解释一下不?

🙋 我: em…好的嘛!我们编程一般只有可能和逻辑地址打交道,比如在 C 语言中,指针里面存储的数值就可以理解成为内存里的一个地址,这个地址也就是我们说的逻辑地址,逻辑地址由操作系统决定。物理地址指的是真实物理内存中地址,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内存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物理地址是内存单元真正的地址。

3.6 CPU 寻址了解吗?为什么需要虚拟地址空间?

👨‍💻面试官CPU 寻址了解吗?为什么需要虚拟地址空间?

🙋 :这部分我真不清楚!

于是面试完之后我默默去查阅了相关文档!留下了没有技术的泪水。。。

这部分内容参考了 Microsoft 官网的介绍,地址: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windows-hardware/drivers/gettingstarted/virtual-address-spaces?redirectedfrom=MSDN

现代处理器使用的是一种称为 虚拟寻址(Virtual Addressing) 的寻址方式。使用虚拟寻址,CPU 需要将虚拟地址翻译成物理地址,这样才能访问到真实的物理内存。 实际上完成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转换的硬件是 CPU 中含有一个被称为 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 MMU) 的硬件。如下图所示:

MMU_principle_updated

为什么要有虚拟地址空间呢?

先从没有虚拟地址空间的时候说起吧!没有虚拟地址空间的时候,程序都是直接访问和操作的都是物理内存 。但是这样有什么问题呢?

  1. 用户程序可以访问任意内存,寻址内存的每个字节,这样就很容易(有意或者无意)破坏操作系统,造成操作系统崩溃。
  2. 想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特别困难,比如你想同时运行一个微信和一个 QQ 音乐都不行。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在运行的时候给内存地址 1xxx 赋值后,QQ 音乐也同样给内存地址 1xxx 赋值,那么 QQ 音乐对内存的赋值就会覆盖微信之前所赋的值,这就造成了微信这个程序就会崩溃。

总结来说:如果直接把物理地址暴露出来的话会带来严重问题,比如可能对操作系统造成伤害以及给同时运行多个程序造成困难。

通过虚拟地址访问内存有以下优势:

  • 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相邻的虚拟地址来访问物理内存中不相邻的大内存缓冲区。
  • 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虚拟地址来访问大于可用物理内存的内存缓冲区。当物理内存的供应量变小时,内存管理器会将物理内存页(通常大小为 4 KB)保存到磁盘文件。数据或代码页会根据需要在物理内存与磁盘之间移动。
  • 不同进程使用的虚拟地址彼此隔离。一个进程中的代码无法更改正在由另一进程或操作系统使用的物理内存。

四 虚拟内存

4.1 什么是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

👨‍💻面试官 :再问你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什么是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

🙋 :这个在我们平时使用电脑特别是 Windows 系统的时候太常见了。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点开了很多占内存的软件,这些软件占用的内存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电脑本身具有的物理内存。为什么可以这样呢? 正是因为 虚拟内存 的存在,通过 虚拟内存 可以让程序可以拥有超过系统物理内存大小的可用内存空间。另外,虚拟内存为每个进程提供了一个一致的、私有的地址空间,它让每个进程产生了一种自己在独享主存的错觉(每个进程拥有一片连续完整的内存空间)。这样会更加有效地管理内存并减少出错。

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我们可以手动设置自己电脑的虚拟内存。不要单纯认为虚拟内存只是“使用硬盘空间来扩展内存“的技术。虚拟内存的重要意义是它定义了一个连续的虚拟地址空间,并且 把内存扩展到硬盘空间。推荐阅读:《虚拟内存的那点事儿》

维基百科中有几句话是这样介绍虚拟内存的。

虚拟内存 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的内存(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址空间),而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隔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外部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与没有使用虚拟内存技术的系统相比,使用这种技术的系统使得大型程序的编写变得更容易,对真正的物理内存(例如 RAM)的使用也更有效率。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都使用了虚拟内存,如 Windows 家族的“虚拟内存”;Linux 的“交换空间”等。From:https://zh.wikipedia.org/wiki/虚拟内存

