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软件开发】面试经典题型汇总

五十一:定义和声明的区别

声明是告诉编译器变量的类型和名字,不会为变量分配空间

定义就是对这个变量和函数进行内存分配和初始化。需要分配空间,同一个变量可以被声明多次,但是只能被定义一次

五十二:typdef和define区别

`#define`是预处理命令,在预处理是执行简单的替换,不做正确性的检查

typedef是在编译时处理的,它是在自己的作用域内给已经存在的类型一个别名

五十三:被free回收的内存是立即返还给操作系统吗?为什么

不是的,被free回收的内存会首先被ptmalloc使用双[链表]()保存起来,当用户下一次申请内存的时候,会尝试从这些内存中寻找合适的返回。这样就避免了频繁的系统调用,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同时ptmalloc也会尝试对小块内存进行合并,避免过多的内存碎片。

五十四:引用作为函数参数以及返回值的好处

对比值传递,引用传参的好处:

1)在函数内部可以对此参数进行修改

2)提高函数调用和运行的效率(因为没有了传值和生成副本的时间和空间消耗)

如果函数的参数实质就是形参,不过这个形参的作用域只是在函数体内部,也就是说实参和形参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要想形参代替实参,肯定有一个值的传递。函数调用时,值的传递机制是通过“形参=实参”来对形参赋值达到传值目的,产生了一个实参的副本。即使函数内部有对参数的修改,也只是针对形参,也就是那个副本,实参不会有任何更改。函数一旦结束,形参生命也宣告终结,做出的修改一样没对任何变量产生影响。

用引用作为返回值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内存中不产生被返回值的副本。

但是有以下的限制:

1)不能返回局部变量的引用。因为函数返回以后局部变量就会被销毁

2)不能返回函数内部new分配的内存的引用。虽然不存在局部变量的被动销毁问题,可对于这种情况(返回函数内部new分配内存的引用),又面临其它尴尬局面。例如,被函数返回的引用只是作为一 个临时变量出现,而没有被赋予一个实际的变量,那么这个引用所指向的空间(由new分配)就无法释放,造成memory leak

3)可以返回类成员的引用,但是最好是const。因为如果其他对象可以获得该属性的非常量的引用,那么对该属性的单纯赋值就会破坏业务规则的完整性。 

五十五:友元函数和友元类

友元提供了不同类的成员函数之间、类的成员函数和一般函数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的机制。通过友元,一个不同函数或者另一个类中的成员函数可以访问类中的私有成员和保护成员。友元的正确使用能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但同时也破坏了类的封装性和数据的隐藏性,导致程序可维护性变差。

1)友元函数

有元函数是定义在类外的普通函数,不属于任何类,可以访问其他类的私有成员。但是需要在类的定义中声明所有可以访问它的友元函数。

一个函数可以是多个类的友元函数,但是每个类中都要声明这个函数。

2)友元类

友元类的所有成员函数都是另一个类的友元函数,都可以访问另一个类中的隐藏信息(包括私有成员和保护成员)。
但是另一个类里面也要相应的进行声明

使[用友]()元类时注意: 

(1) 友元关系不能被继承。 

(2) 友元关系是单向的,不具有交换性。若类B是类A的友元,类A不一定是类B的友元,要看在类中是否有相应的声明。 

(3) 友元关系不具有传递性。若类B是类A的友元,类C是B的友元,类C不一定是类A的友元,同样要看类中是否有相应的申明

五十六:说一下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

volatile的意思是“脆弱的”,表明它修饰的变量的值十分容易被改变,所以编译器就不会对这个变量进行优化(CPU的优化是让该变量存放到CPU寄存器而不是内存),进而提供稳定的访问。每次读取volatile的变量时,系统总是会从内存中读取这个变量,并且将它的值立刻保存。

五十七:STL中的sort()[算法]()是用什么实现的,stable_sort()呢

STL中的sort是用快速[排序]()和插入[排序]()结合的方式实现的,stable_sort()是归并[排序]()。

五十八:vector会迭代器失效吗?什么情况下会迭代器失效?

