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的充放电、“隔直通交”原理

本文详细解释了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包括在直流和交流电路中的表现,以及电容器如何实现“隔直通交”的特性。此外,还介绍了电容器对交流电的容抗计算方法。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一、电容的充放电

电容的决定式为: **C=εS/4πkd** 。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
如上图,当S1闭合时,电容开始充电,上电极板汇聚大量正电荷,上下极板相距很近,同性相斥,下极板上的正电荷被上极板排斥流走,这些被排斥的正电荷汇合形成电流到达电源的负极,则下极板留下大量的负电荷,则电容器的上下极板就存储了大量的上正下负电荷,这个过程称为电容的“充电”。
断开S1,闭合S2,电容器上的电荷开始释放,电容板E上的正电荷流出,形成电流---->开关S2—>R---->灯泡----->电容板F,与电容板F上的负电荷进行中和。随着正电荷的数量不断减少,灯泡的亮度逐渐变暗,直至正电荷全部放完,没有电流流经灯泡,灯泡熄灭。该电容器上一个极板的正电荷流经到另一个极板,中和另一个极板上的负电荷的过程称为电容的“放电”。

二、“隔直通交”

隔直通交

1. 隔直

直流电路中,电容器直接与直流电源连接,当开关S闭合后,直流电源开始对电容器充电。充电的途径是:电源正极→开关S→电容器的上极板获得大量正电荷→通过电荷的排斥作用(电场作用),下极板上的大量正电荷被排斥流出形成电流→灯泡→电源的负极,有电流通过,灯泡亮(整个过程并无电流流过电容板,否则就是击穿了)。从而电容器两端形成上正下负的电荷。随着电源对电容的不断充电,电容器两端的电荷越来越多,两端的电压越来越高,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时,电源不能再对电容器充电 ,无电流流到电容器上极板,下极板也就无电流流出,无电流通过灯泡,灯泡熄灭。
以上过程说明:在刚开始时直流电可以对电容充电,整个回路中有电流通过。充电结束后,回路中无电流通过,这就是电容器的“隔直”性质。

2. 通交

当交流电源上 + 下 - 时,对电容器开始充电。充电的途径是:电源上→开关S→电容器的上极板获得大量正电荷→通过电荷的排斥作用(电场作用),下极板上的大量正电荷被排斥流出形成电流→灯泡→电源的负极,有电流通过,灯泡亮(整个过程并无电流流过电容板,否则就是击穿了)。此时交流电源对电容器充得上正下负的电荷。当交流电源变为上 - 下 + 时,电容器开始反充电。反充电的途径是:电源下→灯泡,有电流流过,灯泡亮→电容下极板,此时电容器两端充得的电荷与之前充得的电荷极性相反,相互中和抵消,电容器上的电荷逐渐消失。当交流电源极性重新变为上 + 下 - 时,对电容器又变为正向充电,以后不断重复此过程,回路中一直有电流流过,灯泡一直发光。
以上过程说明:交流电的极性不断变化,对电容器的充电和反充电(中和抵消)会交替进行,从而回路中一直有电流通过,这就是电容器的通交性质。

3. 电容器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

电容器虽然能通过交流电,但是对交流电也有阻碍作用,称为“容抗”,表示:Xc(Ω)。下图中(b)的灯泡暗一些。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容抗与交流电的频率、电容器的容量相关。如以下表达式: X C = 1 2 π f C X_C = \dfrac{1}{2πfC} XC=2πfC1
如:交流信号频率为f=50Hz,电容器容量为C=100 μ \mu μF,则该电容器对交流电的容抗为: X C = 1 2 π f C = 1 2 × 3.14 × 50 H z × 100 μ F × 1 0 − 6 = 31.8 Ω X_C = \dfrac{1}{2πfC} = \frac{1}{2\times 3.14\times50Hz\times100\mu F\times10^{-6}} = 31.8Ω XC=2πfC1=2×3.14×50Hz×100μF×1061=31.8Ω

写在最后
文章所有公式、文字都是本人一个一个敲出来的,部分图是一点一滴画出来的,创作不易,对您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再走哦!

本文章旨在总结日常所学知识、方便以后查询,由于是个人总结,如有不对,欢迎指正;另外,内容大部分来自网络、书籍、和各类手册,如若侵权请告知,立马删帖致歉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