4.2 局部性原理

👨‍💻面试官 :要想更好地理解虚拟内存技术,必须要知道计算机中著名的局部性原理。另外,局部性原理既适用于程序结构,也适用于数据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 :局部性原理是虚拟内存技术的基础,正是因为程序运行具有局部性原理,才可以只装入部分程序到内存就开始运行。

以下内容摘自《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第 4 章存储器管理。

早在 1968 年的时候,就有人指出我们的程序在执行的时候往往呈现局部性规律,也就是说在某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程序执行局限于某一小部分,程序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

局部性原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时间局部性 :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一旦执行,不久以后该指令可能再次执行;如果某数据被访问过,不久以后该数据可能再次被访问。产生时间局部性的典型原因,是由于在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循环操作。
  2. 空间局部性 :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指令通常是顺序存放、顺序执行的,数据也一般是以向量、数组、表等形式簇聚存储的。

时间局部性是通过将近来使用的指令和数据保存到高速缓存存储器中,并使用高速缓存的层次结构实现。空间局部性通常是使用较大的高速缓存,并将预取机制集成到高速缓存控制逻辑中实现。虚拟内存技术实际上就是建立了 “内存一外存”的两级存储器的结构,利用局部性原理实现髙速缓存。

4.3 虚拟存储器

勘误:虚拟存储器又叫做虚拟内存,都是 Virtual Memory 的翻译,属于同一个概念。

👨‍💻面试官都说了虚拟内存了。你再讲讲虚拟存储器把!

🙋

这部分内容来自:王道考研操作系统知识点整理

基于局部性原理,在程序装入时,可以将程序的一部分装入内存,而将其他部分留在外存,就可以启动程序执行。由于外存往往比内存大很多,所以我们运行的软件的内存大小实际上是可以比计算机系统实际的内存大小大的。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当所访问的信息不在内存时,由操作系统将所需要的部分调入内存,然后继续执行程序。另一方面,操作系统将内存中暂时不使用的内容换到外存上,从而腾出空间存放将要调入内存的信息。这样,计算机好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比实际内存大的多的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实际上,我觉得虚拟内存同样是一种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你用 CPU 的计算时间,页的调入调出花费的时间,换来了一个虚拟的更大的空间来支持程序的运行。不得不感叹,程序世界几乎不是时间换空间就是空间换时间。

4.4 虚拟内存的技术实现

👨‍💻面试官虚拟内存技术的实现呢?

🙋 虚拟内存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虚拟内存的实现有以下三种方式:

  1.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 :建立在分页管理之上,为了支持虚拟存储器功能而增加了请求调页功能和页面置换功能。请求分页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实现虚拟存储器的方法。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在作业开始运行之前,仅装入当前要执行的部分段即可运行。假如在作业运行的过程中发现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则由处理器通知操作系统按照对应的页面置换算法将相应的页面调入到主存,同时操作系统也可以将暂时不用的页面置换到外存中。
  2. 请求分段存储管理 :建立在分段存储管理之上,增加了请求调段功能、分段置换功能。请求分段储存管理方式就如同请求分页储存管理方式一样,在作业开始运行之前,仅装入当前要执行的部分段即可运行;在执行过程中,可使用请求调入中断动态装入要访问但又不在内存的程序段;当内存空间已满,而又需要装入新的段时,根据置换功能适当调出某个段,以便腾出空间而装入新的段。
  3. 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

这里多说一下?很多人容易搞混请求分页与分页存储管理,两者有何不同呢?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建立在分页管理之上。他们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将程序全部所需的全部地址空间都装入主存,这也是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可以提供虚拟内存的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将一作业的全部地址空间同时装入主存。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不要求将作业全部地址空间同时装入主存。基于这一点,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可以提供虚存,而分页存储管理却不能提供虚存。

不管是上面那种实现方式,我们一般都需要:

  1. 一定容量的内存和外存:在载入程序的时候,只需要将程序的一部分装入内存,而将其他部分留在外存,然后程序就可以执行了;
  2. 缺页中断:如果需执行的指令或访问的数据尚未在内存(称为缺页或缺段),则由处理器通知操作系统将相应的页面或段调入到内存,然后继续执行程序;
  3. 虚拟地址空间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

4.5 页面置换算法

👨‍💻面试官 :虚拟内存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页面置换算法。那你说一下 页面置换算法的作用?常见的页面置换算法有哪些?