会 
当vector在插入的时候,如果原来的空间不够,会将申请新的内存并将原来的元素移动到新的内存,此时指向原内存地址的迭代器就失效了,first和end迭代器都失效 
当vector在插入的时候,end迭代器肯定会失效 
当vector在删除的时候,被删除元素以及它后面的所有元素迭代器都失效。 

五十九:为什么C++没有实现垃圾回收?

首先,实现一个垃圾回收器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和时间开销。你需要开辟一定的空间保存指针的引用计数和对他们进行标记mark。然后需要单独开辟一个线程在空闲的时候进行free操作。 
垃圾回收会使得C++不适合进行很多底层的操作。

六十:数组查询为何比链表快?

寻址操作次数链表要多一些。数组只需对 [基地址+元素大小*k] 就能找到第k+1个元素的地址,对其取地址就能获得该元素。链表要获得第k个元素,首先要在其第k-1个元素寻找到其next指针偏移,再将next指针作为地址获得值,这样就要从第一个元素找起,多了多步寻址操作,当数据量大且其它操作较少时,这就有差距了。
CPU缓存会把一片连续的内存空间读入,因为数组结构是连续的内存地址,所以数组全部或者部分元素被连续存在CPU缓存里面,平均读取每个元素的时间只要3个CPU时钟周期。   而链表的节点是分散在堆空间里面的,这时候CPU缓存帮不上忙,只能是去读取内存,平均读取时间需要100个CPU时钟周期。这样算下来,数组访问的速度比链表快33倍! (这里只是介绍概念,具体的数字因CPU而异)因此,程序中尽量使用连续的数据结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CPU缓存的威力。这种对缓存友好的算法称为 Cache-obliviousalgorithm。

以下计算机网络相关题目也需要熟悉

六十一:建立TCP服务器的各个系统调用

建立TCP服务器连接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系统调用序列来获取某些函数,这些系统调用主要包括:socket(),bind(),listen(),accept(),send()和recv()

六十二:继上一题,说明socket网络编程有哪些系统调用?其中close是一次就能直接关闭的吗,半关闭状态是怎么产生的?

```
socket()  创建套接字  
bind()   绑定本机端口  
connect()  建立连接   (TCP三次握手在调用这个函数时进行)
listen()  监听端口
accept()  接受连接
recv(), read(), recvfrom() 数据接收
send(), write(), sendto()  数据发送
close(), shutdown() 关闭套接字
```

使用close()时,只有当套接字的引用计数为0的时候才会终止连接,而用shutdown()就可以直接关闭连接

六十三:对路由协议的了解与介绍。内部网关协议IGP包括RIP,OSPF,和外部网关协议EGP和BGP.

 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e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简写,主要传递路由信息,通过每隔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维护相邻路由器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收到的路由表信息使用[动态规划]()的方式计算自己的路由表信息。RIP是一个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最大跳数为16跳,16跳以及超过16跳的网络则认为目标网络不可达。
 OSPF:详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41341540

六十四:UDP如何实现可靠传输

因为UDP是无连接的协议,所以在传输层上无法保证可靠传输,要想实现可靠传输,只能从应用层实现。需要实现seq/ack机制,重传机制和窗口确认机制。

就要接收方收到UDP之后回复个确认包,发送方有个机制,收不到确认包就要重新发送,每个包有递增的序号,接收方发现中间丢了包就要发重传请求,当网络太差时候频繁丢包,防止越丢包越重传的恶性循环,要有个发送窗口的限制,发送窗口的大小根据网络传输情况调整,调整[算法]()要有一定自适应性。

六十五:TCP和UDP的区别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的是可靠传输,在收发数据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使用ACK对收发的数据进行正确性检验。而UDP是无连接的协议,不管对方有没有收到或者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TCP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而UDP没有。 
TCP对系统资源的要求高于UDP,所以速度也比UDP慢。 
TCP数据包是没有边界的,会出现粘包的问题,UDP包是独立的,不会出现粘包问题。 
所以在应用方面,如果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用TCP,当要求性能和速度的时候,使用UDP更加合适。 

