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的发展一个是软件方面的发展。
硬件方面的发展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是在1946年: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计算机的硬件大致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的电子管时代。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机器语言编程,主存用延迟线或者是磁鼓存储信息。容量极小;体积庞大,成本高;运算速度较低。
第二代:1958-1964年的晶体管时代。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高级语言编程,主存用磁心存储器。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达到了几万次几十万此一秒。到此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第三代:1965-1971年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高级语言编程;主存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第四代:1972年-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高级语言编程;有了微处理器。并且并行,流水线,高速缓冲区和虚拟存储器等概念也被用到这一代计算机中。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版》白中英等先生的编写的书中,还有第五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硬件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可以参考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的同时每过18个月,集体管的数目将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高一倍。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在1970年以前,存储器都是采用磁心做成的,也就是用细导线将其穿在网格板上,。每个磁心的磁化方向有两种一种我们逻辑上为1一种为0。但是价格过于昂贵并且不易制作和重复利用。
在197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制作了半导体存储器,读写速度很快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唯一的缺点是价格昂贵。但是随着发展,价格持续快速的下跌,存储密度也在不断上涨。
微处理器的发展
处理器的发展仅仅需要记住的是Intel 4004他是第一个将cpu的所有元件都放入同一个芯片内的产品。他标志了微处理器的诞生。4004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实现四位数的相加。
8008的诞生是第一个8位微处理机,复杂了整整一倍。
而后来的8080则是读一个通用处理器。
计算机的分类
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两类:
1.电子模拟计算机
特点是数值由连续量来表示,运算过程连续。精度和解题能力有限。
2.电子数字计算机
特点:安慰运算,并且不连续的跳动。接近于人类的“思维过程”;
数字计算机按用途可以划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单片机。体积,功耗,
性能,数据存储量,指令复杂程度和价格依次递减。
按照指令和数据流可以分为:
1.单指令,单数据流(冯诺依曼机)
2.单指令,多数据流(阵列处理器和向量处理器)
3.多指令,多数据流(多处理器和多计算机系统)
4.多指令,单数据流(没有找到有这种,但是博主认为要分这个类)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第一代软件(1946-1953)
第一代软件是用机器语言编写的,机器语言是内置在计算机电路中的指令,由0和1组成。
第二代软件(1954-1964)
当硬件变得更强大时,就需要更强大的软件工具更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汇编语言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程序员还是必须记住很多汇编指令。
第三代软件(1965-1970)
在这个时期,由于用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处理器在等待运算器准备下一个作业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计算机中的各个硬件来协调工作,(最好是无缝衔接的工作)。我们引入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第四代软件(1971-1989)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Pascal语言和Modula-2语言都是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规则制定的,Basic这种为第三代计算机设计的语言也被升级为具有结构化的版本,此外,还出现了灵活且功能强大的C语言。
第五代软件(1990-至今)
第五代软件中有三个著名事件:在计算机软件业具有主导地位的Microsoft公司的崛起、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出现以及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普及。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微型计算机向着微型化,网络化,高性能,多用途方向发展。
巨型机向着巨型化,超高速,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
注:本文中的知识点收集来源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复习指导》以及百度百科。仅仅用于知识积累与分享,如果侵犯了知识产权,请速与博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