🙋

这个题目经常作为笔试题出现,网上已经给出了很不错的回答,我这里只是总结整理了一下。

地址映射过程中,若在页面中发现所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中,则发生缺页中断 。

缺页中断 就是要访问的不在主存,需要操作系统将其调入主存后再进行访问。 在这个时候,被内存映射的文件实际上成了一个分页交换文件。

当发生缺页中断时,如果当前内存中并没有空闲的页面,操作系统就必须在内存选择一个页面将其移出内存,以便为即将调入的页面让出空间。用来选择淘汰哪一页的规则叫做页面置换算法,我们可以把页面置换算法看成是淘汰页面的规则。

  • OPT 页面置换算法(最佳页面置换算法) :最佳(Optimal, OPT)置换算法所选择的被淘汰页面将是以后永不使用的,或者是在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的页面,这样可以保证获得最低的缺页率。但由于人们目前无法预知进程在内存下的若千页面中哪个是未来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的,因而该算法无法实现。一般作为衡量其他置换算法的方法。
  • FIFO(First In First Out) 页面置换算法(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 : 总是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即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进行淘汰。
  • LRU (Least Currently Used)页面置换算法(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 :LRU算法赋予每个页面一个访问字段,用来记录一个页面自上次被访问以来所经历的时间 T,当须淘汰一个页面时,选择现有页面中其 T 值最大的,即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 LFU (Least Frequently Used)页面置换算法(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 : 该置换算法选择在之前时期使用最少的页面作为淘汰页。

五 Linux 系统

5.1. Linux 文件系统简介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所有被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例如网络接口卡、磁盘驱动器、打印机、输入输出设备、普通文件或是目录都被看作是一个文件。 也就是说在 Linux 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一切都是文件

其实这是 UNIX 哲学的一个体现,在 UNIX 系统中,把一切资源都看作是文件,Linux 的文件系统也是借鉴 UNIX 文件系统而来。

5.2. inode 介绍

inode 是 linux/unix 文件系统的基础。那么,inode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是扇区(Sector),块(block)由多个扇区组成。文件数据存储在块中。块的最常见的大小是 4kb,约为 8 个连续的扇区组成(每个扇区存储 512 字节)。一个文件可能会占用多个 block,但是一个块只能存放一个文件。

虽然,我们将文件存储在了块(block)中,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空间来存储文件的 元信息 metadata :如某个文件被分成几块、每一块在的地址、文件拥有者,创建时间,权限,大小等。这种 存储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 inode,译为索引节点:i(index)+node。 每个文件都有一个 inode,存储文件的元信息。

可以使用 stat 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 inode 信息。每个 inode 都有一个号码,Linux/Unix 操作系统不使用文件名来区分文件,而是使用 inode 号码区分不同的文件。

简单来说:inode 就是用来维护某个文件被分成几块、每一块在的地址、文件拥有者,创建时间,权限,大小等信息。

简单总结一下:

  • inode :记录文件的属性信息,可以使用 stat 命令查看 inode 信息。
  • block :实际文件的内容,如果一个文件大于一个块时候,那么将占用多个 block,但是一个块只能存放一个文件。(因为数据是由 inode 指向的,如果有两个文件的数据存放在同一个块中,就会乱套了)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83ozy1v6-1628319649244)(images/文件inode信息.png)]

5.3. Linux 文件类型

Linux 支持很多文件类型,其中非常重要的文件类型有: 普通文件目录文件链接文件设备文件管道文件Socket 套接字文件等。

  • 普通文件(-) : 用于存储信息和数据, Linux 用户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对普通文件进行查看、更改和删除。比如:图片、声音、PDF、text、视频、源代码等等。
  • 目录文件(d,directory file) :目录也是文件的一种,用于表示和管理系统中的文件,目录文件中包含一些文件名和子目录名。打开目录事实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 符号链接文件(l,symbolic link) :保留了指向文件的地址而不是文件本身。
  • 字符设备(c,char) :用来访问字符设备比如硬盘。
  • 设备文件(b,block) : 用来访问块设备比如硬盘、软盘。
  • 管道文件(p,pipe) : 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用于进程之间的通信。
  • 套接字(s,socket) :用于进程间的网络通信,也可以用于本机之间的非网络通信。