注:单凭TCP是不能保证完整性的,要是有黑客伪造TCP包,是无法识别的。

六十六:TCP和UDP相关的协议与端口号

TCP族的协议有HTTP,HTTPS,SMTP,TelNet,FTP等,UDP族的协议有DNS,DHCP等等。

六十七:TCP(UDP,IP)等首部的认识(http请求报文构成)

TCP的头部大致包括: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号,确认号,偏移位,标志位,校验和等等

UDP的头部则包括: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校验和。

IP数据包的头部包括: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校验和,总长度等等

六十八:网页解析的过程与实现方法

这里仅展示浏览器解析服务器响应的过程,URL解析和交互的完整过程在(9)

首先是html文档解析,浏览器会将html文档生成解析树,也就是DOM树,它由dom元素以及属性节点组成。 

然后浏览器加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外部css文件或者图片资源,还会另外发送请求来获取css文件和资源,这个请求通常是异步的,不会影响html文档的加载。 

不过如果浏览器在加载时遇到了js文件,则会挂起渲染的线程,等待js文件加载解析完毕才恢复html的渲染线程。 

然后是css解析,将css文件解析为样式表对象来渲染DOM树。

六十九: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执行的全部过程(如[www.baidu.com)重点、热门问题](http://www.baidu.com)重点、热门问题)

1. 首先是域名解析,客户端使用DNS协议将URL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 

2. 然后建立TCP连接,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 

3. 接着是http连接,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连接请求; (http连接无需额外连接,直接通过已经建立的TCP连接发送) 

4. 服务器对客户端发来的http请求进行处理,并返回响应; 

5. 客户端接收到http响应,将结果渲染展示给用户。

七十:网络层分片的原因与具体实现

 因为在链路层中帧的大小通常都有限制,比如在以太网中帧的最大大小(MTU)就是1500字节。如果IP数据包加上头部后大小超过1500字节,就需要分片。 

IP分片和完整IP报文差不多拥有相同的IP头,16位ID域对于每个分片都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在重新组装的时候识别出来自同一个IP报文的分片。在IP头里面,16位识别号唯一记录了一个IP包的ID,具有同一个ID的IP分片将会重新组装;而13位片偏移则记录了某IP片相对整个包的位置;而这两个表中间的3位标志则标志着该分片后面是否还有新的分片。这三个标志就组成了IP分片的所有信息(将在后面介绍),接受方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IP数据进行重新组织。

七十一: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的详细介绍(TCP连接建立与断开是热门问题)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首先client给server发送连接请求报文,在这个报文中,包含了SYN=1,client_seq=任意值i,发送之后处于SYN-SENT状态,这是第一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server端接收到了这个请求,并分配资源,同时给client返回一个ACK报文,这个报文中呢包含了这些字段,标志位SYN和ACK都为1,而小ack为i+1,此时位于SYN-RCVD状态,这是第二次握手

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server发来的ACK信息后呢,他会看到server发过来的小ack是i+1,这时他知道了server收到了消息,也给server回一个ACK报文,报文中同样包含了ACK=1这样的消息,同时呢,还包括了client_ack=k+1这样的字段,这样呢三次握手之后,连接就建立了,client进入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TCP断开连接通常是由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这里我们假设client主动,server被动
第一次挥手:当client没有数据要发送给server了,他会给server发送一个FIN报文,告诉server:“我已经没有数据要发给你了,但是你要是还想给我发数据的话,你就接着发,但是你得告诉我你收到我的关闭信息了”,这是第一次挥手,挥手之后client进入FIN_WAIT_1的第一阶段

第二次挥手:当server收到client发来的FIN报文后,告诉client:“我收到你的FIN消息了,但是你等我发完的”此时给client返回一个ACK信息,并且呢ack=seq+1,这是第二次挥手,挥手之后呢server进入CLOSE_WAIT阶段,而client收到之后处于FIN_WAIT_2第二阶段

