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时延,时延带宽积,RTT和利用率

时延

时延: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
时延包括:发送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速链路:发送速率提高,并不会影响电磁波的传输速度
传输速度仅仅与传播介质有关,电磁波传播是固定的。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时延带宽积其实表示的包含的数据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延带宽积又可称为以比特为长度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RTT

往返时延RTT: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收到接收方确认消息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就越多
RTT包括: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和末端处理时延

利用率

利用率包括: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延和利用率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车流举例子,车道中车辆越多,汽车通过时间越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一章 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 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 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计算机通信网有哪些非性能特征?非性能特征与性能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征:宏观整体评价网络的外在表现。性能指标:具体定量描述网络的技术性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2-1 分析网络应用目标 工作步骤 从用户高层管理着开始收集商业需求 行业特征、公司结构、信息流程、网络功能需求等。 收集客户群体需求 网络内部用户、外部用户等。 收集支持客户与客户应用的网络需求 用户培训、系统的维护、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网络安全等。 需求的双面性。 系统集成人员应了解用户需求,用户方应了解技术方面的需求,两者缺一不可。 用户需求的问题: 1)提不出具体需求,仅凭想象。 2)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要求。 3)不断变化需求,使人无所适从。 因此,系统集成人员要引导用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用户,取得共识与谅解。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 网络对客户需求的应变、对环境的适应、对技术和质量标准等的支持等 相反,对于未成为基线的SCI,可以进行非正式修改。 可用性通过规定时间段的平均运行时间来表示。 2-1 分析网络应用目标 传播时延=距离/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网络的规模及网络与Internet的连接。 单向时延——OWL(One-way Latency) 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 网络信息,系统及用户数据 利用率(utilization)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 网络瓶颈:modem、无线上网、网关等 3)不断变化需求,使人无所适从。 安全性(security) 明确网络设计目标 明确网络设计项目范围 网络的规模及网络与Internet的连接。 明确客户的网络应用 见P34 2-2 分析网络约束 政策约束 预算约束 时间约束 应用目标检索 2-3 网络分析的技术指标 影响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 距离:传输延时(拥塞,路由等)、DCE的数量、成本。 时段:网络用户数量——拥塞 拥塞:MAC访问控制方式、子网/网段的划分 服务类型:速度、安全、差错等 可靠性:数据处理(电子商务、军事等)与娱乐(视频VCD等) 信息冗余:股票信息、邮箱炸弹等 网络瓶颈:modem、无线上网、网关等 网络性能参数 时延(Delay/Latency) 时延=传播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 传播时延=距离/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传输时延=信息量/带宽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 单向时延——OWL(One-way Latency) RTT=2xOWL 不一定成立哦! 吞吐量(Throughput) 是指在单位时间没传输无差错数据的能力。 容量(Capability)是指数据通信设备发挥预定功能的能力,通常用来描述通信信道或连接的能力。 吞吐量<=容量 网络负载(Offered load)是单位时间内总共发送的平均数据帧数。 吞吐量=网络负载*发送成功率=G*P 吞吐量是网络总体性能的体现 PPS CPS TPS 有效吞吐量——传送有效信息的吞吐量 丢包率(packet loss rote) 拥塞 丢弃新包 & 随机早期检测 差错率 出现在帧的前8个字节: 忽略 出现在帧的前64个字节:正常冲突——短帧 出现在帧的64个字节之后: 滞后冲突 时延抖动(jitter) 定义 IPDV——瞬时分组时延波动: T I+1-TI 利用率(utilization) CPU利用率 链路利用率 效率(efficiency) 系统开销包括哪些因素? 帧长与网络效率的关系: 可用性(Availability) 是指网络网络设备可用于执行预期任务的时间的总量。是网络管理的目标。 可用性通过规定时间段的平均运行时间来表示。 保证可用性——增加设备冗余: 提供DTE相关备份:磁盘、服务器等 链路备份(路由选择),线路备份(如双环FDDI) 系统故障的可恢复性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修复时间(MTTR) 可扩缩性(scalability) 可扩缩性主要是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网络的设计,即要考虑今后的5年内,网络中的节点增减情况和网络数据流量的变化。 安全性(security)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安全漏洞、网络病毒与黑客攻击 安全对象 网络信息,系统及用户数据 安全分类 网络系统的故障 网络攻击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被动攻击:偷听、监听 主动攻击:伪装、重放、篡改、拒绝、病毒 安全设计的目标是要根据用户的行业特征和网络性质,侧重与一个或者多个目标。 见P49 安全设计的目标 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 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记费管理(Accounting Management) 性能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 适应性(Adaptability) 网络对客户需求的应变、对环