5.4. Linux 目录树

所有可操作的计算机资源都存在于目录树这个结构中,对计算资源的访问,可以看做是对这棵目录树的访问。

Linux 的目录结构如下:

Linux 文件系统的结构层次鲜明,就像一棵倒立的树,最顶层是其根目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WK72WMb1-1628319649256)(images/Linux目录树.png)]

常见目录说明:

  • /bin: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ls、cat、mkdir 等),常用命令一般都在这里;
  • /etc: 存放系统管理和配置文件;
  • /home: 存放所有用户文件的根目录,是用户主目录的基点,比如用户 user 的主目录就是/home/user,可以用~user 表示;
  • /usr : 用于存放系统应用程序;
  • /opt: 额外安装的可选应用程序包所放置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 tomcat 等都安装到这里;
  • /proc: 虚拟文件系统目录,是系统内存的映射。可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 /root: 超级用户(系统管理员)的主目录(特权阶级o);
  • /sbin: 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只有 root 才能访问。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级别的管理命令和程序。如 ifconfig 等;
  • /dev: 用于存放设备文件;
  • /mnt: 系统管理员安装临时文件系统的安装点,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
  • /boot: 存放用于系统引导时使用的各种文件;
  • /lib : 存放着和系统运行相关的库文件 ;
  • /tmp: 用于存放各种临时文件,是公用的临时文件存储点;
  • /var: 用于存放运行时需要改变数据的文件,也是某些大文件的溢出区,比方说各种服务的日志文件(系统启动日志等。)等;
  • /lost+found: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系统非正常关机而留下“无家可归”的文件(windows 下叫什么.chk)就在这里。

5.4. Linux 基本命令

下面只是给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命令。推荐一个 Linux 命令快查网站,非常不错,大家如果遗忘某些命令或者对某些命令不理解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Linux 命令大全:http://man.linuxde.net/

5.4.1. 目录切换命令
  • cd usr 切换到该目录下 usr 目录
  • cd ..(或cd../) 切换到上一层目录
  • cd / 切换到系统根目录
  • cd ~ 切换到用户主目录
  • cd - 切换到上一个操作所在目录
5.4.2. 目录的操作命令(增删改查)
  • mkdir 目录名称 增加目录。
  • ls/ll(ll 是 ls -l 的别名,ll 命令可以看到该目录下的所有目录和文件的详细信息):查看目录信息。
  • find 目录 参数 寻找目录(查)。示例:① 列出当前目录及子目录下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find .;② 在/home目录下查找以.txt 结尾的文件名:find /home -name "*.txt" ,忽略大小写: find /home -iname "*.txt" ;③ 当前目录及子目录下查找所有以.txt 和.pdf 结尾的文件:find . \( -name "*.txt" -o -name "*.pdf" \)find . -name "*.txt" -o -name "*.pdf"
  • mv 目录名称 新目录名称 修改目录的名称(改)。注意:mv 的语法不仅可以对目录进行重命名而且也可以对各种文件,压缩包等进行 重命名的操作。mv 命令用来对文件或目录重新命名,或者将文件从一个目录移到另一个目录中。后面会介绍到 mv 命令的另一个用法。
  • mv 目录名称 目录的新位置 移动目录的位置—剪切(改)。注意:mv 语法不仅可以对目录进行剪切操作,对文件和压缩包等都可执行剪切操作。另外 mv 与 cp 的结果不同,mv 好像文件“搬家”,文件个数并未增加。而 cp 对文件进行复制,文件个数增加了。
  • cp -r 目录名称 目录拷贝的目标位置 拷贝目录(改),-r 代表递归拷贝 。注意:cp 命令不仅可以拷贝目录还可以拷贝文件,压缩包等,拷贝文件和压缩包时不 用写-r 递归。
  • rm [-rf] 目录 : 删除目录(删)。注意:rm 不仅可以删除目录,也可以删除其他文件或压缩包,为了增强大家的记忆, 无论删除任何目录或文件,都直接使用rm -rf 目录/文件/压缩包。
5.4.3. 文件的操作命令(增删改查)
  • touch 文件名称: 文件的创建(增)。
  • cat/more/less/tail 文件名称 :文件的查看(查) 。命令 tail -f 文件 可以对某个文件进行动态监控,例如 tomcat 的日志文件, 会随着程序的运行,日志会变化,可以使用 tail -f catalina-2016-11-11.log 监控 文 件的变化 。
  • vim 文件 修改文件的内容(改)。vim 编辑器是 Linux 中的强大组件,是 vi 编辑器的加强版,vim 编辑器的命令和快捷方式有很多,但此处不一一阐述,大家也无需研究的很透彻,使用 vim 编辑修改文件的方式基本会使用就可以了。在实际开发中,使用 vim 编辑器主要作用就是修改配置文件,下面是一般步骤: vim 文件------>进入文件----->命令模式------>按i进入编辑模式----->编辑文件 ------->按Esc进入底行模式----->输入:wq/q! (输入 wq 代表写入内容并退出,即保存;输入 q!代表强制退出不保存)。
  • rm -rf 文件 删除文件(删)。
5.4.4. 压缩文件的操作命令