第三次挥手:当server发完所有数据时,他会给client发送一个FIN报文,告诉client说“我传完数据了,现在要关闭连接了”,然后呢server变成LAST_ACK状态,等着client最后的ACK信息,这是第三次挥手

第四次挥手:当client收到这个FIN报文时,他会对这个消息进行确认,即给server发ACK信息,但是它不相信网络,怕server收不到信息,它会进入TIME_WAIT状态,万一server没收到ACK消息它可以可以重传,而当server收到这个ACK信息后,就正式关闭了tcp连接,处于CLOSED状态,而client等待了2MSL这样长时间后还没等到消息,它知道server已经关闭连接了,于是乎他自己也断开了,这是第四次挥手,这样tcp连接就断开了

七十二:TCP握手以及每一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处于哪个状态

见上

七十三:为什么使用三次握手,两次握手可不可以?(重点,热门问题)

如果使用两次握手的话,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次缺失,服务器不能确认客户端的接收能力。

举两个例子,第一种是黑客会伪造大量SYN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立即确认并建立连接,分配资源,但是这一系列连接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大大浪费了服务器的资源并且阻塞了正常用户的连接,这种也叫SYN洪泛攻击。第二种是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ACK数据包可能会在传输的过程中丢失,而客户端没有收到该ACK数据包而拒绝接收服务器接下来发送的数据,于是服务器一直在发送,客户端一直在拒绝,形成死锁。

七十四:TIME_WAIT的意义(为什么要等于2MSL)

TIME_WAIT是指四次挥手中客户端接收了服务端的FIN报文并发送ACK报文给服务器后,仍然需要等待2MSL时间的过程。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CLOSE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以最后一个ACK丢失。如果客户端发送的ACK发生丢失,服务器会再次发送FIN报文给客户端,所以TIME_WAIT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

七十五:超时重传机制(不太高频)

七十六:TCP怎么保证可靠性?

**(校序重流拥)**

校验和
  发送的数据包的二进制相加然后取反,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收到段的检验和有差错,TCP将丢弃这个报文段和不确认收到此报文段。 
确认应答+序列号
  TCP给发送的每一个包进行编号,接收方对数据包进行[排序](),把有序数据传送给应用层。 
超时重传
  当TCP发出一个段后,它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这个报文段。 
流量控制
  TCP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TCP的接收端只允许发送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能接纳的数据。当接收方来不及处理发送方的数据,能提示发送方降低发送的速率,防止包丢失。TCP使用的流量控制协议是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
  接收方有即时窗口(滑动窗口),随ACK报文发送
拥塞控制
  当网络拥塞时,减少数据的发送。
  发送方有拥塞窗口,发送数据前比对接收方发过来的即使窗口,取小

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七十七:流量控制的介绍,采用滑动窗口会有什么问题(死锁可能,糊涂窗口综合征)?

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发送速率不要过快,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利用TCP报文段中的窗口大小字段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不大于接收方发回的窗口大小就可以实施流量控制。

考虑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接收方若没有缓存足够使用,就会发送零窗口大小的报文,此时发送放将发送窗口设置为0,停止发送数据。之后接收方有足够的缓存,发送了非零窗口大小的报文,但是这个报文在中途丢失的,那么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就一直为零导致死锁。

解决这个问题,TCP为每一个连接设置一个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只要TCP的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该计时器,周期性的发送一个零窗口探测报文段。对方就在确认这个报文的时候给出现在的窗口大小(注意:TCP规定,即使设置为零窗口,也必须接收以下几种报文段:零窗口探测报文段、确认报文段和携带紧急数据的报文段)。

七十八:tcp滑动窗口协议

TCP的滑动窗口用来控制接收方和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避免拥塞的发生。滑动窗口其实就是接收端的缓冲区大小,用来告诉发送方对它发送的数据有多大的缓冲空间。在接收方的滑动窗口已知的情况下,当接收方确认了连续的数据序列之后,发送方的滑动窗口向后滑动,发送下一个数据序列