弱电智能化项目计算机网络方案 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使教学和办公等各类信息 畅通无阻地传输,就必须提供一个统一、可靠、安全的信息通信平台,支持话音、数据 和图像的交换与传输,实现计算机数据、话音、电视会议、图片传输等多种信息通信业 务,此外还要具有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安全与系统地外网访问。 1 网络拓扑 采用核心和接入二层拓扑结构,通过交换机级连来扩展。在弱电井设置24/48端口的 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布线系统接入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连接防火墙与外网),再利 用虚拟网技术分配到各网络系统中,内部实现千兆网络线路。 2 网络技术 根据本项目网络线路的复杂性,考虑到今后XXXXX中心网络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我公司将采用以下网络技术: 使用 VALN 技术进行广播域隔离,抑制广播风暴; 使用 TRUNK 技术实现 VLAN 跨交换机进行访问; STP 技术防止二层环路,避免广播风暴,提高转发效率; 采用路由技术实现多出口分流; 采用 P2P 限流技术保护带宽资源。 3 网络技术指标 网络技术指标主要有有时延、吞吐量、丢包率、时延抖动、路由、带宽、响应时间 、利用率和效率。其中,时延带宽、丢包率被作为网络性能测量中最基本的三大指标 。 1) 时延 时延是从网络的一端发送一个比特到网络的另一端接收到这个比特所经历的时间。 时延分为传播时延、发送时延、重传时延和排队时延。 总的传播时延如下所示: 时延=传播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 传播时延=距离/光在媒体中的速度 传输时延=信息量/带宽 为了更好精确地分析 IP 网络时延参数,可将网络时延分为: 往返时延:往返时延指的是从网络的一段发送一个消息到另一端,然后该消息再返 回到发送端所需要的时间。 单向时延:单向时延指的是从网络的一端发送一个消息在另一端被接收到所需要的 时间。在 Intemet 环境下,路由通常存在不对称性,所以以下公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成立的: RTT=2 X OWL 2) 吞吐量 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内传输无差错数据的能力,可以使用下面的四种常见的描述参数 : (1)每秒包数 (2)每秒字符数 (3)每秒事务数 (4)每小时事务数 3) 丢包率 丢包率是在一定的时段内在两点间传输中丢失分组与总的分组发送量的比率。常见 系统的丢包率如下: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轻度拥塞时丢包率为:1%~4%。 严重拥塞时丢包率为:5%~15%。 4) 时延抖动 时延抖动是说明从源到目的地的连续分组到达时间的波动的数据量,一般变化量应 小于时延的 l%~2%。 5) 路由 在 Internet 中,通信网是通过 IP 路由器互联的,路由的选择是非常复杂的,其复杂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路由选择是 网络中的所有相关节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在变化的,而这种 变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 因此,ip 数据系统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尽力而为的、无连接的分组投递系统。 6) 带宽 带宽网络数据传输的通道宽度的一个度量,带宽通常是以比特/秒(b/s)表示。 7)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从服务请求发出到接收响应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用户比较关心这 个网络性能参数。影响响应时间的因素为: (1)连接速度 (2)协议优先机制 (3)主机繁忙程度 (4)网络设备等待时间 (5)网络配置 (6)链路差错率 常见的响应时延包括论询时延、连接时延、等待时延、CPU 时延、网卡时延和物理媒体时延。 8) 利用率 利用率是反映指定设备在使用时所能发挥的最大能力的度量。 在网络分析与设计中,通常考虑 CPU 利用率和链路利用率。链路利用率表示能够被有效使用的连接带宽占总带宽的百分比。 如线路最大的带宽为: 64Kb/s X 32=2.048Mb/s,如果只是仅有 8 个通道有效,则当前利用率仅达到最大带宽的 25%: 64Kb/s X 8=512Kb/s IEEE 通过对 CSMA/CD 的研究提出了:共享式以太网的平均利用率不超过 37%。 如果某段网的利用率超过这个值,那么该网段就必须分成多个共享网段或交换网段 。这是设计应有的约束条件。 9) 效率 网络效率表明了为产生所需的输出,要求的系统开销。它明确了发送通信需要多大 的系统开销,不论这些系统开销是否由冲突、差错、重定向或确认等原因所致。 4 网络设计原则 经济实用性原则:系统建设首先要从系统的实用性角度出发,用户内部的信息传输都将 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所以系统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满足不同用户信息服 务的实际需要,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能为多种应用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平台。 安全性原则:网络系统的数据和文件多数要求具有安全性,能防止系统外部成员的非法 侵入以及操作人员的越级操作,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因
计算机网络中,有一些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包括: 1.速率(Rate):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率(bps)表示,如1 Mbps表示每秒传输1百万比特。速率决定了数据传输的快慢。 2. 带宽(Bandwidth):指网络链路或通信通道所能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也以比特率(bps)来表示,是速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较高的带宽意味着网络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 3.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与速率类似,但吞吐量还考虑了实际传输中可能存在的丢包、错误纠正等因素,因此它表示实际有效的传输能力。 4.时延(Delay):指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所需的时间。时延包括传播时延(信号在链路中传播所需的时间)、传输时延(将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所需的时间)、排队时延(在网络设备中等待处理所需的时间)和处理时延(处理数据所需的时间)等。 5.时延带宽(Delay-Bandwidth Product):是指在一个网络路径上,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所需的时间与带宽的乘。它表示了在网络中存储的数据量,常用于评估网络性能和确定合适的缓冲区大小。 6. 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 RTT):指数据从发送方发送到接收方并返回的总时间。RTT常用于衡量网络的延迟,尤其是在应用层协议中,如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 7. 利用率(Utilization):指网络资源实际被使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网络利用率是评估网络性能和效率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利用率表示网络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过高的利用率可能导致网络拥塞和性能下降。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性能指标和概念,对于评估和优化网络性能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