1)打包并压缩文件:

Linux 中的打包文件一般是以.tar 结尾的,压缩的命令一般是以.gz 结尾的。而一般情况下打包和压缩是一起进行的,打包并压缩后的文件的后缀名一般.tar.gz。
命令:tar -zcvf 打包压缩后的文件名 要打包压缩的文件 ,其中:

  • z:调用 gzip 压缩命令进行压缩
  • c:打包文件
  • v:显示运行过程
  • f:指定文件名

比如:假如 test 目录下有三个文件分别是:aaa.txt bbb.txt ccc.txt,如果我们要打包 test 目录并指定压缩后的压缩包名称为 test.tar.gz 可以使用命令:tar -zcvf test.tar.gz aaa.txt bbb.txt ccc.txttar -zcvf test.tar.gz /test/

2)解压压缩包:

命令:tar [-xvf] 压缩文件

其中:x:代表解压

示例:

  • 将 /test 下的 test.tar.gz 解压到当前目录下可以使用命令:tar -xvf test.tar.gz
  • 将 /test 下的 test.tar.gz 解压到根目录/usr 下:tar -xvf test.tar.gz -C /usr(- C 代表指定解压的位置)
5.4.5. Linux 的权限命令

操作系统中每个文件都拥有特定的权限、所属用户和所属组。权限是操作系统用来限制资源访问的机制,在 Linux 中权限一般分为读(readable)、写(writable)和执行(excutable),分为三组。分别对应文件的属主(owner),属组(group)和其他用户(other),通过这样的机制来限制哪些用户、哪些组可以对特定的文件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通过 ls -l 命令我们可以 查看某个目录下的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示例:在随意某个目录下ls -l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u0obTSXe-1628319649300)(images/Linux权限命令.png)]

第一列的内容的信息解释如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zVjBpKH-1628319649305)(images/Linux权限解读.png)]

下面将详细讲解文件的类型、Linux 中权限以及文件有所有者、所在组、其它组具体是什么?

文件的类型:

  • d: 代表目录
  • -: 代表文件
  • l: 代表软链接(可以认为是 window 中的快捷方式)

Linux 中权限分为以下几种:

  • r:代表权限是可读,r 也可以用数字 4 表示
  • w:代表权限是可写,w 也可以用数字 2 表示
  • x:代表权限是可执行,x 也可以用数字 1 表示

文件和目录权限的区别:

对文件和目录而言,读写执行表示不同的意义。

对于文件:

权限名称可执行操作
r可以使用 cat 查看文件的内容
w可以修改文件的内容
x可以将其运行为二进制文件

对于目录:

权限名称可执行操作
r可以查看目录下列表
w可以创建和删除目录下文件
x可以使用 cd 进入目录

需要注意的是: 超级用户可以无视普通用户的权限,即使文件目录权限是 000,依旧可以访问。

在 linux 中的每个用户必须属于一个组,不能独立于组外。在 linux 中每个文件有所有者、所在组、其它组的概念。

  • 所有者(u) :一般为文件的创建者,谁创建了该文件,就天然的成为该文件的所有者,用 ls ‐ahl 命令可以看到文件的所有者 也可以使用 chown 用户名 文件名来修改文件的所有者 。
  • 文件所在组(g) :当某个用户创建了一个文件后,这个文件的所在组就是该用户所在的组用 ls ‐ahl命令可以看到文件的所有组也可以使用 chgrp 组名 文件名来修改文件所在的组。
  • 其它组(o) :除开文件的所有者和所在组的用户外,系统的其它用户都是文件的其它组。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修改文件/目录的权限。