接收方会在每个ACK数据包中附带自己当前的接受窗口(滑动窗口)的大小,方便发送方进行控制

七十九: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区别

拥塞控制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导致网络发生拥塞;而流量控制是防止发送方一下子发送过多的数据到接收方,导致接收方缓存放不下。两种[算法]()都是对发送方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八十:TCP拥塞控制,[算法]()名字?(极其重要)

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自然也是控制发送者的流量,拥塞控制有四种[算法](),**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发送方维持一个拥塞窗口 cwnd ( congestion window )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和接受窗口的较小值。

(1)**慢启动**。慢启动[算法]()的思路是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先以比较小的拥塞窗口进行发送,然后每次翻倍,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而这个大小是指数增长的,即1、2、4、8、16
*为了防止拥塞窗口cwnd增长过大引起网络拥塞,还要另外设置一个慢启动阈值ssthresh状态变量,当拥塞窗口的大小超过慢启动阈值的时候( cwnd >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2)**拥塞避免**。拥塞避免[算法]()的思路是让拥塞窗口cwnd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

(3)**快速重传**。当发送端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的ack时,表示该数据段已经丢失,需要重发。此时慢启动阈值ssth变为原来一半,拥塞窗口cwnd变为ssth+3,然后+1+1的发(每一轮rtt+1)

(4)**快速恢复**。当超过设定的时间没有收到某个报文段的ack时,表示网络拥塞,慢启动阈值ssth变为原来一半,拥塞窗口cwnd=1,进入慢启动阶段

八十一:http协议与TCP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基础之上的,当浏览器需要从服务器获取网页数据的时候,会发出一次Http请求。Http会通过TCP建立起一个到服务器的连接通道,当本次请求需要的数据传输完毕后,Http会立即将TCP连接断开,这个过程是很短的。

区别:HTTP和TCP位于不同的网络分层。TCP是传输层的协议,定义的是数据传输和连接的规范,而HTTP是应用层的,定义的是数据的内容的规范。
建立一个TCP请求需要进行三次握手,而由于http是建立在tcp连接之上的,建立一个http请求通常包含请求和响应两个步骤。

八十二:http/1.0和http/1.1的区别

HTTP 协议老的标准是 HTTP/1.0 ,目前最通用的标准是 HTTP/1.1 。
HTTP1.0 只保持短暂的连接,浏览器的每次请求都需要与服务器建立一个 TCP 连接,但是最新的http/1.0加入了长连接,只需要在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的http报文头部加入Connection:[keep]()-alive
HTTP 1.1 支持持久连接,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在一个 TCP 连接上可以传送多个 HTTP 请求和响应,减少了建立和关闭连接的消耗和延迟。

八十三:http的请求方法有哪些?get和post的区别。

HTTP的请求方法包括GET,POST,PUT,DELETE四种基本方法。(四种方法中只有POST不是操作幂等性的)

get和post的区别:

1. get方法不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它的查询是没有副作用的,而post有可能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 

2. get可以保存为书签,可以用缓存来优化,而post不可以 

3. get把请求附在url上,而post把参数附在http包的包体中 

4. 浏览器和服务器一般对get方法所提交的url长度有限制,一般是1k或者2k,而对post方法所传输的参数大小限制为80k到4M不等 

5. post可以传输二进制编码的信息,get的参数一般只支持ASCII

八十四:http的状态码 403 201等等是什么意思

HTTP状态码的含义

常见的状态码有:

> - 200 - 请求成功 
> - 301 - 资源(网页等)被永久转移到其它URL 
> - 404 - 请求的资源(网页等)不存在 
> -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 - 400 - 请求无效 
> - 403 - 禁止访问 

八十五:http和https的区别,由http升级为https需要做哪些操作

http 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 https 则是具有安全性的 ssl 加密传输协议
http 和 https 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 80 ,后者是 443
http 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 HTTPS 协议是由 SSL+HTTP 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 协议安全。
https 协议需要到 ca 申请证书,一般免费证书较少,因而需要一定费用

八十六:https的具体实现,怎么确保安全性

**SSL是传输层的协议**

https包括非对称加密和对称加密两个阶段,在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的时候使用非对称加密,连接建立以后使用的是对称加密。