修改文件/目录的权限的命令:chmod

示例:修改/test 下的 aaa.txt 的权限为文件所有者有全部权限,文件所有者所在的组有读写权限,其他用户只有读的权限。

chmod u=rwx,g=rw,o=r aaa.txt 或者 chmod 764 aaa.txt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mwyq31W3-1628319649311)(images/修改文件权限.png)]

补充一个比较常用的东西:

假如我们装了一个 zookeeper,我们每次开机到要求其自动启动该怎么办?

  1. 新建一个脚本 zookeeper
  2. 为新建的脚本 zookeeper 添加可执行权限,命令是:chmod +x zookeeper
  3. 把 zookeeper 这个脚本添加到开机启动项里面,命令是:chkconfig --add zookeeper
  4. 如果想看看是否添加成功,命令是:chkconfig --list
5.4.6. Linux 用户管理

Linux 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

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

Linux 用户管理相关命令:

  • useradd 选项 用户名:添加用户账号
  • userdel 选项 用户名:删除用户帐号
  • usermod 选项 用户名:修改帐号
  • passwd 用户名:更改或创建用户的密码
  • passwd -S 用户名 :显示用户账号密码信息
  • passwd -d 用户名: 清除用户密码

useradd 命令用于 Linux 中创建的新的系统用户。useradd可用来建立用户帐号。帐号建好之后,再用passwd设定帐号的密码.而可用userdel删除帐号。使用useradd指令所建立的帐号,实际上是保存在 /etc/passwd文本文件中。

passwd命令用于设置用户的认证信息,包括用户密码、密码过期时间等。系统管理者则能用它管理系统用户的密码。只有管理者可以指定用户名称,一般用户只能变更自己的密码。

5.4.7. Linux 系统用户组的管理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系统可以对一个用户组中的所有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不同 Linux 系统对用户组的规定有所不同,如 Linux 下的用户属于与它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用户组的管理涉及用户组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

Linux 系统用户组的管理相关命令:

  • 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 :增加一个新的用户组
  • groupdel 用户组:要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组
  • 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 : 修改用户组的属性
5.4.8. 其他常用命令
  • pwd 显示当前所在位置

  • sudo + 其他命令:以系统管理者的身份执行指令,也就是说,经由 sudo 所执行的指令就好像是 root 亲自执行。

  • grep 要搜索的字符串 要搜索的文件 --color 搜索命令,–color 代表高亮显示

  • ps -ef/ps -aux 这两个命令都是查看当前系统正在运行进程,两者的区别是展示格式不同。如果想要查看特定的进程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ps aux|grep redis (查看包括 redis 字符串的进程),也可使用 pgrep redis -a

    注意:如果直接用 ps((Process Status))命令,会显示所有进程的状态,通常结合 grep 命令查看某进程的状态。

  • kill -9 进程的pid 杀死进程(-9 表示强制终止。)

    先用 ps 查找进程,然后用 kill 杀掉

  • 网络通信命令:

    • 查看当前系统的网卡信息:ifconfig
    • 查看与某台机器的连接情况:ping
    • 查看当前系统的端口使用:netstat -an
  • net-tools 和 iproute2 :
    net-tools起源于 BSD 的 TCP/IP 工具箱,后来成为老版本 LinuxLinux 中配置网络功能的工具。但自 2001 年起,Linux 社区已经对其停止维护。同时,一些 Linux 发行版比如 Arch Linux 和 CentOS/RHEL 7 则已经完全抛弃了 net-tools,只支持iproute2。linux ip 命令类似于 ifconfig,但功能更强大,旨在替代它。更多详情请阅读如何在 Linux 中使用 IP 命令和示例

  • shutdown shutdown -h now: 指定现在立即关机;shutdown +5 "System will shutdown after 5 minutes":指定 5 分钟后关机,同时送出警告信息给登入用户。

  • reboot reboot 重开机。reboot -w 做个重开机的模拟(只有纪录并不会真的重开机)。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