1. 客户使用https的URL访问Web服务器,要求与Web服务器建立SSL连接 
2. Web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会将网站的公钥传送一份给客户端,私钥自己保存。 
3. 客户端的浏览器根据双方同意的安全等级,生成对称加密使用的密钥,称为会话密钥,然后利用网站的公钥将会话密钥加密,并传送给网站 
4. Web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出会话密钥。 
5. Web服务器利用会话密钥加密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这个过程是对称加密的过程。 

服务器第一次传给客户端的公钥其实是CA对网站信息进行加密的数字证书

客户端的对称加密密钥其实是三个随机数的哈希(1. 客户端第一次给服务端发送请求时附带的随机数 2. 服务器返回时的随机数 3. 客户端收到返回时的随机数)

八十七:TCP三次握手时的第一次的seq序号是怎样产生的 (字节提前批)

第一次的序号是随机序号,但也不是完全随机,它是使用一个ISN[算法]()得到的。

seq = C + H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其中,C是一个计时器,每隔一段时间值就会变大,H是消息摘要[算法](),输入是一个四元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八十八:一个机器能够使用的端口号上限是多少,为什么?可以改变吗?那如果想要用的端口超过这个限制怎么办?

65536.因为TCP的报文头部中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也就是可以表示2^16=65536个不同端口号,因此TCP可供识别的端口号最多只有65536个。但是由于0到1023是知名服务端口,所以实际上还要少1024个端口号

而对于服务器来说,可以开的端口号与65536无关,其实是受限于Linux可以打开的文件数量,并且可以通过MaxUserPort来进行配置

八十九:对称密码和非对称密码体系

对称加密:加密和解密使用的密钥是同一个   

  优点:计算量小,[算法]()速度快,加密效率高 缺点:密钥容易泄漏。不同的会话需要不同的密钥,管理起来很费劲 
  常用[算法]():DES,3DES,IDEA,CR4,CR5,CR6,AES 

非对称加密:需要公钥和私钥,公钥用来加密,私钥用来解密   

  优点:安全,不怕泄漏 缺点:速度慢 

  常用[算法]():RSA,ECC,DSA

九十:数字证书的了解(高频)

权威CA使用私钥将网站A的信息和消息摘要(签名S)进行加密打包形成数字证书。公钥给客户端

网站A将自己的信息和数字证书发给客户端,客户端用CA的公钥对数字证书进行解密,得到签名S,与手动将网站的信息进行消息摘要得到的结果S*进行对比,如果签名一致就证明网站A可以信任

九十一:服务器出现大量close_wait的连接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close_wait状态是在TCP四次挥手的时候收到FIN但是没有发送自己的FIN时出现的,服务器出现大量close_wait状态的原因有两种:

- 服务器内部业务处理占用了过多时间,都没能处理完业务;或者还有数据需要发送;或者服务器的业务逻辑有问题,没有执行close()方法 
- 服务器的父进程派生出子进程,子进程继承了socket,收到FIN的时候子进程处理但父进程没有处理该信号,导致socket的引用不为0无法回收 

处理方法:

停止应用程序

修改程序里的bug

九十二:消息摘要[算法]()列举一下,介绍MD5[算法](),为什么MD5是不可逆的,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强消息摘要[算法]()的安全性让它不那么容易被破解呢?([百度]()安全一面)

消息摘要[算法]()有MD家族(MD2,MD4,MD5),SHA家族(SHA-1,SHA-256)和CRC家族(CRC8,CRC16,CRC32)等等

MD5[算法]()介绍:
  MD5以512位分组来处理输入的信息,且每一分组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小分组(16个32位子分组),经过一些列的处理后,[算法]()输出由四个散列值(32位分组组成的128位散列值。)

1. MD5首先将输入的信息分成若干个512字节长度的分组,如果不够就填充1和若干个0。 
2. 对每个512字节的分组进行循环运算。使用四个幻数对第一个分组的数据进行四轮变换,得到四个变量。 
3. 接下来对其中三个使用线性函数进行计算,与剩下一个相加,并赋值给其中某个变量,得到新的四个变量,重复16次这个过程,得到的四个变量作为幻数,与下一个分组进行相似的计算。 
4. 遍历所有分组后得到的四个变量即为结果。 

为什么不可逆:因为MD5在进行消息摘要的过程中,数据与原始数据相比发生了丢失,所以不能由结果进行恢复。

加强安全性:加盐(加随机数)

九十三:单条记录高并发访问的优化

服务器端:

使用缓存,如[redis]()等

使用分布式架构进行处理

将静态页面和静态资源存储在静态资源服务器,需要处理的数据使用服务器进行计算后返回

将静态资源尽可能在客户端进行缓存

采用ngnix进行负载均衡 (nginx读作恩静埃克斯 = Engine X)

数据库端:

数据库采用主从赋值,读写分离措施 

建立适当的索引 

分库分表

九十四:介绍一下ping的过程,分别用到了哪些协议 ([百度]()安全等)

ping是使用ICMP协议来进行工作的。 ICMP:网络控制报文协议

首先,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一起交给IP协议。 
然后IP协议就会构建一个IP数据报,并且在映射表中查找目的IP对应的mac地址,将其交给数据链路层。 
然后数据链路层就会构建一个数据帧,附上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发送出去。 

目的主机接收到数据帧后,就会检查包上的mac地址与本机mac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就接收并把其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交给IP协议,IP协议就会将其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交给ICMP协议。然后构建一个ICMP应答包,用相同的过程发送回去。

九十五:TCP/IP的粘包与避免介绍一下

因为TCP为了减少额外开销,采取的是流式传输,所以接收端在一次接收的时候有可能一次接收多个包。而TCP粘包就是发送方的若干个数据包到达接收方的时候粘成了一个包。多个包首尾相接,无法区分。

导致TCP粘包的原因有三方面:

发送端等待缓冲区满才进行发送,造成粘包 
接收方来不及接收缓冲区内的数据,造成粘包 
由于TCP协议在发送较小的数据包的时候,会将几个包合成一个包后发送 

避免粘包的措施:

通过编程,强制使TCP发生数据传送,不必等到缓冲区满 
优化接收方接收数据的过程,使其来得及接收数据包,包括提高接收进程优先级等 
设置固定长度的报文或者设置报文头部指示报文的长度。 

九十六:说一下TCP的封包和拆包

因为TCP是无边界的流传输,所以需要对TCP进行封包和拆包,确保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不粘连。

封包:封包就是在发送数据报的时候为每个TCP数据包加上一个包头,将数据报分为包头和包体两个部分。包头是一个固定长度的结构体,里面包含该数据包的总长度。 

拆包:接收方在接收到报文后提取包头中的长度信息进行截取。

九十七:一个ip配置多个域名,靠什么识别?

靠host主机名区分 

靠端口号区分

九十八:服务器攻击(DDos攻击)

九十九:DNS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DNS解析有两种方式: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 

递归查询 用户先向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的缓存没有IP地址映射记录,就向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就会向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向权限域名服务器查询,查到结果后依次返回。 

迭代查询 用户向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如果没有缓存,本地域名服务器会向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返回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得到权限域名服务器的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再向权限域名服务器查询得到结果

一百:OSA七层协议和五层协议,分别有哪些

 OSI七层协议模型主要是:应用层(Application)、表示层(Presentation)、会话层(Sess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物理层(Physical)。 

五层体系结构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一百零一:IP寻址和MAC寻址有什么不同,怎么实现的

通过MAC地址寻找主机是MAC地址寻址,通过IP地址寻找主机叫IP地址寻址。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协议层,IP寻址是网络层,Mac寻址是数据链路层。

IP寻址的过程(ARP协议):主机A想通过IP地址寻找到目标主机,首先分析IP地址确定目标主机与自己是否为同一网段。如果是则查看ARP缓存,或者使用ARP协议发送广播。如果不是,则寻找网关发送ARP数据包。

  • 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chenruhan_QAQ_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